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的决策部署,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于近日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9个方面部署23项措施,要求各地采取务实举措,认真贯彻落实。 《方案》提出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一是提高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搭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宣展推介平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深人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 《意见》提出,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一是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投人,对接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对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进行信贷资源倾斜;强化“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生产基地信贷支持,促进信贷与价
为深人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于近日发布《关于加快奶业纾困提升奶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通知》,部署8项工作任务,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 一是加快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地要加快落实粮改饲、振兴奶业首蓿发展行动、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中央财政支持政策,增加优质饲草供给,改善养殖场(户)设施装备条件,促进种养循环发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及时足
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我国乡村建设的大方向,也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基于2012—2022年中部六省面板数据,研究构建了包含发展水平、人居环境、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其中发展水平增速最快,但基础设施进展滞后;在中部六省中,2022年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综合指数排名第3,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具有相对优势,但发展水平、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等与中部其他省份仍存在差距。建议河南省未来以产业融合、环境整治、设施完善和服务优化为着力点,借鉴邻省经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摘要:艺术乡建实践中的文化主体性问题,关乎乡村文化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效能。研究立足于豫北地区D村的田野调查,运用过程一事件分析法,系统分析了艺术介入下乡村文化主体性的动态生成轨迹。研究表明,在地主体性是在外部力量触发的多维冲突与协商中,通过在地行动者的韧性实践生成的过程性主体,其深刻的关系性与生成性特质,本质上要求将分析视阈从单一主体提升至强调相互承认与协同共构的主体间性层面。这内在地依赖以文化自觉为内核的关系性协商智慧,最终体现为在地主体归属结构的重建。研究揭示了艺术乡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具有逻辑必然性,为理解转型期乡村文化政治提供了参考。
摘要:新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艺术乡建作为文化赋能乡村的重要实践形式,在激活地方资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文章以广州市从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田野调查与案例分析,探讨艺术乡建在岭南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从化区通过艺术介入激活生态资源、重构文化认同、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了“生态+文化+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岭南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摘要:研究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过构建“制度环境一主体能力—治理效能”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村民自我管理素养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分层抽样法,收集了浙江、安徽两省348个行政村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村民自我管理素养在多个维度上对乡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赋能效应。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内生发展动力与社会资本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为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提升村民的自我管理素养,不仅能促进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还能推动乡风文明提升,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因此,政策制定者应重视制度环境的优化和主体能力的提升,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摘要:“城归补位”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地方情感互构的复合现象。基于情感地理学理论框架,构建“政策一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情感”五维分析模型,结合浙江省的混合研究数据(500例问卷调查、150例深度访谈及多源空间数据),系统解析了“城归补位”的动力机制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除地方文化对地方熟悉感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包括政策支持、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对地方熟悉感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地方依恋感的影响因子包括政策支持、社会地位、地方文化;地方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均与自变量有相关性;地方认同感 (β=0.204,P<0.001) )、地方依恋感 (β=0.196,P<0.001) 是青年城归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地方自豪感与地方熟悉感。以上定量分析结果可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引。
摘要: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纽带,特色小镇同时具备城市与农村的双重特征,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梳理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从农村与城市两个角度阐述建设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明确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建设现状,进一步厘清了特色小镇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制定科学用地规划、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的发展路径。
摘要: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对乡村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尤为关键。以郑州都市圈乡村青年科技人才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2002—2024年的74份政策文本,从乡村青年科技人才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2个维度,对其进行编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存在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不合理、政策工具的配套措施不完善、政策文本可操作性不强及政策目标的指标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比例、增强政策工具适用性、完善乡村青年科技人才就业创业政策目标指标体系,以及提升政策工具的实质效力。
摘要: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历史跨度大、知名度高等特点。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下降情况,同时存在对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和手工农业工具保护不力等问题。河南省要想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认识;建立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重视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培育和申报;加强对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聚焦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展。首先,阐述其意义,如有助于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拉动内需增长等;然后,剖析问题,涵盖协同机制不健全、资源投入不均、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信息共享与利用困难等方面;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包括构建跨部门协调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服务意识与能力建设、优化信息共享与利用机制,以期为农村养老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是特殊生存环境下脱贫的理性选择,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的使命与担当。当前,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面临着迁出地环境恢复慢与迁入地环境破坏、搬迁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难、产业发展滞后和群众社会融入难等问题,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基于此,应从加强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环境保护、加强搬迁群众“五个认同"意识教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的文化心理调适等4个方面加以应对。
摘要:基层党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也是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为研究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首先论证了其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次,分析了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中在队伍建设、引领作用、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思想建设、壮大组织力量、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从而克服组织振兴中遇到的挑战。
摘要:随着“互联网+旅游”模式的兴起,旅游网站成为游客分享旅行体验的重要平台。以喜洲古镇为对象,将携程网游客评论作为数据来源,运用ROSTCM6.0软件进行网络文本分析,挖掘游客评论信息,对喜洲古镇在游客认知中的形象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喜洲古镇的发展存在商业化过重、物价高、店铺同质化、服务质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管控商业化程度、维护价格透明度、定期举办创意设计竞赛、提升景区服务品质等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喜洲古镇旅游形象,促进喜洲古镇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农业现代化加速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探究新质生产力如何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对破解传统农业难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数字赋能与智能驱动视角,选取2012—2023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第二,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作用路径。第三,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呈现东部强、中部弱、西部不显著、东北负向的趋势,表明其存在区域异质性。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实施区域差异化数字基建战略,构建“数字-智能”双轮驱动体系,建立农业韧性动态评估机制。
摘要:研究聚焦于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梳理其面临的融资渠道单一、服务覆盖不均、传统模式效率滞后等核心问题,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从供需矛盾、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等多方面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方法,验证相关假设并总结实践经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有效促进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新路径。
摘要:临清市地处黄河故道,桑树种植历史近千年,具有得天独厚的桑黄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临清市立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挖掘桑黄产业基础优势,聚焦优化桑黄产业布局,大力做好桑黄产业文章,以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动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使桑黄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新引擎。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研究江口抹茶品牌建设的突破路径,分析江口抹茶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江口抹茶在品牌价值创造的种植、加工,品牌传播和传递的宣传、销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发展、市场表现、品牌建设、质量推广、互联网传播及电商销售等维度的针对性策略建议。此次研究可助力江口抹茶品牌的探索、开发和推广,继而推动当地农业新业态发展,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实例参考。
摘要:茶文商旅融合是延伸茶叶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过程中,茶旅点位打造容易出现经营思路不宽、联农带农不强、文化商业融合浅层化等局限,导致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针对上述问题,以宜宾市为例,提出了擦亮茶旅特色标签、提高茶旅吸引能力、打造商业支撑体系、打造茶旅共富经济等工作举措,以期为茶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现阶段,芜湖市通过智慧农业基地建设、数字技术融合、种业创新与绿色转型,构建了“科技赋能、生态友好、多方共赢”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然而,芜湖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技术创新与应用不均衡、生产要素存在短板及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研究从优化土地要素、强化人才支撑、激活产业链协同和深化科技创新等4个方面提出解决途径,形成“技术突破一场景落地—制度护航”的闭环逻辑。芜湖经验可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区域智慧。
摘要:为促进旱作农业雨养区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分析了在土壤养分相同的条件下,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比例的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能有效促进旱作农业雨养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增加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改善产量构成要素,促进其产量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其中以有机肥氮替代 25.0% 化肥氮处理的效果最好,单位面积马铃薯产量较单施化肥显著增产 17.58% ,商品率提高 15.42% 。综合分析得出,在旱作农业雨养区马铃薯黑膜全覆盖垄上微沟种植模式中,推荐施用 N200kg/hm2?P2O5135kg/hm2?K2O90kg/hm2 ,且采用有机肥氮替代25.0% 化肥氮的施肥方式。
摘要:近年来,信阳市茶园遭受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部分茶园受害较重,导致茶叶减产,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为筛选抗寒性强的茶树良种,对信阳市引进的舒茶早、龙井43、中茶108、中茶111、中茶125等27个茶树品种进行田间冻害调查,采用五级赋值法计算不同茶树品种的抗寒性得分,通过抗寒性指数分类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评价其抗寒能力。其中,指数分类法筛选出中茶125、舒茶早、茗丰、龙井43、中茶108、中茶111、宜红早、春波绿8个强抗寒性品种;聚类分析法筛选出中茶125、舒茶早、茗丰、龙井43、中茶108、中茶111、宜红早、春波绿、浙农113等9个高抗寒性品种。调查结果表明,27个茶树品种幼龄植株的平均成活率为54.73% ,中位数为 48.4% ,品种成活率分布偏低。建议茶区在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强的茶树品种的基础上,强化引进品种配套栽培管理,实施“良种+良法”策略,提高引种成功率。
摘要:大豆作为全球重要的粮油作物,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该研究旨在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监测大豆长势,构建变量施肥模型,实现精准施肥。试验利用无人机采集多光谱数据,经预处理后计算植被的各项指数,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反演大豆长势参数,运用回归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变量施肥模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大豆长势监测精度较高,变量施肥技术显著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大豆的产量,降低了施肥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摘要:罗布麻是中国北方盐碱地典型的乡土盐生植物,因大量生长于我国新疆罗布泊而得名。榆林市沙区作为中国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的核心区域,面临二次沙化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双重挑战。然而罗布麻凭借其耐旱、耐盐碱及高经济价值的特性,成为替代低效益沙蒿,实现“固沙—增收”协同的理想物种。研究结合榆林市沙区环境特征,从育苗方式、栽前准备、移栽时间、移栽方式、栽后管理等方面深入探索了罗布麻人工栽培的关键技术,提出以育苗筒育种、滴灌带灌溉为核心的栽培技术路径,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榆林市沙区的罗布麻栽培技术,旨在为实现榆林市沙区罗布麻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为区域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目前,林草资源监测技术存在耗时久、精度低、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难以满足林业动态管理需求。研究基于遥感技术,对多源卫星影像数据进行融合,构建了涵盖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监测时间序列规划和监测空间尺度划分的动态监测体系,阐述了基于遥感数据的林草资源动态监测方法,从而实现大范围、高频次的林草资源变化追踪。结合监测结果,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维度建立了林业发展评估体系,进而分析了区域林业发展态势。研究表明,遥感技术可显著提升林草资源监测效率,从而为林业政策制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用无水乙醇处理的砂糖橘皮纤维I(CRR-I),经过耦合魔芋胶、明胶及海藻酸钠交联壳聚糖制备成3种改性吸附剂(改性砂糖橘皮纤维Ⅱ、改性砂糖橘皮纤维I、改性砂糖橘皮纤维NV),并探究这3种吸附剂对屠宰场废水中猪血清蛋白的吸附特性。利用SEM和红外光谱表征材料结构,并通过吸附试验评估材料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材料表面形成多孔结构及沟壑,其中改性砂糖橘皮纤维II(CRR-II)与明胶耦合会导致纤维卷曲,比表面积增加,,质量为 0.1g 、吸附量为 236mg/g 、吸附率为 47.36% ,优于其他2种材料。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 R2= 0.9892),表明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Freundlich模型( R2=0.986 3 )则提示有孔隙堆积可能。
摘要:研究对瓜州县鸟类资源进行系统调查与统计分析,共记录鸟类17目41科152种,占甘肃省鸟类种数(479种)的 31.73% ,占瓜州县脊椎动物种数(210种)的 72.38% 。按目排序,瓜州县雀形目鸟类最多,鸻形目和雁形目次之;按科排序,瓜州县鸭科、鸫科、鹰科、鹬科居多;瓜州县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32种(I级6种、Ⅱ级26种),占甘肃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 34.82% 。由于草地放牧、地下水位下降、旅游及耕种活动等行为会对鸟类产生影响,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为保护鸟类资源,在综合分析瓜州县鸟类群落与生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对策与措施。
摘要: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工作是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品质安全的基石,对推动崇左市农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强化耕地数量、品质、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具有深远意义。该研究基于崇左市江州区最新耕地土壤环境品质类别划分动态调整成果,综合考量产地多年农产品品质监测数据、农产品污染物限量值,以及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监测数据,因地制宜开展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工作。结果显示,2024年崇左市江州区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主要集中在板利乡,面积占江州区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的 0.88% ,禁种作物为水稻,禁种后建议改种甘蔗等经济作物。针对江州区禁止生产区划分进程中存在的农产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足、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农户对禁止生产区政策认知与接受度低、产地环境复杂等问题,提出加强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协同监测、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农户对禁止生产区划分的认识、加强限制性生产监督管理、强化动态调整工作等建议,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农业农村污染是影响湖库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漳泽湖作为山西省第三大湖库,其水质受农业农村污染影响较大。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漳泽湖流域农业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发现农业农村污染包括农田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其中农田面源污染最为突出,以总氮计,污染负荷占比为 50.8% 。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分类施策,采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净化措施对农田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实现全面削减;畜禽养殖污染通过推广资源化利用方式,实现有效管控;农村生活污染通过有序开展村庄污水治理,并完善垃圾收运体系进行控制。最终,实现漳泽湖农业农村污染的有效整治,为同类型湖库流域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摘要:在自然环境中检测番茄病虫害,受复杂环境和密集遮挡等的影响,会导致监测精度不高。基于此,研究提出一种基于CRM-YOLOvl1的检测模型,用于实时检测番茄叶片病害。首先,使用CSP-PTB结构改进模型主干网络,以改善模型特征的提取能力;其次,以RepG-FPN结构作为模型的颈部结构,使模型更关注全局特征,提高模型的特征融合能力;最后,采用MultiSeamHead检测头提高模型在复杂环境和密集遮挡下对番茄病害叶片的识别率和准确率。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原模型,改进后的CRM-YOLOvl1模型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分别提高3.6个、3.5个和3.5个百分点,说明改进模型在复杂环境中对番茄患病叶片的检测更具优势。
摘要:金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改善灌区部分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状况、提高供水保证程度、提升用水效率和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等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梳理金羊灌区水利工程现状,探寻制约灌区发展的问题,先对灌区进行针对性的工程设计与实施,再对项目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为同类型农业水利现代化建设项目提供技术参考与管理范式。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数字技术的普及,农村直播电商已成为农产品上行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基于此,研究以抖音平台水果类产品的在线评论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其在线评论进行文本特征分析、文本网络语义分析及情感分析,提取评论中的关键物流服务要素。研究发现,服务体验和价值感知是影响农村直播电商物流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摘要: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始终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粮食物流体系的高效运作对于保障粮食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淮海经济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对其粮食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及网络构建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引力模型等,分析了淮海经济区粮食物流能力发展水平及粮食物流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粮食物流能力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虽然部分城市表现出较强的物流能力,但其他城市的物流能力有待提升。基于此,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包括建立核心枢纽、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发挥城市自身优势等,旨在促进区域粮食物流网络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效率提升,助力淮海经济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溧阳白芹含水量较高,组织结构娇嫩,采后极易失水萎蔫与黄化变质,且在常温下贮藏期较短,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该研究采用臭氧处理对溧阳白芹进行采后保鲜,并解析其在水分保持、呼吸代谢调控和抗菌等方面的应用机理。研究表明,臭氧可通过改性植物表面蜡质化合物实现水分保持,通过影响气孔调节和呼吸链关键酶系来控制呼吸代谢强度,凭借强氧化性破坏病原微生物细胞结构实现抑菌防腐效果。然而,当前技术在作物保鲜中的应用仍存在工艺参数标准化不足、设备适配性有待提高、技术推广存在壁垒等问题。为此,研究提出建立标准化参数体系、优化设备配置和构建技术服务体系等策略,促进臭氧保鲜技术在溧阳白芹及其他易腐蔬菜保鲜中的规模化应用,为提升中国蔬菜采后保鲜技术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