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高釜内螺旋半圆管夹套的传热性能,在其弯曲换热壁面安装三角对翼。以不可压缩流体水为工作介质,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三角对翼作用下釜内螺旋半管夹套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考察了对翼攻角( β )与长高比 (T) 对强化传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对翼的扰动作用减弱了内夹套管横截面上绝热直壁面附近的二次涡旋的范围,增大了内侧弯曲换热壁面附近的二次涡旋强度和范围,实现了换热强化。 β 越大,内侧壁面附近涡旋强度越强,换热性能提升越显著,但流动阻力增加值更大。研究范围内, .T=2.β=20° 时可获得最佳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综合强化传热因子 PCE 可达 1.06?< 0
摘要:为探究超声波强化生活污泥热风干燥过程的效果,对不同功率(15、30W)、频率(25、40kHz )超声波作用下的生活污泥热风干燥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超声波功率、频率和对流空气温度对污泥对流干燥过程的影响。考虑水分迁移速率变化的影响,使用傅里叶数法确定有效湿分扩散系,并根据Arhenius公式计算超声波控制阶段与热风控制阶段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2个超声波功率等级使污泥干燥速率提升了 21%~33% ;超声波对拥有较高水分的污泥干燥初期强化效果明显,且使污泥有加速干燥的趋势;超声波可以降低干燥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并提升扩散因子, 40kHz 超声波有更高的 Ea 值, 25kHz 超声波有更高的 D6 值。
摘要:接触氧化法是除铁、除锰的高效手段。通过实验室配制水模拟东北地区地下水水质,以锰砂作为接触氧化法中滤料除锰,探究铁离子质量浓度对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挂膜期间,锰砂滤料挂膜第8d,出水 Mn2+ 质量浓度达标;原水中 Fe2+ 为 1.0mg.L-1 时出水 Mn2+ 质量浓度需要10d方可达标,原水中 Fe2+ 为 0.5mg?L-1 时出水 Mn2+ 质量浓度需要5d达标;对成熟锰砂进行SEM分析发现,成熟锰砂滤料表面出现较多小颗粒状物质,结构松散,孔隙变大。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番泻叶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含量的方法。固定相采用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 )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甲酸(体积比 82:18:0.1 ),流速 0.9mL?min-1 ,波长 252nm 。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分别在 14~280ng 和 19~380ng 时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101.3% 和 102.1% ,在所测定的6个批次番泻叶中,二者质量分数分别为 0.013~0.135mg.g-1 和 0.092~0.440mg?g-1 。所建立的HPLC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稳定性和精密度,可为番泻叶的质量控制提供相关依据。
摘要:探讨了二元体系中,在不同初始质量浓度、溶液pH、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条件下利用KOH和 SiO2 对瓯柑皮(OP)进行改性后合成的新型复合吸附剂KOH- SiO2 -OP对亚甲基蓝(MB)与镉( Cd2+ )的竞争吸附性能。通过运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A)、比表面积(BET)、Zeta电位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技术,对 KOH-SiO2 -OP材料在吸附前后的理化性质与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二元体系中,该材料对MB的吸附量大,受共存 Cd2+ 的影响较小。同时,比表面积、孔隙填充以及静电相互作用等因素共同决定了 KOH?SiO2 -OP对MB和 Cd2+ 的吸附效果。
摘要:为分析普通硅酸盐水泥和氯氧镁水泥(MOC)-剩余污泥固结体的抗冻性能,开展了冻融循环实验,分析冻融循环10\~50次后固结体的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以及固结体表面损伤情况,并对冻融前后MOC-剩余污泥固结体进行了SEM表征,以分析冻融作用对固结体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固结体的质量损失率( Δm )和强度损失率( ΔRα )评价固结体的抗冻性能。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MOC-剩余污泥固结体的最大 Δm 和最大 ΔR 分别小于 5% 和 25% ,其抗冻性能符合《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2—2009)中慢冻法D50抗冻指标。
摘要:针对苯酚废水毒性大、可生化性差、难生化降解的特点,以实验室自配苯酚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催化氧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阳极材料、电流密度、废水pH、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苯酚模拟废水 CODGr 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钌铱钛镀层电极作为阳极、电流密度为 20mA?cm-2 、溶液 ΔpH 为7.0、极板间距为 30mm 、反应时间为1h时,对苯酚模拟废水的去除效果最好, CODGr 去除率达到 80% 。
摘要:为了提高碱式碳酸铈( CeCO3OH )的光催化性能,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和光沉积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石墨相碳化氮( g-C3N4 )和 Ag 质量分数的新型复合光催化剂 CeCO3OH/g-C3N4/Ag 结果表明: CeCO3OH/25.0%g-C3N4/2.0%Ag 样品降解效果最好,在 50min 内约降解了 74.47% 的甲基橙(MO),降解速率约为 CeCO3OH 的15.90倍。
摘要:研究了在高品质再生水生产系统中电脉冲水处理技术与膜阻垢剂(MBP)协同阻垢的应用情况,分别进行了产水负荷、出水水质、化学清洗频次、运行压差以及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研究工况下,电脉冲水处理技术与MBP协同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旧膜的无机结垢,对旧膜的有机污染反而有加剧的风险;同时对新膜二段结垢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对旧膜二段的阻垢效果不明显。与单独投加MBP的方式相比,电脉冲水处理技术与MBP协同阻垢的处理方式年运行费用较低,具有较大的优势。
摘要:以聚氨酯、分子筛粉和聚磷酸铵为原料,采用共混-湿法相转化技术制备新型阻燃聚氨酯合成纸。利用墨接触角、氧指数、热重和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重点对合成纸阻燃性、热稳定性、吸墨性能、印刷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子筛粉与聚磷酸铵协同使用可以提高合成纸的阻燃性、热稳定性。其中分子筛粉与聚磷酸铵 1:1 复配使用时,合成纸的极限氧指数提升至 30.8% ,成炭率提升至31.67% ,墨接触角为 47.89° ,吸墨率达到 92.6% ,此外该合成纸表现出良好的印刷性能。
摘要:在我国北方冬季低温条件下,从大连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出1株耐低温脱氮细菌(Paenarthrobactersp.) AD6 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不同碳源、 pH 、C/N、摇床转速和温度对菌株AD6在低温、初始氨氮浓度为 30mg?L-1 下的生长和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D6最适碳源为葡萄糖, OD600 最高为0.510,对氨氮的最大去除率为 66.73% 1 pH 为6时,菌株生长效果最好, 0D600=0.583 ,pH 为9时,菌株的脱氮效果最佳,脱氮率为 66.04% ;当 C/N=15:1 时, OD600 为0.640,且可去除 91.24% 的氨氮;摇床转速为 180rmin-1 时,菌株最高生长量为0.582,对氨氮的去除率为 78.88% ;菌株在 15°C 时生长速率和氨氮去除率最高,氨氮最大去除率为 68.68% 。
摘要:文章以抚顺石化公司的抚顺—鲅鱼圈成品油管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来提升泵机组的运行效率,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通过采取制定泵机组高效运行方案、电价峰谷平输油等方式来提高输油系统的运行效率。长输管线优化运行的研究为储运部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该管道作为国内首条长距离、大口径商用成品油管道,其设计和运行参数对后续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为提高苯的降解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采用等离子体结合 CuO/MnO2 催化剂的方法,研究了MnO2 和 CuO/MnO2 在不同温度和顺序下对苯、臭氧、CO和 CO2 浓度的影响。通过XRD、SEM和XPS对 CuO/MnO2 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 CuO/MnO2 催化剂在等离子体催化降解苯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CuO/MnO2 对等离子体苯降解过程中产生的CO和臭氧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使用 MnO2 和 CuO/MnO2 可以完全去除等离子体降解苯过程中产生的CO和臭氧。
摘要:如何保证短程硝化的稳定运行,是控制污水中氨氮去除的关键所在。为实现污水中亚硝酸盐的积累,研究采用包埋这种技术方式来固定硝化污泥,对新型包埋颗粒的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包埋颗粒的内部具备多孔结构,更有利于物质输送;新型包埋颗粒的孔径较大,物质在扩散过程中阻力较小,有利于包埋颗粒的吸附;通过XRD图谱可知,各种物质能够成功附着于包埋颗粒;通过氧扩散实验和氨扩散实验分析可得,新型包埋颗粒的传质效果较传统包埋颗粒的传质效果有所提高。
摘要:以C,N-环状偶氮甲碱亚胺和 a. -溴代酰胺为原料合成了喹唑啉类衍生物。研究了各个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寻找最佳反应路线。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C,N-环状偶氮甲碱亚胺和 α? -溴代酰胺的当量比为1:2,二氯甲烷为溶剂、乙酸铯为碱、反应温度为 35°C ,反应时间为 30min 。
摘要:通过探究 (CH3COO)2Co 、 Al2O3 、 ZnO 单一掺杂和共掺杂实现了对正极材料 Ni(OH)2 的改性,确定最佳比例提升循环性能。负极材料以 FeC2O4?2H2O 为铁源, SnO2 为锡源,柠檬酸为碳源和还原剂制备所得,探究了 Bi2S3 、PbS、CuS等硫化物添加剂对负极合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极材料中最佳共混比例为 3% (20 (CH3COO)2Co ! 2% Al2O3 、 2%ZnO ,放电比容量达到 281mAh.g-1 。适宜比例硫化物的添加均可以提升负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其中添加 4%Bi2S3 放电比容量达到 559mA?g-1 ,添加 10% PbS最佳放电比容量为 559mAh?g-1 ,添加 10%CuS 的负极材料最佳放电比容量为 574mAh?g-1 。
摘要:旨在比较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在测定降水中钾、钠、钙、镁含量方面的性能。通过分析不同降水样品,分别使用AAS法和ICP-OES法对这些金属离子的浓度进行定量测定。首先,构建了标准曲线并进行了检出限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备良好的线性关系和低检出限。其次,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测试,发现AAS法在单元素分析中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而ICP-OES法在多元素分析方面展现了明显的优势。通过对比结果,AAS法适用于低浓度金属离子的测定,但其分析效率较低;而ICP-OES法则因能够同时检测多种元素而表现出更高的效率,适合于复杂环境样品的分析。最终结果为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表明在降水样品分析中,两种方法均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这些方法在其他环境样品中的应用,以评估其适用性和可靠性。
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别在202.548、206.200、213.857、330.258、334.501nm的波长下进行水中锌含量的测定,通过比较所选波长下的校准曲线、检出限、定量下限以及重复性、准确性和加标回收率的情况,以便筛选出最适合测定水中锌含量的波长。结果表明:各波长校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 R2 均达到0.999以上,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0.20%~6.29%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结果范围为 92.5%.102% ;波长202.548、206.200、 213.857nm 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分别为 0.0006 0.0006,0.0003mg L-1 和 0.0024,0.0024,0.0012mg L-1 ,以及标准样品结果均满意;波长330.258、334.501nm 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及标准样品结果均不合格。
摘要:以 FeC2O4?2H2O 为铁源, SnO2 为锡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了铁镍电池铁负极材料,并对其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 800°CH?f ,负极样品颗粒为光滑的球状结构,粒径更小且分散均匀;负极样品碳特征峰、铁碳化合物特征峰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摘要:电解水是一种绿色清洁的制氢方式,但受到析氧半反应的制约,难以进行工业化。开发用于析氧反应的催化剂是提高整体水电解效率的有效方法。金属有机框架在催化OER过程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综述了多类MOFs催化剂在OER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机遇与挑战。
摘要:采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异烟酸-巴比妥酸法)对地表水氰化物测定及其回收率控制图进行研究,校准曲线在 0~100.0μg?L-1 时线性良好,相关系数 r>0.999 ,测得检出限低于标准要求,多次平行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 1.2%-3.0%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 104.8%~111.0% ,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各项特性达到监测要求。通过分析加标回收数据绘制出回收率控制图,控制图的控制限为 72.3%133.9% ,警告限为 82.6%~123.6% ,所有控制值都在控制图的上控制限和下控制限之间,结果可信,可应用于氰化物分析质控。
摘要:旨在提高碱式碳酸铈( CeCO30H )的光催化性能。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比例的CeCO3OH/g-C3N4/rGO 复合催化剂材料。结果表明: CeCO3OH/25% (质量分数) g-C3N4/2%rG0 复合材料性能最好,降解速率达到 0.0316min-1 ,是纯 CeCO3OH 的17.5倍。研究为 CeCO3OH 在光催化剂方向提供了广泛研究的可能性。
摘要:通过对天然膨润土进行酸改性,初步探究改性后的膨润土对氟离子吸附的最佳条件,其中包括pH、温度、吸附时间以及膨润土的投放量。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溶液pH为1,温度为 20°C 吸附时间为 20min ,投加 1% 盐酸改性膨润土用量为 4.4g 在最佳条件下,酸改性膨润土对氟离子的去除率达到 97% 以上。
摘要:旨在研究化学还原沉淀结合螯合沉淀法处理钒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探究该工艺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 ΔpH 值为2.5时,6价铬与偏重亚硫酸钠质量比为1:12.9,反应 30min 时,六价铬去除率可达 98.2% 。加氢氧化钠沉淀的最佳 pH 值为8.00,反应 60min 后可有效地去除部分重金属。以镍和福美钠质量比为1:15加入合剂,反应 30min 可完全螯合剩余的重金属,水样中聚丙烯酰胺浓度为 10mg?L-1 时沉淀效果最佳。同时,在还原步骤后加入二价铁可有效地提高钒的去除率,当总钒和二价铁的质量比为1:8.5时去除率为 96.7% 。经处理后水样中重金属浓度符合标准要求。
摘要:使用碳酸钾溶液与甲酸为原料,在不添加任何催化剂的情况下一步合成并获得二甲酸钾产品。以原料摩尔比[ n(CHOOH):n(K+)] 、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加料方式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正交实验,探究了二甲酸钾的合成工艺条件,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 [n(CHOOH):n(K?)]=3 ,反应温度 75°C ,反应时间 1.5h ,加料方式为并流,对应的二甲酸钾产品收率为 90% 以上。
摘要:以香豆素醛和取代胺基的噻唑衍生物为原料,经缩合反应构建了新型 Fe3+ 荧光探针CPS。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和核磁共振谱(NMR)表征了探针CPS的结构。在 Fe3+ 存在的条件下,探针CPS的蓝色荧光在20s内大幅减弱。它可归因于CPS与 Fe3+ 络合后导致的螯合荧光猝灭效应(CHEQ)。利用高分辨质谱探究了CPS对 Fe3+ 的响应机制。CPS识别 Fe3+ 的检测限可低至 2.49×10-8mol?L-1 。探针CPS已成功被应用于实际水样中 Fe3+ 的分析检测以及HeLa细胞中 Fe3+ 的共聚焦成像研究。
摘要:通过对比不同催化剂在酯交换反应中的性能变化,结合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评估了催化剂的长期活性。同时,对催化剂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估,包括其潜在的毒性、环境友好性及操作安全性等方面。某些催化剂在长时间使用后活性降低,而某些催化剂则表现出良好的长期稳定性。此外,部分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副产物,对环境和操作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摘要:金属助催化剂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而被广泛应用于催化领域。金属助催化剂颗粒越小,原子利用率越高,尺寸效应越明显。然而,超小金属团簇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和容易团聚,影响了光催化体系的活性。有机组分具有特定锚定位点可以将金属助催化剂的纳米颗粒或亚纳米团簇甚至单个原子固定和分散。综述了卟啉、聚多巴胺、植酸、环糊精等有机组分通过官能团分散稳定金属助催化剂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摘要: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D/A)技术的开发为污水高效脱氮开辟了新途径。采用生物膜工艺能够有效减少厌氧氨氧化菌的流失,有利于PD/A耦合系统稳定脱氮。介绍了一体式PD/A工艺脱氮机制及特点,讨论了生物膜反应器类型、填料类型、填充比、碳源类型、 启动方式、温度和 pH 对PD/A生物膜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 CO2 多孔吸附剂发展现状,对各类孔道结构分子筛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介绍了多级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多级孔分子筛能降低 CO2 扩散传质阻力,提高对 CO2 的吸附选择性。综述了多级孔分子筛的发展现状以及胺改性分子筛提高选择性以及吸附容量的研究进展。
摘要:阴离子柱撑金属有机骨架(AP-MOFs)是通过引入另一种富含氢键受体的阴离子柱而设计的一类多孔材料。从AP-MOFs的结构、性质出发,论述了AP-MOFs的合成要素和拓扑结构,介绍了AP-MOFs在 CO2 捕获和烃类物质纯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P-MOFs的未来发展前景。
摘要: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具有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在常温条件下过硫酸盐化学性质较稳定,可以通过超声、碳材料、微波、单原子等方式活化,这些方法都可激发过硫酸盐产生活性氧化物质。综述了不同活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该项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内容,为进一步发展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提供参考。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糠醛加氢制糠醇、四氢糠醇和 2-甲基呋喃的催化剂研究进展。探讨了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以及新型负载型催化剂的性能特点和作用机制。论述了催化剂活性中心、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总结了不同催化剂在糠醛加氢反应中的性能表现和作用机理。针对目前研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促进糠醛加氢制糠醇、2-甲基呋喃和四氢糠醇工业化进程为目标,开发高效、廉价、环保的催化剂。
摘要:目前, CO2 的捕集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热门方向,因此沸石合成也受到关注。介绍了固体废弃物合成沸石分子筛捕集 CO2 的研究进展,包括各种固废合成沸石的方法以及沸石分子筛对 CO2 分子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绿色处理固废料和 CO2 吸附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在各种各样的纳米材料中,二维纳米材料已经成为纳米材料中广泛应用的一类,具有很好的特性。其中,二维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以应对从废水处理到能源生产等各个领域的众多挑战。尽管二维纳米材料应用广泛,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性能。其中缺陷工程可以通过增强光吸收能力、改善电荷转移和分离速率以及操纵表面反应来调整二维纳米材料的性能,使纳米材料在未来人类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摘要:染料废水具有颜色深、有机污染物含量高且难降解等特点,水质变化明显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干扰水体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且某些染料及其降解产物可能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以太阳光为能源的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无污染且价格低廉的绿色环保型技术,经过改性的 TiO2 可以作为催化剂促进氧化反应,加速有机分子的分解,使有机污染物变为对环境无害的产物,使降解废水中有机染料的效率更高。文章重点论述了改性 TiO2 光催化降解机理及其在染料降解方面的研究现状,对未来发展新型 TiO2 材料提出了展望。
摘要:文章综述了非均相催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在高难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分析了其非均相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的机理,列举金属氧化物、Fe-Mn双金属体系以及负载型非均相催化剂活化过硫酸盐,介绍了其降解高难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阶段应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方向,以期为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亚硝酸盐在医疗、食品和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食品添加剂、饮用水、生物体内中普遍存在,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危害很大。电化学检测法具有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可通过特定的电极材料修饰来提高选择性和稳定性;成本相对较低,易于大规模量产的现场快速检测等优点。文章介绍了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从电极修饰材料的角度介绍了近年来亚硝酸盐类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摘要:文章介绍了五氯苯酚的物理处理法、化学氧化法、生物降解法,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各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以及优缺点,并对现存不足之处给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推动PCP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
摘要:针对油页岩导热性差及传统预处理低效、污染问题,采用微波加热探索其干燥应用。利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构建三维耦合模型,经测试、验证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升温快但温度不均,调节功率可解决该问题,模拟显示最佳功率(500W)下水分蒸发快且促进多相物质传输。改变样品初始水饱和度研究发现,含水量增加时加热效率降但温差小、温度分布更均匀,以期为干燥过程优化提供依据与支持。
摘要:旨在构建一个全面、高效的3号喷气燃料总酸值测定体系,以确保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以开展总酸值的精准测定。结果表明:该体系基于手动和自动滴定法测定3号喷气燃料的总酸值均准确且合理,其总酸值为 0.005mg-g-1 。两种方法各有优势,相辅互补,确保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在手动测定总酸值过程中,针对滴定时存在的难题,也提出了创新改进性做法,有效解决了实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