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钙基吸附剂,设计正交实验探究制备过程中反应水浴温度、干燥温度、煅烧温度对合成的 Mn-Co 复合掺杂钙基吸附剂的 CO2 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温度对钙基吸附剂 CO2 捕集性能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煅烧温度、干燥温度、反应水浴温度;在反应水浴温度为 90°C 、干燥温度为 100°C 、煅烧温度为 600°C 下合成的 Mn-Co 复合掺杂钙基吸附剂性能最优,该吸附剂的最大 CO2 吸附量为 0.621g?g-1 ,第20个循环 CO2 吸附量为 0.536g?g-1 ,是最大 CO2 吸附量的 86.3% 左右,是商品化 CaO 第20个循环 CO2 吸附量的2.8倍。
摘要:以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自然堆积的煤矸石为原料,经XRF检测, n(SiO2)/n(AL2O3) 的物质的量比为 4.5:1 ,符合合成P型分子筛的条件,采用酸浸除铁-水热合成法制备了P型分子筛,并采用SEM、XRD技术对合成的P型分子筛进行检测和微观表征分析,同时探究了合成的P型分子筛的氨氮吸附效果。结果表明:产物呈P型分子筛的羊毛球形态,其表面光滑,晶体结构边界相对清晰,但酸浸除铁过程流失了铝源,未另外添加补充铝源,导致其反应底物的硅铝比偏高,最终产物中除P型分子筛外,同时产生沸石、硅酸盐等物质。当合成的P型分子筛用量为 5g 时,氨氮的吸附率趋于稳定,达72.41% ;当吸附时间为 40min 时,吸附率稳定在 72% 左右,达到了吸附平衡。
摘要:以PAM为絮凝剂,利用 Ca(OH)2 、 MgO 、NaOH等以三级沉降的方式对磷石膏渗滤液进行处理,将其中的氟、磷、氨氮以氟化钙、磷酸氢钙、磷酸铵镁的形式沉淀出来。结果表明:此法可使得磷石膏渗滤液中氟化物、总磷、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 99.88% ! 99.98% 95.85% 。处理之后的渗滤液中氟化物质量浓度为 1.16mg.L-1 ,总磷质量浓度为 0.56mg.L-1 ,氨氮质量浓度为 12.45mg.L-1 。
摘要:染料废水具有产量大、危害性大、难处理的特点,对该类废水进行高效降解已成为环保领域的重点关注方向。采用超声协同纳米四氧化三铁催化过氧化氢降解甲基橙废水,研究了纳米材料粒径、投加量、 H2O2 用量、 ΔpH 、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H2O2 用量 4.5mL 、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 8mg?L-1 、 pH 为3、纳米 Fe3O4 投加量 0.05g 的条件下的降解率达到 99.8% 0
摘要:含吡啶的稀土配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化合物,其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近年来,国内对含吡啶的稀土配合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2-氨基吡啶、3-异氰酸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稀土硝酸盐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含吡啶环的Gd、Er、Eu稀土配合物,在实验中探究了温度、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合成的影响,通过平行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利用红外、紫外、荧光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最后考察了产物的荧光性能。
摘要:钢渣作为钢铁行业的大宗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积极开拓钢渣的应用途径,提高钢渣的利用率是一项重大任务,对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葡萄糖、纤维素、石墨和淀粉4种造孔剂对钢渣进行改性。通过TGA、XRD、SEM、UV-VisDRS等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钙基吸附剂进行 CO2 吸附能力、元素组成、形貌特征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钢渣的 CO2 捕集能力方面,4种造孔剂中葡萄糖的改性效果最好;当葡萄糖和钢渣的质量比为 30:100 时,改性钢渣的 CO2 吸附容量最大, CO2 捕集能力最好。
摘要:选用脲醛树脂作为壁材、正十四烷作为芯材、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乳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改性相变微胶囊融雪涂料,研究了纳米 Al2O3 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的影响以及乳化剂掺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壁材中加入 3% 的纳米级 Al2O3 时,相变微胶囊的形貌状态最佳,凹陷、破损和黏结等现象最少。当SDS的掺量为 7% 时,微胶囊将形成均匀的球形结构,表面的树脂堆积减少,平整度得到提高。 0.6kg.m-2 涂刷量的相变微胶囊抗凝冰融雪涂料具有一定融雪效果。在-5°C 的环境中,相变微胶囊抗凝冰融雪涂料可以有效地防止试件表面结冰,并且在特定条件下一次涂刷可以多次融雪,持续时间为 90min 0
摘要:为了节省稀土和提高磁体的综合性能,采用直流电弧法制备了 Al-Zn 纳米颗粒,在钕铁硼磁粉中添加 Al-Zn 纳米颗粒,经过高温烧结和二次温度处理制备成烧结钕铁硼磁体,并对其磁性能和抗腐蚀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掺杂质量分数 0.4% 的 Al-Zn 纳米颗粒后,磁体矫顽力和剩磁分别由 1 000.8kA?m-1 和 1.076T 提高到 1 026.1kA?m-1 和 1.263T ,磁体的腐蚀电位由 -0.833V 提升至-0.804V ,同时腐蚀电流密度由 72.56μA?cm-2 降低到 53.28μA?cm-2 。综合来看, Al-Zn 纳米颗粒的添加能够有效提升磁体的磁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摘要:采用凝胶注模法制备蔗糖基分级泡沫碳,蔗糖和微胶囊为主要原料。在凝胶体系中加入聚氨酯海绵框架,来改善翘曲、开裂和分层等成型难点并得到大孔结构。着重对前驱体、中间体和泡沫碳3个制备阶段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热重分析(TG)得出适合的碳化温度及失重变化情况,通过XRD 分析讨论产品在碳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通过SEM对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其中聚氨酯海绵一级孔的孔径为 1mm ,造孔剂微胶囊产生的二级孔的孔径为 60μm ,说明产品具有良好的分级结构。改变蔗糖和微胶囊含量进行实验,分别对产品的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产品的导热系数、密度和抗压强度随蔗糖含量增多而升高,随微胶囊含量增多而降低;制备的泡沫碳性能优于传统丙烯酰胺类泡沫碳产品,在蔗糖质量分数 40%~55% 、微胶囊含量 60~80mL 时,产品导热系数为 0.074~0.089W?(m?K)-1 密度为 0.77~0.93g?cm-3 ,压缩强度为 2.6~4.7MPa 。
摘要:我国褐煤资源丰富,开展气体物质在褐煤中赋存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的Wender分子模型构建褐煤的无序晶胞,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及分子动力学(MD)方法研究 CH4 、 CO2 和 H2O 分子在褐煤中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 CH4 、 CO2 和 的单组分等温吸附均符合Langmuir模型,饱和吸附量大小顺序为 ,高温不利于吸附;而在多组分等温吸附中,仅竞争优势组分的吸附与Langmuir模型吻合较好,且吸附量与其单组分吸附量相当。等量吸附热揭示,褐煤与 CH4 和 CO2 的相互作用均属于物理吸附,而与 H2O 分子的相互作用则存在化学吸附。吸附势能曲线呈单峰分布表明,3种组分在褐煤中都仅有1种优势吸附位点,且优先吸附顺序为 。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褐煤与 CH4 、 CO2 和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褐煤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摘要:主要研究双酸性离子液体催化蔗糖制备HMF,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温度和催化体系的循环利用次数等因素对HMF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 0.2g 蔗糖为原料, 2g 离子液体为溶剂,加入 0.2g 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反应 20min , 130°C 时,HMF产率高达 62.3% 是最高值;以0.2g蔗糖为原料, 2g 离子液体为溶剂,加入 0.2g 催化剂, 130°C 下反应不同时间, 30min 时HMF产率为64.1% 是最高值;以 0.2g 蔗糖为原料, 2g 离子液体为溶剂,改变催化剂浓度, 30mol% 催化剂用量时,产率为最高值达到 30.5% ;以 0.2g 蔗糖为原料, 2g 离子液体为溶剂,加入 0.2g 催化剂,此催化体系重复利用5次后,催化性能依然稳定。
摘要:文章研究了以石油焦为原料,KCI和KOH为活化剂,通过改变活化温度制备石油焦基活性炭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采用该方法制备活性炭的收率均大于 62% 。随着活化温度的增加,石油焦中更多的有序碳结构被破坏,展现出良好的活化效果。当活化温度为 800‰ 时,样品AC-3中无序碳结构和有序碳结构( ID/IG )的比值达到了 3.86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展现出了良好的双电层电容性能,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质量比电容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AC-3 在 0.5A?g-1 的电流密度下,质量比电容达到了 274.5F?g-1 。活性炭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内阻均小于1 Ω ;除样品AC-2外,其他样品的相位角接近理想超级电容器的 -90° ,AC-3达到了 -82.15° ,再次证实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离子能力。
摘要:以纤维素为基材,溶解于可循环回收的良溶剂离子液体(AMIMCI),后利用经共轭体系分散的石墨烯(GN)作为增强相,通过流延刮膜法制备出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GN/纤维素薄膜。通过力学性能测试,GN/纤维素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分别达到 171MPa 和 13.0% 。总体来说,通过共轭体系促进增强GN分散的方法,大幅提升了纤维素基薄膜的力学性能,为纤维素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摘要:面对全球不断的塑料污染和迫切的“双碳”目标,开发既具有高机械性能又生物可降解的纤维素基膜成为当务之急。采用化学交联制备了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交联纤维素膜,提升纤维素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为纤维素在高性能生物基材料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摘要: MnO2 理论比电容高且环境友好,但其导电性较差,在制备电极材料时需要使用粘接剂。以 MnSO4 和CNT为原料,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在镍片上制备了不含粘接剂的 MnO2/CNT 复合电极材料。CNT作为导电衬底呈现出相互连接的网络形态, MnO2 均匀地沉积在CNT的表面,优化后的 MnO2/CNT 复合材料具有三维多孔结构, Rs 和 Rct 分别为1.5 Ω 和3 Ω 。在 0.5mol?L-1 中性 Na2SO4 水溶液中放电速率为 10mAcm-2 时, MnO2/CNT 的面积比电容为 0.44F?cm-2 ,循环1000次后电容保持率为初始值的93.2% 。结果表明:采用电沉积技术将 MnO2 与CNT混合,同时不使用任何黏结剂,能够显著提升 MnO2 的可逆比容量。这种改进不仅优化了电极材料的性能,而且简化了制备过程,证明 MnO2/CNT 复合电极是一种优异的电极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综合考虑各薄膜化制备工艺特点,通过采用延流法制备钒酸锂薄膜正极,对将制备的正极薄膜装配成单体电池来进行放电分析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选用不同溶剂制备的钒酸锂薄膜正极,所组装的单体电池性能差异较大,其中水溶剂效果最佳;用卡波姆940 和硅酸钠制备的增稠剂与水溶剂可以使材料很好地附着在泡沫镍载体上,对薄膜的成型效果起到了加固作用,使单体电池薄膜成型效果好,使其具有很好的放电性能; LiV308 薄膜正极的载体厚度也会影响放电性能,泡沫镍载体的厚度取0.2mm 时,制备的钒酸锂薄膜正极放电效果最佳;3D打印工艺制备的薄膜电极表面光滑平整、成型性均一良好、具有更稳定和较高的比容量,但3D打印技术制备薄膜正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光催化制氢技术作为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的途径之一,展现出显著的潜力。该技术通过利用光催化剂对入射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实现光子能量向化学能的有效转换。在众多光催化剂中,纳米结构光催化剂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合成MoN/ZCS基纳米结构光催化剂,旨在提高光催化制氢反应的效率。此外,通过在催化剂表面沉积非贵金属化合物,进一步增强了其催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含有 0.5wt% MoN的ZCS(标记为 0.5MZ )在可见光照射下展现出最高的光催化产氢效率,其值达到 9721μm?h-1?g-1 。此外,0.5MZ在光催化产氢过程中亦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光催化性能的提升可归因于MoN纳米片的存在,该存在促进了光激发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与转移,并为氢气 (H2) 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地球丰裕元素钼氮化物(MoN)纳米片作为贵金属铂(Pt)替代材料的潜力,并揭示了零维/二维( 0D/2D )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策略,该策略对于实现高效光催化制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Γ(2022.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935(2025)07-01154-07 摘要:为避免超临界 CO2 管道泄漏造成的人员伤害,建立 CO2 管道泄漏模型与气体扩散模型,以某超临界 CO2 长输管道为对象,计算孔泄漏与管道断裂情况下的泄漏速率 Q 和最大危险距离 s ,并分析其随泄漏孔径与管道直径变化的规律。管道断裂情况下, 和 s 随管道直径增大呈幂
摘要:采用双脉冲“电化学氧化 + 电絮凝”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在前期实验基础上探索了脉冲供电模式下电絮凝和电化学氧化工艺的最佳实验参数,并得到最佳电化学组合工艺。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 120min+ 电絮凝 15min 的电化学组合工艺较为合适,其出水COD的去除率达到了 95.15% ,残余COD为 97.3mol?L-1 ,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并且在能耗及材耗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因此,该组合工艺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针对国内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经过生化 + 膜处理后的纳滤膜浓缩液长期回灌、无法有效解决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全量化处理组合工艺,即“混凝 + 二级芬顿 + 耐盐生化 + 树脂吸附”。运行结果表明:浓缩液处理后出水 COD?100mg-1 , ρ( 氨氮 ?25mg?L-1 , ρ(TN)?40mg-1L-1 ,最终出水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摘要:提出了样品中已含有内标元素的情况下,模仿内标法仍使用其作为内标物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采用X射线荧光熔片法进行方法验证,以标准样品中的内标元素与分析元素的荧光强度比值跟它们的质量分数比值绘制一次校准曲线图,再称取2个不同质量(都适当少于标准样品)的未知试样,少于标准样品的质量用添加含内标元素的纯物质来补偿。测量2个未知试样在此操作下的内标元素与分析元素荧光强度比值,并与它们的质量分数比值一一对应列出2个方程,再联立这2个方程,便求解出未知试样中分析元素和内标元素的各自质量分数。用该方法测定了锰矿石标准物GBW07263和GBW07266中分析元素 Mn 和内标元素Fe的质量分数。GBW07263的10次测定结果:Mn 质量分数平均值为 32.57% , RSD=0.31% ;Fe质量分数平均值为 11.19% , RSD=0.55% 。GBW07266的10次测定结果: Mn 质量分数平均值为 15.71% RSD=0.22% ;Fe质量分数平均值为 2.21% RSD=2.32% 。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分析元素和较高质量分数内标元素的数据准确可靠。
摘要:以木屑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了木屑基多孔炭,探究了浸渍料液质量比、炭化温度对木屑基多孔炭制备的影响,采用XRD、SEM、BET、孔径分布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木屑在活化温度为 800‰ 、浸渍料液质量比为 1:2 时制备得到的生物炭具有更好的孔径。此时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为 855.955m2?g-1 ,其孔径分布中微孔占比最高,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其与氟化铁复合后作为电池正极材料相比于纯氟化铁作为正极材料的电池在多个方面均有提升。
摘要:以某石化公司 350万t'a柴油加氢裂化装置高效复合空冷器为例,分析了管束外腐蚀现状和腐蚀机理,提出了防护措施来降低复合空冷器的腐蚀发生概率,从而保证复合空冷器的稳定、安全运行。
摘要: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 TiO2/BC (TBC)复合材料,利用 SEM、XRD、UV-visDRS、PL和PC等手段对所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及光电性能测试。以TCH( 20mg?L-1 )为目标污染物,评价TBC的光催化性能。向反应体系中加入PDS,评价基于TBC 的 SR-AOPs与光催化耦合体系的催化氧化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以及PDS投加量对TCH降解的影响。模拟太阳光照射 60min ,TCH的去除率可达82.8% ,加入PDS后,TCH的去除率高达 95.19% 。在 TBC+PDS 体系中,进行自由基捕获,结合带隙能、价带和导带值的计算结果,推理分析了 TBC+PDS 光催化机理。
摘要:为绿色高效回收废旧钴酸锂电池中的钴,采用氯化胆碱-草酸低共熔溶剂体系浸出废旧钴酸锂电池中有价金属钴。使用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温度、时间、固液比等反应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为 110°C ,浸出时间为 30min ,固液比为 5g?L-1 的条件下,钴的浸出率为 99.99% 。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该体系钴的浸出过程受固体扩散控制,反应活化能为 84.86926kJ?mol-1 。使用绿色沉淀剂水将钴以钴的草酸盐形式沉淀,经煅烧后得到黑色粉末。XRD分析表明沉淀和黑色粉末的组成分别为二水合草酸钴和四氧化三钴。SEM下观察到二水合草酸钴沉淀呈现棒状结构,直径在 3.84μm 长径比为8.85。四氧化三钴粉末也呈现棒状结构,但更加细碎,直径 3.84μm ,长径比为 4.95 。
摘要:以镍氨络合物溶液为原料,进行雾化干燥、煅烧成超细镍粉。以工业级碳酸镍为原料进行氨性浸出,获得一定浓度的镍氨络合物溶液,而后进行雾化干燥制取镍前驱体,通过SEM分析其形貌,得出最优雾化工艺为:料液浓度 2.56mol?L-1 、进料速度 40r?min-1 、转速 300r?s-1 。最后经热处理成超细镍粉,研究了升温速度、煅烧温度及保温时间对颗粒形貌的影响,确定煅烧工艺为 10V?30min-1 的升温速度升至 700°C ,保温 3h. 。结果表明,所得镍粉结晶度高,晶形较完整,具有一定壁厚的超细球形空心颗粒。
摘要:化工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效合理的化工设计是化工装置安全生产的关键。设备布置及配管设计作为化工设计的关键组成,必须遵守其设计原则。此外,总结典型设备(塔、空冷器、换热器)的设计要点,为类似装置的设备及管道布置提供参考。
摘要:以3-甲酰基-4-羟基-N-丁基-1,8-萘二甲酰亚胺和2-肼基吡嗪为原料经缩合反应构建新型荧光探针NYS。利用高分辨质谱(HR-MS),核磁氢谱( 1HNMR )及碳谱( 13CNMR )表征了探针NYS的结构。在 Cu2+ 存在的条件下,探针NYS的荧光在30s内就可完全猝灭。它可归因于NYS与 Cu2+ 络合后导致的螯合荧光猝灭效应(CHEQ)。利用质谱探究了NYS对 Cu2+ 的响应机制。NYS识别 Cu2+ 的检测限可低至 1.79×10-8mol?L-1. 探针NYS已成功被应用于鸡血中对 Cu2+ 的检测以及HeLa细胞中 Cu2+ 的共聚焦成像。
摘要:以偏高领土和煅烧硅藻土为原料,水玻璃溶液为碱激发剂,制备了碱激发偏高领土基胶凝材料。研究了偏高领土与煅烧硅藻土质量比、碱激发剂水玻璃的模数对偏高领土基胶凝材料抗压、抗折强度及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玻璃模数和硅铝比对材料强度有显著影响。当养护龄期为7d,水玻璃模数为1.2,硅铝比为0.6时,抗压强度最高,为 12.44MPa ;随着水玻璃模数增加,凝胶材料的抗压强度显著降低,当水玻璃模数为1.6时,硅铝比为0.8的时,抗压强度为 2.11MPa 。且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材料密度成正比,随着硅铝比的增加,导热系数降低,本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911\~0.4942W?(m?K)-1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碱激发铝硅凝胶材料在优化水玻璃模数和硅铝比的情况下,能够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实现较低的导热系数。这为未来开发高性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变革,铜、镍、铅和锌等有色金属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伴随着有色金属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人员发现砷等有害元素普遍存在铅锌矿和铜铁矿等金属矿石中,存在于有色金属矿物火法冶炼中形成的炼熔渣、湿法冶炼中产生的浸渣以及冶炼过程中排出的大量烟尘和废水中。在废渣、废液中存在着大量以不同价态存在的砷,如若处理不当会严重危害周围环境和人身安全。对有色金属冶炼废渣中砷元素的无害化处理进行了综述,并对砷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摘要:综述了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在增韧改性、导电性能、化学耐受性、高温稳定性、纳米填料改性和生物质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添加增韧剂、导电填料或纳米材料,BMI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提高韧性、导电性和介电性能方面。生物质材料的引入不仅提高了BMI 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还在保持其优异性能的同时赋予了其新的特性,如低介电常数和较高的热稳定性。
摘要:开发用于氧还原反应(ORR)的低成本高效催化剂在燃料电池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几十年来,离子液体在电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已逐渐发展成为储能和转换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描述了离子液体在ORR电催化剂中作为功能介质的4个方面的作用:离子液体调控结构、结合金属配合物、改变界面以及结合纳米材料。与普通有机溶剂不同,离子液体能够控制纳米材料的生长方向,调节电子结构,从而提高电催化剂的性能。
摘要:重金属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剧毒性物质,水体重金属污染会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介绍了目前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比了各类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摘要:臭氧氧化满足降解印染废水绿色、高效的要求,是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介绍了催化臭氧氧化降解印染废水的反应类型及各自的优缺点,总结了非均相催化剂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臭氧氧化法降解印染废水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多金属氧酸盐(POMs)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质的多核纳米级团簇,因其强大的氧化还原性能和电子/质子转移能力,被广泛研究用于环境治理,特别是在染料废水处理方面。综述了POMs及其复合材料在染料废水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处理机制和性能优化的可能性,为设计和合成新型多酸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采用油页岩灰基沸石处理工业废水,既能解决油页岩固体废物的处置问题,还能节约废水处理成本。目前,已有油页岩灰基沸石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报道,所用的沸石和处理的废水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别。为了明确油页岩灰基沸石在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文章主要从油页岩灰基沸石在无机废水中的应用、在有机废水中的应用等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油页岩灰基沸石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摘要:利用油脂废水厌氧消化产生沼气,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油脂废水处置方式。但油脂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长链脂肪酸却会严重抑制厌氧消化进程。如何缓解长链脂肪酸引起的厌氧消化抑制,成为研究重点。文章简要介绍了长链脂肪酸的厌氧消化机理、抑制原因及缓解抑制策略的研究进展。
摘要:尖晶石锰酸锂( LiMn2O4 )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性能提升备受关注。分析了Jahn-Teller效应、锰的溶解和电解液的分解等对尖晶石型 LiMn2O4 正极材料容量衰减的原因,并系统梳理了金属离子掺杂的研究进展,包括单一金属离子、双金属离子掺杂的情况。旨在深入探讨尖晶石锰酸锂掺杂金属离子的影响机制和效果,为提升尖晶石锰酸锂的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短程反硝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脱氮工艺,与传统反硝化相比,短程反硝化可以显著降低碳源消耗和污泥产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铁是生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短程反硝化的生物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综述了近些年研究报道中铁的类型、浓度和投加方式等几方面对短程反硝化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实现利用铁强化短程反硝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全固态电池被广泛认可为可以提升能量密度、提高安全性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是固态电解质。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 Li7La3Zr2O12(LLZO) 由于其较好的性能成为研究热点,其致密度的提升对性能有很大影响。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提升LLZO 固态电解质的致密度的策略方法,包括掺杂元素、添加剂选择、粉末粒径控制、烧结制度的选择和条件优化。
摘要: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是当下水污染一种较新型的污染物。电芬顿法作为一种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AOPs),其氧化效率高、氧化性能强、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电芬顿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文章从阴极材料、催化剂以及影响因素3个方面讨论了电芬顿技术的应用现状,对电芬顿技术降解PPCPs废水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摘要:粉煤灰基气凝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具有潜在的优异吸附性能。粉煤灰基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二氧化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燃煤发电过程中大量粉煤灰堆积、渗透等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为环保事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以期提高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