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颂是至美之诗”的观点,本文便围绕孔颖达的这一论断,结合《毛诗正义》原文、相关辅助资料以及笔者本人的思考,挖掘“颂”的美学意蕴——美容、美情、美神,并探讨《毛诗正义》提出的“颂诗美学”对后世文学及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毛诗正义》;颂;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摘要】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路边野餐》在苏联科幻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隐喻手法的使用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本文将该作品中的隐喻分为基础隐喻与特色隐喻,并分别进行含义探析。发现该作品中对“路边野餐”“造访带”及“金球”等事象的描写已不限于故事的情节本身,而是作为一种隐喻的存在,展现了20世纪工业文明发展背景下,作者对科技无序发展、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谴责以及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忧思。 【关键词】斯特鲁伽茨
【摘要】自福柯对权力进行谱系学式的研究之后,对于权力的分析便多了起来。福柯的权力观念指出,权力来自话语、空间、凝视等人们周遭习以为常的事物。它们通过毛细血管式的管理来规范他者的行为,对他者进行规训。本文从话语、空间以及凝视三个角度分析《妻妾成群》中的权力观念,使得福柯的权力观念更为浅显,也使得文本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浮出水面。 【关键词】权力;话语;权力话语;妻妾成群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大地之上》是印度裔加拿大作家罗欣顿·米斯特里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作家以1975年前后女总理英迪拉·甘地的铁腕统治下混乱的印度社会为背景进行创作,那时的印度陷入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之中,在紧急状态期间,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剥夺,产生了强制绝育以及暴力拆毁贫民窟运动,社会动荡不安。小说以一女三男的命运纠葛为主线,描绘了在特殊的年代中小人物的苦难和坚韧。本文运用创伤理论的相关观点,结合社会历史背景,
【摘要】《日冕》中新南方文化的书写表现在人物素描中莫家围方言的使用,文字叙述中桂北地方性知识的融入以及环境描写中丛林意象和南方习俗的展现。《日冕》中新南方文化的来源有霍香结自身的南方情怀和社会环境对其情感的影响,《日冕》中的情感内涵由对新南方文化的情感认同,对南疆乡土的文学想象以及对湘桂多民族融合的肯定等几个部分组成。 【关键词】《日冕》;新南方写作;地方性知识;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
【摘要】叶基莫夫是俄罗斯当代现实主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尤其是顿河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有“一流的俄罗斯短篇小说家”之称。《寒水之侧》是叶基莫夫获得“莫斯科—彭内奖”的系列短篇小说之一。 【关键词】叶基莫夫;《寒水之侧》;人物形象;象征;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摘要】《围城》从男性方鸿渐的视角窥视了新旧思想交替之际各类女性对于婚姻爱情的不同看法,《妻妾成群》从女性颂莲的视角呈现了封建礼教压迫下庭院中已婚女性的生活剪影。两部作品中塑造的多位女性虽在生活空间、受教育程度以及思想性格上各有差异,但由于自身局限、外界压迫等原因,最终都走向悲剧的结局。同时,由于性别视角及创作主旨的不同,观察主体对于女性形象的评判与塑造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围城》;
【摘要】托妮·莫里森(以下简称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身体意象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对象之一。本文以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分析该作品中的多重身体意象及女性审美价值观,揭示强势的白人审美文化对黑人女性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制和迫害。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身体意象;美国黑人女性;审美价值观 【中图分类
【摘要】欧阳修是宋代文坛的杰出人物,在文学、史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作为欧阳修文学诗歌创作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承载着欧阳修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内涵。欧阳修的山水诗品类多样,题材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研究欧阳修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不仅仅可以探寻作者本人的思想境界与文学创作理想,更可以洞悉北宋朝士大夫的书斋、行旅生活和文人风骨。 【关键词】欧阳修;山水诗;情感表达;艺术特色
【摘要】张隆溪先生以其丰厚的中英文比较文学研究成就享誉海内外,他以跨文化的视角、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平等态度和对文本的重视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以阐释学理论为桥梁打通中西方文化的相似之处,在具体的研究中以术语为点、文本为线串联起中西方文化,在比较文学领域做出了创见性的成果。 【关键词】张隆溪;平等意识;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倅杭词即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一月至熙宁七年十月于杭州通判任上的词作,这其中还包括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因事离开杭州,前往湖州巡视堤坝以及前往常州、润州、苏州赈济灾民时的作品。苏轼的倅杭词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有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怀念,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仕宦漂泊羁旅行役的无奈等。苏轼倅杭这一特殊时期的创作,在苏轼的词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苏轼倅杭词的思想意蕴,对把握苏轼从婉约
【摘要】欧阳修在人们的视野中是一位散文家,但他在词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复杂的朝野生活及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欧阳修产生很大的影响,体现在其词作中即融入个人的政治经历与人生的悲欢离合,抒发真情实感,词的题材有所拓展。从欧阳修在贬谪时期所作的词中,可以看到乐观者的抒情与言志,作为从政者的责任与回忆,在起起落落的转迁生涯中仍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关键词】北宋;欧阳修;词;贬谪心态 【中图分类号
【摘要】晚清上海小说中有着大量的声音书写,尤其是那些新型器物的声音是作家们描述的重点。这些声音的存在让晚清时期的上海显得与众不同,上海不仅可见,也是可听的。声音唤醒了人们的耳朵,听觉感知成为理解晚清上海的重要途径。此时的上海正在经历现代化的转型,人们在这样的一个声音环境中,呈现出犹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其实是一种听觉焦虑,是人们无法理解声音现代性的矛盾心态的体现。 【关键词】晚清上海;声音书写;听觉
【摘要】《中国文学概论》和《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代表了袁行霈在文学史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袁行霈以文学为本位,同时多侧面透视的研究方法,并对《中国文学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客观的探讨。 【关键词】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摘要】柳宗元、苏轼是中国古代流寓文人的典型,二人历经政治打击而流寓“蛮荒之地”,其心态却有明显差异。柳宗元流寓永州后的心态是悲愤、愀然无乐的;而苏轼的流寓心态则表现出安之若素,以顺处逆的达观倾向。总的来说,二人流寓心态不大相同的原因主要受其性格、追求及责任使命这三方面的影响,但二人都努力从自身的困难中挣脱,完成了自我的人生救赎。流寓生活虽给流寓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但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
【摘要】苏舜钦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锋之一,其政治诗的价值被广泛开掘,而其记游诗在诗歌总量中占比不小,研究者却甚少。本文着眼于他的记游诗,从记游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两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其记游诗内容大致由关注时政、游陵访寺、山川风光、亭林静游四个板块组成;艺术特色又集中表现为壮奇豪放,诗歌散文化、议论化,用语俗新、直白袒露等几大方面,颇具艺术性,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苏舜钦;记游诗;内容;艺
【摘要】艾青是中国现代自由体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纯朴、简约集中的口语;具体鲜活的意象语;语言的张力形态。 【关键词】艾青;诗歌;口语;意象;张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
【摘要】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统论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其道统思想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人性观为核心,他自称是对于孔孟之仁学的真正继承者,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及儒家的道德传统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王阳明道统观念最重要的是辨异端,以弘其正学,并且主张以“精一”为原则,反对朱熹的辞章之学。王阳明道统论的传承谱系从尧舜禹的十六字心法入手,经过孔子和孟子仁学、周敦颐
【摘要】“走西口”不仅是一部顽强拼搏的移民史,更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建立友情,同创文明的发展史。“走西口”中的汉族移民,为了生存而留下来的种种足迹,已然成为促进蒙汉民族融合,口外地区社会变迁的钥匙。蒙汉人民共同培育的“坚持不懈,发奋图强,勇敢勤劳,开放包容”的“走西口”精神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已成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独具风采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走西口
【摘要】马克思克服了近代哲学对自由的抽象理解,并在继承了康德本体论维度的自由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实现了自由概念从“先验本体论”视角到“实践本体论”视角的超越。在现实世界领域,人类自由问题的解决无法避免个体与类之间的矛盾,基于此矛盾,人类实现的自由只是形式上的自由,而无法实现真正意志自由,马克思跳出了现存制度的暂存性,从个体与类的冲突根源出发探求实现意志自由的可能性,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与
【摘要】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出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和诗人,他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思想交流的火花。柏拉图关于诗的看法出现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本文主要选取《理想国》第十卷进行探讨,由此可以了解柏拉图的一些重要哲学观点。 【关键词】柏拉图;诗;哲学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72-04 【DOI
【摘要】现代人对自我的肯定和推崇、对如实展现自身的渴望,可以理解为一种“真诚”崇拜,后者作为一种现代产物,它的起源与卢梭密切相关。卢梭不满于18世纪法国社会弥漫的虚伪风气,对主流文化观念发起了挑战,他认为,人类主体性的真正基础是“对自我的存在的感觉”,这种感官真理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所拥有,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遭到遮蔽和异化,换言之,“虚伪”是整个现代文明的必然后果。卢梭对“真诚”的追求、对资产阶级虚
【摘要】“忠恕之道”和“絜矩之道”都是先秦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忠恕之道”是实现儒家最高理想“仁”的重要途径,“絜矩之道”强调“恕道优先”原则,是君子平天下的关键一步。“忠恕之道”重点关注的是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絜矩之道”着眼于人在社会当中立体性的关系。“絜矩之道”更符合现代社会所要面对的人际关系,践行“絜矩之道”,能够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忠恕之道;絜矩之道;儒家 【中图分类
【摘要】《雷雨》《原野》《日出》《北京人》是曹禺戏剧创作的代表,它们中出现的典型黑暗意象有四个,分别是关着窗户的房子、黑夜、雷雨和黑森林。这些意象在反映社会影响下作家普遍性压抑心理的同时,又体现出曹禺个性化的意象群塑造特点。同时,剧作中的黑暗意象与光明意象并不是二元对立的,黑暗具有生与死的双重意味。黑暗和光明构成了曹禺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对原始生命活力的追求和对黑暗的反抗。 【关键词】曹禺;戏剧
【摘要】亚里士多德所提及俄瑞斯忒斯故事的喜剧版本反映出亚氏将思维惯性的打破作为喜剧性生成的基点。喜剧快感的生成则与求知的满足与观众在观看时暂时性的替代性满足相关。对喜剧性和喜剧快感的思考与亚氏本身的政治伦理思考密切相关,即强调行动力之重要性、塑造更好的公民个人素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喜剧;喜剧性;喜剧快感;政治伦理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电影留白”作为一种叙事表意手段,会形成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独特审美魅力。“留白”即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召唤人们加以具体化,具有创造意象、营造意境的功能。把留白这一艺术手段融入电影的美学视野中,一方面能在叙述方式和视听语言上丰富中国电影的美学形态,对影视作品的外在表现方式起到补充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不断地探索出一条富有民族特点的创新之路,从而提高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张艺谋的作品中承载
【摘要】中国传统戏剧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璀璨明珠,是经过几百年不断传承和创新而形成的,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戏剧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结合时代主题,解决当前中国传统戏剧发展所面对的一系列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抓住新媒体时代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中国传统戏剧破局,书写有效答案。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中国传统戏剧;开
【摘要】中国当代作家毕飞宇所著的中篇小说《青衣》于2003年被翻译成法语,在法国读者中收获了较好的反响。《青衣》原著糅杂了中国文化、传统艺术和女性问题等元素,这些元素既是小说《青衣》的亮点,同时也是该作翻译的难点。译者克劳德·巴彦在翻译过程中基本保留了《青衣》原本的面貌,但为了克服作品中跨文化元素给翻译带来的困难,也对原文进行了一些改写,同时不可避免存在误译的情况。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简要梳理了
【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版《红楼梦》英译本作为语料,选取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腊八节的英译作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的翻译目的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并根据目的论三原则对译文进行评价。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节日;翻译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
【摘要】金庸武侠小说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传承与创新,在承袭传统武侠小说描写侠客惩奸除恶、施行仁义形象的同时,摒弃了一些消极因素,赋予其现代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庸武侠小说开始被译成英语、德语、日语、马来语等多种语言,传播至海外。以郝玉青译本《射雕英雄传》为例,虽然受到较多读者关注,在销量上有着不错的成绩,但译作中,侠客形象被泛化为英雄,丢失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究其原因,是侠形象在译介过程中并未
【摘要】人名是语言赋予每个人的代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人物的名字更是作者精心构思,用来辅助人物形象塑造的。本文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小说《平凡的世界》原文及译文为语料,自建汉英平行语料库,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探究小说人名英译及其对角色刻画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凡的世界》小说人名翻译遵循归化翻译策略,注重译文可读性和目的语读者接受度,采用了语序调整法、省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创译法,在
【摘要】文学翻译既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同时也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言信息,还要再现原作风格,传递出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象。因此,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将《水浒传》的“赛译本”和“沙译本”这两个译本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水浒传》;赛译本;沙译本 【中图分类号】H159
【摘要】本文选取英语贸易新闻报道为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依据费尔克拉夫三维分析框架,结合语料库方法,从及物性过程、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层面进行语篇分析,从而剖析英语贸易新闻报道中传递的态度立场,分析其建构策略。研究发现,英语贸易新闻报道者灵活设置及物性过程,主要运用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达到传递其观点、情感态度等目的;在建构策略上,大量使用直接消息来源,灵活运用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以服务其报
【摘要】本文利用语料库方法,对《诗经》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翻译风格及黄河文化元素翻译的对比分析。通过文本对齐软件构建了简易语料库,并运用AntConc、Wordsmith6 等工具进行了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的统计研究。研究发现,四位译者在处理黄河文化元素时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特点。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等指标揭示了译者在词汇选择上的倾向。句子层面分析显示,译者对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处理也各具特色。语篇层面
【摘要】汉滨区方言的形成源于北宋至南宋时期的中原官话与清代迁入的西南官话之间的相互接触和融合。在接触层叠类型中,汉滨区方言属于移民型层叠,这是由移民语言与当地语言的融合导致的底层干扰形成的底层层叠。要清晰地理解这种层叠关系,仅凭方言系统本身是不够的,因此,本文采用了参照析层法。以西安作为中原官话的参照点,以万源作为西南官话的参照点,成功地将汉滨区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层和西南官话层离析出来。结合移民史的
【摘要】“太”是B站视频弹幕中使用次数相当多的程度副词,与非弹幕语言相比,弹幕语言中的“太”用于“太+状态词”以及“太+名词性成分”的搭配表达过量义更为常见,极量义“太”出现了“不要太”以及“太行了”“太可以了”的特殊用法。过量义与极量义“太”在B站视频弹幕中的使用表现出弹幕语言主观性、强调性;口语化、委婉性;简洁性、碎片化的特点,这与B站视频弹幕的互动性语境以及评论式的留言方式有关。 【关键词
【摘要】共同语与方言长期发展产生语言接触,词汇相互借鉴融合,但仍会保留各自独特的词汇。比较普通话与粤方言之间的词汇,存在普通话中相同词汇在粤方言中表不同词义,或同形词具有不同词义,或同词义但选用不同词表达等情况,本文分析普通话和粤方言词汇词义的差异,以及词义差异的特点,从社会文化和词语本身探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词汇词义的比较分析,能进一步了解方言地区人们的认知方式、当地文化习俗等。 【关键词】普
【摘要】幽默是文化的载体和产物,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而不同文化中的影视文艺作品则为幽默的展示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本文通过对一些英美影视文艺作品的细读揭示了英语文化中幽默的类型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为加深人们对于英语文化中特定的幽默的了解,同时也为人们通过幽默这一现象洞察英语国家的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此外对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的人文素养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视文艺作品;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