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记录了后汉至南朝宋士人的言行、社会风俗、精神风貌等内容,表现了魏晋士人的生命真实观,是一种真实生命的显现。魏晋士人在体验和理解客观事物时,以真实、达观的态度去观照事物,体现了他们的生命真实观与精神追求。 【关键词】《世说新语》;生命真实观;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苏童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意象世界而备受赞誉。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探寻写作道路,从先锋文学的挑战到出走,从历史小说到现实小说,在不断尝试之中,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创作天地,使用意象构造、语境织就、视觉化表达等多种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南方“幽郁”文学风格,构成了苏童的美学世界。 【关键词】苏童;南方世界;幽郁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在我皮肤的城堡里》(In the Castle of My Skin)是巴巴多斯作家乔治·兰明(George Lamming)的代表作。这部半自传体成长小说讲述了主人公G从9岁到18岁在巴巴多斯的成长经历,并记录下作为巴巴多斯缩影的克莱顿村庄中的不同场所,这个村庄及其中的学校、教堂等空间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再现殖民地人民被奴役、被监视、被同化的生活经历,这些都是典型的福柯提出的“异托邦”空
【摘要】在沈从文短篇小说《丈夫》中,老七的身份价值随着丈夫态度的反复而始终处于一种游移的状态,她也因此陷入一个困境——难以建立稳固的自我身份认同。老七的身份认同困境的背后,是女性主体性缺失的历史现实,以及造成这个现实的将女性置于“他者”地位的社会文化结构。 【关键词】沈从文;《丈夫》;他者;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比克罗夫特批评了莫莱蒂经济方法论的不足,认为中心-边缘等级系统具有再-铭写霸权文化中心的问题,经济决定论简化了世界文学的复杂性。他还批评“世界文学体系”并非全世界文学的总和,存在排斥前现代文学和以西方现代小说为中心的局限性。他试图通过生态方法论和“没有连字符的世界文学”超越莫莱蒂的局限性,为世界文学研究探索新的路径。相较于其他学者,比克罗夫特的批评更加全面深刻,但存在未深入辨析莫莱蒂与二维
【摘要】《青梅竹马》是19世纪日本女性作家樋口一叶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群生长于东京吉原地区的孩童之间游乐、恋爱、成长的故事。作品中, 樋口一叶以细腻而优美的笔触成功塑造了多位生活在吉原地区的孩童形象,其现实主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文学文本与历史现实,表征出新历史主义所强调的历史与文本的互文性。其中,美登利、信如、三五郎等孩童的家庭背景及性格特征勾勒出时代的投影,而孩童间童趣的嬉戏玩闹也鲜
【摘要】爱情书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创作题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由此也带来了作家们对爱情进行新的诠释。在彝族作家李乔的作品《欢笑的金沙江》中,可以明显看到随着少数民族地区解放和民族政策普及的深入,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革命文学;爱情叙事;“十七年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余裕”“自己本位”“则天去私”是夏目漱石的三个重要思想,分别影响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一方面,这三种思想一脉相承,即都建立在对于“自我”的确证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夏目漱石不同时期思想变化的体现,代表着其思想不断成熟,最终达到了一种“东方式”哲学的高度。 【关键词】余裕;自己本位;非人情;则天去私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张戒和吕本中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论家,二者的诗话《岁寒堂诗话》和《童蒙诗训》都是极具理论价值的诗论作品。两部诗话作品均提到了“屋下架屋”的诗歌弊病,但二者对于“屋下架屋”有着不同的解决构想,张戒偏重以“学古”的构想解决问题,吕本中则更加重视用“求新”的思路去消除弊病,两种不同构想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原因。本文从分析二者的解决构想入手,再结合相关材料对其中所表现的艺术倾向性进行分析和论述,并深
【摘要】清乾隆朝诗人黄景仁,字仲则,是当时公认的天才诗人,被清朝学者包世臣誉为“乾隆六十年诗人第一”。黄仲则在生前便凭借非凡的诗才、狷介的性格、困蹇的命运赢得当时人的广泛关注。三十五岁英年早逝后,翁方纲、毕沅、王昶先后将其诗作刊刻付梓,洪亮吉、王昶等撰写的行状,毛庆善与季锡畴合编的《黄仲则先生年谱》,还有当时流行的诗话著作和记录其人其事的笔记小说,是最早的关于黄仲则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乾嘉以后,关于
【摘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即开始对自身认知和探索的艰难跋涉。西方文学素以对人类、人性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而著称和见长,人是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和主线。原始先民是以神话的方式对世界和人进行诗性而哲理的想象和解释的。古希腊寓言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西方文学关于人的第一次诗性解说和哲学思考,发出了“人”的第一声拷问,奠定了西方文学“人”的主题和传统。“斯芬克斯之谜”因其神秘的象征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意蕴
【摘要】马雅可夫斯基不仅是“白银时代”立体未来主义流派最具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是一位有着坚定政治立场的革命诗人。1925年,马雅可夫斯基访问美洲并作了访美组诗,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尤其对一战后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赤裸裸的批评。本文将马雅可夫斯基的访美组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诗歌的主题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以期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主张及创作特点进行宏观把握,从而使学界对诗人的
【摘要】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对乡村生活进行书写,赛神作为重要的节俗也是其观照的对象。陆游乡村诗中关于“赛神”的书写从视角上看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在场”时直接描写“赛神”的场面;第二类是“不在场”时对特定时令的感知。前者侧重书写赛神仪式和民众诉求,是宋代士大夫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体现。而后者中的“赛神”元素作为触发诗人心绪的媒介,表现宋代士大夫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关键词】陆游;乡村诗;赛神;时令
【摘要】维多利亚时期自传脱胎于17和18世纪的英国宗教精神自传,经历了从宗教精神自传逐渐世俗化的过程。经研究挖掘出维多利亚时期自传的宗教性缘起,并指出虽然宗教精神自传的主导地位随19世纪英国宗教怀疑主义的出现而动摇,但是其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消失。维多利亚时期自传对信仰皈依的叙述结构和模式的保留和借用即是有力的证明,并以穆勒《自传》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期;自传;宗教性;信仰皈依;
【摘要】卡夫卡的小说主要使用限制性视角手法,用某一固定人物的眼光观察和感知文本中的世界,叙述者负责叙述声音,因此,感知视角与叙述声音便不再统一于一体。叙述者和读者的观察范围被严格地局限在人物的感知范围之内,由此促进了悬念的生成和维持,造成了卡夫卡作品的多解性特征。叙述者由于不参与故事的场外身份,加上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调,所做的叙述能使读者信服,由此产生真实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卡夫卡;热奈特;
【摘要】宋学之名在学术史上颇具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跨越的时间界限,二是所涵容的具体内容。在时间上,宋学既非跨越了元、明、清三代,也非贯通了整个天水一朝,而仅是始自庆历年间且局限于有宋一代;在内容上,宋学并非涵容了学术思想的各个方面,而是仅限于儒学的范围之中。 【关键词】宋学;庆历年间;儒学;疑经惑传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频繁出现的楚式漆豆,不仅是常见的随葬物品,而且是具有标志性的楚文化工艺品。本文选取楚系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凤鸟莲花豆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演进的深层次角度出发,对其功能性、装饰艺术以及制作技术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力求客观地揭示出这些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和审美理念,从而以小见大,管窥当时楚文化中漆器艺术的卓越成就及其文化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凤鸟莲花豆;莲花造
【摘要】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孝道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而且对后世的文化、教育、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内容,并对孝道思想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孝道思想具有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调节社会矛盾、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价值,对当今社会营造养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智者学派作为古希腊知识阶层,他们不仅在哲学上成就斐然,并且广泛传道授业,是最早的职业教师,为雅典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对古希腊尤其是雅典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被雅典宽松的政治环境吸引,纷纷来到雅典旅居,收费收徒,教授雅典青年人修辞和雄辩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他们的活动达到鼎盛。在这一时期,他们广泛活跃在雅典社会,在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议事会都可找到他们的身影。通过研究智者们在
【摘要】荀子的礼义身体观是儒家身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的身体结构沿着儒家“形—气—心”一体贯通的基本路向,以自然的血气之身为根基,以虚壹而静的大清明统类心为内在动因,以具有人文内涵的礼义为行为准则,最终呈现完美的社会理想生命体。在荀子身体思想中,礼义融合于身体中,身体成为依礼而行的文化主体。 【关键词】荀子;身体;以礼美身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泰、否二卦不仅地位关键,而且广为人知。王夫之对二卦的思想意蕴进行了细腻、深入的掘发。其中,《周易外传》以观点发散为主,提出了“依人建极”“反气为用”等诸多哲学观念,并告诫君子与小人相交必须谨慎持身、坚守正道;《周易内传》则以文本注疏为主,对卦爻辞进行了全面释义,强调君子不可严辨清浊、结党营私。王夫之从多元取径解释《周易》,不仅具体呈现了他的易学观念与现实关怀,更体现出
【摘要】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形态之一,在传播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封神第一部》作为中国“神话史诗片”的里程碑,在内容设置、价值取向、审美艺术等方面呈现出大众化特征,在构建封神宇宙的同时,也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关键词】电影;《封神第一部》;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
【摘要】随着科技与新媒体的发展,电影艺术已步入彩色有声时代,色彩、声音和文字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电影海报作为推广电影的关键元素,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传达电影信息与视觉体验,其多模态特性使其成为推广电影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对《死亡诗社》电影海报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旨在探索不同模态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意义建构机制。通过这一研究,不仅实践了多模态话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伴随电影业的发展,中国近代电影明星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女明星群体作为民国电影文化的表征和时尚都市的符号,在日益复杂的报刊媒体语境下,其形象对公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更新了东方女性的形象。为了深入探究民国电影女明星形象的建构路径,本文以“电影皇后”胡蝶为例,从电影角色形象的构建、明星选举机制的辅助和明星私人生活形象的受人瞩目等多个维度层面剖析胡蝶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当
【摘要】本文以刘三姐歌谣文化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核心概念及研究现状,从历史(文献)和现状(考察)两个角度出发,总结出两广地区刘三姐歌谣文化的差异与不同主要体现在“(传说)出处”“人物称谓”“故事内核”“文化习俗”“发展路径”和“开发程度”等方面,提出以“和同理念促发展”的趋势展望,强调两广地区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刘
【摘要】本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唐诗俄语选译、译文赏析及研究》,举例说明俄译唐诗时产生误译、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差异等问题,论述“先达其境,方译其诗”以及“译诗需与格律韵律相称”等解决办法,探讨唐诗在中俄语言文化中的共生问题。 【关键词】共生;唐诗;俄译;差异;意境;韵律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中国文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然而,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在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文学典籍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本文基于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理论,从目标语读者的视角来研究中国文学典籍外译与传播之路。 【关键词】接受理论;中国文学典籍;翻译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注重精神娱乐上的需求,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满足人们对生活圈以外世界的探索欲望。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各国的影视作品相互涌入人们的视野中。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让字幕翻译应运而生。字幕翻译的特点也由此更加突出,字幕翻译的目的显而易见。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字幕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成了重点。本文以功能对等
【摘要】中国文化系列纪录片是不同国家及文化的人们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字幕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文化的传播。本文结合关联理论试对中国文化系列纪录片《出发吧!去中国》中英文字幕中运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升文化系列纪录片字幕翻译的质量,推动更多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纪录片呈现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面前。 【关键词】关联理论;《出发吧!去中国》;字幕翻
【摘要】在翻译与语言学研究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的背景下,译者伦理规范也布满西方价值观的痕迹。而中华文化圈经过了几千年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也积攒了深厚的、与西方有着巨大差异的历史底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这些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之中。另外,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性,国内的译者群体也继承了一种“别扭”的“偏向西化”的群体潜意识。因此,当中国译者在进行翻译时
【摘要】对话理论关注他者,强调对话双方的平等地位,尊重对话双方的差异,关注对话的永恒性和不完整性。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基于差异和文本的对话,涉及译者、作者和读者等多方。因此,翻译过程不是静态的或独白式的,而是动态的、对话式的。将对话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对这一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天桥》是熊式一的第一部小说,中英版本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研究以对话理论为视角,探究《天桥》
【摘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活动。作为语言的体系,翻译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不容忽视。解构主义语言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早期的结构主义,后者将语言视为构建意义的核心媒介,并通过探讨元素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来分析其结构,这一过程固有地依赖于二元对立的概念。德里达旨在解构的正是西方哲学中深植的“逻辑中心主义”及其二元对立的框架,推崇一种反权威和去中心化的理论核心。儒家哲学
【摘要】会同方言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是湖南地区方言研究的短板。本文通过调查,在收集丰富的语料基础上,对会同方言方位词“上下”的用法和特点进行研究,并与普通话的用法异同进行比较。本文首先分析会同方言方位词的方位参照点,有以“说话人”和以“物”两种方位参照点。其次,从空间方位角度系统研究了会同方言方位词“上下”。最后,本文将会同方言方位词“上下”用法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用法上的异同,重点阐述会同方
【摘要】绵阳方言程度副词“好”表程度高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很”“多么”,带有强调、夸张的色彩,多用于感叹句中。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语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程度副词“好”是由性质形容词“好”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语法化而来的,语法化路径为“性质形容词>程度副词”。 【关键词】绵阳方言;程度副词;“好”;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大竹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区,其方言与川渝方言大致相同,但是大竹话中的语气词相当丰富且特征鲜明。本文对大竹话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四个句末语气词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它们各自出现的语境及所表达的意义。 【关键词】大竹话;句末语气词;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4-0117-04 【DOI】10
【摘要】“下巴”一词一直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但随着网络热词“上巴”“心巴”等词的出现,“X巴”开始出现语义泛化,“X巴”的语义泛化经历了语义类推、语义隐喻、语义抽象三个阶段,还未经历语义含混的阶段,隐喻和转喻的语言机制参与其中,这些使得“X巴”在构词方面出现了更多的新选择,数量更多的名词甚至是形容词可以进入到“X巴”中,并且增加了新的语用功能,在语义泛化之后,“X巴”的构词能力增强,可以构成更多的
【摘要】本土化的体认语言学探讨了“现实—认知—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修补与探索人类语言的产生、理解以及运用的认知机制。随着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其应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将以重庆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运用体认语言学理论分析阐释重庆方言词汇的体认性,探索方言产生与理解的认知过程,同时对一些方言词汇的文字书写是否正确提出了自己的推理依据,旨在为重庆方言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进而
【摘要】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方言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独特的语音、词汇、声调以及语法结构而备受关注。山东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如泰山和曲阜等世界文化遗址,展现了齐鲁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东方言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融合了浓厚的齐鲁文化特色。这些方言地域上位于中原官话、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的结合区,因此呈现出官话方言的特征,同时也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其中中原官话
【摘要】“策、筮、筭”均有“算筹”义,但三者的关系较为复杂,前人研究存在疏漏。如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在论及“策、筮、筭”之间的关系时认为“策、筮、筭”实为一物,均为简策,并从形制、字形、文献用例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但囿于出土材料和语言学理论的限制,其论证过程存在三个问题,即“策”的引申义与假借义混淆、未区分字与词和“筮”字的字形分析有误。从字形、文献用例、出土材料等方面来看,“策”在表示“简策”义
作者简介: 王丽丽,女,山东烟台人,本科,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 群众文化。
作者简介: 黄文霞,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