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金莲的小说《花姨娘》通过以花姨娘为中心的人际谱系,从“母亲与女儿们”“丈夫与妻子们”和“妯娌与姐妹们”三组关系入手,书写花姨娘的悲剧命运,并顺势展开“乡村礼俗”“城市物质”与“个体意识”三大空间,揭示悲之所以为悲,完成对作家强烈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花姨娘逃离乡村,于城市受挫,最后又被放逐回乡村,彷徨于三大空间中的她并未迎来真正的自由,耽溺于理想之爱的结局便是成为“老屋里的疯女人”。小说对
【摘要】《玉米人》植根于印第安神话传说,玉米神话表现了玉米在印第安民族中的神圣性,并通过纳华尔传说中人变为兽的变形特征,表现了对印第安民族命运的关切。而把寻找妻子与女神结合起来,则表现出两性关系对印第安民族的重要性。 【关键词】玉米;纳华尔;雨神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是20世纪危地马拉小说家和诗人,于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玉米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共6章,分别是“加斯巴尔·
【摘要】凌叔华小说集《花之寺》是由十八篇短篇小说连缀而成的小说集,作者以诗性的语言展现中和之美和温婉含蓄等审美范式。本文运用孙绍振的“情感错位理论”,对主人公“闹别扭”和“起摩擦”等情感问题进行深挖,描写男女主微妙的情感错位及其原因;凌叔华善于刻画人物情感,用古典意象和氛围烘托故事情节,表达“五四”时代背景下新旧青年的悲欢离合,女性群体边缘化的地位以及对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怀。 【关键词】凌叔华;《
【摘要】东北作家双雪涛通过《平原上的摩西》让读者对东北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小说中的语言虽然生活化,但叙述的手法和表达的内容却都与之前的东北文学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平原”这一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和“摩西”这一词背后的指代来进一步研究该小说,并运用解构主义中二元对立并存的方法去更好地探究文章的深层结构。本文所解构出的二元对立意象,对后续分析双雪涛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平
【摘要】《离婚》历来被视为老舍幽默风格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但对于它的研究并不充分。《离婚》以北平城中几个家庭的琐事为主要内容,以几对夫妇想离婚却未离为主线,揭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市民的文化心理及文化传统。通过对《离婚》中“家庭”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受传统文化和常识影响,这是导致他们不能离婚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老舍;《离婚》;家庭;意象 老舍曾在《我怎样写〈离婚〉
【摘要】自问世以来,《喧哗与骚动》已因其丰富性而向读者展示了无数个侧面。露丝·伊里加蕾的女性主义伦理学则将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谱系的构建化作人们解读《喧哗与骚动》新的钥匙。康普生家族的三代女性天生面对着一个断裂的女性谱系,主体性天然受到了男性话语的压制。康普生太太成为精神上的男性,凯蒂沦为男性欲念投射的“他者”,小昆丁则激进地离开,走向了成为“他者之他者”、重建女性谱系的道路。康普生家族三代
【摘要】在艾丽丝·默多克的《独角兽》中,汉娜是一个被监禁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城堡里的罪人,那里的环境阴郁、安静、可怕。本文旨在以福柯的权力规训视角来分析《独角兽》中众人对女主人公汉娜来自身体和精神的规训,以揭示汉娜在丈夫彼特和社会的权力下所面临的身体和精神困境。 【关键词】《独角兽》;权力;规训 一、引言 艾丽丝·默多克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将伦理道德哲学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她
【摘要】中国女性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自觉阶段,林白作为此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以鲜明的女性自觉意识来书写女性独有的经验和体验,展现出女性真实的自我。她将关注点放在女性成长上,在作品中不断完成女性自我建构的理想。《一个人的战争》是林白“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品,在文章中,她塑造了多米这一女性人物形象,通过书写多米封闭的自我空间、对镜像的关注以及身边的他者,展现出多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的建构。
【摘要】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亚孟森》中,女主人公薇薇安·海德安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她前往小镇亚孟森的肺结核疗养院做老师期间的故事。本文对《亚孟森》的空间叙事进行分析,不仅能使读者更加理解人物的性格形象,同时也更了解作家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和对两性关系的反思。 【关键词】《亚孟森》;艾丽丝·门罗;空间理论;空间叙事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重视小说的空间性研究,空间不再仅仅
【摘要】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Sarat Chandra Chattopadhyay,1876—1938)是印度以孟加拉语写作的著名小说家,疾病是其诸多作品的重要主题。在《嫁不出去的女儿》中,他运用隐喻性疾病叙事的手法,对生命伦理、家庭伦理以及社会伦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文首先通过深入剖析生命个体与自身之间的伦理联系来探讨甘达等人的疾病表征;其次通过诠释家庭中异化的伦理关系来揭示甘达患病的
【摘要】《教师》作为夏洛蒂·勃朗特唯一一部男性主人公小说,不仅是勃朗特作品矛盾结构的典范,也是她批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主观主义作品。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经历着社会巨变,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帝国主义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而来的,却是阶级冲突和个体矛盾导致传统道德伦理和文化价值观遭受挑战。勃朗特在《教师》中清晰地刻画了转型社会个体的境遇和命运,关照了各共同体成员的社会地位和精神情感诉求。叙事张
【摘要】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中的重要作家,其思想的转变和独特的生命理念是文学界研究史铁生的重点。20世纪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在美学上具有重要影响,运用精神分析批评,从个体无意识出发探究史铁生散文创作中复杂的生命意识表达,找寻其精神重建的生命力量。从“超我”到寻找“本我”的过程可视为史铁生文字中生命意识的一种升华,其作品中的意象更潜藏着他对生命的认识和探索。 【关键词】史铁生;精神分析批评;生命意识;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发展的土壤,后世文人的创作很多植根于《诗经》,深受其艺术手法、审美思维的影响。本文立足于王粲引《诗》文献,结合汉末的社会背景,系统总结王粲文学作品引《诗经》的特点,探讨王粲文学引《诗》对“风雅精神”的延续。 【关键词】王粲;《诗经》;风雅精神;引诗 王粲的文学创作以建安十三年(归曹)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风格悲凉沉郁,后期归曹后风格走向慷慨豪迈。无论在
【摘要】《边城》与《长河》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沈从文的著作。他在《边城》中以“乡下人”的视角展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湘西世界,于充满“动”的时代中着重突出“静”,从而构建出与现实断裂的理想世界。在《长河》中“现代”二字悄然进入日常生活,乡民们于时代洪流的冲击中面临着新的人生困境,文章叙述从单纯的文化风俗层面延伸至现代性层面。本文从细读文本出发,探讨从《边城》到《长河》中的守常与异变以
【摘要】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了非虚构写作的媒介转向、公众号推文的特色与现状。同时,文章对该类平台的价值进行追问,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到来、“非虚构”思潮成为学界热点话题的当下,以“剥洋葱people”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叙事模式变迁,及其对非虚构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剥洋葱people”;微信公众号;非虚构叙事 基金项目:江苏第二师范学
【摘要】纵观日本古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对其影响颇深。而在中国明清时期、日本江户时代,明清小说的传入,对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等地文坛产生了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江户读本小说正是在明清小说东传刺激下所产生的新型产物。明清小说东传后,更是在日本引起了“水浒翻案热”,即结合日本自身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对《水浒传》进行“翻案”,从而产生如《忠臣水浒传》等受《水浒传》强烈影响的“翻案
【摘要】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王尔德在其艺术批评作品《英国的文艺复兴》等作品中,探讨了“审美救赎”。而当代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对于审美救赎的问题与其有着一致性和继承性。王尔德强调审美形式的独立至上,保证艺术的自律性,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的自由领域,并通过对艺术中个人主义的宣扬否定与对抗英国商业化社会。马尔库塞则通过自身的否定美学,批判人类单维化,期望通过创造一个超越现实的审美乌托邦
【摘要】《夏洛特女郎》是丁尼生的著名诗歌,吸引了许多拉斐尔前派画家以此为基础进行绘画创作。部分学者将该诗与拉斐尔前派绘画进行比较,并认为后者偏离了原作的中心。然而,拉斐尔前派画家,尤其是沃特豪斯,在对原诗进行创新的同时,通过色彩、构图及象征手法,有效传达了丁尼生诗歌中的唯我主义思想和艺术与生活相冲突的主题。通过分析原诗的主题和以沃特豪斯为代表的拉斐尔前派画家的艺术再现手法,可以看到诗歌和绘画作为两
【摘要】长城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更是极富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的中国元素之一。在东南亚华文女性文学中,不乏对长城的想象与思念、讴歌与赞美,这其中以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潘碧华的《我在长城上想起你》、菲律宾华文女作家莎士的《我登上万里长城》和印度尼西亚华文女作家明芳的《游长城》为代表。本文着重分析三位女作家长城书写的背后所蕴含的故国情怀、文化自信与文化的世代传承,以此证明
【摘要】巴什拉“认识论断裂”的提出引发了科学发展的进步性难题。它宣告唯有科学发展的后继理论与先前理论发生“认识论断裂”时,科学才能克服既有科学理论的认识论障碍而产生进步,然而这一提法中“进步性”本身的评判标准却缺失了。以后来者视角进行逻辑梳理与重构,巴什拉科学哲学内部为回应这一难题,实际上相继提出了三种回应;与此也相应地引发了巴什拉科学哲学所遭遇的三种困境,其中,最后一种困境揭示了巴什拉科学哲学内
【摘要】实践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化了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深入研究和总结了黑格尔的实践观,并对黑格尔的实践观点进行了扬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同时为马克思主
【摘要】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清代广西交通改善、儒家文化进一步传播,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和商业观念传入广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创新,促进了广西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清代广西;文化传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 自古以来广西就是多民族聚居地。自秦代以来,就有许多的民族迁入广西地区,各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在政治上包容共存,经济上交流互补,各阶层的社会流动性增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和多向度
【摘要】经费是官学运行的基础,通过研究官学经费的收支内容与收支方式,既可以看出官学管理方式的侧重,也可进一步探究不同时代官学发展模式的特点。明代是官学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史料有关明代开封府官学经费的记载较为全面,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公费供给、学田、捐赠三种,经费支出有薪资支出、日常支出、仪式支出三项,这种较为稳定的经费收支内容和方式为官学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通过对河南开封府的官学经费研究,可以管窥明
【摘要】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一直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两位哲学家的幸福观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均秉持理性主义哲学立场,也都肯定了幸福的意义,但囿于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伦理学基础不同而呈现出对幸福理解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与德性相符合的实际表现,他将幸福定位为伦理生活的目标及最高价值,强调幸福对德性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而康德则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将幸福视为道德法则的实
【摘要】中国历史上,儒家伦理纲常束缚了女性自由发展,导致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近年来,国产动漫电影备受瞩目,国漫中女性角色的参与度逐渐提升,其地位也日益提高,国漫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白蛇2:青蛇劫起》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及其从盲从到觉醒到最终救赎的成长蜕变过程。研究表明,国漫中女性意识觉醒有助于彰显女性价值、促进性别平等、塑造女性楷模,具有深厚的当代社会意义与价值。国漫
【摘要】布莱希特将《四川好人》的剧情背景设置在地理和文化皆与欧洲相距甚远的中国四川,并构建了一个“好人”的形象。作品以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为创作蓝本,内容上化用了孟子的“性善论”等中国古典文化,形式上应用元杂剧“楔子”技巧以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自报家门”“曲文唱词”等陌生化原则,其跨越时空的文化交融为世界戏剧艺术贡献了独特的东方视角。 【关键词】《四川好人》;中国古典文化;文化交融 在
【摘要】电影《平凡英雄》展现出不少游离于传统的叙事技巧与美学新质。该影片通过对抗力量下悬念和矛盾的转移、集体群像刻画中微观视角的描绘、地域景观与人物形象的协同塑造以及平民视角下个人理想向集体理想的审美转向等叙事美学策略,演绎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赛,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念,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探究电影《平凡英雄》的成功之处,可以为类型电影的叙事方式及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叙事美学
【摘要】《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表达了他对故都的深情,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故都的秋》原文本与张培基英译本,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研究语义对等与译文质量的动态关系。语义对等视角分为外延意义对等和内涵意义对等两个方面。本文将从词义、句法、语境和语篇四个方面来讨论译本。研究成果表明,语义对等能够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散文翻译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摘要】中国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了与中医相关的知识,本文通过运用语言结构顺应从中医翻译角度对黄友义等英译的《聊斋志异》中医内科疾病进行探究,其中内科疾病包括肺系疾病、脑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因此,《聊斋志异》的英译可以选择从中医翻译角度来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为中医翻译学和《聊斋志异》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顺应理论;语言结构顺应;英译;中医翻译;《聊斋志异》;中医;中医内科 近
【摘要】《我的童年》是冰心为记录自己童年生活而写的一篇散文。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影响广泛,其中收录了《我的童年》及其译文。散文的翻译既求“真”又求“美”,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内容与形式。因此,本研究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语篇和文体四个方面分析《我的童年》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本研究可以为散文翻译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丰富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
【摘要】本文基于双性同体的内涵,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个英译本中杜十娘形象的再现效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发现,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中,在对杜十娘的双性同体再现效果的体现上,男性气质较强而女性气质较弱,而杨曙辉和杨韵琴的译本还原效果较好。其原因在于出版社的要求和译者对作者的了解欠缺。 【关键词】双性同体;性别批评;文本操控;再现效果 一、引言 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坊间知识分子和小市
【摘要】在当今社会,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越来越关键,外译中国文学作品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体现。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流。文学作品外译不仅可以宣传我国的优秀文化,还可以让海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加强对中国的了解。本文以张培基英译散文选(一)中叶圣陶的散文《我坐了木船》的英译文本为材料,从功能加忠诚理论来对译本进行分析,分析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技巧,希望为未来的文学
【摘要】“栋”本为名词,义为“房屋至高处的水平大梁”,后一步步虚化为量词,其虚化路径为名词“房屋至高处的水平大梁”——名词“指称房屋”——量词“称量建筑物”;虚化是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在量词“栋”产生后有一个“少用”的过渡期,这是量词“栋”刚产生需要时间发展以及其他处所量词虚化早、使用力量大而导致的结果。民国之后因口语化通俗化的影响以及高大建筑物已十分常见的关系,量词
【摘要】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本文对网络语境下新兴构式“V不了一点”进行探讨,将其构式义概括为“言者主观上对V进行强否定,在语用上表示对V所指称事件做出主观评价,且多表强负面评价”。构式中的变项成分V以单双音节动词为主,还有部分为性质形容词、名词及少量短语。“V不了一点”的语用特征体现在负面评价和语体色彩两方面。 【关键词】“V不了一点”;构式语法;强否定;语用特征 一、引言 “V不了”在现代汉
【摘要】Comrie提出“时态”可被划分为“绝对时态”和“相对时态”,在此概念下“了”无法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时态标记”,不具备足够划分“时态”的区别度。汉语使用“了”表示时间意义,“了”分为两种具有实义的情况:“了1”常出现于“动词+其他成分+了”构式中,此时“了1”时间意义模糊,与动词体无直接关联;“了2”常用于“动词+了”式结构,强调持续动作的终止,属于体标记,类完成体。基于汉语为“无时态语言
【摘要】“爱”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高度抽象表达,在汉字这一兼具表意与象形特色的文字体系中,获得了别具一格的呈现。古人造字时,巧妙地将这种难以言表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文字符号予以传达,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自古以来,国人对于“爱”这一抽象情感的诠释与理解,均可从其字形的构造中寻得踪迹。深入探究“爱”字的字形演变,不仅有助于理解其造字法的精妙之处,更能通过分析其义项之间的关联
【摘要】随着大众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提高,近年来,湘西凤凰勾良苗族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苗歌节等活动以庆祝传统民俗节日六月六。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角度看,凤凰县苗族六月六的起源并非是有据可查的历史,而从“仪式”到“展演”的嬗变体现出的是六月六规范性和定型性的力量。在节日主体的不断重构下,凤凰县苗族的六月六也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记忆;苗族;六月六;活态传承 六月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
作者简介: 王丽娜,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文化旅游产业服务中心群文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作品名称:老旧菜市场更新设计 作者:任钰洁 伍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