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全文共370多句,2400多字,据统计,该文中涉及“香草”的句子一共有21句,共提及17种香草;其中“求女”情节占有突出地位,前后共提到11次“美人”的意象。可见作者屈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种种“香草”和“美人”,他将自己高洁的品质、政治追求和爱国情怀寄托于其中,也就形成了“香草美人”这一意象。这一意象的塑造与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金瓶梅》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描写饮食极为丰富的一部小说,书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的饮食、器具、宴饮场面以及礼俗,其饮食文化书写充满市井气息,暗含中医养生理论,与情色密切相关。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主旨的揭露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金瓶梅》;饮食文化;特点;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作为世界文学的古老题材之一,疫病叙事以独特的文学形式书写社会现实,触及人性,展示人类艰难的生存境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通过虚构一场看不见的“白色眼疾”,将盲人们置于密闭的精神病院,以唯一可见的医生妻子为观察者,冷静客观地讲述失明症爆发后的末日困境,道出人类最隐蔽的欲望,揭示理性文明的脆弱。 【关键词】《失明症漫记》;不完全叙述;叙述者干预;隐喻 【中图分
【摘要】《天下无贼》是赵本夫创造的“理想王国”中的小说之一,该篇小说在出版不久就获得了第八届小说百花奖,本文以接受美学及读者反应论角度分析赵本夫的小说《天下无贼》,旨在探究作者是如何帮助读者理解其作品,而读者又是如何被故事的文本吸引的。 【关键词】读者反应论;接受美学;《天下无贼》;小说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摘要】疾病,是人类生活的阴暗面,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疾病在作家的笔下,往往具有隐喻意义。本文运用苏珊·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总结了《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疾病表现,揭示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隐喻意义。疾病的个体隐喻表现为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内省,以及对生存困境的反抗。疾病的社会隐喻则揭露社会历史背景,批判混乱的社会秩序和不公的社会制度。 【关键词】《呼啸山庄》;疾病书写;疾
【摘要】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一九八六年》中的疯癫叙事进行分析,发现其独特之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余华以“疯癫”作为解读世界的符码,不仅将“疯癫”作为重构历史的起点,揭示了历史的非理性真相与暴力本质,还将“疯癫”作为人性暴力欲望的敞视点,从而发现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本我暴力欲望和人类群体中的精神暴力现象,完成了对人性本恶这一主题的论证;二是叙述上采用了二重奏式的叙事方式,在文本中主要体现为暴力书
【摘要】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诸多美国人梦想破灭。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人鼠之间》以出色的情节安排,用悲剧形式让读者感同身受,表达了黑暗之中仍有希冀的观点,反向鼓舞了与书中主角一样梦想破灭的人们。他通过描写普罗大众在艰辛中前进的生活,刻画出他们身在无间、心在桃源的人性光彩——善良、坚韧、为生存而战的绝勇,让读者感受到了梦想、情感以及人性三个层面的希望,鼓励他们在磨砺中不失本心。 【关
【摘要】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反映了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消费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与物质利益紧密相连,在对物的无尽的追逐中,人逐渐迷失了方向。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分析《嘉莉妹妹》,可以看到物化的亲情、物化的爱情和人自我的物化。本文认为《嘉莉妹妹》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物对人的支配导致了人幸福感的缺失。 【关键词】物化的亲情;物化的爱情;自我的物化;《嘉莉妹妹》 【中图
【摘要】沈亚之的《沈下贤文集》是中唐传奇作家中较少流传至今的文人别集,他在自己的传奇、墓志铭以及祭文中大量运用“骚体”进行文学“破体”创作,常态化的墓志和哀祭文因此发生显著改变,体现出“契会相参、本采为地”创作原则,呈现出“为真情所动”的创作条件。但相较于晁补之《续楚辞》《变离骚》的同类作品,与继承“骚体”传统的“变风、变雅”之本色还有距离。经过文体融合,文体的文学性得到增强,沈亚之的墓志铭打破了
【摘要】王维《使至塞上》在唐宋元时接受度甚低,至明代,一些重要唐诗选本才将其选录并简要评论,为清代进一步挖掘其艺术价值奠定了基础。明清文人认识到了《使至塞上》的独特魅力,许多重要的唐诗选本均收录此诗,并从创作技巧和气势风格作了细致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现在,《使至塞上》的接受度依然非常高,体现王维青年时期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作。考察《使至塞上》在历代唐诗选本的接受情况,有助于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作为现存最早的李白集注本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四库馆臣从传世情况、名目及编次、考证正误及撰注者生平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评点。通过考辩,发现由《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提要的个案反映了《四库全书总目》存在考辩有欠精核、评点精练中肯和受正统观念影响的突出特点。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萧士赟;杨齐贤 【中图
【摘要】传统阐释学的三大文本解读观分别是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但随着目前对文本中心论的反思,人们认为传统的文本解读观是艾布拉姆斯理论在阐释学领域的延展,也是一种对现实阐释对象的执着。然而,这一主客二分的文学阐释理论忽略了文学世界的精神性、非现实性、自在性和唯一性。本文从显隐说出发,希望推动文本阐释对象从现实世界的对象转向文学自在世界本身。在面对两个世界交流的问题时,我们主张以想象体验
【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刻画了19世纪英国工业化背景下居住在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悲剧。本文旨在通过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下的“家宅”空间视角,结合福柯的“权力与身体”、科特的“个人私密空间”等理论,分析作为家宅的呼啸山庄的三次更迭变化,揭示艾米莉传达的反抗压迫、寻求灵魂救赎的人文思想。 【关键词】空间诗学;家宅空间;压迫;复仇;救赎 【中图分类
【摘要】在“复古”“宗唐”文学思潮影响下,陈子昂雅正冲和、音韵和谐的诗歌在明前期备受推崇,其诗选量在初唐诗人中位居前列。明中期文人辨体意识进一步增强,陈子昂古律混杂的诗歌遭到李攀龙贬抑,并影响到明后期选家对陈诗的选取。在明后期反复古思潮的影响下,陈子昂诗歌在明代重要唐诗选本中的接受度有所降低,且明后期文学审美的多元化使得陈诗接受呈现较大反差。 【关键词】明代唐诗选本;陈子昂诗;接受;原因 【中
【摘要】伽达默尔曾用游戏、象征、节日三个主导概念来沟通古今艺术的观念差异,其中,“节日”被作为一种重建交往的契机来提出。根据节日将属己时间与日常隔离、聚集参与共同体并将其与外人隔离的特质,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对游戏之“隔离性”的阐释。属己时间,也就是游戏隔离性之构成时空场所、聚集人心的功用受到了伽达默尔重视,他提出“节奏”一词来作为理解属己时间的参照。然而伽达默尔式的“游戏”作为他将美学问题引入诠释学
【摘要】科举制度在宋代不断成熟,逐渐形成科举社会。科举梦占正是宋代科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夷坚志》中记载的宋人科举梦占故事,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时间上集中于徽宗、高宗、孝宗三朝,内容及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发梦群体涵盖面广。这些特征的出现源于深刻的社会背景,经济重心南移、民间信仰的昌盛以及科举的强大辐射力,既是宋代科举梦占广泛流传的推动力,又是导致其呈现出诸多独特之处的重要因由。 【关键
【摘要】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之一,在青年革命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全新阐释。在其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通过对“阶级意识”这一概念的讨论,建立了“总体性”的辩证法,针对第二国际的实证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批判并通过阶级意识理论的“中介范畴”重新引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克服资本逻辑带来的物化现象。他在具体的研究思考中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统摄范围及历史领域应用界限展开
【摘要】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日本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日本阳明学对中国阳明学的发展的参考意义却罕有文献述及。日本阳明学在中国清末、改革开放后两次回传中国,尤其在九州学派冈田武彦做了一些工作,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之后,对中国阳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日本阳明学与中国阳明学的交流发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典范,不断提升中华文化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具体的、有生命的、发展中的、能够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特征表现为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地与时俱进,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交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大明王朝存276年,经十六帝,1644年崇祯帝煤山自缢,至此终结。历来大多数史学家都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崇祯,不可否认,崇祯的决策失误加速了明朝衰亡,但实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衰亡“始于嘉靖,实于万历,终于崇祯”。在诸多皇帝中,嘉靖的性格较为鲜明。他生性聪慧残酷,很有抱负,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但意外得来的皇位不仅扰乱了他的正常生活,也使其性格发生巨大变化。执政初期,可以说是基本成功的。寄人篱
【摘要】《仪礼》的存在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文化财富,身为三礼的一员,成书于轴心时代的儒家经典,为后世中国礼义的规范化展示出了它独特的一面。《仪礼》从冠、昏、相见、乡饮酒、乡射、燕等等礼仪记录中全方位地概括了西周以德治人的社会风气,对比夏商朝代以暴治人是巨大进步。 【关键词】礼仪;中华文化;礼仪规范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摘要】观察纷繁如烟云的历史,税收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索。清朝雍正时期,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雍正皇帝开始对朝廷的财税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其中包含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和官绅当差纳粮这三项新政。此次是在承接前人对税制修正的基础上对税收制度进行的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清朝中期经济和人口的繁荣。 【关键词】古代税制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当差纳粮 【中图分类号】K24
【摘要】心性论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王明阳的哲学思想经历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期,加上自己切身的“道场顿悟”体验,建构了其庞大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心学思想包含了“心即是理”的本体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致良知”的价值论,其心学论的内涵不仅是他生活时代的精华,也能够对当代个人实践和生活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王阳明;心性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
【摘要】自然状态和原初状态是契约论的两大理论前提。霍布斯、洛克、卢梭从自然状态出发,论述了国家的起源。罗尔斯继承了传统契约论假设先前状态的方式,同时摆脱了传统契约论的理论缺陷,通过“无知之幕”的限制,经过逻辑推论的过程得到两个正义原则,形成了新的契约论思想,建立了公平与正义的宪政民主政体。本文通过对三种自然状态与罗尔斯原初状态的分析,进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探讨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
【摘要】电影《满江红》作为一部新主流电影,于2023年1月22日上映。导演张艺谋对影片中的人性细节进行剖析,通过对小人物不自觉的情感流露、女性的身份认同、孙均的自我承认过程进行叙述与描写,使整部影片更具人性的魅力。至此,借助于人性叙事而产生善恶交织、优劣并存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刻,增加了影片的艺术魅力以及感染力,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关键词】《满江红》;人性;人性化叙事 【中图分
【摘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既可运用于具体的文学叙事分析,又涵盖了庞杂深邃的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领域,“对话理论”强调了不同媒介的叙事转换中创作者对“他性”的关注。由乔瑟琳·摩豪斯执导的1997年版电影《陌上伊人》以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为故事原型,将人物和场景重置于后现代美国,与原剧展开多重跨时空对话,呈现了巴赫金强调的“他性”关注,延续了莎剧的“人文性”光辉,完成了一场经典
【摘要】吉他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时间,吉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人使用吉他创作音乐的历程。吉他自诞生以来,主要是作为一件伴奏乐器来使用,因此吉他伴奏音乐创作也应该包括在中国吉他音乐创作之中,这便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可以说是伴奏音乐创作与独奏音乐创作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吉他音乐创作,本文将梳理近代以来的吉他音乐创作历史。 【关键词】吉他音乐;吉他历史;吉他伴奏 【中图分类号】J623
【摘要】在弗罗斯特创作的著名诗歌中,《美景易逝》被视为具有典型的语言朴素且口语化以及继承传统声律模式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此诗传达出了美好事物及生命的短暂易逝的深刻哲学观点。本文将简要介绍文体学中的前景化理论,并具体从音韵和词汇的范畴分析诗歌的突出特征。通过这些突出特征与诗歌内涵的结合,本文将证明上述突出特征被前景化,并揭示这些前景化特征所带来的文体效果,以帮助读者更科学、客观地理解和欣赏弗罗斯特的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遭遇很多困境。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传播遇到的问题,以传播学角度探讨中华文化核心内涵,找出适于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符号并提出以中华文化核心内涵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核心内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国对于非遗文化始终高度重视,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成为世界各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该名录(名册)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时代更迭与传媒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既要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更要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
【摘要】《刺杀骑士团长》是村上春树继《1Q84》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参照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中的部分原文,基于及物性系统对林少华的译本和赖明珠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发现林译和赖译的及物性过程使用基本与原作相一致,且两位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译本。林少华的翻译观是“审美忠实观”,赖明珠的翻译观是“传统忠实观”。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林少华;
【摘要】本文在考察“何必”的句法、语义及语用功能的基础之上探求“何必”副词用法的来源。“ 何必”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语气副词,它在共时层面的句法分布和功能较为灵活,作用是委婉地规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何”与“必”最初并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是由跨层结构“何”和“必”词汇化而来,在“何必”词汇化的过程中还伴随着语法化。通过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归纳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语气副词“何必”在共
【摘要】本文从甲骨文目字及带有目字构件的字形入手,结合人体实际状态及其他象形文字体系,分析了甲骨文之“目”字为侧面形象,并且带有方位指向的特征。并讨论了甲骨文“臣”字,认为“臣”字初形为目视下方,由此会“臣服、服从”之意。商周时期下事上者均可称“臣”。及至君主社会,“臣”成为与“君”相对的行政职员的统一称谓。 【关键词】甲骨文;目;臣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
【摘要】“眼前”和“眼下”都是表示时间短暂的时间词,都经历了从具体空间意义到泛化空间意义到时间意义的词汇化过程,它们在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特征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细微差别。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的大量用例,对“眼前”和“眼下”的共时层面用法异同和历时层面的词汇化过程进行阐述。 【关键词】“眼前”;“眼下”;时间词;共时比较;词汇化 【中图分类号】H146
【摘要】日本原是一个幕藩体制的国家,各藩之间语言差距很大,甚至不能进行很好地沟通与交流。但是在随后的不到一百年时间里,日本却迅速统一了语言并普及了标准语。本文着重探讨日本语言规划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日本不同时期语言规划的特点。 【关键词】语言规划;日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113
【摘要】面子需求是交际双方都需要的。说话人为了维护对方或自己的面子,会采用相应的面子保全策略。《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人物会话展现了较多的人物冲突和性格心理。本文运用语用学的面子理论对《围城》进行会话分析,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人物的会话内涵,以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心理的理解,同时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语用学理论。 【关键词】面子理论;会话分析;《围城》 【中图分类号】H136 【文
【摘要】动物性别标记具有稳定性特征,有些语素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用法,但方言中的读音依然保留着古代韵书的音类特点。对方言本字的考释有助于了解方言和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对规范汉字书写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动物性别;本字考;音韵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119-03 【DOI】10.2
【摘要】“好×”构式在日常生活中用得非常普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值得去研究。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的数据作为研究来源,通过对“好×”的研究发现,首先,句法方面,“好×”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位置灵活多变;其次,语用方面,“好×”在语境中可以表达反问、应答、惊叹以及无奈等语用义。 【关键词】“好×”构式;句法;语用 【中图分类号】H146
【摘要】“马”字成语在动物成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可以体现汉民族的人民在认识世界时带有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成语的意义不是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是固化的整体,而且大多数的成语都有隐喻义,所以成语隐喻义存在的目的是用一个具象生动的事物来表明一个抽象复杂的理论,抑或是用“马”的形象来形容某人的外在或与之相关的某事。且隐喻是人类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认识陌生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别于传统修
【摘要】吕碧城作为20世纪初社会嬗变的新女性的典型代表之一,开创女子执掌校政的先例,是我国近代女学教育的先驱。吕碧城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将母教教育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了一批近代知识女性。其独具特色的教育观与教育实践引领了女学的发展,不仅对近代女子教育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如今的大学女性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吕碧城;女子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9
【摘要】隶定字是楷书基于部件对古文字的转写,在以说解小篆形体为目的的《说文解字》中大量出现,并与隶变后的通行楷书混杂使用,在各个版本中均形成了复杂的用字面貌。通过对比《说文》各个版本间隶定字与通行楷书的混用情况,可知藤花榭本、平津馆本基本沿袭了早修本的用字情况,而与晚修本差异较大,这为二本源自额勒布藏本说提供了证据。 【关键词】《说文解字》;隶定字;藤花榭本;平津馆本 【中图分类号】G256
【摘要】本文采用共时描写的方法,讨论了祁县方言中“来”作话语标记、语气助词和时制助词的三类情况,对一些方言中的常见句式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关键词】晋语;祁县方言;来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