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五大客户与供应商信息,构建“焦点企业-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考察企业尾部系统风险的供应链传染效应。研究表明:尾部系统风险具有显著的供应链传染效应,上下游企业尾部系统风险上升会使焦点企业尾部系统风险同向变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尾部系统风险通过焦点企业经营业绩这一渠道影响其尾部系统风险,且焦点企业良好的供应链效率能显著缓解尾部系统风险的传染效应;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尾部系统风险对规模较小、议价能力较弱以及国有焦点企业的传染效应更强。据此,提出企业应加强供应链体系内风险传染的监管和防范,完善供应链合作机制、优化库存管理策略,为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提供了决策参考。
摘要:基于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级股票指数的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资本市场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显著增强了资本市场韧性;数字金融发展对资本市场韧性的提升作用,在经济发达、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鉴于此,各地区应加快数字金融发展的步伐,推动建设充满活力与韧性的资本市场,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直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在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即政府干预程度的加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存在双重门限效应,门限值分别为0.852和1.053;消费结构升级在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存在单一门限效应,门限值为1.047。鉴于此,应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着力促进产业与消费“双升级”,强化金融资源集聚拉动作用,以共建更具韧性的区域经济系统。
摘要:依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城市户籍门槛指标,深入探究放宽劳动力户籍限制对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显示:畅通劳动力入户渠道能显著提升家庭消费水平,其主要通过市民化效应、生产效率提升和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等多重机制推动消费扩张。此外,相较于人才引进路径,普通就业群体落户限制的放宽对消费的促进效应更强。鉴于此,地方政府应该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降低普通就业群体落户门槛,提升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配置效率,加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金融支撑力度,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摘要:基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准自然实验,依据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多期DID方法,考量省级统筹对流动人口参保的影响。结果显示,省级统筹主要通过均衡区域养老负担、税务部门征收保费和提高政府信任度促进流动人口参保,对中青年、低技能,以及高收入、小规模家庭群体参保促进作用更大,且在第三产业占比更高、东部地区正向影响更突出。鉴于此,需进一步健全全国统一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加速城职保基金全国统收统支进程、完善征管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城职保基金可持续性,分类施策,促进流动人口参保。
摘要:运用爬虫技术获取超100万条有关保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新闻文本,创新性地构造地级市层面的保险数字化转型指数,并选取2010—2022年我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保险数字化转型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险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这一影响存在异质性,对高人口密度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中西部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保险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城市承载力效应、经济效率效应和增强社会风险管理进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鉴于此,应加快保险数字化转型,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全国经济韧性的整体提高。
摘要:利用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这一准自然实验,考察统一票据市场发展对企业债务期限选择及投融资期限匹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显著延长了应付票据持有水平较高企业的债务期限,进而验证了信贷约束理论;此外,该交易所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披露不足、不确定性感知较高及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机制检验显示,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通过延长企业债务期限以及约束企业过度投资,有效改善投融资期限匹配状况。鉴于此,应通过深化票据市场改革、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动发展等措施,协同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为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7—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以高铁开通作为代理变量,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以高铁开通来反映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开通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管理效率两条传导路径,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拓展性研究发现企业的股票流动性对高铁开通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的调节效应。
摘要:以中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熵权法测度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指数,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赋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数字赋能可以通过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科技投入促进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发展,并且对财政可持续性水平低的地区和高财政压力地区的财政可持续能力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因此,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着力点,而且也是化解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财政可持续性水平低和高财政压力的地区,更应抓住数智时代的契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摘要:基于中国2012—202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地方财政风险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地方财政风险具有稳定的U形关系,在产业结构不够高级、中度关注数字经济以及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人口老龄化通过区域创业活动、创新能力以及经济效能显著影响地方财政风险;有效劳动供给、老龄消费需求对U形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为此,应分级监测人口老龄化,因地制宜应对冲击;合理利用创业创新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弹性供给释放经验红利,拉动内需缓释财政风险。
摘要:依据2007—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考量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主要通过提升土地质量和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社会经济功能区的地域特征会对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面源污染抑制效应产生差异性。鉴于此,建议优化财权事权匹配,健全激励与补偿并重的农业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强化科技教育引导,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摘要:从“圈子文化"视角切入,采用情境模拟调查研究法实证考察“圈子文化”如何影响职务舞弊行为。结果表明:“圈子文化”的形成对于行为人的职务舞弊倾向具有正向影响,组织差序氛围越浓厚,行为人实施职务舞弊的倾向性越强。进一步,源于理性认知机制与感性情绪机制的渗透作用,验证了认知合理化、舞弊负性情绪在组织差序氛围与行为人职务舞弊二者之间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这表明职务舞弊行为是外部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综合产物,因此,应打破“圈子文化”乱象,以填补职务舞弊治理的“短板效应”。
摘要:基于2005—2021年中国慈善基金会的微观样本,探究慈善组织理事会断裂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审计监督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理事会断裂带对会计信息质量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高质量的审计监督能显著抑制理事会断裂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向影响;理事会断裂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向影响源于理事表层特征形成的断裂带。相对于非公募基金会、全国性基金会、注册地位在发达地区的基金会,理事会断裂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负向影响在公募基金会、地方性基金会、注册地位于欠发达地区的基金会中更显著。鉴于此,慈善组织应动态优化理事会结构,政府部门应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捐赠者应关注理事会治理效能。
摘要:依据国家统计年鉴与省(区、市)统计公报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测算2011—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考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结果显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数字普惠金融在空间上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影响显著,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门槛效应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受城镇化制约,呈东部效用递减、中部单一门槛依赖、西部滞后响应特征。鉴于此,建议实施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策略,构建、完善多样化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健全数字普惠金融风险动态管理机制,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能力。
摘要:依据 2013—2022年全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显示:数字技术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丰富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三个渠道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影响更大,且通过技术扩散和要素流动产生显著空间溢出效应。鉴于此,建议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的全域覆盖,依据区域差异精准实施数字赋能策略,贯通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网络,全链条加快推进数字化农业支撑体系。
摘要: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从政府监管视角出发,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监管距离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监管距离对企业ESG表现存在“鞭长莫及"效应,即企业与当地监管局的距离越远,其ESG表现越差;企业代理成本和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是监管距离影响企业ESG表现的重要机制;且监管距离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轻污染行业、制度环境欠佳以及外部治理环境良好的子样本中,监管距离对企业ESG表现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鉴于此,需要进一步根据监管距离的差异性提升监管效能,持续强化常态化ESG制度建设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依据2010—23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量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信贷获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共数据开放通过缓解逆向选择提升了企业信贷可得性。拓展性分析显示,公共数据开放有效改善了企业信货期限结构,降低了企业信贷成本;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以及成长期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受公共数据开放的影响更显著。鉴于此,应构建公共数据开放长效机制,助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摘要:基于2010—2022年重庆市各区县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作用路径与非线性关系。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在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中介传导作用,数字化产业链水平发挥门槛调节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重庆主城都市区依托创新生态实现高效赋能,而渝东北、渝东南受制于数字基建形成弱传导困局。鉴于此,应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突破数字化产业链协同门槛,强化区域协同联动与差异化政策支持。
摘要:依据2014—2020年我国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考量自然灾害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结果显示:自然灾害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效率和削弱企业市场份额两个渠道降低企业绩效;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大规模、技术密集型、组织惯性高及市场竞争激烈型企业对灾害冲击更敏感,东部及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受灾害影响更深,地质与洪水灾害对企业绩效负面影响更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供应链韧性能正向调节自然灾害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自然灾害与企业绩效对高效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鉴于此,应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提升供应链韧性,促进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