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发挥家政服务业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重要作用,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了《2025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从4个方面部署14项工作任务,并明确了责任部门。 《工作方案》提出,支持农村劳动力在家政领域就业。一是开展生活服务招聘季活动,搭建供
近年来,我国动物诊疗行业特别是宠物诊疗行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动物防疫工作和宠物经济发展,但未经许可从事动物诊疗、诊疗活动不规范等情况仍时有发生。为进一步规范动物诊疗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于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动物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审查备案,加强源头管理。发证机关要严把动物诊疗准入关口,按照《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审批条件和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政策,推进相关工作顺利实施,于近日印发 ⟨⟨2025 年河南省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坚持自主选育、创新引领、市场主体、农户受益,聚焦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小麦、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快大型白羽肉鸡等农业
摘要:研究对数字乡村建设已有研究回顾梳理,从文献特征、主题热点、研究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研究以2015—2025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414篇以“数字乡村建设”为主题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章作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Excel软件,对数字乡村建设研究主题脉络和研究热点进行全面剖析。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领域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历程可以分为孕育萌芽期、政策驱动生长期和多维爆发期3个阶段,作者和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紧密度较低,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现有研究集中在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技术、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共同富裕等方面,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关系、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鸿沟治理等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未来展望如下:构建多维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数字乡村研究共同体;深化已有研究成果,开拓数字乡村建设新视野;创新智慧农业范式,构建乡村振兴数字底座。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各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这为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中国现代化的特点,针对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乡村农业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等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发展。
摘要:推进老年数字弱势群体参与数字乡村治理,对于建立数字型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力推动乡村振兴。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分析,老年数字弱势群体参与数字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其治理意识薄弱、符号互动能力不足。老年数字弱势群体参与数字乡村治理面临问题的纾解进路包括: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发挥元治理功能;构建“数字友好”社会,改善互动情境;发挥初级群体作用,强化代际“反哺”。
摘要:乡村人才振兴是我国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共同目标。提升农民核心信息素养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采用扎根研究范式,收集粤西地区27位农民(包括农业企业家)的访谈记录及相关二手数据,概括农民核心信息素养的内涵。研究发现,农民核心信息素养主要由机械操作实践技能、农业信息应用能力、农民价值选择、技术创新能力等4个维度组成。根据这4个维度的作用及路径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农民核心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总结粤西地区农民核心信息素养的源头,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信息素养研究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指导。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乡村发展主体格局与治理模式出现新变化,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合作。该研究采用文献法来分析产业振兴共同体的学术内涵,探究其内在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基于数字权力赋能、数字技术赋能及数字规则赋能的逻辑,促进产业振兴共同体的生成,推动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发展局面。因而,在产业振兴共同体形成过程中,需要注重数字价值指引、提升数字权力认同、增强数字技术嵌入。
摘要:基于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及港澳台外)的2012—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乡村振兴指标、数字经济发展指标、文旅产业发展指标,通过回归分析来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正向赋能效应及文旅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乡村振兴水平,且文旅产业的发展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通过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放大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提升作用,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增长。此外,该研究还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文旅产业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摘要:河南省为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跃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分析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并从国家级平台建设、集成创新水平、成果转化率、体制机制等方面来剖析短板,聚焦支撑农业强省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从战略部署、科技产出、创新平台、高水平人才、高效能转化应用和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为构建具有河南优势、河南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其他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探讨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如何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以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润疆工作。深入分析乡风文明建设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文化润疆工作开展及满足百姓精神需求方面的关键作用,从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等3个维度,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必然性。基于此,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秉持系统观念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等具体实践路径。研究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可行的实践指引,是推动新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力量。
摘要: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一种织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但也存在问题。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兰卡普为例,探索西兰卡普已有发展成效及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存困难,再对其非遗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进行分析,为乡村振兴提供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路径参考。
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发现其过程中存在职能模糊、认可度低及文化适配不足等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政府主导机制、发展社会组织网络及本土化文化培养模式等对策,同时强调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应融合乡土文化逻辑,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性的实践支撑。
摘要: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吸引人才回流至凉山彝族自治州,对于提升当地人才数量与素质,推动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才短板不断得到补齐。然而,凉山彝族自治州仍然面临以下困境: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导致乡村人才回流意愿不强;乡村发展平台不足,使得乡村人才回流后成就感匮乏;乡村公共资源匮乏,造成人才回流乡村后安全感缺失。因此,凉山彝族自治州必须从产业发展、平台搭建、环境优化、情感动员等方面着手,吸引人才回流,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摘要:大学生农村志愿服务作为衔接城乡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抓手,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面向农村地区的志愿服务存在技术赋能能力薄弱、配套制度不完善、学科不匹配的现实问题,面临志愿服务供给精准性和有效性不足的挑战。文章从外部驱动力、内部制约、结构性矛盾3个维度,分析了推动农村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的动因,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且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以推动农村志愿服务由“单向输送”向“内生协同”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摘要:在全球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意经济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发展乡村文旅也因此成为激活乡村经济与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路径。佛山市凭借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创意经济赋能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以佛山市为例,分析了当地通过“非遗活化”“节庆IP”“农旅共生”等多元路径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总结了当地在乡村文旅融合过程中面临的资源整合不足、产品同质化、人才短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串珠成链”发展体系、强化IP与地方文化结合、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构建智慧文旅运营体系等策略,为佛山市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其他地区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经验借鉴。
摘要:张家界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多集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于一体,其中人文风情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但现有研究较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因此,该研究基于张家界市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的特点,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总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实践,明晰二者互动存在的困境,并针对性提出二者互动发展的路径,为张家界市旅游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摘要:“电商+微工厂”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其在发展中也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产品上行困难、微工厂建设投入动力不足、政府补贴效果有待提升等。该研究通过分析“电商 + 微工厂”的运营模式,引入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电商平台和微工厂的行为决策展开研究,探讨影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微工厂建设水平、政府补贴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实现电商平台和微工厂协调发展的契约,为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该研究立足于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现状,以河南省为典型案例,系统剖析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与挑战,包括种植业发展动力不足、规模化经营不足、种粮收益偏低、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提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优化补贴机制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对策,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支持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摘要:该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碧螺村为研究对象,聚焦乡村农业旅游体验产品,利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调研了碧螺村农业旅游产品的基础资源、供给现状、问题短板及游客反馈。并为碧螺村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创新产品,定位特色,延伸纵向产业链打造全季节、全生命周期的茶、果、农研学产品;科技赋能,人才培养,建设数智乡村提出引进和培训数字化人才、建设数智乡村和实现农业产品可源;品牌定位,营销升级,惠及村民建议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消费场景及鼓励村民和企业互利共赢,以期实现碧螺村农业旅游体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伏牛山脉位于河南省西部,山体高低悬殊,环境与气候差异显著,中药材资源较为丰富。该研究主要总结伏牛山脉区域的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等地17个县(区、市)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及当地分布中药材种类等,为伏牛山脉的中药材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摘要:乡村研学旅游在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系统剖析崇左市乡村旅游资源及研学旅游发展现状,探究乡村振兴视域下其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崇左市乡村研学旅游存在产业缺乏发展共识联动、研学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不健全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研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深化认识,形成乡村研学旅游发展共识;突出主题,打造乡村研学旅游品牌;整合资源,夯实乡村研学旅游基础;规范管理,提升乡村研学旅游产品质量。研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学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小农户面临着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等挑战。临漳县通过实施土地托管服务,积极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对临漳县土地托管服务现状的实地调研,发现其存在资金短缺、服务单一、宣传不足等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为小农户服务,促进地方农业发展。
摘要: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湖南省连源市桥头河镇的萝卜产业,作为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和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历程既承载着区域农业产业升级的实践探索,也折射出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导向下的发展规律。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大背景下,研究分析桥头河镇萝卜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探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不仅对促进产业链健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望为其他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探索烟秆菌渣有机肥配施对烤烟的影响,可为烟秆菌渣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笔者以当地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5个处理:CK(常规施肥), T1 (常规施肥 + 烟秆菌渣有机肥 150kg/hm2 ), T2 (常规施肥 + 烟秆菌渣有机肥 225kg/hm2 ), T3 (常规施肥 + 烟秆菌渣有机肥 300kg/hm2 ), T4 (常规施肥 + 烟秆菌渣有机肥 375kg/hm2 ),分析烟秆菌渣有机肥对烟株生长、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T1,T2?T3,T4 增施烟秆菌渣有机肥对烤烟生长和农艺性状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增强其对花叶病、黑胫病的抗病性并提高烟叶产量。其中, T1?T2 、T3 能够增加单产值、纯收入和上等烟比例,但 T4 的产值每公倾比CK减少339.9元。其中, T3 处理的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最高,分别为65566.8元 /hm2,32.92 元/kg和 70.98% ,内在化学成分最协调;其次是 T2 ,说明增加一定量的烟秆菌渣有机肥可以增加烟叶的纯收入和改善烟叶的内在化学成分。
摘要:板蓝根是十字花科菘蓝的干燥根,是中医常用大宗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等功效。该研究以甘谷县山旱区为试验区域,选择不同来源的4个板蓝根品种 (L,X,W,S) ,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农艺性状、产量及(R,S)-告依春含量,分析各品种的表现差异。结果表明,4种板蓝根出苗率均超过 90% ,出苗整齐,前期生长健壮且无抽臺现象。S品种中后期优势显著:叶片深绿厚实、边缘具波状皱缩,主根粗壮,平均长 27.21cm ,侧根发达; L,X,W3 个品种的主根较长(最长为 33.50cm ),但侧根少、叶片较薄。且S品种产量( 1163.66kg/hm2 显著高于L(422.88kg/hm2 ) .X(328.33kg/hm2 ) .W(469.40kg/hm2) 。此外, L,X,W3 个品种的抽臺率大于S品种的抽臺率,其抗逆性均小于S品种的抗逆性。经检测,4种板蓝根的(R,S)-告依春含量均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标准( 0.020% )。以上研究,旨在为农户选种和提升山旱区板蓝根种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基因编辑技术作为分子育种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研究从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出发,根据基因编辑技术的技术起源、概念分类和技术流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基因编辑技术的难点要点。案例分析表明,提高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度和便捷性,降低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是该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技术研发、科学普及及相关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建立同等重要,其直接影响基因编辑技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速度。
摘要:口蹄疫尤其是O型血清型口蹄疫对全球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评估多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对遵义地区猪群O型口蹄疫和猪瘟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20—2024年,遵义地区猪O型口蹄疫抗体年均合格率为 93.2% ,呈波动上升态势;猪瘟抗体年均合格率为 90.4% ,波动较大;猪O型口蹄疫抗体春季合格率显著高于秋季,秋季波动剧烈;多价口蹄疫疫苗在遵义地区整体有效,但季节性和管理因素显著影响免疫稳定性。建议强化秋季免疫管理,增加抗体监测频次,并持续追踪病毒变异以优化疫苗策略。
摘要:随着新乡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疫病防控成为保障畜牧业稳定、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研究分析了新乡市动物疫病防控现状,指出当前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地区防疫基础设施薄弱、监测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监测能力、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建议,旨在提升新乡市动物疫病防控水平,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揭示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及经营主体在耕地生态保护方面的动力耦合演变特征,并提出提升多主体协同保护合力的策略。采用耕地生态保护动力指数、耦合协调模型及Tapio解耦模型,结合2000—2020年的多源数据,量化分析各主体保护动力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不同主体的动力演变呈现显著差异:中央政府的保护动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省级政府的保护动力先降后升,经营主体的保护动力则持续下降后趋于平稳;多主体保护动力的合力状态逐步弱化,经历了从初级合力到濒临解耦,再到轻度解耦的过程;省际空间差异显著,省级政府间的动力差异先增大后减小,经营主体间的动力差异则持续扩大;此外,解耦关系存在时空异质性,约 58.06% 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耕地生态保护方面,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两主体的动力趋势相反。结论表明,相关部门应通过建立农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省级政府发展权补偿机制及区域差异化策略,推动耕地多重价值转化,增强多主体在耕地生态保护方面的合力。
摘要:该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2016—2020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具体项目,运用DEA模型量化了整治前后的耕地利用效率,发现整治前为 86.38% ,整治后提升至 92.13% 。基于DEA分析数据,通过Tobit回归模型深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得出耕地播种面积扩大和灌溉设施覆盖面积增长与耕地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过量化肥施用量及农业机械总功率在一定条件下会制约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4条针对性对策建议,期望能提升毕节市及类似地区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摘要:对区域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以洞庭湖平原(包括岳阳县、华容县、赫山区等21个县市区)为研究区,选取14个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生态安全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平原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林地次之,水域用地紧随其后,而不透水面用地、草地、荒地所占比例较小;2015—2020年,生态活力、社会经济压力和自然生态指标的最高值呈下降趋势,生态活力和景观连通度最低值呈下降趋势,自然生态最低值呈上升趋势;生态安全指数中低值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最低值集中于几个中心城市,最高值分布于西南和东北地势较高的山区;2015—2020年,洞庭湖平原生态安全指数的总趋势是高值区域越来越高,低值区域越来越低,区域之间差值变大。这主要是因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和道路建设占据生态用地,进而使得生态指数降低。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增加,“AI+智慧农业”正成为农业领域的热点,国内多地已陆续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智慧农业中。该研究从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背景出发,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并从3个维度(即4 AI+ ”农业场景软件、“AI+”农业机器人、“AI+"科技转化)来探究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的实践路径。通过分析现阶段因地制宜开展试点研究的效果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智慧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并提出提升措施。
摘要:以农田水利项目中的灌溉泵站建设为例,应用视觉识别技术,对灌溉泵站的建设及运行起到辅助作用,拟解决项目建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通过一站式YOLOv5s系统进行现场人员管控、隐患识别,实现自动化运作,并与无视觉识别的工况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应用视觉识别系统后,能降低 37.5% 的人力成本,安全工时能提升 14.3% ,隐患发生率及响应时间均降低50% ,具有明显的效益性及回报率。该研究证明,在农田水利项目中运用视觉识别技术,可为农田水利建设领域提供实践应用的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