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重大技术创新的源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基础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基础研究突破了原有界限,从最初好奇心驱使的科学原理和规律探索,到推动科学数据的积累运用和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开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战略性基础研究,现在又形成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性研究。开展基础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培养人才、繁荣科学和塑造文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础研究的内涵与中国探索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为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量子通信、精密制造、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突破。《基础
摘要:在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等高能耗计算任务快速增长,算力基础设施日益成为中国电力系统的重要负荷。同时,算力技术亦可通过智能调度、负荷预测和需求响应等方式,提升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与可靠性。中国在推动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方面已开展积极探索,不断优化算力与绿色能源的空间配置。然而,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规划、绿色电力供给、资源时空配置、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基于此,本文认为,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算力与电力设施的协同布局;强化技术支撑,提升输电、储能与节能能力;完善市场机制,健全绿电交易体系,引导资源高效配置,旨在加速推动算力与电力的深度融合。
摘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能够为我国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间CCUS技术的发展历程,发现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技术路线日趋多元、示范规模持续扩大。本文提出面向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CCUS四维发展路径。在总体部署上,构建“国家-区域-行业”三级协同体系,重点布局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等产业集群;在时间节点上分三阶段推进,2025—2030年突破规模化瓶颈,2030—2035年完成技术代际升级,2035年后实现负排放技术突破;在应用场景上,从电力、化工向钢铁、水泥等行业拓展,并发展生物能源与碳捕集及封存技术(BECCS)等负排放技术;在技术创新上,重点研发新型吸附材料、管道运输优化等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十五五”时期中国CCUS发展政策建议: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攻克关键技术,加速产业化进程;促进多领域融合,构建多元发展格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要素保障。
摘要:气象因素通过“需求-供给-传输”路径深度影响电力系统运行,形成电力市场系统性风险与变革机遇交织的格局。需求侧气象要素通过体感温度、设备响应及社会行为引发负荷突变,供给侧因风光水电间歇性与极端天气加剧出力波动,传输环节受气象约束导致阻塞与电价分化。市场机制正经历气象数据驱动的深度变革,气象变量成为电力定价核心要素,催生衍生品创新与动态响应机制。发电企业推进数据资产化与灵活性优化,售电公司开发气象风险对冲工具,构建电网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行业生态加速重构,气象数据上升为战略资源,推动规则、模式与监管体系革新。当前,电力市场面临预测精度不足、数据孤岛与价格机制矛盾等挑战,需通过市场改革、技术突破与政策协同,构建气候智能型电力市场,实现气候风险下的安全高效转型。
摘要: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正逐渐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氢能规模化产业化的重点是大规模应用场景的创新,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需求牵引。我国形成了化工副产品氢、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冶金等重要的氢能应用示范。但面临氢能行业属性界定模糊,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协同效应不显著,储氢、运氢等基础设施薄弱,绿氢生产成本高企等困难和挑战。建议从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经验模式推广,推动产业耦合降成本,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打造综合示范等五个方面进行改进。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且极具潜力的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空经济融合了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市场等要素,涵盖了低空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低空旅游、物流配送等诸多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然而,低空经济在法律法规、产业链条、技术防御、执法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低空经济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视角进行探究分析,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硬件建设、加强创新驱动和加强协同共治等方面提出保障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物联网(IoT)作为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生态与社会治理模式。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信息通信行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信息通信行业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总结信息通信行业物联网推广做法,并针对性提出信息通信行业物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行业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近年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加快演进,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面临重塑,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迎来重大机遇。同时,我国汽车产业链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建议从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贸易投资并举开拓全球市场、建立健全全球化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汽车产业高水平开放合作、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高质量发展。
摘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巩固和提升我国“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业优势,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以及未来全球发展主导权的战略必选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必要性。首先,本文认为我国“新三样”产业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原因在于资源要素基础好、产业链体系完整、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内市场空间广和龙头企业实力强。其次,本文提出市场围堵和换道赶超两大外部风险制约了我国“新三样”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最后,本文从防范化解外部打压、深化国际合作共赢和引导科学合理布局等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基础研究支撑原始创新一中国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技强国应具有世界前列的科学实力和创新能力,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关键核心技术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和引领能力。因此,增强高水平基础研究能力成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条件发生变化,传统发展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的支持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资助管理经验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以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基础,开展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经过深人的案例研究和问卷分析,获得以下重要发现。 (一)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案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