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 李里峰 李恭忠 张宝明 主持人语:近代以来人文社会关键概念在东亚地区的跨文化传播和流变,涉及古今东西之间复杂的知识、技术和体制互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长史上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案例。基于全球视野,立足本土经验,梳理一系列重要语词和关键概念的由来演变,反思由词语和概念构建的现代知识和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反求诸己、推陈出新的必经之路。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C91-09;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4)02-0005-(18) DOI:10.13852/J.CNKI.JSHNU.2024.02.001 笔者常引用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一句话来强调概念史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共同的概念,就没有共同的社会,更不要说行动的政治领域。然而,越是重要的概念,越容易被误读,甚至被滥用。
2023年6月,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的郭台辉教授约笔者组织一次以“概念史”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作为其学术品牌“我们一起阅·探”的第11期。该系列活动的特点是围绕特定主题,选择一本新近出版的代表性著作,邀请作者和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交流研讨。笔者将活动主题设定为“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并选择孙江教授的新著《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作为研讨书目。1 这一活动以“全
关于中文学界“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研究趋势,以及孙江教授《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这部新著的学术特色,笔者主要针对此项工作的学术背景,结合个人从事相关研究的实践,从学术旨趣、学术特色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谈谈概念史对于深化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可能意义。 一、聚焦概念的思想文化史 什么是概念史?对于这个问题,中文学术界已有不少阐释和示范。包括方维规教授和孙江教授在内,一
非常荣幸参加“全球本土化概念史”这一重要学术命题的对话,会上听了方维规、黄兴涛、李恭忠等多位教授的高见,我受益良多。他们都是对概念史研究有素的学者,通过对孙江教授《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1一书的阐释将概念史的本土化研究向前推进。我将结合近期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同仁关注的人文语义学命题,从知识史、概念史与观念史三重维度出发,谈谈《人种》触动的思考以及引发的种种可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并使真正的普遍性能够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质和阶级立场直接相关。唯物史观“社会现实”和“历史本质性”原则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找
摘 要: 西方学术界始终逗留于“资本的现代史”视野去谈论解放、主体,一直无法寻找突破资本主义围城的出口,最终徘徊于资本逻辑派与劳动逻辑派两种话语之间。当然,这一困境也影响了汉语学术界的讨论。之所以如此,在于研究者遗忘了对“资本的形成史”的研究。通过厘清“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三重内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资本主义科学认识论起点、新社会制度创造历史前提,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分析的
摘 要: 在应用伦理学中原则主义展现了如何将伦理应用到具体实践的一条进路。不同于诉诸一种基于某一最高原理并拥有普遍适用性的道德系统的演绎论,也不同于依赖以感知判断为基础的类比性评价的决疑论,原则伦理者寻求处于抽象的道德理论与具体的道德实践之间的所谓中位原则,为人们应对伦理冲突提供价值基准与论证依据的规范性导向框架。如果说不伤害、有利、公正、自主性属于比较经典的伦理原则的话,那么人权、尊严、隐私
摘 要: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监督学习和对抗神经网络的推动下不断升级,程序化算法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也逐渐加大。回溯人工智能技术在作品生成方面的路径与方法,有助于理解人工智能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特征。通过细审艺术风格迁移的技术迭代现象,可以发现人机交互界面上隐形存在的深层指令设计问题。围绕指令文本做出的无休止调整,在增强艺术创作的游戏化体验时,迎来了动态的涌现现象。作为世界模拟器之一
摘 要: 生成式AI应用于学术研究,揭开了知识生产的新篇章,它可以通过“助”读、“助”知、“助”写和“助”思来助力人的学术研究,自动化一些准备性或辅助性的工作,减轻人的认知负荷,使人将主要精力集中学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提高学术知识生产的效率。但对于生成式AI辅助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替”读、“替”知、“替”写、“替”思等负面效应,带来人的学术能力多向度退化。如何“助而不替”地合理使用生成式A
摘 要: 视频化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大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大众对世界的感知不断滑向屏幕。屏幕的广泛使用统摄了大众生活世界的叙事,还构成大众与世界之间连接的界面,并为大众认知身边的世界建立起新的框架,使现实世界借助电影的“超景观”逐步被“泛景观化”。屏幕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意味着审美载体迅速从以图文为主转变为以智能屏幕为主,审美对象也因此从阅读图文转变为观看视频
摘 要: 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交通和通信速度的每一次跃迁都大幅压缩着人类时空,重构着人类感知模式,在此过程中,滋生于现代科技语境的电影、电视适时出现并成为调节人类时空经验的知觉后勤。在数字时代的光速传播背景下,时空压缩更进一步迈向时空折叠的境地,而短视频则成长为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型知觉后勤,它将原本不可见的转换为可见,并以具身传播方式为观众带来临在化的知觉体验。当然,
摘 要: 审美标准是社会规训的产物,时尚模特作为审美标准的具体呈现,他们的媒介可见性塑造了社会对其代表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普遍期待,是审美规训下的特殊文化表征。近年来,国际时尚界发起一场旨在推广多元审美的“模特化运动”,部分白化病人成为新审美标准的代言人,打破了往昔大众媒介对其负面的刻板印象。音乐短片《美丽的伤痛》作为典型例子,通过片中特邀嘉宾肖恩的角色设置和形象呈现以及与女主角的对比,可以发现白
摘 要: 梅子涵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在散文语体和题材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种基于平等理念的创作,交织起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自觉的“看得见”形象捕捉,彰显了主体特色,扩大了创作视野,给他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梅子涵的主体位置,在散文的每一篇都清晰可见,可以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这种“自恋”既是对人的特征,也是对他散文基调的概括,是儿童化思维方式的体现。 关键词:
摘 要: 亨利·詹姆斯通过福楼拜评论,对福楼拜小说的叙事形态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福楼拜的小说叙事形态和文体风格绝非如埃德蒙·杜朗蒂等人所言之“冷酷漠然”“枯燥乏味”,而是强调对社会现实进行一种客观冷静、超然无我的观照。福楼拜小说这一独特的叙事形态是他对19世纪法国社会变迁的艺术反映,亨利·詹姆斯评论福楼拜对客观真实的认知以及呈现的方式已经与传统理念分道扬镳,彰显出福楼拜在新的历史场景中对小
摘 要: “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作为经合组织开展的大型国际教师调查研究项目,其产生和发展与所处国际背景和经合组织自身理念密切相关。由于经合组织是一个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机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的运行受经合组织的软性治理及竞争比较这两大非正式机制的影响。行政资源的有效利用、集聚知识的能力、过去的成功经验这三条路径保障了“教师教学国际调查”的成功运行,使之获得较大关注和影响力。“教师教
摘 要: 热带病是近代英帝国向热带地区扩张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之一。19世纪,由于西非地区白人殖民者的极高疾病死亡率,该地也被英国人冠以“白人坟墓”的称谓。起初,英国医学界奉行一种“适应病”理论来应对上述问题。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英国医学界逐渐认为白人在体质上无法适应“不健康”的西非热带环境,而西非黑人则对热带环境具有某种“种族免疫力”,他们不易患上那些对白人而言十分致命的热带
摘 要: 以《药材质正纪事》为中心,考察江户时代德川吉宗治下的一场朝鲜药材调查。研究发现,在18世纪,日本本草学由主要依靠文献逐渐转变为主要依靠视觉信息开展研究。日本的博物学家们在面对各种动植物时,越来越重视准确描述感官所觉察到的特征。动植物不单作为“药材”,也作为“事物”被对待,每一个体的形状、色彩和性质等都被仔细、严格地观察和考证。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说是18世纪日本博物学的特点,揭示了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