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总结我国信息化发展成就,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阐明下一步重点任务,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发展凝聚理念共识、提供指引参考。 《报告》指出,2024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谋划改革创新举措,凝聚政策资源合力,扎实推进《“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重大任务、重点工程、优先行动实施,创新
2025年8月16日,“中国县域/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025”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主题为“‘十五五'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判、路径优化与政策创新”。《报告》分析“十四五"以来中国县域发展的基本特点,探讨“十五五"中国县域发展趋势,明确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并揭晓"2025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 根据《报告
摘要: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深化。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8—2022年武陵山地区59个市(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值进行测算,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序层面,武陵山各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N+I"形变化特征,其中湖北省和湖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N”形变化趋势,重庆市和贵州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T"形变化趋势,整体协调类型从严重失调过渡到极其协调;在空间层面,武陵山各地区内部区域差异性明显,具体表现为湖北省 > 重庆市 > 贵州省 > 湖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受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农村绿化率,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村民委员会主任、书记“一肩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比五大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实施阶段性动态调控政策,推进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强化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民生五维协同,最终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发展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社会组织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相关领域。文章选取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为研究案例,对其参与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从空间、关系、时间3个维度嵌入了农村困境儿童救助场域,有效助推了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人才振兴,但其在嵌入过程中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困境。在空间维度,政策环境波动性较大,外部监督有效性不足;在关系维度,救助舆论氛围缺失,救助行为存在偏差;在时间维度,内部治理协调不足,社会资源稳定性欠佳。嵌入的偏差削弱了农村困境儿童救助的效果,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基于此,研究提出了社会组织嵌入农村困境儿童救助场域中的有效改善策略,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
摘要:国家战略规划强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创新机制被纳入其中。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本水平、互助养老意愿和生活幸福感对农村互助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正向驱动养老发展,但影响有限;互助养老意愿和生活幸福感对农村互助养老高质量发展有较强的解释力,其中互助养老意愿是核心动力,生活幸福感通过提升老年人健康和满意度间接优化服务质量。研究还发现,区域异质性显著,建议制定差异化策略,为农村互助养老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摘要: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任务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其中,移民的社会融入是后续帮扶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升搬迁居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为移民群体适应城镇生活提供持续动能。基于移民在心理适应、技能提升、文化融合等维度的关键诉求,以移民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归属感缺失、安全感匮乏、自信心丧失等现实困境为切入点,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入路径,助力移民社区形成治理有效、产业兴旺、文化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摘要: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回乡发展。返乡青年从城市文化结构中脱嵌后,在“老家”文化的再嵌入过程中,出现自我认知模糊、关系网功能失调及文化归属双向疏离的身份适应现实困境。身份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断裂现象、非正式社会规则施加的柔性压制和城乡文化资本差异引发的身份合法性危机等,使返乡青年的“原生身份”与“成长身份”在融合时发生结构错位。为缓解返乡青年面临的身份适应困境,可以通过促进多元自我认知的调和、加快新旧社交网络的互构进程,以及推进城乡双重文化的协商与共生等方式,助力其尽快适应乡土社会生活。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出现了空间结构破碎化、文化传承失序及生态链条断裂等状况。针对汉水流域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展开系统解析,从空间肌理修复、文化符号转译及生态廊道重构等3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过程一文化一生态”三维织补体系。凭借物质环境连续性的缝合、集体记忆场域的再生产及流域系统机能的再耦合,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框架。该理论框架为化解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对立提供了系统性路径,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启示作用。
摘要: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生态保护与乡村文化保护并行推进,但不同社会群体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文化的可持续传承。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当地居民、游客与专家在文化价值认知上的差异,并构建了乡村文化价值认知评估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当地居民更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游客注重文化体验,专家则强调乡村文化真实性与社会关系的稳定;认知分歧导致文化商业化与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了乡村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基于统计建模的乡村文化价值评估体系,该体系为国家公园及类似区域的文化治理提供了量化工具和决策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推广意义。
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基于乡村振兴视域,运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茂名市农耕文化挖掘与传承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茂名市的农耕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色彩,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传承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为茂名市农耕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形成样板,辐射其他地区。
摘要: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职能,但在组织建设、经济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面临挑战。边境农村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与安全形势、经济与产业发展、人口结构与文化生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复杂特征。因此,边境农村地区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边境基层治理长效机制,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区域,强化对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从而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发展的一大利器。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实施“艺术乡建”,可以有效解决乡村发展问题,使具有独特价值的乡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使乡村焕发出崭新的艺术气息与蓬勃生机,从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以海丰县温厝村为例,分析乡村振兴建设的要素及艺术乡建发展的背景,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相关策略:全面振兴乡村经济,全面创建高质量的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治理管理,充分认识到美术艺术的重要性,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激发乡村美术内生活力,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同步性。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逻辑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历史逻辑上看,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现实逻辑上看,新质生产力是解决城乡融合发展难题的现实需要。从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出发,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推动城乡关系变革,依托产业升级来增长城乡发展潜力,借助数字经济发展来引导资源流动等实践进路,从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摘要:“空心村”出现资源沉淀、闲置现象,这是我国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空心村”,是任其自行消失,还是通过积极聚变的路径将其聚合为“实心村”,这一问题需要深入探讨。“空心村"聚变这一举措基于农村集体经济整合乡村内外部发展资源,能够实现资产盘活与重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空心村”聚变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土地畧荒、农村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空心村”聚变是农村经济中“统”“分”思想的有机结合与拓展,能够跨村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村域间集体经济的联合发展。“空心村”聚变是农村“空心化”治理路径的创新,其推进不仅需要乡村振兴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基层党组织在聚变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摘要:海南垦区作为我国三大垦区中唯一的热带垦区,具备独特的热带农业和自然风光资源。以海南南平农场为例,运用分形维数测度法与中心性定量测度法进行研究,发现:农场居民点人口总体呈均衡分布态势,为“场部—中心队—一般队”3个层级,呈现“单中心点轴放射均衡式"结构特征;目前,主要存在农业生产力、产业驱动力和生态抑制力等3种动力影响垦区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在农业生产力影响下,南平农场总体呈现居民点小规模、多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产业驱动力影响下,南平农场局部出现大规模、块状聚集的居民点;在生态抑制力影响下,南平农场局部出现低密度、小规模的居民点。
摘要: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梳理国家、省及市关于农村能源革命的政策、理论及需求,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政策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兰考县农村能源革命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兰考县农村能源革命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新能源体系下农村能源革命“兰考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旨在为县、乡镇、村提供一揽子“供、用、能”新路径。农村能源革命“兰考模式”为打造全国农村能源样板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生产力质态,是契合农业高质量发展向度的生产力形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分析单位,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解码新质生产力赋能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掣肘,有助于廓清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的多维面相。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业技术人才供给、助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等路径赋能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如今,广西农业仍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水平不高、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绿色生产转型阻滞等掣肘,未来需要从强化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培育和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等维度入手,推动广西农业驶入高质量发展赛道。
摘要: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不仅能发挥区域生态优势,更是乡村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旅游具有显著的耦合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为生态旅游产业明确目标方向、提供政策支撑,生态旅游对乡村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成果获取提供多方面支持。通过SWOT分析江西省赣州市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乡村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路径建议。
摘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市农业低碳转型的能级提升与障碍消解需求日益增加。研究构建以经济、社会、生态等3个功能维度为基准的评估体系,采用AHP-熵权组合赋权法量化郑州都市农业能级,揭示其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贡献度失衡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主要障碍因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科技赋能-市场培育-制度创新”的协同破障路径,以助力郑州都市农业能级跃升和高质量发展。
摘要:以广东省广宁县潭布镇为研究对象,聚焦其番薯干产业品牌建设及竞争力提升问题。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总结潭布镇农业产业基础及番薯干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其品牌建设存在的短板。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从技术赋能、文化挖掘、渠道创新、人才培育等维度探讨潭布番薯干品牌建设策略,旨在提升“潭布番薯”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为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提供参考范式。
摘要: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柱,既是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坚实基础保障。研究以安远县三百山镇的实践探索为切入点,系统解析了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机制与成功范式,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密码。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构建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策略体系,为基层政府推进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镜鉴。
摘要:赤峰市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当地的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文旅融合不仅能促进赤峰市的经济发展,还能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但当前赤峰市在文旅融合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农民参与能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为促进文旅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赤峰市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民的技能与认知水平,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实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当前,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文章以乡村旅游和生态产品为研究对象,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产品的“共赢”模式。通过这种协同模式,政府可以做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修复、基础设施的建设、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
摘要:文章基于内蒙古古树名木普查数据,对兴安盟古树名木资源进行核查分析。核查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该盟6个地区内共有散生古树641株、名木1株、古树群9处,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兴安盟现存散生古树涉及8科12属14种,以榆树为主。该盟现存三级古树名木较多,占总数的 95.64% ;一级、二级古树名木占比较少,共占 4.36% 。在生长势方面,正常株占 71.45% ,衰弱株占 26.68% ,濒危株占 1.87% ;在生长环境方面, 35.88% 的古树生长在良好环境中, 61.15% 的古树生长在中等环境中,仅有 2.96% 的古树生长在较差环境中。兴安盟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覆盖程度不高,尤其是三级古树,有474株古树均未受到保护。据此,文章提出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强化生境修复、推动科技赋能与数据化管理、完善协同保护机制等对策,旨在为促进兴安盟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该研究针对宝鸡市季节性景观空白问题,通过连续3a的引种驯化试验,系统评价了乡土植物秦岭岩白菜和打破碗花花在该地区的适应性及园林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秦岭岩白菜四季常绿,耐寒耐阴,绿期达365d;花期集中于早春3月,群体观赏期约30d,可弥补初春观花空白;打破碗花花绿期约270d,盛花期在秋季,粉红色花朵交替开放,群体观赏期达60d,可有效填补秋末景观空缺。这2种植物不仅栽培成本较低、养护简便,而且兼具生态效益,能够有效改善冬季空气质量,是西北地区提升全季相景观的优良地被植物,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摘要:通过分析干旱区鄯善县的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变化,为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以善善县1980年、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Fragstats4.2软件对鄯善县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使用ArcGIS软件进行插值分析。结果表明:鄯善县5期数据的景观斑块总体破碎情况呈“N"形波动;鄯善县5期数据中耕地、水域、草地的各项指数除景观损失度指数以外均在增长;生态风险值呈减少趋势;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鄯善县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值呈减少趋势,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以转出为主,重点转移至较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且较低风险区增长幅度较大。
摘要:选取安顺市107个自动观测站点2013—2023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以及2022年安顺市不同生态区域蜂糖李品质数据,分析安顺蜂糖李品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确定主要影响气象因子及阈值;建立气候适宜度模型,对安顺蜂糖李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安顺蜂糖李品质与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相关性;确定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有效积温为气候适宜性的主要指标,安顺蜂糖李种植区域划分为最适宜区( ?0.9 )、适宜区( 0.8~0.9 )、次适宜区( 0.6~0.8 )、不适宜区( ≤0.6λ ;安顺蜂糖李气候最适宜区在六马镇周边,包括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良田镇、简噶乡、沙子乡,关岭布依族苗族县断桥镇、花江镇,以及紫云布依族苗族县火花镇,且关岭布依族苗族县南部和西部边缘、紫云布依族苗族县中西部属适宜区,其余大部分地区属次适宜区。
摘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大背景下,需要探寻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新的治理途径。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和生态修复工作仍存在治理断裂及效能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乡村生态空间及人居环境品质的持续变好。该研究在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实际整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生态单元适用的数字感知、绿色处理、资源利用与智能调控等关键技术路径,并构建策略选取逻辑及适配模式。研究成果为现有农村生态治理提供系统性技术借鉴和模式指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及生态安全的双重成效。
摘要:植生孔主要用于各类裸露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复绿工程(如露天采石宕口高陡边坡、“坡度 >65°+ 高度 >10m ”的各类裸露高陡岩质边坡等)。特别适用于干旱缺水、季节温差大的黄淮地区,能实现“原位、快速、长效、美观”的生态修复效果。该研究以徐州园博园西侧废弃采石宕口为例,对该采石宕口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宕口边坡条件,利用植生孔技术对高陡岩质边坡进行复绿,为高陡岩质边坡复绿提供参考方案。
摘要:研究构建了一种水稻病虫害智能识别模型,旨在提升田间现场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该模型基于YOLOv8n框架,整合骨干网络、特征融合颈部和检测头,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与多尺度特征融合技术,以提升识别效果。利用NCNN框架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至移动端,移动端APP支持选择本地图片和实时摄像头图像这2种检测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多个典型病虫害类别上均取得较高的识别精度,平均准确率为 93.4% ,检测帧率超过160FPS。该模型在移动端(三星GalaxyS10)运行稳定,具有良好的响应速度。该模型的识别精度高、参数量少,适用于田间实时检测,可为智慧农业发展和病虫害防控提供有效支持。
摘要:生物制药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技术,从传统药学到如今广泛流行的基因编辑技术,其本质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自身存在的先天物质条件进行改造,从而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当前,生物制药指的是运用生物技术等手段,从生物体中分离、提取、开发创制出一类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的生物学药物。生物制药的科学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等领域。该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从药学起源、技术发展和产品生产角度出发,分析归纳农业与生物制药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农业领域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
摘要: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大干流2022—2024年监测数据,运用系统聚类法对水质监测站点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其他相关要素对站点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工作量减少约 15% 。该方法可为水质监测站网优化提供数理统计依据,有力推动水质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