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的现代小说最初都是如何酝酿的?完成一部小说,作家们要抓住怎样的契机,克服怎样的挑战?本期3篇文章都是探讨这个“小说发生学”的根本问题。 春林教授坦言,他过去30年总以为《活动变人形》完全出自作家的想象与虚构,直到2006年读到《王蒙自传》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部长篇小说竟是“王蒙自己一种痛苦的童年记忆”。 许多读者对王蒙小说都曾有过这种认知上的大逆转。春林教授由此展开两个方向的追问。首先,
写小说年头不算少了,仍觉结结巴巴,冷暖难以自知。想到总是被人问“怎么想起作这样一个小说的”,觉得稍微能说两句的,还是小说如何发生,即俗谓之且也被大家写得越来越流利的“创作谈”。或者,这勉强也能归到写作发生学中去。当然,写作发生是复杂的偶然与裂变,跟所处意识形态、社会生产关系,包括行业机制、资本市场、技术进步、传播方式等也有巨大关联。这些关联可能是决定性和推动性的,还可能是反噬性的,是与逻辑理性相关
或许与艺术才华的长期被压抑紧密相关,“文革”结束后复出文坛的王蒙很快就进入了一种文学创作的井喷状态。也正因如此,王蒙把主要记述自己20世纪80年代生存状态的《王蒙自传》第二部命名为“大块文章”。具体来说,所谓“大块文章”者其实包含两种语义。其一,是在文学创作意义上,意指由于政治原因而被迫远离文学创作20多年的王蒙在右派问题解决并重获创作权利之后,已被抑制太久的艺术才华终于喷涌而出的状态。王蒙数量众
2002年7月底,我和父亲陪同母亲回了一趟她在山东无棣的老家。我们从天津的塘沽出发,一路的鱼腥味。进入无棣境内,天上开始下雨,雨越下越大,浇灌着路两边的枣树林。司机告诉我,这里3年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雨了。 母亲1962年逃荒到东北,已经40年没有回过山东。这一次回乡,又是我父亲癌症晚期,我心底里认为,这场大雨是为我母亲下的,她心里太苦了。 我举目四望,路边的枣树矮矮的,全没有母亲讲述中的高大。
近年来关于“新东北文学”与“新南方写作”的讨论,成为学界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以“新”为一种文学现象赋名,既是源于对新出现的地方性写作特色的敏锐发现,也内蕴着从地方性路径出发,重新勾勒中国文学版图,以寻求对文化模式和文学史思维惯性进行突破的意愿。尽管从“现象”出发的命名,难免存在不周严之处,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的丰富思考,将研究者带入了具有历史感的文化时空中,观点的争鸣、思想的生成打开了话题
一 在阿缺的科幻短篇小说《停电了,我们去南方》中,一束来自外太空的强电磁脉冲席卷全球,使得世界永久跳闸,电力时代自此告终。人类退回到打斗争抢、尊崇食物和水的野蛮状态,而曾被人类驱逐的植物却兴高采烈,疯长、招摇着“从农村包围城市”①。几个在北方城市抱团求生的人想要像候鸟那样,在冬天来临前去往南方,只因“基因里对温暖的渴求”②。可由于相互倾轧,他们谁都没能去成南方,希望不仅虚妄,而且杀机暗藏。但无论
近年来,“新东北作家群”与“新南方写作”这两个以地方性为表征的文学创作潮流,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事件性”存在,甚至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①之一。其中炙手可热的作家,如双雪涛、班宇、郑执、林棹、陈春成、王威廉、陈崇正等,不仅深受媒体空间和读者大众激赏,也获得了主流文学批评界的青睐。但与此同时,批评界对于这种以地方性概念为装置来统摄当下文学创作的命名行为存在着诸多非议,认为其在很大
2023年岁末,“王啸峰小说集《通古斯记忆》①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与文学史上发生的大概率事件相比,这次研讨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为过去能够把这样的小说文本进行细读的人甚少。 说实话,过去我还从未读过王啸峰的小说,会议前几天的匆匆阅读,让我对这本小说集里的许多篇什产生了浓厚兴趣。不是因为小说故事情节吸引了我,而是它的创作方法和形式,激发了我对40年来文学史的联想。 甫一拿到此书,红黄蓝三原色的封
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也持续深入、更加全面,涉及的内容更贴近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需要进一步廓清2023年度网络文学批评总貌,总结年度热点,摸索发展规律,反思研究存在的相关症候,旨在推动网络文学理论走向新高度,展现新气象。2023年,关于中国网络文学起点问题、网络文学传播“出海”问题、网络文学的版权与保护研究、经典化的研究与讨论、现实主义网络文学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整体图景中,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是备受瞩目的热点,其文本叙述在经历跨媒介改编之后,呈现出鲜明的游戏化叙事倾向。改编者在改编时有意识借鉴和挪用游戏元素,将其作为构筑电视剧叙事的重点。在形式层面,将游戏元素与其他元素破圈融合,通过将游戏元素嵌套进电视剧剧情中,利用影像画面对游戏内容进行奇观化展示,由此达到一种游戏与影视协同叙事的效果;在叙事逻辑层面,借鉴游戏世界观架构和升级打怪的情节
在2020年开启的中国网络文学起源论争中,不少学者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其中极引人注目的是“北美起源说”。欧阳友权以“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索,将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华文网络文学锚定为起点①;黎杨全通过把网络文学的核心特征落在“交往性”上,从而确认1992年建立的第一个海外中文BBS alt.chinese.text(简称ACT)当为起源②;王金芝则立足早期互联网技术对当代文学
汪曾祺在1970年代末重新走上小说创作道路时,一开始写的《骑兵列传》《塞下人物传》《黄油烙饼》等小说,都是反映新中国的各类人物命运,或所谓极左路线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与当时的主流思潮如“伤痕文学”并无二致。但他很快就改弦易辙,回头写起旧时代的生活,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声名鹊起。一般的文学史著述在介绍汪曾祺时,提及的作品主要是《受戒》和《大淖记事》,特别是前者受到更多关注,论者也就常常由此归纳出作家的创
1978年后的一段时期内,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一样,中国儿童文学也逐渐开启了复兴之旅,在全面推动文化走向繁荣的历史背景下,儿童文学创作开始重焕生机。随着儿童文学回归“儿童本位”,其多元价值功能和审美理念也开始得到重视。随着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断丰富,作品的可读性、艺术性不断增强,创作的题材、体裁也逐渐多样化。儿童文学的制度建设与理论建构也在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多次召开与儿童文学创作理论、儿童读物出版相关的
汪曾祺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中表现出的现代主义倾向,及其更受重视的八九十年代创作中呈现的较之40年代创作的“断然转变”,素来是汪曾祺研究的一个重点。论者多从汪曾祺后期创作所展现出的特点向前推知其变化之因,除此之外,亦有部分研究落脚于汪曾祺前期创作,但论域较集中于几篇主要文献,如唐湜《虔诚的纳蕤思——谈汪曾祺的小说》一文,对汪曾祺所处时代、周遭环境缺少综合式的分析。事实上,汪曾祺在40年代对现代主义
熟悉张楚,源自他笔下的一座座冀东小城。它们都在唐山腹地,有时候叫桃源,有时候叫云落。镇子不大,离城很近,离乡也不远,应该有一条河流过。镇上的人大多行色匆匆,各自沉溺于奔波无功的命运。有些人狂躁不安,有些人沉默木讷,却都有着需要守护的秘密。城市商业文化的洗礼,城乡流动空间的贯通,打破了镇子的宁静。当人们被牵涉进更为细密、复杂的经验世界时,围绕“县城宇宙”层层展开的故事,便也有了全新的精神图景。张楚的
35万字的《云落图》①,内含无数对话与行动,让我们看到伦理层面的道德,这种道德由云落人(尤其是云落女人们)的心灵力量实现,而心灵力量又通过自然之美、食物之美、性事之美获得。 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充满能量的,即使是那个“瘦得跟老豺狗似的”“咳嗽时肩胛骨犹如两只细弱无羽的翅膀轻柔地抖索”的天青,也在小说结束之际,“至少胖了三圈,留着浓密的小胡子,一看就是个有福气有文化的”。云落县,这个被作家张楚生动呈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张楚近作《云落图》①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充满着冀地唐山一带地域气息,堪称生气勃勃的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口语的大量征用。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小说语言的重要性,但什么样的语言才称得上是出色的小说语言,又是一个众说纷纭且似乎永远都不可能得出定论的重要文学命题。具体到当代小说界,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得到学界的重视。那么,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成色究竟如何?诸君不妨看看《受戒》结尾处一段脍
津子围是一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发表的《童年书》《口袋里的美国》《十月的土地》等作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长篇新作《大辽河》是一部以辽河为题材的小说,是一部地方志,也是一部边地书,它和其他小说共同构建了津子围的小说美学和文学理想。津子围在历史和文学的经纬中再现了古老东方文明的面影,光阴荏苒沧海桑田,那些逝者如斯的千年往事如此愉悦曼妙却不失悲伤惆怅地熙熙而来。《大辽
文学对河流的书写史不绝书。许多河流已经文学化,成为人文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像马克·吐温之于密西西比河,高尔基之于伏尔加河,康拉德之于刚果河,肖洛霍夫之于顿河,被无数欧洲作家和诗人吟诵过的塞纳河与多瑙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长江、黄河、易水、无定河、汨罗江、秦淮河、湘江等,更是在不断的修辞积淀中被意象化了,携带着丰富复杂的意义内涵。现当代文学的许多名篇便是直接以河流为名,如萧红《呼兰河传》、马加《滹沱
“走一条河,就是走人的一生。”①津子围的新作《大辽河》终于实现了他念兹在兹的梦想——走一条河,为故乡的母亲河写点什么。继2021年长篇小说《十月的土地》在历史中探寻土地与人的关系之后,这次他要思考的是河流与人的关系。河流是文明的摇篮,也是时间的见证者和故事的讲述者。《大辽河》将时间作为思考的起点和终点,深入历史与现实的想象空间,以民间本位的叙事伦理观察人性的褶皱与生命的肌理,以充盈的地方经验与丰富
1993—1995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以市场经济为社会背景的这场讨论,与百年前的人生观问题上“科学与玄学”的思想论战具有共同的问题本质,就是如何处理物质与精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问题。倡导“人文精神”,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显露出具有唯心倾向的思维特点。而王蒙则秉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人文精神”
作为余华早期创作的叙事实验性质较强、追求独到的叙事技巧与语言效果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曾一度引起影视界的关注。张艺谋曾有意将它翻拍为电影,却最终放弃,并选择了拍摄《活着》。2023年,经由导演魏书钧执导拍摄,余华小说《河边的错误》终于被搬上银幕。对这部电影及其原著中各类谜团的分析及相关论断纷呈,显示出犹如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所呈现的那种繁复性,比如可以从案件实际上横跨了七年的时空等角度来自行
2022 年秋,潘向黎的《上海爱情浮世绘》出版。对于这本短篇小说集,我想到了一个颇具故事感的词汇——“久别重逢”。潘向黎的文学起点是散文创作,早期的散文集《红尘白羽》和《局部有时完美》清新脱俗,颇具大家风范。继而,潘向黎投入到小说创作中去,其小说在精神特质和艺术表达上都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在2010年发表长篇小说《穿心莲》后,潘向黎的创作又从小说转回散文,随笔集《看诗不分明》《茶可道》《万念》《
在漫长而持续的乡土中国时代,家庭、家族一直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但随着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叙事可以算得上是产生了“革命性”变化的叙事主题。出生于上海的作家,因生长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程度较高的地方,其家庭叙事可以算是中国家庭叙事变化的缩影。本文试图从不同世代上海女作家笔下的家庭图景中分析上海家庭叙事,乃至中国家庭叙事所反映的社会家庭图景在不同时代间的沿袭
文学的发展过程,既是个人创造的过程,又是接受前人经验影响的过程。每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是接受影响的结果。几乎没有一个作家的写作是完全不接受影响的独创。 从文学的精神谱系来看,迟子建的作品里具有明显的俄罗斯文学气质。对此,迟子建不仅从不讳言,而且津津乐道。在《那些不死的魂灵啊》一文中,她细致地叙述了俄罗斯文学带给她的震撼与滋养。她赞美俄罗斯文学,说它“就像落在雪地上的星光一样,在凛冽中焕发着温暖的光
《河山传》作为贾平凹城乡题材小说谱系中的最新力作,对同类型小说中城乡二元对立、相互隔膜的叙事进行了修复,呈现出一种叙事模式的变格,即对城乡之间生活的差距、情感的割裂、精神的断代、农村人进入城市后的无根感,通过带有传奇性的叙事和日常化的叙事重新进行了链接与缝合,使城乡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再那么赤裸和尖锐,在叙事中流露出温情。这一叙事变格集中体现在由农村打工人转变为城里人的主人公洗河身上。在小说中作为进
《妻妾成群》①是作家苏童的中篇小说,1992年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同年小说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在海内外名噪一时。该作品是解读封建男权社会制度如何规训女性以及女性如何走向觉醒的佳作。除巧妙的叙事以及细腻的女性心理描写外,小说中丰富的隐喻赋予了作品多维度张力,成功地将妻妾宅斗延伸至更为深刻的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规训以及女性自我觉醒后的抗争。苏童在对诸多意象的隐喻构建中,揭示了规训与抗争的角
盛可以是21世纪以来有关性别写作的讨论中最具话题性和标志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几乎都与女性的身体境遇有关:从《北妹》《福地》,到《道德颂》《白草地》等作品里的性别关系与规约,女性的身体以及与之纠缠一生的欲望、情感、婚姻和家庭,无一不以“凶猛”的文字呈现出来。长篇小说《息壤》①也不例外,但又别有天地。 “息壤”意指能够自我生长、繁衍不息的土壤,其原型文化意涵来自鲧禹治水神话故事中“活土”观念的拜土意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以脱贫攻坚为主要题材的新兴创作领域和生产引导机制,涌现出大量作品。如滕贞甫的《战国红》、欧阳黔森的《莫道君行早》、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赵德发的《经山海》、关仁山的《金谷银山》、王华的《海雀,海雀》、潘红日的《驻村笔记》等。目前已有一些新闻报道和文章关注到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的创作现象,主要以综述的方式,列举并简要分析代表作家和作品。经过几年的发展,脱贫攻坚文学的创作主体、艺术
故事要从150多年前讲起,自从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刘易斯·卡罗尔为自己身边的那群女孩写下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开始“, 女孩掉进兔子洞的奇遇”就渐渐演变为一个经典的写作话题,渐具“典故”效应,各路艺术家、文学家们以各种形式接受、演绎这则童话正典。 在日本,被指认为嬉皮士祖先的爱丽丝,凭借其梦幻特质在当代艺术中持续散发迷人的光辉。爱丽丝故事传入中国后,借助翻译的光辉和五四新文化的传播,也有过本土化
诗人雁西以致力于爱情诗创作闻名于当下诗坛。他的诗歌情感丰沛,接续着悠久的中国抒情诗传统。他以执着、持久的爱情诗创作实践,有效地建构起独树一帜的“情人诗学”。雁西从真诚的情爱体验出发,在写作中融入深切的生命情感体验,对爱情主题进行多维度的书写,使其诗歌中的情爱经验表达日趋丰富、深刻;而诗人近几年出版的爱情主题长诗与其绘画、雕塑创作紧密相关,凸显出“诗画互文”的创作风格。 一、“给这个世界一点暖”:
刘索拉在《以自己为邻》一文中这样形容朋友严力:“严力是我们这代独树一格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能永远保持微笑的旁观姿态不停创作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能出色跳迪斯科和伦巴舞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会自嘲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不露伤痕不发酸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不捏造深沉的诗人;是我们这代少有的城市诗人。”①上述判断别具洞见。严力是中国当代诗人中的“少数”,也是他那一代诗人、艺术家中的“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