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婴宁》作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不朽篇章,其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前后转变鲜明的狐女形象,更是在前后的故事描绘中以婴宁的“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为叙事线索。《婴宁》故事的结局看似是以花好月圆式喜剧收尾,但实则又是另一个“人”的悲剧开始。《婴宁》一文实则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之缩影阐述,在《婴宁》中蒲松龄除了借婴宁表达了对人性自然淳朴性格的赞扬,也表现了对婴宁个人命运在浊
【摘要】刘慈欣的小说《超新星纪元》刻画了“糖城”时期下儿童式乌托邦从昌盛到没落的过程。通过对儿童式乌托邦内涵、形成与特征的解析,得出其陨落的原因主要是由成人社会对儿童的制约和影响、儿童心智不够成熟以及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等造成。本文对作品在儿童教育方面所蕴含的道理进行了探究与反思,提出要关注儿童理想、消除成人权威及营造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超新星纪元》;儿童式乌托邦;反思;启示 【
【摘要】结核病作为一种疾病曾因其神秘感而令人深感恐怖。在韩国近代文学史上,李箱是因肺结核英年早逝的代表作家之一。即便在患病期间,他也一直笔耕不辍。其在患病期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翅膀》,字里行间展现了疾病对于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人们得以深刻认识李箱的疾病体验如何与其创作紧密相连,并进一步探索疾病在艺术表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李箱;肺结核;《翅膀》;疾病书写 【中
【摘要】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的精怪形象都是以丑陋、怪异为主的。猪八戒也是其中之一,猪八戒之丑主要体现在相貌、行为、语言和人性上,但与其他丑的形象不同,猪八戒没有让人们产生厌恶心理,反而使其形象更为立体丰富,妇孺皆爱。“丑”作为“美”的对立,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关键词】猪八戒;形象;《西游记》;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
【摘要】《我的天才女友》是由意大利作者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叙述者“我”与天才女友莉拉竞争以及友谊关系。小说以二战后的意大利那不勒斯为背景,对于“女性友谊”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但也从侧面展现了原生家庭对于女性意识形成的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究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角色特点,并揭示小说中原生家庭对于两位主人公女性意识启蒙的影响。 【关键词】《
【摘要】阿兰达蒂·洛依的“布克奖”获奖小说《微物之神》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种类,其中与女性人物阿慕有关的空间意象最为丰富。阿慕是印度社会的“微物”,也是无数反抗不公、争取独立自由的印度女性的缩影。在空间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窥得阿慕觉醒与反抗的过程。通过表现阿慕的觉醒与反抗,洛依批判了印度社会的顽疾;同时也传达出印度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建构自身主体性的渴望。 【关键词】空间;女性;女性主义地理学;主
【摘要】端木蕻良小说作品中有很多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小说中既起到象征作用,又蕴含动物的内在生命意识。农民对动物有喜爱、感激和爱护之情,也有对动物的同情,由无力保护动物上升到对农民命运的反思。端木蕻良小说中,被压迫的人过着和动物一般的悲惨生活,人和动物一样的悲悯,被鞭策压榨,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唐克龙重视动物的生命意识,注重动物意象在象征含义外的人文精神,适用于探索端木蕻良小说中人和动物相似的生存
【摘要】《一日长于百年》是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描述的时空体系聚焦于草原,以长时段和空间的多层次为特点,书写了对于自然和现代,传统与文明的看法,也蕴含着对于现实世界秩序的回应。本文拟以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与复调理论相结合分析艾特玛托夫对这一以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为主体的对立秩序空间的解构,和其在历史与现实的身份认同困境中对于未来畅想的重构。 【关键词】时空体;复调理论;自我与他
【摘要】梁贵子是韩国当代文坛的一位主流女作家。《远美村的人们》是她的代表性作品,正是这部短篇小说集,奠定了梁贵子在韩国现当代文学界的地位。《远美村的人们》受到高度评价的原因在于梁贵子在这部小说里对人性、底层人和现代文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观点。小说中梁贵子对于对人性的拷问、对底层小市民的关怀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使她的作品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远美村的人们
【摘要】神话起源于远古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原始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神话的发展不仅对原始文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心理和跨文化交际有着丰富的指导价值。本文从中西方神话叙事的角度,选取人们广为熟知的中国汉族创世神话和西方的创世神话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的神话所蕴含的思维文化差异性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神话;语言;思维;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摘要】本文尝试在后人类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读《攻壳机动队》和《电子蚂蚁》这两个文本作品,具体分析两部作品的艺术构思,解读文本中所呈现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各自致力于探讨的身份体现形式与判断标准,逐步切近后人类文艺中关于灵与肉之间的相关思考与探讨,同时也是对后人类时代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一种分析式解读。 【关键词】后人类;《电子蚂蚁》;《攻壳机动队》;灵肉观 【中图分类号】I
【摘要】清人刘熙载论文风之变,谓:“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刘熙载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世说新语》的风格,但将其与《庄子》甚至外来的佛经并列,已经可见《世说新语》文体风格的独特魅力。概括来说,《世说新语》文体的独特性来自史部特点和子部小说特点的结合,其中史部特点突出表现在其文章的“互见性”,而子部小说特
【摘要】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变革颇多的一个时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乱象丛生。社会存在的变化导致了社会意识的变化:此时儒教已失统治性地位,社会上“为儒者盖寡” ①。《晋经·总论》中记载:“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诞为辩而贱名检。” ②可见儒家伦理系统在社会上的崩盘、老庄之学的异军突起。其思想内核是对人的重视、人性欲望的追求。所以,魏晋士人呈现出一种放荡不羁的色彩,在思想上脱离了汉代儒教的藩
【摘要】三年零三个月的临清经历,是臧克家“生命史上的‘黄金时代’”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临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是其创作走向成熟和诗风转变的关键时期。临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开拓了臧克家诗歌的书写内容与艺术创作方式,“临清”相关意象的呈现和叙述表达,蕴含着臧克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重要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关键词】臧克家;临清;诗歌;文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
【摘要】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被誉为最具革新意义的审美教育著作,其对于大众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审美教育”思想作为完善人性的目的和手段,是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独特的普适性。本文从席勒美学的产生出发,介绍在席勒美育机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游戏”中介,分析席勒美育思想在个体生命存在中充当的角色及其对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席勒;美育;游戏;生命美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摘要】日本近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本文聚焦于其1910年修善寺大患后的第三创作时期的作品,即被称为“后期三部曲”的《春分之后》《行人》《心》。前期三部作品聚焦于人性和现实的矛盾,而后期三部作品则转向了对“自我”的探讨,强调世间的不幸皆来源于自我意识过剩。本文将从原文出发,以发表时间为顺序依次探究三部作品中出现的中国元素,结合夏目漱石的汉学经历以及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对夏目漱石的影响
【摘要】面对佛老二学的挑战与重建仁学传统的要求,朱熹针对程颐“以公言仁”说,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性体层面诠释了“公”为“仁体”之显现。“公”自“理”出,“仁体”只有具备“公”的性质去除私欲,才能推至天下作为一种普遍意义的德性理想。朱熹从工夫层面入手,诠释了“公”为“仁体”实现之方,要重视“克己”之实践进路,试使仁之公理内化于人自身之中。沿此条路径出发,朱熹最终将“公”落实到了具体的道德主体—
【摘要】清朝时期,捐纳制度是官吏选拔方面除科举制度外的又一重要制度。作为许大龄先生的硕士论文的《清代捐纳制度》虽然只是清代捐纳制度的先行基础研究,但是这本书在论述结构、研究资料、学术价值、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理论的扬弃,立足现实,马克思阐释了现实的个人内在的包含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现实人的活动和他们已有的以及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内涵。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方法不同于唯心史观,是通过主客体统一、从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即经验的方
【摘要】伴随着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航海殖民扩张,世界历史进入了近代期。在西方航海家与殖民者扩张势力的同时,以传教士为代表者也在宗教、科学领域传播着西方文化。利玛窦在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将西方的哲学、科学介绍给中国,而且还将中国的哲学、科学传播到了欧洲。 【关键词】利玛窦;科学;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248
【摘要】马克思将“全面的、完整的人”作为前提置于他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这清晰阐明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异化、人的发展四个方面对“全面的、完整的人”人学前提进行诠释,展现了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同的理论。 【关键词】完整的人;人学前提;《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图分类号】A81
【摘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提供了稳固的支撑。马克思实践观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后来的完善,在此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完善,实现了历史论与自然观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哲学统一。实践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国内外对于实践这一范畴的关注度也逐步加深。然而,与之相应的是实践越来越被简单化和庸俗化,从而
【摘要】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多年来的研究在取得颇多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矛盾、分歧,尤其是在“卡夫丁峡谷”的含义、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上存在着误解。“卡夫丁峡谷”的真实含义应当是指资产阶级专政、发达资本主义阶段。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并不是与唯物史观相区别的新的社会历史理论,它是马克思将唯物史
【摘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P.3591是由释氏歌偈和牒状组成的写本。写本正背面不是同一人所抄,正面抄四首释氏歌偈,背面有都头张立等牒状四件,从内容来看此写本应是有意识汇编作为范本使用。写本背面张立状的落款为“天福八年(943年),行间又有“乾祐三年(950年)岁次”杂写一行,可知其抄写时间当在950年左右。且牒状中的印章和称谓反映出这些牒状可能并非来自敦煌。 【关键词】敦煌文献;P.359
【摘要】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为主流的哲学思想构成了宋元明时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独特风格。此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动与社会思想潮流的转变休戚相关。作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时代价值仍旧熠熠生辉。本文通过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特征和演变进行梳理,总结出青年担当与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的理性建设和精神境界的修行三方面的时代价值。 【主题词】宋明理学;伦理学;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44
【摘要】追求幸福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是人类生命的目的。马克思幸福观超越了人们对世俗幸福的定义,展示出了独特的理论魅力,为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引、为当下人们追求幸福人生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继续深入探析马克思幸福观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实践之渠。 【关键词】马克思;幸福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本文以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为例,归纳常用植物种类,分析植物造景方法与类型,总结园林植物造景意趣。首先,概述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的背景和发展,分析不同时期的私家园林,对园林中植物种类进行对比;其次,对植物造景方法和造景类型展开具体论述;最后,总结出明清时期徽州私家园林朴而不拙的乡野意趣、纳境几席的精致意趣和高洁风雅的文人意趣。 【关键词】徽州;私家园林;植物造景 【中图分类号】TU986
【摘要】电影《白色的马赛女人》是一部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反映白人现代女性在马赛原始部落因追求爱情而产生文化碰撞的优秀影片。该影片从现代文明与原始部落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角度,描述了女主人公卡罗拉踌躇满志怀揣着爱可迎万难的纯爱信仰只身奔赴追爱,却最终因无法跨越的文化差异而失望归故里的故事。本文将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电影《白色的玛赛女人》中男女主人公因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悲
【摘要】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自然的画面意境可谓美学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从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境一词入手,深入分析了水墨画意境美表达的内涵及美的体现之处,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人们对中国水墨画的研究和鉴赏,使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其中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感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
【摘要】作为曾经的南宋都城,杭州的城市文化主旋律一直与宋韵紧密相连。2021年浙江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宋韵文化”的概念,明确“宋韵文化”是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为了解码杭州文化基因,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以抖音上带有杭州元素的宋韵文化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为理论指导,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模态协同三个方面,分析了杭州宋韵文化短视频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官
【摘要】本文以奥斯汀(J·L·Austin)和塞尔(J·R·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部分对话为例,论述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通过讨论,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源语言及目标语言,还需要学习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准确捕捉源文本的预期功能,并确保目标文本在目标语和文化中执行相同的功能,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 【关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日益繁荣。然而,国内旅游网站翻译质量普遍不高的问题为吸引国外游客带来了困难。为了促进国内景点的对外宣传,该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展开对于旅游网站翻译策略的研究。围绕理论中两个概念,即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该文从三个方面,即缩小审美距离、满足期待视野和超越期待视野,提出了翻译策略以改善此类翻译质量。希望为旅游网站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
【摘要】不可否认,花木兰是中国著名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起源于《木兰辞》,并逐渐衍生出戏剧、小说、绘画和电影等各种文化作品。2020年9月,由刘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全球上映。从西方角度讲述中国故事,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本文以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为中心,从字幕翻译的角度出发,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花木兰》;字幕翻译;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
【摘要】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受到了各大城市的青睐。中小城市依托迅速发展的多媒体平台,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地方风采。城市宣传片的推出,拉近了国内外观众和一个城市的距离,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以《诗圣故里,河洛巩义》宣传片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分析宣传片的英译策略,为宣传片的翻译研究做出贡献。研究发现,该宣传片的翻译能够带领观众领略巩义的历史与文化,感
【摘要】本文探讨义乌方言中介词“分”的语法功能,并从三个平面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语法功能进行分析。在义乌方言中,介词“分”可以表处置、致使、被动、关涉,构成处置句、被动句、兼语句等多种句式,“分”字句的句法结构可以概括为“NP1+分+NP2+VP”。介词“分”语法功能的多样性源于转喻思维基础上的语言趋简性,符合汉语语法“合”的特点,这也是“分”能同时表主动和被动的内在动因。此外,“分”字被动句和处置句
【摘要】同素异序词从先秦时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从微观角度着眼,通过对同素异序词“性情”和“情性”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其来源以及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两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不同点,并探寻两词产生差异的因素,包括发音省力、意义分担、语言经济等。 【关键词】同素异序词;性情;情性;词义演变;词义演变成因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介词“给”的用法是汉语学习者习得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本文分析了介词“给”的语法特点并基于语料库总结了介词“给”常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偏误产生的原因,希望能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偏误分析;介词“给”;中介语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114-03
【摘要】本文探究基于特征重组假说的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现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基于特征重组的汉语习得研究以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英语母语者和韩语母语者;聚焦于不同汉语句法成分,复数标记“们”和句式“是……的”相关研究最多;研究问题是学习者的特征重组情况与影响特征重组的因素;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为主,偏误分析和对比分
【摘要】成语通常言辞凝练而寓意深远,浩瀚的汉字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璀璨瑰宝,其中不乏概念隐喻现象的存在,也可以说,正是隐喻的应用才使得汉语成语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本文以部分成语为例详细分析了汉语成语中的概念隐喻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汉语成语;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等比句是比较句的重要组成之一。相比汉语差比句的研究,有关等比句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将从定义内涵、结构要素、结构类型和比较标记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加以总结分析,为之后的汉语等比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等比句;研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0125-03 【DOI】
【摘要】“都说”作为现代汉语转述性传信标记,言者在使用“都说”引述他人话语时,对引述内容的态度具有正向与负向之分。立场态度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语法现象也有差异。本文将针对这一差异对“都说”进行考察,有助于丰富传信范畴的多样性。 【关键词】传信标记;句法;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5-
【摘要】沈葆桢是清朝首任船政大臣,在福建船政局就任数年间,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在福建船政学堂中励精图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近代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文化、外交、科技人才,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沈葆桢;福建船政学堂;军事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拱手作揖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行礼方式,从古延续至今。历史上,“拱手作揖”概念的词汇形式从“拱(共)”到“拱手”,经历了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受事对象从隐含到呈现。“拱手”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六朝至唐代发展缓慢,宋代至元明时期使用频率增加,清代完成复音化。众多学者关注到这类现象,总结出“拱手”一词呈现出来的原因有三:一是分化字用字影响;二是语义关联;三是复音化。 【关键词】拱;拱手;隐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