为贯彻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健全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规范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当事人合法权益,国家林草局日前印发《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明确,林地经营权流转是指林业经营者将其拥有的林地经营权依法转移给他人的行为。林业经营者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承包方、其他方式承包方,以及通过流转获得林地经营权的
为加快设施种植业发展,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近日印发《河南省因地制宜发展设施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5一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在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前提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设施种植园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拉动、典型带动、技术驱动、服务推动,加快促进设施种植产业提档、效能提升、效益提高,力争用3年时
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近日印发《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一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明确,聚焦6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行动方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农业发展成果显著。然而,在“四新一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河南农业强省建设面临挑战。为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需以“四高四争先”战略为指引,提升农业新兴领域战略能力。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推广先进生产工具。
摘要:研究怀柔科学城与渤海镇的实践,探讨“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双轮驱动模式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以渤海镇的板栗种植和冷水鱼养殖为核心案例,分析现代农业技术和创新成果在传统农业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对生产效率、附加值的提升作用。研究发现,怀柔科学城通过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通过智能水质管理系统和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业融合方面,渤海镇采取“农业+旅游+文化”模式,整合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拓宽了乡村经济发展路径,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基于此,总结了协同合作机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提出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路径推广乡村振兴经验,为全国乡村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借鉴。
摘要:乡村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增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是其应有之义。基于安庆市柳坪乡302份有效调研数据,利用二元L0-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参与重要性认知、政策知识了解程度、村民互动频率、邻里信任度、法规制度完善度、居住环境满意度这些因素对村民参与意愿呈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切实维护村民利益、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培育村民社会资本、优化村民参与环境等措施。
摘要:模拟预测未来城市扩张状况,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精准度高、应用范围广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基于2018年、2023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模拟预测2035年、2050年三亚市在耕地保护优先情景、生态保护优先情景、经济发展优先情景下的城市扩张状况,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三亚市2035年、2050年城市扩张状况在不同的情景下,用地类型数量和城市扩张形态发生显著改变;三亚市未来发展要在坚守耕地保护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多元化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与合作。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破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难题的重要方法。互助养老强调老年人之间的相互帮助与支持,旨在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然而,农村地区在推进互助养老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人际信任缺失、资金筹集能力弱、政策笼统等。基于此,提出增强人际信任,构建乡村共同体、拓宽资金的筹措途径、细化互助养老的政策等优化路径。
摘要:“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河南省巩义市海上桥村作为豫西文化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突出的历史、科学、社会和艺术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典范,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实例。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对海上桥村景观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国内类似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与思考。
摘要:和美乡村建设是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内容,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重要思路与方法。目前,北海市和美乡村建设正面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供需矛盾、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动能低下、治理能力与乡风建设较弱等困境。对此,结合北海市实际,学习运用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提出生态优先强化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引领促进产业特色发展、县域统筹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优化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等推进路径,从而助力推动北海市和美乡村图景营造。
摘要:返乡创业青年作为"归雁群体”,正以新视野、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青年返乡创办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技术扶持带动产业发展、智力支撑赋能人才培养,已取得显著实效。但由于镇域环境吸引力、资源供给力、政策保障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需要针对性地破解“归雁群体”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存困境,从厚植地方发展环境、优化资源供给格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为返乡创业青年指明发展路径。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旅融合村庄用地问题突出。结合邵阳市隆回县省级重点片区村庄规划,针对强保护与强开发矛盾突出、闲置与低效土地并存、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不够及新增用地困难等问题,以保障民生与发展用地供给、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为目标,展开深度探索,提出“规划引领,盘活存量,统筹增量,创新供给”的思路,多措并举,以“五量调控”的土地规划路径,破解丘陵用地资源约束,保障建设用地发展空间,以期为其他地区村庄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湘黔桂侗族传统村落面临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开发的双重挑战。该研究旨在探讨湘黔桂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重塑对旅游体验的影响。首先,分析不同文化景观重塑类型方式,并评估其对旅游吸引力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其次,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保护性与商业化重塑的不同影响,即不同类型文化景观重塑在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感和情感体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文化景观重塑背景下,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开发之间找到平衡,是提升侗族村落旅游体验的关键。
摘要: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基于2011—202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数据驱动、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来促进智慧农业发展,且该结论通过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及人力资本对智慧农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对智慧农业的带动作用较弱,中西部地区的边际效益较高。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强化数字技术在农业全链条中的渗透,优化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加大政府财政补贴与科技投入,并通过人才培养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摘要:河南省中药资源丰富且多样,拥有中药材资源3050种,中药材种植数量和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结合河南省中医药发展现状,提出做好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提升“豫药”品质、重视人才培养、讲好“豫药”故事、推进产业融合等对策,旨在推动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要: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稳固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平街乡卡房村烤烟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产业优化升级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优化策略。该村采取选择烤烟新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及加强相关技术示范与培训等举措促进烤烟产业升级。在对烤烟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后,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优化后的烤烟产量提高 1 3 . 1 2 % 、产值提高 1 6 . 5 3 % 、均价提高 2 . 9 1 %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制约乡村产业优化升级的因素,并提出产业优化升级助推乡村振兴的策略。
摘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1—2024年中国知网收录的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中有关我国农业碳排放及效率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基础数据,并梳理出我国农业碳排放发展脉络和重点,旨在促进农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结果表明:我国已有一批对农业碳排放及效率研究较为深入的文献和作者,且近年来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发文量不断增加,作者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但高产作者集中度较低,且多以农林类院校为主,关键词以农业碳排放出现频次最高、中心性最强。未来,可从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特征等问题入手,丰富和完善农业碳排放及效率研究。
摘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从产业端与社会端来剖析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困境,并探究其优化路径。目前,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着两大困境。从农村产业端来看,农村产业融合层次浅、程度低,且融合形式较为单一,未能以创新思维来挖掘产业融合潜力;从农村社会端来看,政府跨部门联动能力有限,政策与战略间的衔接不足,利益分配过于集中,未能形成产业融合合力。基于上述分析,从农村产业端与社会端提出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以产业融合合力来推动农村产业振兴。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天津市蓟州区乡村民宿发展为例,从旅游供应链视角出发,分析乡村民宿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利益分配、协同创新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构建“需求驱动一资源优化—价值共创”乡村民宿发展模型,并提出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为乡村民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摘要: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典型的滨海盐碱地,该地区土壤盐分含量高,严重抑制了番茄的正常生长。针对盐碱地番茄种植低产低效问题,研究围绕耐盐品种筛选、生物肥料脱盐、根区微生态调控、水肥精准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五大关键技术,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番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东营等地的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可实现番茄增产 20 % 以上、果实品质指标提升 30 % 以上、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 3 5 % 以上,对促进区域番茄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小麦生产上施用的高效、安全土壤封闭除草剂,2024年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应湖分公司选取了当前市面上的新型土壤封闭药剂进行大田防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每 施 41 % 氟噻草胺悬浮剂 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 0 0 g 复配方对禾本科杂草封闭防效最好且持效期长,施药后60d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在89 % 以上;每 施矾吡草唑纯药用量 以上对麦田禾本科杂草封闭防效也表现较好。此次试验每 施 80 % 矾吡草唑水分散粒剂 1 5 g . 8 0 % 矾吡草唑水分散粒剂 2 0 g . 4 0 % 矾吡草唑悬浮剂 3 0m L? 2 2 % 矾吡草唑悬浮剂 7 0 m L ,施药后60d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在 82 % 以上。上述药剂用量会对露籽麦种产生较大影响,出苗后生长畸形。因此,露籽较多的田块不建议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摘要:做好陇南优质水稻桂花球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对培育新优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采取查阅资料、走访老农户等方式,调查并搜集优质水稻桂花球的种质资源;再运用科学栽培技术种植,在苗期除杂、始穗期去杂去劣、齐穗到收获前除杂,利用穗选法留种,完成种子的提纯复壮工作。此外,还需要做好优质水稻桂花球种质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工作,包括桂花球特征特性观测记录、种质资源圃规范化管理等。采取以上措施,可以保护优质水稻桂花球的种质资源。
摘要:天麻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常用于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天麻经济效益高,生长在高海拔的林下,是雪峰山地区主要推广的中药材品种。天麻传统林下窖栽技术存在林地利用率低、连作障碍严重、种植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天麻种植门槛提高,限制了天麻产业的发展。近些年,通过对天麻生长习性的进一步掌握,天麻林下袋栽技术开始逐步取代林下窖栽技术。天麻林下袋栽技术具有林地利用率高、可连作、具生态性等优点。研究对雪峰山地区各天麻种植企业林下袋栽天麻经验进行初步整理总结,以期为天麻林下袋栽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摘要: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气雾栽培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环境因素和营养供给,显著提高了种薯繁育效率。该技术利用气雾栽培系统,优化了温度、湿度、光照和 浓度等环境参数,保障了马铃薯微型薯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的健康生长。营养液管理系统则确保了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养分供给,促进了高品质种薯的快速繁育。气雾栽培技术有效克服了传统栽培中种薯退化、病毒传播等问题,提高了种薯的抗病性和产量。该技术为马铃薯种薯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摘要: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其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对保障水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大黄鱼网箱养殖的关键技术,包括网箱设置、鱼苗选择和放养、鱼种培育管理及成鱼养殖和收获等内容,探讨了网箱养殖大黄鱼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并指出当下网箱养殖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展望,以期为大黄鱼高效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临夏回族自治州依托自然资源、饲草料资源的优势和各族群众种植养殖传统的实际,自2017年开始实施“粮改饲”项目以来,通过推广青贮玉米、首蓿等优质饲草料作物,构建了“粮饲兼顾、草畜配套、以种供养、农牧互促”的循环农业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种植结构,推动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但是在“粮改饲”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临夏回族自治州“粮改饲”项目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为临夏回族自治州挖掘“粮改饲”项目更大的潜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社区公园是指在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用地。目前,我国社区公园正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居民健身意识的逐步提升,各地市也都积极投入社区公园建设。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外社区公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社区公园建设虽已趋向成熟,但研究方向与国外不同;国内研究侧重社区公园的选址和景观营造,国外研究则更注重居民健康和社区环境。国内社区公园应以优化公园环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导向,全面推动改造升级;同时,依托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注重社区公园体育效能的同时,加强其社会职能,打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社区公共空间。
摘要:研究从全局思维、生态优先、人水和谐、切合实际等方面入手,根据项目特点、河湖形态、场所风貌、地方人文特色、功能需求等,对滨岸带横纵向空间进行分析。通过滨岸水生态景观格局构建、多元功能空间营建、植物群落营造、湿地净化系统创建、人性化亲水设施布置、水文化传承空间塑造等技术手段,创建一个生态空间优越、功能齐全、景观优美、人文特色凸显、具有浓厚乡土韵味的水生态景观营造模式,全面提升滨岸带水生态景观品质,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滨水生活的追求。
摘要:水资源是决定农业发展和产量水平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力。采用1971—2020年河南省气象相关数据和指标,总结了河南省水资源分布特征,并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分析了作物生长季水资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971—2020年河南省各地多年平均小麦生长季降水量为 ,由南向北显著递减;多年平均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特征。河南省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是资源短缺、水污染、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提出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等建议,为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重庆市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但当地山地多、平坝少,可耕作的耕地资源有限。在此背景下,如何既严守耕地红线,又保障建设用地供给,解决耕地占补平衡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分析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占一补一”压力大、“占优补优”难度大、补充耕地质量管控力度不够、耕地保护政策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从源头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多途径拓展补充耕地来源、强化耕地指标动态监管、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摘要:通过对隆林各族自治县“二调”时期和“三调”时期的耕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了解区域内耕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采用GIS技术,运用重心模型、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等指标,对研究区耕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① 耕地分布格局总体上向东南方向变化; ② 耕地优势度在“三调”时期下降明显,说明研究区耕地数量有所减少,耕地流失问题严重,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③ 耕地破碎度在“三调”时期有所增加,耕地碎片化问题愈发突出。地方政府应更加重视耕地保护,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增加耕地面积,以提升耕地连片集中度,满足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需求。
摘要:在乡村发展迈向新阶段的背景下,景村融合已成为驱动村庄可持续发展、全方位提升乡村综合价值的关键理念。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陈村村为典型案例,深度剖析景村融合理念下村庄规划的编制路径。从景村互融、互兴、互美、互享等4个维度出发,在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振兴、塑造村庄风貌、健全服务配套等方面展开实践与深入分析,详细阐述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规划策略与方法。研究旨在为其他地区在景村融合理念下开展村庄规划提供参考,助力乡村达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共进。
摘要:为了解黄淮麦区代表性小麦品种面粉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成和风味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矮抗58和周麦18面粉中的VOCs,分析了面粉中VOCs的组成、关键风味物质、风味特征及两品种间的差异。共鉴定出899种VOCs,以酯类、萜类、酮类、杂环化合物和醇类为主,二氢-2-甲基-3(2H)-呋喃酮、1-己烯-3-酮、苯甲硫醇、1-壬烯-3-酮、(Z,Z)-3,6-壬二烯醛等在面粉中的气味活度值(OAV)较高,风味特征主要表现为绿调香、黄瓜味、脂肪味、果香和甜香。在所有VOCs中,两品种间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且OAV大于1的物质只有10种,其中3种的相对含量差异在5倍以上,剩余物质相对含量差异低于2倍。研究结果表明,黄淮麦区代表性小麦品种面粉中VOCs组成和香气特征趋于一致,气味品质的改良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摘要:研究聚焦于栀子花的加工技术优化与应用前景分析,采用冻干技术对栀子花进行处理,对比不同预处理方式、预冻时间、冻干时间等因素对冻干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较优的栀子花冻干工艺参数,即采用剪去花萼,预冻 2 h 、真空冷冻干燥48h的方式,可得到较好的产品。同时,对栀子花精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比较了不同原料(鲜花、冻干花、冻干粉)在油浸法提取精油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冻干工艺能有效保留栀子花的形态、色泽和有效成分,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冻干粉在精油提取中表现最佳。
摘要:鸡肉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近年来,肉鸡产业链利润整体偏低,产业韧性面临考验,肉鸡供应链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和标准化应用的普及,为肉鸡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和安全保障。文章以清远鸡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提升清远鸡供应链韧性为研究目标,提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清远鸡供应链预测与决策方案、基于标准化的供应链协同机制优化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共融互促的方式,加快提升清远鸡供应链安全韧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摘要:为提高多雨寡日照烟叶烘烤品质、降低烟农烘烤损失,分别在六盘水市的水城和钟山烟区开展烘烤工艺对比试验,探索一套适宜六盘水烟区多雨寡日照烟叶的烘烤工艺。结果表明,与采用常规烘烤工艺相比,采用多雨寡日照烘烤工艺烘烤的烟叶,黄烟比例提高0.99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提高3.94个百分点,下低等烟比例减少0.87个百分点,烟叶均价提高0.72元/kg,每 产值提高100.80元。采用多雨寡日照烘烤工艺烘烤多雨寡日照烟叶,烤后烟叶黄烟比例明显增加,烤坏烟叶比例显著下降,烟叶质量明显提升,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真正达到提质增效、助农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