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从唐传奇的文体特征出发解读文本,《莺莺传》中存在着多重矛盾,主要包括:现实和文本之间“莺莺”身份对立的矛盾;“情”与“礼”的矛盾;“诗”与“史”互证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深入解读莺莺形象的关键。莺莺是一个十分立体的人物,其性格随情节的变化而有所发展。 【关键词】莺莺形象;唐传奇文体;矛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对美国社会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对人类复杂心理动态的深入剖析。本文分析了主人公威利·洛曼的自恋与自卑情结,威利心中充满了深邃的冲突,而自恋与自卑的失衡让他走向了精神崩溃,最终导致了他死亡的悲剧。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阿瑟·米勒;英美戏剧;自恋;自卑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摘要】《麦克提格》由弗兰克·诺里斯(简称诺里斯)所著,被称作美国自然主义的宣言。小说《麦克提格》刻画了主人公在其本性、所处环境以及社会阶层的推动下,一步步走向灭亡。被誉为第一位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诺里斯,见证并推动了美国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的转变。在诺里斯看来,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前者更聚焦人性中“超凡”和“过度”的一面。本文从情节设置、结构设计和人物塑造三个艺术手法方面,探讨诺里斯在《麦克
【摘要】王安忆是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是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创作者。自1976年发表《向前进》到2022年发表《五湖四海》,王安忆40多年的文学探索从各个方面体现她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追求。本文通过对其近作《五湖四海》具体文本的研究,从世俗人情的叙事内容、城乡互融的叙事结构、平实可感的叙事语言三方面分析王安忆小说独特的叙事追求,并探讨王安忆小说对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王安忆;《
【摘要】东汉伊始,迁都之争颇为激烈。“都雍”“都洛”成为赋家的焦点。班固《两都赋》作为东汉时期的典范之作,弘西都之形胜,颂东都之仁德。赋中体现的不仅是班固重视仁德礼仪、文教法度的京都文明观,而且还包含着浓烈的颂汉意识,履行文学为政治歌颂的职责。 【关键词】颂汉;班固;《两都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分析隐喻可以揭示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革命精神始终是研究的焦点,历来文学作品也会通过各种修辞手法表达革命精神。本文以鲁迅小说《药》为例,研究其隐喻,并探讨其中革命精神的表达,据此可以看出隐喻具有抽象性,以具体来表达抽象,以喻体表达本体;且隐喻具有认知性,相关意象是革命精神的载体,通过分析文本,找到了中国早期革命精神的萌芽,
【摘要】《半生缘》是张爱玲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张爱玲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凄凉的笔调叙写了民国乱世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顾曼桢是作品中最为让人同情的悲剧人物,张爱玲以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和华丽阴郁的写作风格,塑造了顾曼桢这一形象。顾曼桢是时代的牺牲品,作为女性有对自己命运无可把握的无奈。本文试通过对作品《半生缘》的探究,进一步从特殊的时代背景、人物自身性格来探讨主人公顾曼桢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顾曼桢;
【摘要】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社会现实和家庭环境如何影响拉斯柯尔尼科夫双重性格的产生,既可以对《罪与罚》这部作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也可以深化对人格结构理论的认识。当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在人格异化中便形成了双重人格。当拉斯柯尔尼科夫获得爱与信仰的救赎时,他又重新实现了人格的统一。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拉斯柯尔尼科夫;双重人格;弗洛伊德;陀思妥耶夫斯基 【
【摘要】唐代人才辈出,作品数量极为丰富。由于元稹、白居易的强烈而自觉的文学传播意识,他们的作品数量位列前茅。元稹、白居易的自觉文学传播意识,体现在传播意识驱动下的传播行为,传播方式、媒介上发生的变化,以及对诗作的传播效果的关注。元、白自觉的传播意识,直接影响了其作品流传的数量,对其文学史地位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主观性作用。 【关键词】白居易;元稹;文学;传播意识;唐代;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碧玉是西晋汝南王司马亮的小妾,汝南王对其宠爱非凡,作《碧玉歌》歌之。《乐府诗集》收录《碧玉歌》六首,前三首是碧玉文学形象的本事诗,后三首以《碧玉歌》为名对碧玉进行再创作。此后碧玉形象持续出现在诗歌中,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发展:南朝宫体诗以碧玉为典故,通过碧玉歌姬等身份的展示,描写歌舞升平的生活;唐宋诗歌也以典故写碧玉,但与宫体诗不同,除了描写外在形貌,诗人还深入挖掘碧玉复杂的情感内涵,丰富其
【摘要】“自然”主题始终贯穿于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的小说、散文创作之中,体现了作家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对图尼埃的作品进行解读,对作家的自然观进行溯源,并阐明作家对物质世界的赞颂、对都市生态环境的批判,揭示作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观和矛盾的生态审美观。 【关键词】米歇尔·图尼埃;生态批评;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关仁山被称为河北文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始终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保持高度关注与深度思考,其新世纪乡土叙事既包蕴着传统乡土大地的厚重底色,也展现了时代更迭背景下的崭新风貌,深刻揭示着农村在经济文化现代化冲击中的革新与嬗变过程,彰显了农民在守护乡村、建设乡村的过程中所实现的个体小我价值与国家大我理想的双重追求,谱写了新世纪语境下的时代新人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守望相助的时代颂歌,对新世纪乡土
【摘要】启蒙运动以来,女性解放、男女平权成为社会潮流,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活动领域也日益广泛。19世纪在俄国出现了诸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一大批世界著名文学家。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也以其出色的品质及独有的特色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借助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基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微观权力
【摘要】综观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即使体裁内容各不相同,主题叙事却极其相似,逃不出“世情”两字;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总能看到重复书写的迹象,早年的痛苦经历已经变成张爱玲的创作母题之一,在不同的作品中被反复改写言说。本文将从心理学意义上的“我执”“疗愈”与“和解”来探究张爱玲创作中重复叙写的现象。 【关键词】张爱玲;个人体验;重复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20世纪20、30年代新旧观念激烈冲突,中日新感觉派作家在此期间书写的古代故事皆体现了明显的男女二元对立,塑造了以欲望为载体的女性形象。横光利一的《太阳》中,主人公卑弥呼从被男性掠夺的他者,逐渐萌生反抗意识,最终转变为猎杀男性、统一国家的女王,正是近代女权主义思想的具象化。而施蛰存在《石秀》里塑造的“妖妇”潘巧云拥有被性欲所推动而产生的自由意志,她的死意味着封建伦理的胜利,说明女性即便开始
【摘要】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无产阶级的前身,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中,工人与农民关系复杂、地位相似,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根系关系、经济联系和政治联系。这一联系在资本主义矛盾不断激化过程中滋生、紧密和强化,并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为政治联合、工农联盟和民主专政,日益凸显作用,以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在“时”与“势”发展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摘要】唐传奇是产生于唐宋变革时期的一类特殊文体,不仅出现许多新的主题和书写方式,也涉及科举制度和基层文官转迁的记载;又与清流文化的兴起、官僚制度的再编和皇帝权威的重塑相关,深刻反映了中古历史的转型。唐传奇的出现意味着“书写”不再局限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资治”,而是进入了更为广阔和开放的领域。本文拟探讨中晚唐传奇书写的时代背景,其所反映出的中古仕宦观念的转变以及中晚唐传奇书写在中古社会这一转型过程
【摘要】张岳崧是清代海南的谱学家。其修谱情结的形成,受到海南重谱传统、家族修谱风气、个人读谱作序三方面的影响。修谱情结是张岳崧修谱的内生动力。数十年的家谱实践,使张岳崧在谱事上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修谱理念上,他提出修谱三大要领,即正本源、别宗派、示劝惩;在家谱实践上,他注重对家谱进行考辨和评价。 【关键词】清代;海南;家谱;张岳崧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
【摘要】私有财产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分析是分为三重逻辑的,首先是人学前提和哲学依据,其次是研究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最后是私有财产的走向即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在人学前提和哲学依据方面,马克思以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作为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基础;在研究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方面,马克思通过思辨逻辑和科学逻辑相串联来分析私有财产;在私有财产的扬弃方
【摘要】孔子的伦理观以孝为起点,外推到政治为忠,再扩展到社会人际关系为友,三者维护了社会稳定,也在交织中充满了矛盾。本文认为,需要深刻理解“忠”“孝”“友”的概念层次,结合真挚情感的阐发,以及“在其位,谋其政”的思想,整体把握孝为“为仁之本”的优先性与绝对性,事君以忠的双向性,以及“主忠信”以友的原则性,厘清三者的伦理边界,才能不被复杂的现实情况所迷惑。 【关键词】孔子;伦理观;“忠”;“孝”;
【摘要】本文以红水河来宾流域为例,对其蕴含的艺术资源,在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进行了深度的探讨。本文综合考察了艺术家是如何利用这些元素进行绘画创作的,并通过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等,对他们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这一分析揭示了红水河来宾流域在山水画领域内的独特魅力。本文最后以个人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综合分析了红水河来宾流域的绘画艺术资源。 【关键词】红水河来宾流域;山水画创作;艺术资源
【摘要】中国香港电影《年少日记》以中学老师郑Sir的回忆为线,通过多重时空和视点交织的叙事呈现了众多隐含血与痛的议题,也进一步引发了观众对于年少的回忆。对社会、家庭再到个人的真实镜像陈述与观众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揭示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普遍情感,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联。 【关键词】《年少日记》;现实镜像;普遍情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间离、声音、触感是观察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作品《记忆》的重要切入口,阿彼察邦式的间离与他的游荡叙述密不可分,同时又为电影创造了余味。声音在《记忆》中的大量使用成功拓展出声音符号的多重叙事功能。同时,触感作为《记忆》的重要媒介也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纬度。 【关键词】间离;声音;触感;阿彼察邦;德勒兹 【中图分类号】I90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2021年的国庆档电影《长津湖》赢得了极高的票房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的多项纪录。究其原因,其在叙事手法上通过对全景叙事结构、混合视角叙事、个体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了叙事手法的创新。在拍摄技法上通过长焦镜头和特效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拍摄技法的创新。在制片及宣发模式上通过新型导演制片合作制和独特的宣发模式实现了制片及宣发模式的创新。影片《长津湖》在创作方面的创新和探索,对中
【摘要】文化负载词是语言承载文化信息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瑰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四季中国》是2019年新华社推出的一档二十四节气大型纪录片,全二十四集分别介绍了中国各地最具代表性庆祝节气的仪式,覆盖了每一领域的文化负载词。以语言顺应论为基础,本文主要分析纪录片《四季中国》中的三类文化负载词,译者在不同语境中采用了不同翻译策略。顺应论在文化
【摘要】进入21世纪,不断加速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在引进优秀外国文学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输出。以葛浩文为代表的杰出翻译家们,担负起中英双语沟通的桥梁,在中国文学的译介和经典化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本文借助改写理论的框架,试探索葛浩文的翻译模式和翻译策略,以管中窥豹,促进中国文学在新时代更好地“走出去”,更有效地“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 【关键词】改写理论;《酒国》;
【摘要】近年来,海外社交平台YouTube等飞速发展,“李子柒”“阿木爷爷”等短视频账号陆续走红,为我国借助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优秀范本。本研究以文化认同理论为理论框架,对YouTube平台上“阿木爷爷”账号发布的短视频评论进行文本挖掘,发现海外受众观看视频后,在文化认知上对中国文化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在文化情感上多呈现积极的态度,在文化行为上普遍产生了参与、模仿、学习等意向。基于“阿木爷爷
【摘要】本文在体认翻译学视角下,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中概念空间对应与空缺的四种要素关系所形成的镜像直译型、单域补充型、融合折中型和镜像互译型翻译方式,对诺贝尔奖得主——非洲流散文学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海边》进行译例分析。本文关注点为译文中体认过程的“同”与“异”以及对译者翻译方式的心理分析,针对文学翻译时的文化异同,以《海边》为例,依据体认翻译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解决文学翻译方式的选择问题,
【摘要】 疍民是历史上生活在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水居族群,他们在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之后,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本文以广西藤县疍民婚俗仪式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独特的仪式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并对其中蕴含的维系群体关系、展现群众心理、崇拜水神观念以及传承地方文化等文化内涵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的疍民婚俗文化研究提供有效的补充和参考。 【关键词】广西藤县; 疍民;婚俗仪式
【摘要】高程度结构式“X(得)过火”是一个两可式结构,赋有[+过/超量]的语义特征,主要用来表达对某种事件活动或者状态高度脱离正常标准并超出说话人的心理预期的负面评价,且这种负面评价暗含一种消极否定的意味。本文以CCL的大样本语料为基础,借助隐喻和象似性来分别说明构式义的形成机制以及语用上的细微差异。 【关键词】X(得)过火;隐喻;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
【摘要】永和方言中词缀“圪”与词根语素组合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及拟声词几类,除基本形式“圪A”式外,存在变式“圪AA”及“圪A子/儿”,词缀“圪”用于构词可以实现词汇双音化,有时也可以改变词义。与普通话典型词缀相比,词缀“圪”的附加意义不十分明确,与词根语素依附性不强,不能标识词性,没有类化作用,是一个特殊的方言词缀。 【关键词】永和方言;词缀;“圪”;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H17
【摘要】在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是由“人体的肢体或器官+人体动作/状态”构成的“S+V”型双音节人体动作词语。尽管这些词语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各自的词汇化程度不尽相同,以及语义衍生路径的多样性,它们的语义类型呈现出丰富的变化。鉴于此,笔者将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模式,深入剖析数种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探讨其语义衍变的路径与类型,进而归纳出这些不同类别词语在语义发展上展现出的共性与规律。 【
【摘要】张爱玲在《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一文中提出她观察到的现代汉语的现象并从自己的角度做出解释。从张爱玲的提问中发现作家对惯用语言的思考模式和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存在差异。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她提出的语言学问题,发现文学作家思考语言学问题,往往受到自身创作经历的影响,也造成了看待语言发展时的局限。其次,文章回答了张爱玲的语言学提问,指出了“语言并不是一个全然封闭的系统”,因此语言发展并非全然可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蒙山传说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蒙阴地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作为蒙阴人民的集体文化记忆正在被逐渐淡忘。本文将从蒙山传说所蕴含的价值入手,分析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传承现状与传承困境,探索传承传播的破局之路。 【关键词】蒙山传说;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XX子”作为新兴的网络用语,而学界对“子”的研究,主要是集中研究“子”在现代汉语作为词缀的功能,较少提及在新兴语言环境中,“子”作为新网络词语的用法。本文从“XX子”的来源、语法分析方面进行探讨,发现“XX子”能够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XX子”中的“子”和汉语词缀“子”明显不同。这些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XX子”作为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交际语言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大众对网络流行语的理解。
【摘要】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和活化石。本文通过解析8个在语音、语义上具有鲜明新会特色的方言词语,揭示了新会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新会;方言;词语;民俗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2-013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
作者简介: 万海露,男,甘肃临洮人,博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传统艺术与艺术科技。
作者简介: 齐蓉,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大学学历,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