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开篇就提到的深刻认知。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现代化发展的车轮如何滚滚向前,中国人对乡土的眷恋始终不改:到一定年龄就会觉醒的“种菜天赋”,对代代传承的乡风民俗表演的由衷喜爱,离开故土时一定会激发的“游子情怀”……中国人为什么有“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思想?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籍贯?古往今来的文人为何总是以“乡愁”为母题孜孜不倦地创作?如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早期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尝试回答了他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他经过实地考察,清晰严谨地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结构,为了解和改造中国乡村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不仅在本书中展现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中国乡土社会饱含深情、富于哲理的人文关怀更是令人动容。 《乡土中国》共十四章,每一
学习任务一: 课内巩固 阅读《乡土中国》1~7章,完成1~4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作者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B.作者认为,文字和语言在传情达意上有局限,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C.“差序格局”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的个性
乡村是中国的根。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我国乡村地域广阔,在不同生态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乡村聚落,见证了个人、社区、社会、国家之间的历史互动,呈现出多样的景观特征和遗产价值。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因而,传承文化、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