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正式走向全球视野,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此,春节既是“中国年”,也是“世界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且热闹的团圆节日,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在漫长的
北京是座神奇的城市。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京师都是一个传说中的城市,天帝之子在这里传递沟通着天上人间的讯息,整个帝国缓慢而有序地围着它运转不息。京师的人们也是一个奇妙的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同这座城市化为一体。在一代代的光阴里,京师拥有了它的性格、气质、做派。如果说京师是个天子每日登临的大祭台,天子要扮演总祭司的角色,那么京师民众便是各有分工的神圣群体的一部分。但京师分明又是一座烟火城市,人们在这里
每年的农历新年,是辞旧迎新、团圆祈福、祭祖拜神、娱乐放松的美好时节。人们劳作一年,历经寒冬,迎来了最快乐的新年,除夕之后的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为新年活动的高潮,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尽情享受着一年的喜悦和放松。 在传统习俗中,正月逛庙会是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庙会集合了宗教信仰、娱乐放松、购物逛街等多重功能,为新年活动添加了更多的色彩。庙会又称“庙市”,最初只是宗教场所固定时间公开举行宗教仪式的行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春节是中华文化最古老、传统的存在,也是辞旧迎新最具代表的时刻”,春节来临,全国上下各家各户都会精心进行过年的准备,然后按照地区和民族的传承习俗去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22时12分,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2025乙巳蛇年,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 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代表着辞旧迎新、时序更替,它还是人们阖家团聚、共享天伦的和合佳节,承载着中国人敦亲睦族的思想。年
唯有交流,成就文明;唯经走廊,成就交流。 在苍莽的蓝星之上,探索,驱动着万物的恣意生长。人类,高举着因灵智点燃的炬火,自原初之地,徇山之隘、水之谷、风之径,走向更遥远的地方。在巨大盆地的东缘,在层层黄土的西畔,初民跋涉萧条而冷寂的沙漠,遥看高耸而连绵的雪山,他们忽然发出了由衷赞叹:赞叹眼前辽阔而明媚的草原,赞叹连缀而丰茂的绿洲,丹霞砂地的水石轮转,沧海桑田。许多许多年之后,人来人往,城郭相望,仿
在摄影的世界里,景卫东宛如一位执着的行者,用四十年的时光,一步步丈量着光影的艺术之路,成为时代的影像书写者。在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2月1日的365天内,他相继入选了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国第19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同时荣获了第15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这三大奖项堪称中国摄影界的大满贯。景卫东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的消息传来,令人满心欢喜。这不仅源于他在摄影工作中的卓越贡献,更因其对摄影事业
陕北秧歌,作为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陕北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发展而成的一种古老时尚、独特多元的民间歌舞艺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使得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陕北秧歌的时代变迁 陕北秧歌的起源与形成在宋代至明代时期。当时的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土地贫瘠、耕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上述遗产项目的成功转入,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为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你知道濒危
以线代墨,以绣修行 苏绣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明清时期,宫廷有着属于自己的庞大刺绣组织,民间刺绣也开始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以淡雅、素洁、清
如今,景德镇这座备受欢迎的网红城市,成了休闲文旅、疗愈身心的必选之地。从事媒体工作十五年,这一幕的景德镇着实让我手中的文字变得“岁月生趣”,这里有许多不可置信,却又在情理之中之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大国营瓷厂”陆续开始改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一直持续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昔日窑火兴旺的瓷厂,恍如隔世般门可罗雀,陶瓷产业发展的气息残存于街巷里弄—那是自谋出路的手艺人最普遍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