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至上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坚定立场,体现在思想观点创新和理论方法创新的始终。这一理论立场既是源于历史与实践的价值逻辑生成,又是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凝聚民心力量的根本实践指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在百余年非凡历程中,构筑起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塑造和激励着广大党员的精神品格
摘 要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对许多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科技上落后的国家若要与现代化国家同行,必须首先走技术追赶的道路。由于国家的要素禀赋以及所采取的技术追赶策略不同,最后的结局也大相径庭。如果仅仅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那么只能实现效率收敛,达不到技术收敛,并不能真正赶上发达国家。中国必须走一条在技术追赶中努力实现超越的发展道路,超常规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方
摘 要要深入理解从“发展的和谐”到“实质的美化”作为新时代环境哲学的一种内涵及进路,就应将其价值脉络视作一种有机衔接并层层递进的转化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与观念保障,是新时代生态伦理以正确观念推动绿色发展的结晶。由“发展的和谐”向“实质的美化”的演进,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对价值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增长的冲突”到“发展的和谐”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
摘 要从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以来的理论线索来看,阶级意识不仅象征着无产阶级共同体精神的联结纽带,更是点燃无产阶级的普罗米修斯之焰。从马克思经历的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到卢森堡等人所处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再到当代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阶级意识似乎被资本主义的粉饰历史之手所遮掩,彰显个性的自我意识叙事取得主导权,并在互联网消费主义的景观影响下演变成虚假的数字自我意识。数字自我意识的当代显现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突出优势和特征,蕴含严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主要体现为“十个坚持”“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在坚持党的领导、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
摘 要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和学界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的认知持续深化,媒体与公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已被视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安全问题高度复杂且具有两重性,包括气候变化自身引发的安全问题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导致的安全问题。应审慎区分内外因素:对外,避免气候问题“泛安全化”导致的减排压力与政治风险,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安全问题;对内,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纳入总体国家安全框
摘 要2024年11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落幕,最终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COP29的主要成果包括达成气候融资目标、启动损失和损害基金、创建全球碳市场机制、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完善国家适应计划和全球适应目标等。巴库成果差强人意,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援助资金缺口大、气候责任与义务分歧多、地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