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4个方面部署了10项任务。 在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方面,《意见》提出2项举措,一是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二是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意见》强调,强化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健全灵活就业
农业农村部于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全链条管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决定开展加强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在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若干措施》提出,加快种质资源改良利用。一是常态化收集种质资源,加快第三次普查收集资源编目入库;加快引进高油高产大豆、耐密抗病抗逆玉米、优质专用抗病小麦、糖料、特色设施蔬菜及热带作物等资源,丰富育种研发种质资源基础。二
为进一步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全力打造中原农谷2.0版,河南省人民政府于近日印发《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一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7年,中原农谷现代种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全领域种业资源更加集聚,全要素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全链条产业规模更加壮大,初步建成汇聚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农科“芯”城
为规范和加强农村宅基地(以下简称宅基地)和农村村民(以下简称村民)新建、改建、扩建、翻建住房(以下统称自建住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25年5月14日印发《河南省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明确,农业农村部
摘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和驱动力量。明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在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指导下,针对乡村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观念束缚、生产滞后和管理缺位等现实困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新质生产力赋能。采取强产业、育人才、兴文化、美生态、优组织等举措,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摘要:近年来,浙江省农创客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数商兴农”、推动农业现代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从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分析农创客开展数字创新的深层动因。结合农创客的实践创新研究,阐释农创客数字创新赋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机制路径。在梳理制约农创客进一步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农创客数字创新“共振效应”“乘数效应”和“示范效应”的优化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网络的不断演进,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其重要性日益显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举措对于加强我国美丽乡村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强乡村治理与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探究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的现有状况、面临的难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剖析国内外典型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总结信息化在强化美丽乡村治理能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提高教育与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摘要:广东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清远市“三连一阳”地区作为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中任务艰巨。经调研发现,清远市“三连一阳”地区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指挥体系运作有待完善、基层党员队伍老龄化、人才流失、产业基础薄弱、生态经济发展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清远市“三连一阳”地区“百千万工程”的实践路径。
摘要: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浪潮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传统乡村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探讨传统乡村性到“后乡村”性的演变发展结构,以洛阳市石碑凹村为例进行解读,分析乡村模式化的发展现状,识别出“后乡村”性萌芽特征及其潜在发展危机,并基于“后乡村”性的价值,提出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韧性网络、重构集体利益分配与治理效能、推动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共生创新、培育知识驱动型治理共同体等4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为传统乡村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具体实践指导。
摘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基础。以云南省陆良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TOPSIS方法,对陆良县的6个省级示范村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宜居、宜业、和美等3个维度中,宜居维度的权重最高(0.506),其中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卫生户厕覆盖率是影响宜居维度的关键指标;和美维度的权重次之(0.273),开展村民文艺活动次数和村“两委”成员学历水平显著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示范村的建设水平呈现梯度差异,其中清河村(0.544)、四河村(0.529)的建设水平位列前茅。这2个村庄的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及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同类型其他区域的建设提供了“陆良”经验。同时,调研发现这些示范村在建设进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基于此,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质量及高效能为特征,是推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的实践逻辑,分析当前农村养老存在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跨地域与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关部门应助力农村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精准需求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等举措,旨在促进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四川省彝族乡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但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空心化”仍严重,特别是人才的流失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建设的推进。分析四川省葬族乡村地区人才流失现状,认为当地在产业基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欠佳是人才流失的主要成因。探究四川省彝族乡村地区人才流失的治理策略,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建设乡土文化。
摘要:文旅融合发展是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重要路径,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选取多个民族聚居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并分析当地的文化资源状况和文旅融合程度,发现其存在乡村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公共服务能力不强、非遗活化利用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促进当地文旅深度融合,并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借鉴吸收其他地区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分别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非遗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城乡之间的关系演变和融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性。目前,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面临堵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仍待深化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应通过激活各类要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等举措,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通过破解传统金融供给瓶颈,成为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动力。立足于近3a的中央一号文件,剖析绿色金融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风险管理、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四大机制。研究表明,绿色信贷与债券能有效缓解融资约束,推动生态农业、碳汇交易等绿色业态发展,并通过普惠金融覆盖更多农户,实现经济生态协同增效。绿色金融通过政策与市场协同,重构“生态一经济”系统,破解传统金融供给困境,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创新路径。
摘要:在乡村治理转型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破解内部人控制和人地分离等结构性矛盾、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该研究通过构建“剩余权利配置一弹性成员界定一土地整合激励”三维协同治理框架,并以河南省前邵村和七二村为例,探析党支部引领“内生协同”和“集约增效”这2种改革路径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表明,上述2种路径共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政党一社会一市场”协同模式,并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实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摘要:我国对粮食安全始终高度重视,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南充市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城市,耕地“非粮化”形势不容乐观。采用文献分析法、时序演变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南充市耕地“非粮化”加剧的原因,包括粮食比较效益低下、耕地嚣荒、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传达失真、丘陵地貌耕地复杂难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大土地管理力度、合理配套政策支持、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实施的引导与监管、提高基础设施和耕地品质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南充市及四川省东北部耕地格局,为控制耕地“非粮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现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重要纽带。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逐步完善,我国传统农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情况总体向好,其辐射带动效应逐渐增强,产业增值收益农户共享,且联农带农模式丰富多样,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仍面临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与种粮效益下降并存、政策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高、融资乏力与人才短缺共同约束等现实困境,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取得新的成效。针对上述问题,从“政”“社”联动、“技”“才”共育、“产”“销”协同、“量”“质”齐抓等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的对策建议。
摘要:光伏农业项目涉及政府、企业、农户三方主体的复杂利益关系。该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三方模型,分析策略选择机制显示政府强干预、企业高投入、农户积极参与成为理想均衡点,税收比例、项目收益、策略提升系数与成本共同决定系统演化路径。针对均衡优化,提出政府差异化监管与激励完善、企业阶段性投入与利益共享、农户技能提升与组织化参与等策略建议。
摘要:基于2013—2022年甘肃省林业产业发展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林业总产值与林业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定量分析,明确产业发展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甘肃省林业总产值整体呈增长态势,但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其对总产值贡献最大。其中,第一产业以经济林种植、采集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关联度最弱,以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等为主,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呈快速上升趋势,有望成为林业总产值增长的发力点。基于此,从促进林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碳汇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发,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甘肃省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保持农产品供应链畅通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供应链协调管理、保持畅通的关键在于信息共享,但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中,存在各参与主体合作意识不足、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资金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及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基于此,该研究提出增强主体间的信任程度、加强政策支持、建立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及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等优化建议,为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提供借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着力发挥其在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商丘市作为河南省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庞大的产业基础,但也存在土地流转制度性缺陷凸显、资金筹措手段匮乏、农村人才支撑体系薄弱、市场动态感知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商丘市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针对此,研究提出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土地流转精准治理体系、加强数据协同与政策动态调控、完善农业人才大数据整合与动态管理、实施全链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等举措,以实现农业生产高效、资源配置优化、经营风险降低等目的,为商丘市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摘要:随着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光伏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推广,农光互补新型农业模式也应运而生,该模式有效提高了光伏板下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荆州市光伏用地面积广阔,且该地区是部分中药材的道地产区。鉴于部分中药材作物具有喜弱光、怕强光的生长习性,因此可充分利用光伏板的遮阴环境进行种植。这样既能保障药材的市场供应,又能增加乡村经济效益。该研究从生产原理、品种筛选、经营模式、项目概况、项目评价5个方面,对湖北省荆州市光伏产业基地的半夏和石菖蒲种植案例进行多维度分析,旨在为农光互补模式的发展提供思路。
摘要:山东省菏泽市大力发展芍药鲜切花产业,其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批新种植户。该研究以菏泽市露地芍药为研究对象,从品种选择、栽植地块选择、芍药繁殖、排水灌溉和整地、栽植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对芍药高效栽培技术进行讨论,以期为芍药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摘要:该研究以万州红橘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0、50、 )对低温胁迫下红橘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MT能显著促进地下部生长,根长和鲜质量分别为 {58.54±1.33 )mm和 (1.06±0.35) )g;地上部生长情况与外源褪黑素浓度呈正相关, MT使地上部分干质量和鲜质量分别提升 48.48% 和 53.85% ,在 时抑制生长;叶绿素a含量随MT浓度升高而提升,在 处理下叶绿素a含量达到 (1.12±0.10 ) mg/g ,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提升 6.37% ;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POD)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MT浓度升高先升后降在 达到最大值,丙二醛(MDA)含量持续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红橘抗逆栽培技术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为提高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成效,从河南省安阳市杨树溃疡病发病严重的林地采集病样50份,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2株优势病原菌:腐皮镰刀菌和葡萄座腔菌。离体苗水培接种试验结果显示,腐皮镰刀菌的致病率达 60% ,葡萄座腔菌的致病率达50% ,表明两株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1株对病原菌葡萄座腔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的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抑菌率达 32.1% ;筛选出3株对病原菌腐皮镰刀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分别为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禾粟链霉菌,抑菌率分别为32.8%.31.6% 和 34.2%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贝莱斯芽孢杆菌、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和禾粟链霉菌对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潜在的菌种资源。
摘要:在城市园林管理实践中,传统粗放式管理导致植物养护缺乏精准性,灌溉用水浪费现象突出,严重制约节水灌溉系统效能的发挥。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构建了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一体化节水技术体系。该体系以植物生理需水规律为基础,结合滴灌、微喷灌及雨养等差异化灌溉模式,科学筛选适配植物种类;同时,将精准修剪整形、精细化土壤管理等养护措施深度融入其中,实现植物生长需求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动态平衡,为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集体林区和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其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强度经营导致人工林出现土壤肥力下降、酸化加剧等问题,且这些问题日益突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半湿润红壤区(以雅长林场为主)为研究对象,基于2023年的土壤养分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人工林土壤肥力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整体呈强酸性(pH值为4.84),有机质质量分数 (23.14g/kg )和速效钾质量分数( 61.29mg/kg )处于中下水平,碱解氮质量分数( 120.49mg/kg 为中上水平,有效磷质量分数 (1.61mg/kg )极低。从空间分布来看,pH高值区集中在乐业县西部和隆林各族自治县东部,有机质与碱解氮高值区分布于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县,而有效磷在研究区普遍匮乏。与历史数据相比,研究区土壤酸化持续加重(pH值较2013年降低了0.35),有机质和速效钾质量分数虽高于历史均值,但较2019年有所下降。该研究为红壤区人工林精准施肥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需要结合长期动态监测及生物因子评估,进一步优化管理策略。
摘要: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即“表土剥离利用”),是保护耕地资源、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耕作层土壤剥离方案,加强对表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平陆运河(钦州段)为例,在概述工程建设规模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剥离面积、剥离厚度、剥离总量等指标在内的项目区耕作层土壤剥离方案,并对耕作层土壤剥离方案的实施进行效益分析。研究旨在为类似工程建设中的耕作层土壤剥离方案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摘要:筛选2016—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41次冰電天气过程,利用ECMWFERA5空间分辨率为 0.25°×0.25° 的逐小时再分析资料,结合银川站和崆峒站的探空资料,从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条件、对流触发条件等3个方面筛选冰電预报指标。采用“配料法"建立冰雹潜势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利用“配料法”建立的冰雹潜势预报方程,预报效果好于实际预报结果,其中预报准确率提高较明显,但针对高海拔地区的冰雹预报存在一定的空报现象。
摘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临高成本技术依赖与资金约束的突出矛盾,亟须探索低成本复绿路径,以实现生态功能恢复与经济社会效益协同。该研究以广东省四望嶂矿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低成本植被恢复技术”与“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双轮驱动的治理方案。在技术层面,采取煤矸石基质改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及雨水收集系统构建等措施,降低土壤修复与灌溉成本;采用“豆科固氮植物—禾本科草本—灌木藤本"混合播种策略,结合微地形塑造与天然种子库资源,形成自维持植被群落。在治理机制层面,构建“修复一产业反哺”协同模式,依托油茶经济林示范区与农旅融合开发,实现生态修复收益反哺。该研究旨在为同类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低干预、高协同"的治理模式,为推进生态脆弱区绿色转型提供参考价值。
摘要:深入调研昌吉回族自治州农田地膜使用现状,系统分析农田地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当前昌吉回族自治州地膜使用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这些建议旨在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及我国西北地区农田地膜的使用提供参考,消减农田地膜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助力乡村环境持续改善。
摘要:针对传统生物质成型机模孔磨损严重问题,以沙柳细枝颗粒为生物质原料,建立单锥面和单曲面的EDEM离散元模型,分析2种模孔在致密成型过程中燃料的成型品质和磨损情况。模拟结果表明:2种模孔的挤压力曲线变化趋势相同,主要经历致密阶段、压缩阶段和保压阶段;曲面模孔的挤压力较大,颗粒成型质量较好。颗粒燃料的物理特性结果也表明,曲面模孔的成型品质较好。通过能耗分析,锥面模孔成型后颗粒的总能量为3.48446J,曲面模孔成型后颗粒的总能量为2.969J。单个颗粒与模孔接触的法向力结果显示,曲面模孔的最大法向力为 21.57N ,锥面模孔的最大法向力为 26.63N ,锥面模孔颗粒与模孔的碰撞剧烈,磨损更严重。
摘要:高梁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是近年来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现的新型植物病原菌,其宿主范围较广,常在植物成熟期引起病害。目前,由高梁附球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随环境变化正逐渐扩张,尤其是全球变暖,更利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合成酶是合成过程中最关键的酶。因此,该研究旨在克隆和分析高梁附球菌中的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利用PCR技术从其基因组中扩增一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载体中。利用DNA测序技术确定了该基因的完整序列,并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具有典型的几丁质合成酶结构域,显示出较高的序列保守性和功能相关性。研究采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了该基因在高梁附球菌生长、致病性等方面的潜在功能。这些结果为深入了解高梁附球菌的致病机制和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了基础数据。
摘要:传统基层林业管理在数据收集上依赖于人工巡查和手工记录,而林场管理的林地往往分散在各个地区,仅依靠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实现林业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利用,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利用大数据技术设计并构建一个智慧林业云平台,可以实现林业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及信息共享,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现象。此外,对林业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可为林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提高林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基层林业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因此,该研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林业云管理平台构建的设计、应用进行研究。
摘要:陇中陇东地区地处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西部边缘,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农业提质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受建设规模与复杂程度的影响,在整体建设过程中,在工程质量、资金管理、资料管理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研究以2023—2024年陇中陇东地区的定西市、天水市及庆阳市4.44万 hm2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档案资料核对等方法,对各建设项目中的工程设计、监理及施工环节进行深入测查,针对测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提升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