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宏观经济治理是新时代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宏观经济领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成果;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于优化宏观经济管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具有原创性贡献。相较于传统宏观调控,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理论创新内容是:系统化的宏观经济治理目标,丰富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和治理工具,供需结合、良性互动的宏观经济治理手段,长期的时间跨度和宽广的空间跨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方向是: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摘要]习近平在长期的地方领导和治国理政实践中,不仅对如何搞好调查研究作了许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而且还在深入学习掌握党的调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系统地、创造性地阐发了调查研究的含义、价值、原则、方法和制度化等重要理论问题。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创造性阐发为丰富和发展党的调查研究理论和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实践探索对各级领导干部搞好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创造性论述及其实践经验,对目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摘要]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率领部队主动撤出战斗,反思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革命模式,根据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上坪会议,迈出突破进攻城市教条的关键一步;文家市转兵,正式确立战略退却方向;三湾改编,建立新制度重塑革命武装;进驻井冈,中国革命新道路实现伟大开端;扎根罗霄,新道路探索的展开。在这一艰难探索和实践中,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灵魂,作出向农村山区转移的艰难决策,成功实现进军井冈山的战略意图,从而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随后在井冈山进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军事基础、空间条件和初步经验。
[摘要]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建设是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关键之举。中央苏区时期,面对干部人才严重匮乏等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顺应革命形势发展,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化水平,抓住有利时机全方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等,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仅为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怎么干”“如何评”等问题,不断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启示。
[摘要]文艺宣传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央苏区时期,基于苏区革命宣传斗争的现实需求,提升苏区群众文化水平的迫切需求,满足苏区工农兵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广泛运用宣传标语、红色歌谣、革命戏剧、宣传画等多元文艺形式开展宣传动员,强化苏区群众的革命理论武装,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升苏区群众的知识文化素养,促进苏区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激发苏区群众的革命热忱,促使其积极投身苏维埃建设,有力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摘要]毛泽东的一生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一生。毛泽东在汲取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的思想、发挥“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等内因,以及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广阔天地等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伟大的斗争精神。毛泽东斗争精神内涵丰富,是由顽强的斗争意志、坚定的斗争立场、明确的斗争方向、丰富的斗争方式、灵活的斗争策略等构成的立体多维的有机整体。毛泽东斗争精神启示我们,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充分认识斗争的意义、必须确立领导斗争的核心、必须拥有指导斗争的理论、必须凝聚进行斗争的力量、必须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
[摘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卡脖子"技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重构的迫切需要。为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让新型生产关系能够适配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际上就是要遵循“制度创新一要素重组一技术突破—产业跃迁”的四维发展模型。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以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需要构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需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需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摘要]“第二个结合"通过理论创新与文化激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社会主义与民族的有效“结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从“第二个结合"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下三重逻辑:从生成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是对一定的社会实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反映。在文化逻辑上,它以中华文化天下一统理念为内在基因与内生动力,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同的精神根基。在实践逻辑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需要持续培根铸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另一方面需要推进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增进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与精神文化基础。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特别注重培育对党忠诚这种宝贵的精神品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强化党的理论教育,不断夯实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增强对党忠诚教育的现实性;从党的建设需要出发,不断丰富对党忠诚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形成对党忠诚教育合力,提高了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度,有力地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对党忠诚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党忠诚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对党忠诚教育的时代内涵;必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必须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教育党员干部把对党忠诚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必须与时俱进,加大方式方法创新,不断增强对党忠诚教育的科学性、鲜活性和实效性。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方法论。以战略思维锚定“两个大局”,以作风建设推进自我革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以辩证思维破解思想制度、少数多数、阶段长效矛盾,提升治理效能;以底线思维聚焦“七个有之”“四种危险”及“四风”变异,建立风险防控闭环;以精准思维贯通“解剖麻雀”“靶向施策”“惩前毖后”,推动科学治理;以法治思维强化制度刚性,协同党规国法、融合法治德治、闭环监督问责。
[摘要]党性原则,是基于党的性质纲领、使命宗旨和组织制度等确立的在党的工作、党的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与作风密切相关,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基,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党员领导干部坚守党性原则,首要前提必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自觉做遵守党章的模范;坚持干字当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党的意识,增强爱党、忧党、为党、护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摘要]党的作风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促进。党的作风建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赋能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实践场域,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作风问题突出表现为“四风”问题,即形式主义中的知行不一、不求实效等造成的政策执行偏差,官僚主义中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等造成的治理脱节问题,享乐主义中的不思进取、追名逐利等造成的治理执行不力,奢靡之风中的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等造成的治理机制失效等。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作风建设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需要从解决好作为作风问题本质的党性问题,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用刚性的制度和严格的纪律来整饬作风问题,以及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等多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摘要]推进风腐同查同治是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路径,在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着力完善风腐同查同治机制,是党的建设经验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长期执政能力的保障之策。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完善风腐同查同治机制要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坚持协同治理的系统方案。首先,要坚持自我革命,提高对风腐问题的认识;其次,要完善制度保障,坚持依规治党;再次,要注重技术赋能,识别风腐问题的最新表现;最后,要建设廉洁文化,增强环境陶冶。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对民族复兴理论、价值、内容、战略的认识更加明确深化。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做足治理文章,围绕“七个聚焦”构建制度体系,协调高效推进改革、发展、治理。
[摘要]2024年,学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路径上更加明晰,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上更为深刻,在“第二个结合”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研究上不断深化,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把握上越来越清晰,在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研究上不断有了新认识,并越来越厘清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来龙去脉,越来越深入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等等。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研究视域有待拓宽,整体性把握有待加强,论述同质化问题有待解决。未来,应从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科学方法论、通过比较研究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实现理论深度与宣传效度的辩证统一等三个方面着重发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