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V5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316(2025)07-0001-08 摘要:研究水击现象及其谐波特性,对于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合理利用水击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能够产生水击的水击谐波发生器,以该水击谐波发生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基于Fluent对水击谐波发生器进行了谐波机理分析,利用Fluent构建水击谐波发生器的三维物理模型,对产生的
摘要:为了研究百叶窗翅片结构参数对于中冷器散热性能的影响,基于ANSYSFluent进行相关的模拟仿真。利用Fluent进行模拟仿真时选用的湍流 k-ω SST湍流模型,开展了翅片开窗角度、翅片厚度、翅片窗翅间距等百叶窗翅片结构参数对于中冷器散热性能影响研究。讨论了将外部风速控制在 23~38m/s 时,百叶窗翅片的开窗角度 (21°~33°) 、翅片厚度( 0.12~0.21mm, )、窗翅间距( (1.5~2.4mm) )对中冷器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翅片开窗角度、翅片厚度、翅片窗翅间距在研究范围内增大,其对于换热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流动阻力也随着增大。在引入了综合评价指标(JF)后,得到翅片开窗角度为 21° 、翅片厚度为 0.21mm. 、翅片窗翅间距为 1.5mm 时,中冷器的散热性性能较好。
摘要:对于数据驱动的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实际工况中由于退化数据较少以及工作条件的变化,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导致剩余寿命预测性能下降。针对这种不同工况数据量少且数据特征分布不一致的问题,构建了以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为基础模型的迁移学习寿命预测模型,通过最大均值差异度量结合对抗迁移策略的方式对源域和目标域进行领域适配,拉近两者间的分布,从而更好地提取域不变特征。利用该迁移学习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滚动轴承进行寿命预测,并与卷积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领域自适应网络和域对抗迁移网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滚动轴承跨域剩余寿命预测方面优于其他三种方法,具有更好的准确性。
摘要:针对某大型宽温域高速风洞喷管段S03马氏体低温不锈钢柔板研制要求,采用中等缩比试验件开展了热弯成形、热处理、深冷处理、机加工、表面抛光及残余应力检测等工艺试验和研究,提出了满足全尺寸柔板外形尺寸和性能指标要求的工艺技术路线和参数,并在2件柔板产品研制上得到成功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热弯成形、高温退火和常温矫形方法,可达到 1.5mm 的成形精度;采用 900°C/1 h(wC) h (wC) +750°C/1 h (WC) +500°C/2h (AC)热处理工艺,工件在满足韧性指标要求的情况下可获得超过 1000MPa 的屈服强度;退火处理不能降低表面残余应力,但柔板内部残余应力均小于表面且满足指标要求;结构优化后的热处理工装和风冷降温方式对控制柔板产品热处理变形有显著作用;采用分阶段正、反面交替数铣和抛光机可保证柔板产品的最终外形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摘要:针对高速列车组车轴在复杂服役环境下的疲劳失效问题,将断裂力学与动力学相结合,对动车组车轴应力谱损伤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某型动车车辆参数及轮对有限元模型建立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验证了基于模态法的车轴弯曲应力求解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其次,介绍了名义应力法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及理论。然后,基于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以武广谱作为轨道不平顺激励,根据动车组车辆运营特点,研究车辆运行速度、车辆负载、曲线超高、曲线半径以及车轮多边形对车轴薄弱位置应力谱的影响,进而从损伤的角度研究车辆运行速度、车辆负载、曲线超高、曲线半径以及车轮多边形对车轴疲劳损伤的影响。最后以武广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名义应力法对有无车轮多边形磨耗下车轴的疲劳寿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车轴疲劳寿命具有较大的安全裕量。
摘要:针对某车型减振器经过坑洼路面异响的问题,采用主观评价试验和台架试验两种方式进行异响研究。制定主观评价打分规则鉴别减振器是否异响,再通过台架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该方案的科学性。减振器活塞杆的振动能直接反应出减振器总成的耦合振动,经台架扫频后通过LMSSCADAS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活塞杆顶端加速度信号并进行时频分析,对比分析出在 500~700Hz 频段内,异响减振器的振动能量是正常减振器振动能量的 1.5~2 倍,得出活塞杆异常振动是导致减振器异响的主要原因。再进行减振器拆解反复验证,发现是由于铆钉的铆接工艺导致减振器活塞杆异常振动,经过对铆接工艺的优化,减振器的异响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该研究对解决减振器异响噪声方面提供了参考。
摘要:机载刀型天线安装在机体表面,工作过程中需承受高速风载。为保证飞行安全,需要评估天线在轻量化设计时静强度是否满足要求。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两种载荷工况下天线表面压力进行了仿真计算;对天线罩结构外形与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天线罩应力和应变随着根部圆角与罩体厚度不断增大总体为下降趋势,开始时下降趋势较明显,后续开始趋于平缓;并仿真计算了天线整体结构的应力和应变,根据计算结果,采用多种校核方法分别对天线结构件和固定螺栓进行强度校核;最后通过静强度试验测试天线强度,结果表明,天线损伤压力值大于天线所承受的风载荷压力。
摘要:为研究更大牵引质量重载列车的动力学响应,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建立详细考虑机车牵引/制动特性、缓冲器性能、线路平纵断面等因素的3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3万吨重载列车在长大下坡道、 ′′V′′ 形坡道、 ′′A′′ 形坡道三种典型线路条件的动力学响应,并将其与2万吨重载列车在相同线路条件的动力学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评估3万吨重载列车在不同的线路、操纵工况下的动力学性能;相比起2万吨重载列车,3万吨重载列车在三种典型线路条件下的最大车钩力及最大纵向加速度更小,该研究可为3万吨重载列车常态化开行提供理论支撑。
摘要:为探究某型号城轨车辆上的1型环槽铆钉拉脱疲劳性能,对连接等级8.8R,公称直径 12mm 的型拉断型环槽铆钉钢铝单钉试件进行拉脱疲劳试验,得出该型号试件的拉脱疲劳寿命曲线,并通过升降法得出疲劳强度为 12.75kN 通过试验分析,裂纹源出现在铝板的下表面,裂纹的位置与载荷大小有关联,外载越大,裂纹越靠近孔的边缘。同时建立了该型号试件的拉脱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接触面状态和应力状态进行分析,铝板与钢板的接触区域在载荷周期内发生变化,裂纹均出现在该接触范围内。引起试件拉脱失效的主导应力是沿铝板长度方向的拉应力,并且裂纹位置可以由该应力幅值的最大位置初步确定。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分析「型环槽铆钉拉脱试件具有一定的参考。
摘要:基于人体生物力学原理,将椭圆机运动轨迹引入动感单车设计,提出一种采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椭圆轨迹动感单车核心脚踏机构。通过理论验证与有限元模型仿真,论证了相较于传统脚踏机构,该椭圆轨迹动感单车核心脚踏机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显著减小使用者在同等运动强度下的膝部压力角,进而提高传动效率,降低对膝关节的冲击,展现出明显优势。为验证机构可靠性,构建了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首先运用ANSYS刚体动力学模块,获取关键构件的动态载荷谱;继而通过瞬态结构、静态结构模块进行重要零部件的强度校核。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探讨了关键零件退刀槽半径与最大Mises 应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为后续结构优化提供量化依据,为健身设施的寿命延续设计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