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 《摄影之友》总编辑 这个五月,阳光像是喝醉了的酒鬼,跌跌撞撞地洒在大地上。我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梧桐树影子在地上摇晃,恍惚间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时候我总爱用手掌在阳光下比画,看着手指的影子在墙上变成各种奇怪的形状。如今,这些光影的游戏已经被装进了口袋里的小盒子,被我们称作“手机”的现代法器。 一场关于光影的远行 这个季节的阳光特别慷慨,像是一个温柔的老艺术家,不厌其烦地为每
“几乎市面上每个拉杆箱内部都是相同的配方:柔软的织物内衬下藏着两根粗大的管子。”Peak Design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Peter Dering 直指行业痛点。而Roller Pro 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创新的道路:完全定制设计每一个组件,打造真正适合专业创意人士的移动工作站。 Roller Pro 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是获得专利的 SlimDrive 碳纤维手柄系统。有别于传统行李箱使用的铝制伸缩
在胶片摄影的黄金年代,测光表是摄影师的必备工具。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许多经典胶片相机的内置测光表因电池老化而失效,使得准确测光成为一个难题。Nodus Obscura 的诞生,不仅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优雅的解决方案,更为胶片摄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款创新型腕表将摄影师赖以为生的Sunny 16 规则巧妙地整合到机械表的设计中。通过精心设计的表圈机制,摄影师可以轻松获得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准确曝光参数
数据印证市场分化趋势 根据日本零售数据分析机构 BCN+R 最新报告显示,紧凑型相机市场正展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自 2024 年 11 月以来,紧凑型相机销售额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 2025 年 2 月,在整体相机市场中占据 71.0% 的销量份额,销售额占比达 37.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 2024 年夏季以来,可换镜头相机的销量持续同比下滑,尽管其销售额仍占据市场 60% 以上的
在巴塞罗那圣家堂附近,每天都上演着相似的一幕:数以千计的游客举着手机,寻找最佳角度拍摄这座建筑奇迹。他们或是在街道中央突然停下脚步,或是在地铁出口的自动扶梯上摆姿势,只为捕捉完美的自拍瞬间。这种景象不仅让当地居民不堪其扰,也为城市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作为应对之策,巴塞罗那市政府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意的解决方案:在圣家堂附近建造一个专门的自拍广场。这个耗资 270 万欧元、占地 6200 平方米的项目
在非洲广袤的大地上,镜头记录着无数生命的轨迹。然而,对野生动物摄影师加雷斯·托马斯(Gareth Thomas)来说,他的镜头不仅仅是观察和记录的工具,更成为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媒介。作为非洲穿山甲工作组(APWG)的核心成员,托马斯将自己的摄影技能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完美结合,用镜头讲述着一个关于希望与重生的故事。 这部耗时五年完成的纪录片《穿山甲:Kulu 的旅程》,汇集了顶尖的创作团队。其中包
提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们往往会想到泰姬陵、大堡礁、中国长城等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然而,除了这些实体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全球各地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传统技艺与实践。 在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名录中,我们能找到季节性放牧、制作和演奏鲁巴布乐器的艺术、传统养蜂文化以及爱尔兰竖琴等多项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社区
创纪录拍卖背后的传奇瞬间 波士顿 RR 拍卖行日前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幅极其罕见的爱因斯坦签名照片以远超预期的 338630 美元高价成交。这家始创于 1976 年的拍卖行向来以经手稀有手稿、亲笔签名和历史文物而闻名,此次拍品更是仅存九张签名版画之一,其价值远超此前估价的 4 万美元。 这张举世闻名的照片诞生于 1951 年 3月 14 日,爱因斯坦 72 岁生日当天,由合众国际社摄影师
H&M 此次大胆的 AI 克隆模特计划,堪称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据悉,该计划将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为 30 名签约模特创建数字分身。这些 AI 克隆体将被应用于社交媒体营销和品牌推广活动中,打破传统模特工作的时空限制。 技术团队通过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下采集大量模特照片,将这些数据输入机器学习算法,最终实现对模特形象的精确复制。这一技术的成熟度令人惊叹——以模特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你永远不知道,主动的改变和被动的改变哪一个先来。 几年前,我曾去往曼德勒,一座带有“奥威尔式”严肃气息的“奥威尔之城”。 飞机晚点一个多小时,入关后已经是凌晨 1 点了。尽管如此,仰光的海关人员仍然不紧不慢地处理着每一个入关申请。没有人被为难,但也没有笑脸相迎。一分钟好像一个世纪,在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漫长等待之后,队伍才难得地向前挪动一个人头。这就是缅甸,不慌不忙。
前阵子看到摄影师丘在深圳个展的消息,又读到他与策展人的对谈中提及“复魅”,不禁心有戚戚。虽无法到现场观展,但前两年倒是收藏了丘的摄影书《毋墟》,正是展览中的一个系列。《毋墟》是丘花八年时间完成的作品,作为一直生活在南方的客家人,丘多次前往北方寻找与祖先之地的隐秘连接。丘的这些黑白影像中并没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而是呈现出低反差的丰富灰度,使人难以一眼看透。正如《毋墟》的责编郑幼幼曾写道,“……图像碎片
你需要的所有运气,2020,©瓦维·纳瓦罗扎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瓦维·纳瓦罗扎(Wawi Navarroza)选择以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方式,重新审视摄影艺术与女性身份的关系。这位来自马尼拉的艺术家,通过镜头讲述着一个跨越地域、融合东西方美学的故事,于 3 月 14 日在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揭开新作的神秘面纱。 突破传统:重构女性艺术叙事 在当代艺术的版图上,纳瓦罗扎的作
博通·科勒塞斯,《吸烟时间》,2022,布面丙烯油画,120cm×120cm,致谢艺术家及 Longtermhandstand 博通·科勒塞斯,《天使传报》,2018—2019,布面丙烯油画,120cm×120cm,致谢艺术家及 Longtermhandstand 在北京初春的暖意中,一场融合古典与数字、现实与梦境的艺术盛宴即将揭幕。2 月 28 日,X 美术馆迎来罗马尼亚裔匈牙利艺术家博通·
©迈克尔·耐贾尔,《火山爆发》,2021。图片致谢:BANK 及艺术家 用影像发声的时代 ——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寄语 邵忠,2025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主席 超媒体集团创办人、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 摄影的诞生是人类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像发现生活的美好,记录人类社会的变革,改变世界;影像的力量源于记录真实,影像的魅力在于展示我们生存的世
Karaköy,İstanbul,1959 年,©Ara Güler/Ara Güler Museum Karaköy,İstanbul,1963 年,©Ara Güler/Ara Güler Museum 阿拉·古勒Ara Güler×rhan Pamuk奥尔罕·帕慕克 “摄影记者身负使命。像我这样的人,要去书写历史。我们就是视觉历史学家。” —— 阿拉·古勒 “每当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
《阳台》 “每当我端详这些照片,我都会问自己,我看到的有多少是来自城市本身,又有多少是来自摄影师专注的眼睛呢?” —— 奥尔罕·帕慕克 Karaköy, İstanbul,1959 年,©Ara Güler/Ara Güler Museum 在名为《阳台》(Balkon, 2018)的摄影集中, 奥尔罕·帕慕克(OrhanPamuk)用 467 次快门,记录下伊斯坦布尔的光影——橘粉的晚霞
《豫园》,©曹梦芹 20 世纪初期,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就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时间流逝,100 年后的今天,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影视、广告、景观、建筑、照片、绘画、服饰等都与视觉息息相关,图像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媒介,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绝对典型的视觉时代中。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视觉时代的到来“不仅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
张翀×曹梦芹 《须弥妙光》原本是视觉艺术家曹梦芹眼中的一张“废片”, 书法家张翀灵光乍现,用文字的指向性重新赋予照片物象意义。默契成就了这幅作品,它也承载着二人的友谊佳话。除了与张翀同题唱和,曹梦芹还与艺术家方霄鹤组成摄影组合“方梦芹”。他还曾辅助语言学家、图像学家倪亦斌建设中国古代艺术图像多模态语料库,摄影时以佛造像、山水等传统母题为载体,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同框”,正是和这段经历有关。 曹梦
罗福平,是父亲给摄影师拉黑取的名字。寺背,是他的故乡。这里不仅是他摄影创作的起点,也是他镜头中十几年的焦点。在《寺背》《走回故乡》《罗福平》等作品里,拉黑不断返回故乡,通过图像来探索身份,拍摄寺背是一条走回罗福平的路。 年初,拉黑拍摄了诗人陈年喜,二人计划今年合作出版一本摄影和诗歌的作品集。提到语言学,这位曾经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语言学的摄影师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透露,接下来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就与其
《下班的米妮》,重庆,2009,©严明 从中文系毕业后的严明,曾做过中学老师、摇滚乐手、杂志编辑、唱片公司企宣、报社记者,不断转行、跳槽,如今成为著名的摄影家,观众们总是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诗意。关于道路与命运,他写下“所有的去处,都跟来路有关”,这并非古希腊悲剧中不可抗拒的命运,不是锁定命运的判词。别人走的路未必适合自己,当下的热爱也可能在未来失去光泽,而严明在摄影和一次次抉择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
托尔金和他创造的中洲世界,用美作为抵抗黑暗的武器,像明亮的星一样,震撼了摄影师周仰的心,照耀了跨越时空奇迹般相遇的时刻。从此,她的作品里总是有托尔金的影子。《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是她对这位传奇人物的致敬,他提出的“次创造”理论成为“不朽的林泉”系列的基石。2022 年,重返英国读博后,周仰开始探访“托尔金的足迹”,在当代艺术羞于谈“美”的时代,她在游荡与朝圣的路上,也在寻找一条关于摄影美学
《一粒诗》,©曾瑞 摄影师曾瑞对于文学的兴趣萌芽于童年,写诗对他而言是情感的出口和疗愈手段,摄影则是他在大学期间摆脱困扰自己的情绪,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的媒介。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瑞远赴美国,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硕士学位,如今又重新投入学术研究中。 《一粒诗》是在身处异乡的状态下的创作,用诗歌和摄影书写他真实的一面,描写想象、欲望、悲伤……《视不可见》关注图像语言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
《A 货》,雅典卫城,100cm x 150cm, 2011 年 在《摄影小史》中,瓦尔特·本雅明将法国摄影家阿杰拍摄的相片与犯罪现场的相片相提并论,他说道:“我们城市的每个角落岂不都可能是犯罪现场?每个路人岂不都会是犯人?摄影家——占卜者的后代——岂不有责任在他们的相片中揭发罪行,检举犯人?”这样的比喻当然不是让人真的将阿杰的照片视为犯罪现场的相片,而是在揭示摄影的某种强大力量——相片作为一种
《两支瘫软的蜡烛》,2024 《皮肤与岩浆》,2025 《流浪者》,2021 解构现实:介于真实与虚构的视觉叙事 作为活跃于当代艺术与摄影领域的中国艺术家,尹航的创作实践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视角。他的作品游走于摄影与装置艺术之间,通过构建富有戏剧性的场景,深入探讨社会秩序、权力机制与人类情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其创作中,电影语言、舞台艺术与哲学思辨的影响清晰可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昏黄如梦的室内,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倚着台灯,沉思于静谧时光。柔和的光线从古典灯罩透出,勾勒出她侧脸的曲线与肩颈的细腻纹理,空气仿佛凝固。这张作品使用富士胶片固定镜头中画幅相机 GFX100RF 拍摄,其1.02 亿像素的超高解析力,精准捕捉肌理与情绪,使皮肤光泽、布料纹路与环境光影达到惊人的还原度。其卓越的宽容度表现,更是成就此画面的灵魂所在——即便在台灯最亮的灯罩处,亦可清晰捕捉灯面纹理与金属反
1/1400S,F6.4,ISO500 1/120S,F6.4,ISO400 1/550S,F5.6,ISO125 1/210S,F7.1,ISO250 2017 年,一本《创世纪》改变了贺进一的摄影生涯。那是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历时 8 年,走过 32 个国家完成的史诗级作品。在那厚重的黑白影像中,他第一次看到了蒙达里部落的人们:他们在晨曦中用牛尿洗头,在黄昏时分分享新鲜的牛奶,脸上涂抹
©申沛 尼泊尔的文化地标:帕坦杜巴广场博物馆 为了体验洒红节的欢乐,我启程前往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背面的国家——尼泊尔,这次行程我选择了轻巧便携的松下 LUMIX S9,同时配备了重约 413g 的L 卡口 LUMIX S-R 28-200mm F4-7.1MACRO O.LS. 。 在等待洒红节开启的前一天,在加德满都古城里闲逛,参观了一座比古城干净百倍的博物馆——帕坦杜巴广场博物馆(Pa
OPPO 推出年度影像旗舰 Find X8 Ultra OPPO 于 4 月 10 日发布 Find X8 Ultra,采用超轻薄直屏设计,搭载全新 OPPO LUMO“凝光”影像系统和“夜神”五摄影像系统,包括全球首个分区色温感知镜头 ——“ 丹霞”原彩镜头,颠覆性地改变了夜景人像拍摄的清晰度与色彩表现。Find X8 Ultra 还带来全球首个原彩 ProXDR 和原彩 ProXDR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