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岭造山带及邻区是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交汇地带,构造活动复杂。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在陕西、四川、甘肃等地的159个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2期的182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的观测资料,在秦岭造山带及邻区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取其三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汉中盆地莫霍面深度为 38km, 其形态呈现出中间凸两边凹的上拱形态;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和陇县一宝鸡断裂带南侧区域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呈西厚东薄的趋势,且一直延伸至 39km 深度左右,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东流有关。
摘要地震预警系统对于双震的处理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个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双震情况复杂,不同的双震事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2023年4月新疆新源县发生异地双震,福建预警系统快速响应,发布3报预警信息。首台触发后27.4s发布第1报预警信息,使用了6个台站的数据。与正式报结果相比,震中偏差 131.54km. 震级偏大3.4。通过对预警结果的详细分析发现,根据台站触发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进行关联,可能将不同的地震震相关联成同一次地震。预警首台的判定错误,造成地震定位、震级计算偏差较大,预警系统中异地双震的处理算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过峰值加速度的衰减判定地震影响范围,通过首台附近台站触发的比例判定首台是否合理,能够有效改进和完善福建预警系统的异地双震处理算法。
摘要长周期地震动可导致自振周期长的结构和基础设施出现长持时振动乃至破坏和倒塌。随着我国高层建筑、大型油罐等柔性结构的不断涌现,有效防范长周期地震动震害已十分迫切。然而,我国当前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建设未涉及长周期地震动的预警和相关信息发布。为此,本文拟详细介绍日本长周期地震动业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介绍其业务体系建设的提出,业务体系的研发和完善过程。阐述业务体系建设涉及的重要关键技术,如长周期地震动危害等级的确定,长周期地震动预测技术的建立。而后总结其长周期地震动业务体系的落地应用和配套减灾设施的研发。最后结合日本长周期地震动业务体系的建设思路“观测业务先落地、预测技术再研讨、预测业务后开展”,给出了我国未来建设长周期地震动业务体系的若干建议。
摘要本文介绍了临沂市监测台网的建设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辖区台站分布特点、台基环境地噪声水平和台网监测能力。通过对记录典型事件的分析处理与速报效果,表明临沂市监测台网已在辖区地震监测速报、保障当地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地震预警、烈度速报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期在未来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北京时间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地区发生7.9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和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和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实皆断裂带上,以右旋走滑为主,能矩比和慢度参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X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30万平方千米;此次地震引起了显著的同震位移,最大水平位移达到 1.09ms (204号
摘要本文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安启元任国家地震局领导时行政和科研体制的建立过程,也就是从那个时期起,国家地震局建立了从上而下(省级局)直接管辖的组织结构,改变了省一级地震局由地方管理为主的方式。自此,国家地震局有了直管省级局的人权和财权,构建了地震工作由国家地震局统一调度和管理的体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震科研基金制、工作任务包干制,以顺应当时的国家体制,也调动了地震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建立了局、所、台长负责制,突出了以业务为主的地震工作属性。
摘要清朝遭遇过8级大地震和海啸的袭击,本文以康熙、蒲松龄和曹雪芹的3篇文章为引子,介绍有关的地震学背景。1679年三河一平谷8级地震后,康熙摒弃了天谴观,认识到了一些地震现象,后人对华北地震的研究涉及到地震的破裂机制和断裂带的共轭关系。1668年郯城8.5级地震为蒲松龄所亲历,他对人员的震感做了准确完整的记录,有益于后人借鉴。本文对这次地震的水患、郯庐断裂带的特点和两次8级大地震的关系做了介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及的海啸有历史的真实性,本文简述了我国风暴潮和地震海啸,以及西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