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民俗是民俗志书不可或缺的内容,各类民俗志书对陶瓷民俗的书写有所差异。陶瓷文化是淄博地域特色文化之一,通过与其他民俗志书对比分析发现,《淄博民俗志》陶瓷民俗书写特色鲜明、记述翔实、项类丰富,涉及历史、工艺、艺术、民间信仰等领域,书中整理记录了山东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陶瓷民俗,体现了淄博陶瓷民俗的历史发展及其地域文化特色。陶瓷民俗的志书书写,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体现全面性、民间性、地域性特色。
摘要:“张生跳墙”的典故最早见诸唐代元镇的《莺莺传》,元代王实甫所著杂剧《西厢记》里的相关情节,在后世被广泛演绎和传播,甚至成为明清时期瓷器装饰的常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部分该题材瓷画案例分析,探讨此类瓷画在画面构图、人物形象、场景配置元素等方面的规律性。研究通过故事母题追溯对照,瓷画图像和文本互证,找寻“张生跳墙”瓷画形成的基本程式,并对有关文本与瓷画表现的因果逻辑进行剖析,认为《西厢记》的文本内容和版画插图对瓷画的影响是形成基本程式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摘要:设计符号学语义研究设计符号系统在特定文化语境中传递意义的结构与机制,聚焦于符号能指(形式载体)与所指(概念内涵)的意指关系及设计符号系统的表意逻辑,通过分析符号的象征性、规约性及语境关联性,揭示设计元素对功能意义、情感价值与文化认知等的构建。本文从设计符号学语义的角度出发,论述符号语义与宋代礼器瓷装饰设计的关系,进而从外延语义、内涵语义、意识形态三个层面论述设计符号学在宋代礼器瓷装饰设计上的使用,最终探讨宋代礼器瓷装饰设计所表达的意义及内涵。
摘要:海岱东夷文化是海岱地区东夷族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它自北辛文化起,历经大汶口文化、海岱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三个时期,前后贯穿3000余年。海岱东夷文化属于鼎文化系统,从贯穿海岱东夷文化始终并为主导器物的陶鼎分析,海岱东夷文化最初主要分布在泰沂山脉两侧的鲁中南和鲁北地区,自大汶口文化中期至岳石文化时期,遍布整个海岱地区。北辛文化陶鼎是海岱东夷文化陶鼎的源头,为进一步探究其内涵与特征,通过对北辛文化陶鼎的分期、年代和型式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北辛文化陶鼎可分为A、B、C、D、E五型,Ca、Cb、Da、Db、Dc五个亚型,I、II、II三式,早、晚二期,前后持续约700年,是大汶口文化陶鼎的直接来源。
摘要: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时期遗存的典型手工技艺的代表,研究和探讨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组织形态,对于全面了解西夏的历史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发现,西夏丰富的制瓷原料、便利的交通和外地技术人员的迁入是西夏瓷器产生的重要条件,西夏瓷器的生产借鉴了中原及相邻地区的生产工艺,瓷器的类型和标识等反映出西夏瓷器的生产具有比较规范的行业组织形态。
摘要:青瓷羊形器是吴晋时期越窑生产的一类具有浓烈时代特色的典型器物,其相关问题对于研究早期越窑窑业面貌和吴晋时期社会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吴晋时期越窑羊形器的发现情况,运用类型学分析、文献研究、出土文物佐证等方法,探讨羊形器的烧制产地、类型区分、演变规律及用途等。研究发现,羊形器的主要烧制产地在上虞曹娥江流域,主要分为羊首开孔和背负短管两类,其器型演变与窑业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两类羊形器当有其不同的用途,羊首开孔类应当作酒尊之用,综合反映了吴晋时期的饮食风尚和精神信仰;背负短管类应当作文房砚滴之用,使用时需要借助吸子。
摘要:本文针对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OxideElectrolysisCell,简称SOEC)在高温电解水过程中易受水蒸气腐蚀而造成组件间漏气、界面开裂并最终导致电解水效率降低的问题,研究了SOEC堆芯与界面密封用玻璃陶瓷密封件,即质量分数为 20% 的 复合质量分数为 80% 的H3玻璃(H3-20),在水蒸气体积分数为 环境中,温度 范围内,通气压力由 增加至 $20.7\mathrm{\kPa}$ 时的气密性。通过分析水蒸气对H3-20玻璃陶瓷漏气率与微观结构的影响,结合H3-20玻璃陶瓷密封材料与金属连接体及单电池阳极侧的界面结合与元素扩散状态,确定此类玻璃陶瓷密封件在SOEC服役环境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H3-20玻璃陶瓷密封件在 ,最大通气压力为 时, H3-20 玻璃陶瓷密封件漏气率会随水蒸气含量的增多而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当水蒸气含量为 90% 时漏气率最大值为 ,密封件表面受到水蒸气腐蚀而出现尺寸不一的孔洞,且孔洞随水蒸气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此外,当工作温度由 升高至 时,水蒸气含量为 50% 时, H3-20 玻璃陶瓷密封件漏气率出现显著降低的趋势,仅为 ,远低于国际标准 。再者,通过H3-20玻璃陶瓷密封件与单电池阳极侧及金属连接体侧界面微观结构及元素扩散结果可知,H3-20玻璃陶瓷密封件与相邻组件结合紧密,没有发生明显的腐蚀和元素扩散现象,具有优异的界面相容性。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H3-20玻璃陶瓷密封件在不同比例水蒸气气氛下均具有优异的气密性,且与相邻组件结合紧密,具有优异的化学相容性,可以应用在SOEC电堆的堆芯与侧盖密封区域。
摘要:釉具有多样性,采用相同配方配制的原料混合体,在不同的温度下烧成,会形成不同的釉。本试验以长石釉为原料,对同一种长石釉,在1110-1230℃温度下,采用氧化气氛烧成制得样品,对样品进行表观效果分析,同时应用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釉的外观形状,如成熟度、玻化程度、釉面平滑度、光泽度、透明度、呈色、裂纹等,以及釉的微观结构,如釉层气泡数量、大小、分布情况、结晶情况总体等,呈现循序渐进的变化。根据釉的性状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现,对同一釉料配方,不同温度烧成会形成不同的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