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国三线建设6O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O周年。 三线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实质特征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多少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百年跋涉,靠艰苦奋斗走向复兴;十年笃行,靠顽强拼搏逐步辉煌。在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靠的是辛勤付出和汗水,靠的是坚韧不拔、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2024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其中“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的表述引发关注。这标志着新一轮产业大转移开启,使人联想到60年前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第一次极大规模工业迁移——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我国周边局势严峻,战火一触即发,直接威胁到共和国的安全。一个刚刚站起来
毛泽东搞三线建设的眼光、气魄、思路以及他留下的宝贵遗产给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重要启示 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作出了搞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实行这个决策,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能有后来几十年的国家安全,其中就有三线建设的因素。回顾历史可以更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 下决心搞三线建设:“你们不去,我骑毛驴也要去!”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形势已经好
“我们反对战争叫嚣,但我们不怕”“不仅军事上有一、二、三线,经济上、思想上也有一、二、三线。” 周恩来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从作出决策到指导实施,始终关注和指导着三线建设。特别是在“文革”中,他忍辱负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恩来对毛泽东三线建设思想和决策的理解和思考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从严重战争威胁的估计出发,提出要搞一、二、
确定了三线军工企业“十六字”发展方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军养民”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决策推进了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参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制定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6月17
孙中山的一生与台湾有着不解之缘。自革命之日始,他就将收复台湾作为革命目标之一。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直至病危仍念念不忘深受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在台湾,孙中山一直受到尊崇和缅怀。 2024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58周年纪念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孙中山铜像前举办献花致敬仪式。孙中山是国共两党乃至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伟
半世将军半世师 开国中将孙毅,他不仅是军事家,也是著名的军事教育家。毛泽东称赞“这个孙行者不简单,能文能武!”战友们评价:“既有武将之威、又有儒将之雅,博学多识、情趣高雅。” 孙毅是唯一留胡子的开国中将,被称为“胡子将军”,凡是见过孙毅的人,都会对他的“高尔基式胡须”留下深刻的印象。孙毅的胡须是从21岁蓄起的。那时他在西北军当兵,一次负伤后卧床两个多月,胡须也长了两个多月。伤好后孙毅就留起了胡
周恩来:“为人民服务而死” 1949年11月21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东会议室召开政务院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并讲话。此时,政务院工作人员只有95人,主要是秘书、警卫和行政人员。为了抓好政风建设,整肃“赶考”纪律,周恩来给他们上了第一课。 周恩来特别强调:“不要只做‘循吏’。新中国刚刚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在革命秩序里创造新的社会,要改革,要创新,不要因循守旧。要发现和接触新事物,勤劳加智慧,
从1937年8月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8年零11个月,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中国的命运最坎坷、民族前途最黯淡的岁月里,西南联大仿佛一盏明灯,为中国一批优秀青年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们主动承担起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责任,“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在暑假期间,7月29日北平陷落,两天后天津陷入敌手,南开大学被日寇炸毁。平津地区各大学的
辞宫阙,南下之路各显神通驻衡湘,开课当天日军来袭“不怕危险和辛苦”到昆明 那时,许多人家乡沦陷,身无分文,只能随着难民队伍南逃,“逢车便上,遇庙而栖”,甚至一路乞讨,辗转南下。 国难逼迫中国知识精英们走出象牙塔,踏上南迁之路。在西南联大校歌里,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辞宫阙”“驻衡湘”“在山城”。 平津陷,三校迁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北大校长蒋梦麟时在庐山,北大事务暂由秘书
外国有几个新闻记者写西南联大:“看那个校舍啊,看他们吃的东西啊,哦,真是很差。但是看他们学习的精神呢,太平时代都赶不上他们。” “每天,昆明的市民都看见他们,夹着一包书,就用本地的土布包着,走着穿过小城去上课,回家。几位先生的蓝布长衫都破了,打着不同颜色的补丁。有位穿皮夹克的先生,夹克穿得很脏也不洗,说要等打败了日本才洗。还有两位先生,胡子很长了也不刮也不修剪,也说要等胜利了,才剃掉……”作家张
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可从校歌寻找答案“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培育“人杰”、成为“人杰”,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西南联大是极端年代下一个戏剧性的盛典,既是空前浩劫,又是风云际会,无数精彩的人物和故事闪耀其中。从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吴大猷,到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众多性格鲜明、魅力独具的大师云集。 在民族危亡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人承担着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责任,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重大意义和精神价值作了精辟概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指出长征的伟大和长征精神的宝贵,本专题重温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长征的论述,感悟历久弥新的长征精神。 90年前,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红军长征,震撼了世界。 红军长征的胜利,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是长征的亲历者,也是长征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征对毛泽东具有重要意义,他对长征始终念念不忘,多次在讲话中论及长征。仅在长征时期,毛泽东就写下了以《七律·长征》为代表的七首长征诗词,并至少四次对长征进行系统论述。 长征的原因:“犯了错误” 长征出发三十年后,毛泽东两次谈到为什么长征。 1965年3月24日,毛泽东对
“在长征中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邓小平与毛泽东一样,全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参与了遵义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对长征经验的总结和长征精神的概括,并提出要发扬革命传统,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夺取新的胜利。 19
“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长征有许多论述,其中最重要、最集中的一次,是1996年10月22日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对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释。 江泽民对长征的历史作用作了进一步高度评价: 长征,是历史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早在1986年10月24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就曾在出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黎平会议学术研讨会时,发表了题为《黎平会议在党和军队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的重要讲话,科学地评价了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2006年10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习近平最重视理想信念。 习近平对长征历史和长征精神情有独钟,格外重视。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到宁夏考察调研时,曾专程赶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参观。 2008年以来,
“先祭谷公,后拜祖宗”,是福建东山人民几十年来逢年过节时的一个习俗。当地人要祭拜的谷公,就是曾任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的谷文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谷文昌,称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四有”干部的典范。有“谷”气的谷家子女承继了“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福建省东山县参观谷文昌纪念馆时指出,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谷文昌是东山县原县委书记,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讲话中提到他。他是一位什么样的县委书记? 1915年10月,谷文昌出生于河南省林县石板岩乡南湾村。由于家境贫寒,谷文昌7岁就开始帮家里做家务、种地,9岁就告别了学堂。年龄稍长,谷文昌学会了石匠手艺。谷文昌和大哥谷程顺在山
“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 谷文昌(1915-1981),河南林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随解放军南下至福建省东山岛。曾任东山县城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1970年任宁化县隆陂水库总指挥;1972年后任龙溪行署林业局局长、农办主任、副专员。1981年因病在漳州逝世,
史英萍遵循谷文昌的遗嘱,在一周内拆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谷文昌的自行车等一并上交公家“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 史英萍(1918-2014),河南济源人,1946年在河南老家参加革命,1949年与谷文昌双双南下福建,1952年与谷文昌在东山结婚。先后在漳州东山县妇联、县政府及原市展览中心等单位工作,1983年离休。2014年在漳州去世,享年96岁。 在工作中,史英萍与谷文昌并肩
“你爷爷当年在东山任县委书记时,有很多‘穷朋友’‘忘年交’,帮助了很多困难群众,东山甚至还流传着‘群众有代志(事情)就找谷书记’的顺口溜呢。” 谷文昌和史英萍育有五个子女。大女儿谷哲慧,漳州糖烟酒公司退休干部。次女谷哲芬先后在漳浦团委、漳州市建设局工作,2004年退休。大儿子谷豫闽,厦门国检局退休干部。小儿子谷豫东,漳州市园林管理局退休干部。小女儿谷哲英,2011年从漳州市芗城区工商局退休。
谷文昌经常教育家属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 谷文昌严于律己,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他曾定下“为官两原则”:“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凡是对党威信有损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 三年困难时期,谷文昌和县委的同志到困难较大的樟塘村蹲点,他们与群众吃住在一起,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与群众一起座谈,共商抗灾和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原本就
当我一口气读完2024年第11期《今古传奇》人物专刊时,天已经蒙蒙亮了,推开窗户,东边红日冉冉上升,大地迎来一片生机。 这期《今古传奇》人物专刊深深打动着我的心。我们中华民族崛起、强盛,立于世界的东方,正是源于红色基因传承,源于先烈们的精神力量。无论是《专访毛泽东》还是《九位开国将领归葬塔山记》,字字打动我的心灵,振奋我的精神,更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祖父李青枝当年做鄂南新四军的筹粮站长,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