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街景。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拉萨街头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摄影 丁增尼达/新华社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60年,于历史不过倏忽一瞬,于西藏却是镌刻拼搏、书写传奇的光辉征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无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新时代的西藏,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权,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国一道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和发展,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鸟瞰扎曲河和昂曲河交汇处的昌都市。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巍巍冈底斯,云绕雪峰;澄澈高原上,牧歌与汽笛同声回响。六十载砥砺奋进,西藏正以昂扬之姿融入新时代的脉动。曾经,这片高原因山高路远而与世界相隔;如今,从翻越唐古拉的高速公路到驰骋雪原的复兴号列车,从点亮牧区夜空的光伏电站到联通千家万户的5G信号,发展脉络纵横交织,托举起雪域儿女的幸福生活。 这份跨越六十年的答卷,不仅镌刻在隧道桥梁、厂房车
林芝市墨脱县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曾被称为“高原孤岛”。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这标志着我国结束了还有县级城市不通公路的历史,实现“县县通公路”的目标。 摄影 江飞波/中新社 喜马拉雅山脉的褶皱深处,墨脱—这座曾因重重大山隔绝被称为“高原孤岛”的边城,于2013年10月31日迎来历史性时刻: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跨越千年隔绝,全国1
8月的尼洋河畔,草木葱茏,绿意盎然。群山环抱中,一幢幢藏式民居错落有致,这里是雪山脚下的“桃花源”—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 每年春天,嘎拉村的上千株野生桃树竞相开花,灿若云霞,故又得名“桃花村”,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曾经到访过嘎拉村。四年来,嘎拉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成为雪域高原上吃生态饭、走致
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人工种植牧草迎丰收。 摄影 姜帆/新华社 在青藏高原腹地的措美县哲古草原,25台白色风机屹立于海拔5000米的山巅。这里是中国首个实现全容量并网的超高海拔风电项目—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截至2024年底,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累计上网电量超过4.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万吨,有效缓解山南市用电紧张、优化当地能源结构。 这只是西藏产业
日喀则市定日县,在珠峰登山大本营一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风采。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在拉萨松赞林卡酒店,夕阳透过雕花木窗,斑驳光影映在洋灰墙面与靛蓝窗棂上。窗内,游客们捧着酥油茶,聆听管家讲述门巴族的古老传说。庭院和廊柱如古城入口,藏族历史在每一块石头上低语。走进客厅,实木地板温润舒适,挂毯与唐卡汇聚成视觉与精神的祥和。抬眼望去,布达拉宫的轮廓格外庄严,时间仿佛在这里被柔柔拉长。 近年来
在玫恰咖啡大昭寺店内,洞窟般的穹顶绘有古格王朝的壁画,仿古火炉中火光跃动,咖啡香气氤氲缭绕。窗外,八廓街上经幡摇曳,磕长头的信众虔诚而肃穆。 2022年,仁青才仁、南加扎西、赤列三位藏族90后,在拉萨东郊创立了第一家咖啡馆,取名“玫恰咖啡”。“玫恰”(Mecha)源于藏语,意为“打火石”,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仁青才仁回忆道:“最初只是想尝试打造一个藏式复古风格的露营咖啡吧,用石墙、柴
25岁的扎西都吉说话时温言细语,甚至带着些许腼腆。然而,当面对相机镜头,他的姿态却从容自若,康巴汉子棱角分明的五官在光影中格外醒目。 扎西都吉称自己为“新拉萨人”,因为他来到拉萨不过7个月。今年6月,机缘巧合之下,他登上了《时尚芭莎》杂志封面。“生活似乎变了,又似乎没变,”扎西都吉坦言,“有经纪人联系过我,但我没有签约。我对眼下的生活很知足。” 拉萨松赞林卡酒店管家扎西都吉 扎西都吉口中的“
2025年5月24日凌晨两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气温低至零下四十摄氏度,滴水成冰。扎西次仁全副武装、再次检查相机后,带领队伍踏上登顶之路—这是他的第19次珠穆朗玛峰征途。迄今为止,他是中国登顶珠穆朗玛峰次数最多的登山者。 扎西次仁,1982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少时,他怀揣着“看看外面世界”的梦想,于1999年考入西藏登山学校,从登山学员做起,逐渐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珠穆朗玛
西藏昌都,坐落在昂曲和扎曲两水交汇处的强巴林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在西藏,雪山长河孕育宽阔胸襟,历史人文涵养家国情怀,文化交融展现开放姿态。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创新性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展露在大众面前。 从西藏的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唐卡与漆画技艺跨界融合、汉藏设计师合作推广民族工艺品、社区中各族
仁增和罗布顿珠师徒的故事,要从“雪堆白”说起。 “雪堆白”来源于藏语的音译,“雪”指布达拉宫脚下的地区,“堆白”指那里的工匠能够造出人们所能想象出的任何东西。“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着西藏手工艺最高水平的官办机构。 仁增虽已于去年去世,但他曾是“雪堆白”的一个匠人。他的徒弟罗布顿珠,今年38岁,是一名“雪堆白”匠人,也是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的一名老师。 仁增生前曾回忆,他在布达拉宫脚下的“
在西藏,一般民宅、村居墙壁都以白色粉饰,只有寺庙、活佛的驻锡地和高僧大德的寓所才有资格“身披黄色的外衣”。“布谷三鸣”唐卡体验馆就栖身于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一座醒目的黄房子里,相传这里曾经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修行之所。 “红色代表权力、绿色代表丰盛、黄色代表智慧……”体验馆里,唐卡画师雍忠卓玛正在向游客耐心讲解唐卡的色彩搭配、图案寓意等细节,还一一介绍唐卡的绘制过程、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画派的特
金顶、红墙,坐落于拉萨的西藏博物馆的建筑外观承袭传统藏式建筑,木质装饰与彩绘沿用千年民族工艺,与高原地貌、经典建筑、城市民居相融合。 走过特色鲜明的藏式大门、通过安检,进入西藏博物馆大厅,36米高的金顶大厅通过1100块玻璃引入高原自然光,厅内灿烂明亮。 于1999年开馆的西藏博物馆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2022年,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完成,建筑面积近6.2
蓝天白云衬着寺庙的白墙金顶,煨桑烟袅袅。 配着一杯甜茶,在僧侣的诵经声中,剪毯子、磨矿石,打发一天的时光—这是儿时经常翘课的徐应龙关于童年的记忆,他自己也没想到,未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生命的底色。 “介观”,意指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作为介观艺术中心即西藏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徐应龙提及最多的词便是“联结”。“我们希望打造一座不偏不倚的文化沟通桥梁,创造联结。”他说。 与城市联结 徐应龙是西藏著
拉萨河畔的夜晚,800余名演员在星空下起舞。牦牛群踏过草甸,藏戏蓝面具在篝火中若隐若现,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从山巅缓缓升起—这是《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第十三季的现场。 史诗剧《文成公主》演绎的是1300多年前的故事。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派遣使者向唐朝请婚,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为稳定边疆、促进汉藏友好,决定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翻越终年
西藏纳木措圣象天门景区自然风光。纳木措,藏语意为“天湖”,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市班戈县之间,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咸水湖。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西藏作为祖国边疆重要的生态屏障,肩负着维系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 从湿地守护到荒山披绿,从珍稀物种繁衍到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
八月的高原,微风和煦。行走在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建的巡护步道上,湖光潋滟、草木葱茏、飞鸟翔集。远处雄伟的布达拉宫与浩渺的拉鲁湿地相映生辉。 湿地巡护员强巴擦拭着观景栈道的扶手,目光时而追随掠过芦苇丛中的斑头雁,时而投向水面嬉戏的棕头鸥。强巴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余年,与50余名同事一起守护着这片湿地。“我们要定期对外围水系进行清理,每天都会来巡护。”强巴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
夏日的藏北高原,兔狲和雪豹好奇地观察着世界,猞猁闲庭信步,藏羚羊在这里产仔繁衍。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摄像机协同监测,记录下广袤草原的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西藏落地生根,见证一个个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生态之变。 黑颈鹤:高原仙子 鹤鹤有鸣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高原仙
在西藏东南部云雾缭绕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一片古老的森林静默生长了千年。2023年5月,一棵西藏柏木—“藏南柏木Ⅰ号”被“中国巨树”科考队精准测量,活体高度为101.2米,刷新亚洲纪录,成为目前已知世界第二高树种,仅次于北美红杉。 101.2米—约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这棵藏南柏木屹立于林芝市波密县通麦镇,胸径达293厘米,其所在的巨树群落中,分布着大量树高在85米以上的树木,90米以上的高树多
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在田间察看小麦的成熟情况。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头顶草帽走到田头,俯身拔出一株豆苗细细察看后说道:“根系长、扎得深,长得不错。” 这位古稀之年仍坚守在生产一线的种粮能手,已扎根土地、与粮食为伴5 0余载。他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00多项,进行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的育种选种,编写出120首谚语栽培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