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藏龚晴皋作品四十余件(套),其中绘画作品二十八件(套),书法作品二十一件(套)。这些作品大部分为三级及以上藏品,来源途径有征集、捐赠、移交、旧藏等方式,入藏年代大多在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五年间。关于龚晴皋的藏品,四川博物院曾有零星展出,亦有部分外借展出,但依然有部分藏品尚未正式公布。本文在院藏文物基础之上,以若干件重点文物为主线,展示龚晴皋的士人精神这一主题。 一 勤学苦读、求取功名
一九四七年的一天,三十六岁的吴藕汀持他画的扇子往见嘉兴前清拔贡陈藻虞先生。陈老先生告诫他:『日后有成,切不可惜墨如金。』吴藕汀一直记下前辈的话,从不恃才自恋,凡有慕名者向他求画,坚持『只要开口,一张必给』。一九九三年,吴藕汀八十四岁时,我冒昧去信向他求画,得到他赠送的一幅四尺对裁的山水条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吴藕汀在南浔,还没有回到嘉兴,生活清贫,还很少有人知道他。故友徐玉辉此前曾在湖州学习
摘要:『臣』字款『桃源图』顾名思义即指在帝王的直接或间接主导下完成的『桃花源』题材的画作,属于清代宫廷绘画的范畴。由于清代宫廷画家由两种身份属性完全不同的两类群体组成—画院机构的专职宫廷画师和画院之外的词臣画家,致使清宫的『桃源图』绘画虽同署『臣字款』,但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内容意蕴皆有其各自独立的鲜明特性。 关键词:丝清代 桃源图 臣字款 如意馆 词臣画家 一 清代『桃源图』的朝野之营 清
摘要:元代笔记小说具有存史意识与直书无隐的写作手法,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史料类』『学术类』『佚事类』『杂俎类』四种,有关书法艺术的记载集中于后两类。其中涉及到对前代书家的评论、书法作品的品评,以及对碑帖收藏的记载,反映出元代书家『重实尚质』的学书观、『文昌于下,晋唐为上』的复古观、『无逾矩』的品评观,以及『墨迹为主,碑刻为辅』的收藏观,本文以笔记小说为对象,具体探究元人书法观念。 关键词:元代
摘要:本文研究丝绸之路石窟寺罗汉造像风格的演变及其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关系。通过对敦煌等地的石窟寺中罗汉造像的分析,探讨了罗汉信仰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进程。研究表明,罗汉信仰的传播不仅带动了佛教艺术形式的东传,也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深入交流和相互影响。文章详细考察了梵僧相与汉僧相罗汉造像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体现了文化融合的复杂性。总的来说,本文揭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与
摘要:近现代广东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早接触西洋文化、接受欧美艺术影响的地区,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重镇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们游走东西之间所形成的独特艺术创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近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一批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的作品与相关文献,通过本次观展,笔者注意到黄潮宽《来就酒家》油画并试图勾勒岭南油画近代变革的三条理路。 关键词:黄潮宽 来就酒家 粤籍留美艺术家 近代变革
摘要:邓散木一生勤于艺事,其书被赞誉『江南祭酒』,然学界对其书法研究及书学思想关注甚少。尤其是其所遗存的《论书杂诗》所蕴内容丰富。从中可以发现邓散木依据包世臣『篆分遗意』的理论,得出北碑的意义不仅在于能融合篆隶的方圆,还体现出『雍容』的书体形象。他认为得碑之『雍容』气象当推李瑞清,篆草同源的达极者为吴昌硕,『能将规矩入方圆』者推沈增植。无论是碑之『雍容』的气象,还是篆草同源、真草同源的笔法,皆是对
摘要:对于图像的分析研究,画面的形式构成通常更引人关注,而以文化研究为切入点,通过非表征理论视角,进行以视觉呈现为核心的跨学科图像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围绕社会背景、视觉技术等,讨论图像作为表征物的建构过程,以及图像呈现过程中作者受到的内外因素影响,关注在世界性文化交流背景下,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跨时空图像意义,并以金水桥为例阐释在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图像制作过程中的象征意义变迁。 关键词:图像
摘要:水墨写实人物画是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要载体之一,学界对其已有多方面关注和研究,多集中于绘画史、经典作家作品分析、艺术社会史等维度。本文从创作者身份意识的视角,立足当代水墨写实人物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观察,集中探讨这一领域的创作主体身份问题,从而在更为深刻的层面探析当前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艺术规律并予以未来展望。 关键词:主题性美术创作 水墨写实人物画 身份意识 无论就何种类型的美术创作而言
摘要:通过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传统人物画造型演变的梳理,以及对古代壁画由西北向内地空间演进的考察,揭示出在时空交错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人物画由质趋文,又文极质弱,最终趋向于造型观念的丰富多元。 关键词:人物画 造型 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人物画最早成熟,随后依次是山水、花鸟,这些不同绘画题材在历史上渐次进入高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说明人物作为画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画家就必须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为文化修养会直接关系到画家的审美、艺术的品味、格调等。文化修养的提升渠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绝对不是靠写论文,此处的论文是指现代学术标准的论文,并不是指其他文章。 体制内的画家都逃不出写论文的困境,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写出来的论文还是没入门的状态。说这话,很多画家可能会不高兴,但这是事实,也是现状。其实,画家写不出好论文是非常正常
县被服厂工人张若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在他退休之后仍被继续留用在厂内看大门儿,闲着没事儿,他又不喜欢吸烟喝酒、下棋遛鸟,但却自有雅趣,那就是专心炼字、学书法。此人有点怪才和灵性,虽年高但是却干事儿入迷,悟性极高,不久就无师自通,数年即以字闻名小城文艺界。 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上都忙着搞活经济,城乡的个体户开门店做生意的很多,就有不少熟人请若水先生题写门店的匾额招牌。若水先生开始时是为
书法家简介: 陈钝之,一九八二年生于枣庄。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责编 赵鹏辉) 篆刻家简介: 刘佃坤,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生。本科、硕士皆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导师于明诠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印社理事、京华印社理事。 (责编 赵鹏辉) 画家简介
整理:李德良 杨公拓 二○二四年三月二日,荣宝斋有限公司隆重举办范曾《思无邪集—范曾自书联语》新书发布会暨『甲辰范曾诗文书画研讨会』。会议由荣宝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辉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刘波分别主持,在会议上先后发言的主要专家、学者有尹涛、范晓蕙、陈冬梅、茅院生、万俊人、陈晓明等,大家从不同角度对范曾的家国情怀,桑梓情深,诗、书、画的造诣以及《思无邪集—范曾自书联语》新书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
我是北方人,地道的北方人,祖上是满族,镶黄旗,世代都是居住在东北。我出生在吉林磐石,属于长白山余脉,松花江流域,这里有船厂,有乌拉街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当年是专供大清皇宫年货供品的货源地。 记得小的时候,家乡周围就是白茫茫一片的冰雪世界。过去的雪很大,大地被厚厚的覆盖一层,第二年春天四月才能化干净。雪是童年的记忆,雪是生活的感受,吉林一年有五个月是冬天,漫长的冬天与白雪相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话题自古以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探讨,众多艺术家和学者也给出了众多答案。但在李小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可能,那就是对心灵的释放和真实的表达。李小达的作品色彩浓郁沉着,造型朴拙率真,展现出他极高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感知能力,从而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面貌。 在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诸流派对艺术语言的探索,转向为对自然科学的解析、对自我感知的表达、对真实世界的追问,从而展现出异彩
我学习中国书画近三十年,并一直在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教学与绘画实践,常常思考『绘画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们也经常问『怎么看中国画』『好的中国画有什么标准』这些特别朴素的问题。前段时间,我在给学生讲临摹谈到谢赫『六法』里面的『传移模写』,恰恰觉得可以从中找到以上朴素问题的答案。 笔墨乃绘事之精要,自古有论,可祖述南朝谢赫所记之『六法』,画中『六法』是品鉴绘画的标准。如何看懂画?如何画画?
什么是民间书法?黄君早在《民间书法的审美价值》(刊于《中国书法》一九九六年三月号)一文中就提出了关于『民间书法』的说法:『当今书坛,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古代民间书法,人们对传统书法中某些被誉为名家的作品感到由衷的不满——它们实在太没有个性、太温文尔雅、太严肃、太干淡、太乏味。与正统书家的作品形成鲜明对照,不少无名书家的随意所作如简牍、簿册、敦煌写经、造像刻石、墓志碑记等,却给我们留下个性鲜明、生动活
作为特殊的商品交换场所和艺术品商业流通领域,中国以书画交易为主的艺术市场有其悠久的历史。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古代艺术品生产与消费的某种关系,知悉经济进程的某些方面,窥见社会情境的转折变动和审美时尚的移易演化。笔者多年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努力有感于此。近日,笔者在自己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校改、修订、增补,完成此文,愿求教于方家。 一 中国古代史料证明,中国艺术市场的出现大大早于唐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陈曾寿写下了跨越三十八年从清末到民国的日记,陈曾寿因家藏元代吴镇所绘松图《苍虬图》,故名其阁为『苍虬阁』,其日记稿本共二十五册,书衣封面分别为『苍虬阁日记』『苍虬秘记』『猛醒庵日记』等(以下简称为《日记》)。《日记》以陈曾寿第一视角去考察个人生活、时局变化与书画交易,为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京、津、沪艺术市场提供可靠文献。通过同时期相关材料梳理清遗民身
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六回中说:『尽人事以听天命。』可所谓人事,有时却是事在人为。世事沧桑,往事如烟。当我们打开历史记忆的匣子,阅读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家,会看到不同艺术家在同一时代下做出的不同选择——这种选择植根于他们的性格、际遇与经历,这种选择也同样影响了他们的艺术道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环境,使得当时的许多中国艺术家养成了不留个人生活文字的习惯,这让后来的研究者无法具体把握当时身
在文物领域,人们无不赞叹王世襄(一九一四—二○○九)先生在古代漆器、明清家具、书画鉴定、善本文献等方面广博的知识与翔实的考定,也乐于讨论他终其一生耽于艺术的不泯童心。这除了父母亲眷的陶养,成长中诸多的际遇,也为他从事古物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这些曾经与他的故宫生涯密不可分的前辈同侪,他们投身文物事业的重要瞬间,就值得我们逐一深入了解。 『京城第一规划师』朱启钤 朱启钤(一八七二—一九
太阳下的风景—黄永玉作品展 该展于二○二四年五月十八日至二○二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在荣宝斋当代艺术馆展出。此展遴选了黄永玉先生从五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创作的五十三幅书画和十二件雕塑作品,题材丰富,包含了花鸟、生肖、山水、人物等系列,其中花鸟系列有几幅不同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早期的《夜荷》,双题跋的《吴昌硕诗意图》,二○○七年为好友香港著名音乐家顾嘉辉创作的《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以及五
一九五○年生于南京,就读于湖北省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除夕图》参加六届全国美展评为优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二○○九年与施江城合作,创作《高峡平湖图》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一九六○年生于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毕业。一九九三年定居澳门,现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会士、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龟兹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李可染基金会理事,澳门书画研究院院长,澳门出版社社长,广东画院特聘画家,澳门美术协会顾问,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澳门大
公益广告 大德中国 帮人有福
晚年号逸翁,工诗善书画,出版历史著作十三本。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一九九九年中国书协、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沈岩书画艺术作品展』,翌年参加新加坡华族文化节,并举办个展和学术讲座。二○○六年参加国际书法大赛时受总统纳丹接见。二○一五年参加国际艺术家对话活动。二○一五年设立船政教育基金。自作诗千余首,题画诗三百多首,《和三国演义开篇词》是
芝罘画舫
《荣宝斋》 诚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