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杰是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兼善诗、文、书、画的作家,其散文也因而具有了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交融的美学品格,实际上这鲜明地反映出冯杰其人其文所继承的中国古代“君子博物”的文艺传统。《非尔雅》作为冯杰极具代表性的散文佳作之一,无论就其外在的形制与结构,还是其内在的选材与旨趣而言,无不呈现出北中原那别具一格的乡村“博物”美学风貌。以《非尔雅》为范本,采用传统博物学的视角来看待冯杰的散文创作,有助于
【摘要】《问米》是葛亮的一部有别于他之前写作风格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存在主义思辨色彩。这部小说集探讨了人性和生存境遇的问题,将人置于一个非常境遇之下,深度刻画人心的本源。本文拟从存在主义思想主要理论,从“世界是荒诞的”“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小说的深层意蕴,为现实生活提供一个观照角度。 【关键词】《问米》;存在主义;荒诞;“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与责任 【中图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偶遇者》中主人公朱莉在南非殖民主义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和自我追寻。朱莉努力追求个体身份和自我价值,同时在服从与反抗男性社会习俗之间进行内心斗争,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她面对着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挑战,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他人相遇交流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独特而复杂的身份。朱莉通过逐步认知自我的过程来建构个体身份,并试图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身份认同重要方面之一。 【关键词】身
【摘要】在小说《微物之神》中,印度作家阿兰达蒂·罗伊以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沉浮串联起南印度克拉拉邦小镇阿耶门连三十余载的风土变迁,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冲击。通过不断切换的叙事视角,罗伊动态全面地展现了小镇居民在历经地方开发后所呈现的消极状态与不适感。这种全景式的书写反映了资本崛起与全球化对当地历史和个人记忆的冲击。小说中人物不同的流动轨迹是对这种空间焦虑的回应,也是作家本人重塑
【摘要】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有无限的解读方式,在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下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他的权力欲、生活方式和自卑感环环紧扣相互关联形成他个体的整体,而这些注定了他的绝望以及他会做出的反抗,也注定了他会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但从希斯克利夫自己的角度来看,世人眼里的他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到达了自己的天堂。 【关键词】权力欲;个体心理;生活方式;自卑感 【中图分类号】I561
【摘要】社交媒体下的会话往往是当代青年一段关系缘起的开始,这样的虚拟平台将日常对话转化成为可视化的聊天记录,也将彼此的现实身份衍射到了数字世界。基于对主人公“数字我”和“现实我”身份分离和统一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科技革命影响下主人公弗朗西丝社交网络的维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焦虑。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结由聊天产生,在这个意义上,“聊天”是人类社会的互动社交工具,是人们思维的载体,亦是人们产生认同或分歧的
【摘要】当代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的多部中国题材作品中,《残树》文笔精美、文学性强。韩素音试图借助这部作品描绘她眼中的中国景观、中国风俗和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全面客观地跨文化书写中国。本文试以韩素音作品中跨种族婚姻家庭的文化冲突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剖析西方社会传统的东方主义对东方世界的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发掘以韩素音为代表的跨文化写作者试图跳出这一狭隘的文化观,还原中国面貌、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东方主
【摘要】王祥孝行的故事作为孝文化的经典事例之一,自古以来被广泛流传。而王祥孝行故事有多种版本,但分布朝代并不广泛。历代诗歌中有对王祥孝行故事的引用,以此对故事的具体流传情况进行梳理,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风雨守柰”的故事出现在南朝及其之前,于唐朝实现了真正的普及,元代起开始销声匿迹;二是“剖冰求鲤”,最早来自东晋的《搜神记》,宋代起出现了“卧冰”的版本,从元代开始故事流传的版本统一为“卧冰求鲤”
【摘要】《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中收录了方维仪的诗歌共128首,其诗题具有叙事性,可分为直接叙事和间接叙事两类。这种带有叙事性的诗题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反映了方维仪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另一方面折射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状况。同时,相较于祖父方学渐,方维仪诗歌从诗题更反映出女性身份。此外,同辈方氏家族内部还有与方维仪关系密切的四位才女,她们诗歌的诗题与方维仪之诗题有相似性,但也因生平经历呈现出
【摘要】《毛诗序》作为我国诗论的第一篇专论,受各方面原因影响,形成了功利主义诗学观。本文通过对《毛诗序》功利主义诗学观源起的追溯,明确了其与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学基础、文化性格以及先贤学说等主客观因素的联系。其主要表现为歌功颂德、借古劝今、教化百姓等方面的社会功用。需要明确的是,功利主义诗学观虽然注重社会功用,强调实用性,但在美学层面上并没有完全失声,符合古代人民的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具有中式含
【摘要】袁行霈先生为学多方,在诗学研究领域独辟蹊径,成果卓著,他的著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为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借鉴。袁先生运用史论结合的诗学研究方法,兼顾诗歌艺术史的考察和诗歌艺术论的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上下两编的编写呈现出了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诗学研究方法。他还注重“横通”与“纵通”的治学理念,运用了纵横双向比较的诗学研究方法研究诗歌。 【关键词】袁行霈;诗歌;《中
【摘要】列夫派是苏联文艺团体,成立于1922年至1929年间,全称为“左翼艺术阵线”,其前身为未来派。列夫派的许多成员不仅是文学理论家,还是导演、演员、编剧和电影理论家。列夫派的活动与电影密切相关,他们提出了许多与电影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将对20世纪20年代列夫派的作品,尤其是发表在《列夫》与《新列夫》杂志上的作品进行分析,来研究其文学作品电影化现象的背景、原因及特点等问题。 【关键词】列
【摘要】介子推作为忠臣被民众熟知,有关他的记录最早可追溯至《左传》。《左传》中其事迹记载简单,人物形象单一。但随着时代变化,在不同文献中介子推有关故事的情节不断增添并延伸,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后世介子推传说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介子推的原始形象发生变化,他的忠臣、怨臣以及隐士身份被塑造和夸大。他被赋予的多重身份体现着民众的价值认同和文化心理:对君臣关系、道德规范以及个体价值的思考与认同。 【关键
【摘要】“张力”最早用于物理学领域,由英美新批评学派引入至文学概念中。文学中的张力指的是在文学活动中,两种具备差异性的文学元素在构成一个新的文学体时,处于对立统一状态,并不断交融、相互影响,从而延伸出更多文学可能性。李骞在《回顾与前瞻:云南文学50年》中对以“冯牧为核心的军旅作家群”进行阐释。他们作为解放大西南时期随军的文艺工作者,将中原文化带入彩云之南的边疆之地,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成了他们的
【摘要】荷花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历史。中国的花文化,按其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荷文化亦是如此。纵观杨万里一生所写的诗词,可见他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的荷文化。杨诗中的荷文化不仅体现在可赏玩,还体现在可寄情,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关键词】杨万里诗歌;荷花;荷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颠倒方法是马克思惯用的批判方法。在《莱茵报》时期,这段工作经历促使马克思直面政治斗争。在这里,青年马克思遇到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促使其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反思。受到费尔巴哈颠倒方法的影响,青年马克思初步确立了不同于黑格尔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以颠倒方法为切入点,从《莱茵报》时期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到后期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这一
【摘要】近几年来,关于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在整个朝代蒙学历史教育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研究主要围绕其兴盛的原因、历史类蒙学教材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其价值和地位来展开。本文梳理了目前关于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并从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关键词】宋代;蒙学;历史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问题作为唯物史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的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国家的本质、职能和特征以及未来消亡进行了论述,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部分空白,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恩格斯的国家观为今天研究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的指导,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有利于当代中国青年树
【摘要】孔子在春秋末期建立“以仁为本”的哲学思想体系学说,提出仁的基础和本质是孝,建立了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孝道思想。而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说,有关孝道思想的论述与孔子大多相同,但他在《孟子》中提出“五不孝”的说法来反证何为孝,并树立舜孝子的形象来论述孝道思想。探析《论语》《孟子》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与作用,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道思想;《论语》;《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现实的人为前提和出发点,分析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与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交往”范畴的含义,阐述了交往与生产、交往与分工的关系,揭示了交往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所形成的系统交往思想,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抽象的”交往观,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对新时代我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
【摘要】北魏学校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两汉的教育制度与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学校教育内容体系,为后世成熟完整的教育制度奠基。研究北魏学校教育的内容有利于丰富健全中国古代教育史,加之北魏学校教育也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产物。故而学界对北魏学校教育研究有所涉猎,对北魏学校教育产生背景、学校教育内容、学校教育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但目前学界对于北
【摘要】董仲舒调均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中的重要部分。其调均思想主张通过调节贫富差距,抑制土地兼并等方式,达成一种社会各阶层和谐均衡的状态,通过限民名田、盐铁归民等具体措施,限制统治阶层对于社会财富的攫取,为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因此,董仲舒的调均思想着眼点是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财富分配等社会问题。然而,尽管调均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效用,但其本身依旧存在一定的理想化色彩,这种理想化色彩主要体现
【摘要】南宋时期程大昌的《今定弱水图》,属《禹贡山川地理图》的一篇。程大昌考据《尚书·禹贡》中的地名,并绘制地图。《尚书·禹贡》中最初所记载的“弱水”位于关中地区,汉武帝以后,迁移至西北地区。自汉武帝至隋唐,逐渐形成以张掖的山丹河为主流的定说。程大昌的《今定弱水图》则进一步向西域地区扩展,通过对禹之声教的想象,并结合《汉书》中的记载,认为弱水发于于阗,其后成为妫水(阿姆河),穿过条支国(伊拉克)注
【摘要】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如何“忠实”于原著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性话题,至今也并无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影视改编应该忠实于文本的“精神”被普遍认同。由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自出版以来多次被不同的导演改编,但对于同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改编影视版本各有其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呼应、延续经典文本中的相关内容。本文选择了两个翻拍版本即1996年佛朗哥·泽菲雷里导演的改编版本和2011年凯瑞·福永导演的改编版
【摘要】镇江戏曲以扬剧和丹剧为代表。扬剧是镇江和扬州两地的特色戏曲,丹剧是镇江丹阳地区的特色戏曲,源于丹阳民间曲艺,属镇江本土化戏曲。通过对镇江戏曲发展现状的调研,选取扬剧《花旦当家》为研究个案,探究镇江当代戏曲发展新路径,为打造镇江戏曲名片,实现新时代的繁荣提供参考。 【关键词】镇江戏曲;丹剧;扬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张江舟绘画描述了一种社会性状态,力图呈现出现代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此矛盾的本质为现代性二分问题,其分裂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等涉关生命终极意义思考的一系列分裂,这种分裂使主体的自由无限扩张,同时也丧失了它本应有的限制。丧失了世界本身给予的限制的主体,其自由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是使自身价值成为最高价值,使他人服从于我;二是自我放弃,将自己隐退到自我孤
【摘要】随着认知翻译学的发展,典籍英译研究有望从这一角度探查到译者更深层次的翻译观。以经典散文作品《前赤壁赋》为例,本文借助语料库对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主要在叙述视角、情感态度和逻辑关系上存在各不相同的翻译凸显观,这些凸显观具体的语言表现形式也从根本上对译文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典籍英译;凸显观;语料库;认知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
【摘要】中西文化的语言体系不同、风格迥异,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语言应用的环境以及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为此,本文讨论了中西文化的内涵,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中西文化差异,总结了文化差异背景下的翻译过程与方法,论述了特殊语境与特殊文化背景下同词不同含义的翻译影响。期望本文为中西文化差异下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具体方法与路径的参考。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翻译技巧;地域民俗
【摘要】随着影视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影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纽带,意义重大。但影视翻译研究是否能跟上影视作品全球化脚步、满足受众需求、进而达到文化传播目的相关问题亟须得到回答。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影视翻译研究现状探究发现,尽管国内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呈现出各种方法和多元化视角,但影视翻译关注度总体较低,缺少实证研究、量化分析以及跨学科交融。因此,在未来发展
【摘要】《河岸》是作家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中使用大量的前景化语言,体现了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而前景化语言的艺术性的传达也为其英译增加了难度。本文基于利奇对于前景化理论的划分,从词汇偏离的角度对《河岸》中前景化语言的英译进行归纳和分析。研究发现,译者葛浩文在处理词汇偏离时,较多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源语的语言表达;少部分情况下为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降低阅读难度,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摘要】《边城》作为当代田园牧歌式的杰出作品,自1954年问世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译者的青睐,其中金介甫因其“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和学人译者的身份而收获了许多关注。然而国内金介甫英译本研究多聚焦于传统国外翻译理论下的翻译策略分析,对于本土理论甚少提及。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变译论,从翻译难度较大的文化负载词着手,对金介甫译本中的变译策略的应用进行挖掘,检验变译理论普适性的同时,为中国文学外译传播实践带来新
【摘要】清代“女性课读图”盛极一时,题咏“女性课读图”更是当时的一种雅尚,“女性课读图”题记蕴涵着丰富的信息,体现出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德,更是清代家庭家教家风的反映,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亦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清代;“女性课读图”;题记;家庭教育;家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2-0106-
【摘要】甲骨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代汉民族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蕴含深厚的传统气韵。甲骨文化的传承与艺术弘扬至关重要,书法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具有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通过对甲骨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为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传承;时代价值;文化载体;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
【摘要】“一V一个不吱声”在网络中广泛运用,变项V是单音节自主动词,具有高及物性,该构式可以作谓语、宾语、补语、定语和小句。其构式语义为说话人主观认为每一次相同的行为动作都能对应地引起“不吱声”这一结果或状态,说话人往往用该构式暗含对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或认识,表达一种或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该构式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能突出焦点信息,使用了方言词,新颖、形象,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关键词】构
【摘要】每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词来表示时间。例如,现代汉语中常常使用“早上”“早晨”等词表达一天当中较早的时间段,英语中常常使用“morning”“morn”等词表达该时间段。这些时间词都具有模糊性,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词在语义和语用上发生了变化。传统观点认为“morning”和“早晨”是相同的概念,然而结合语料分析,现当代英语“morning”和汉语“早上”在语用上呈现语义一致倾向。 【关键词
【摘要】贵阳市花溪区是黔中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从其行政村、社区地名中音节的形式及用字特点反映出花溪区的地理风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屯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总结花溪区地名的命名理论为以自然地理环境命名、以人文历史命名、以吉祥佳言命名。据此提出应深度挖掘当地少数民族语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和该地人文历史的材料,为花溪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信息与文化交流的路径。 【关键词】花溪;地名文化;社会记忆
【摘要】和林格尔谚语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具有地方特色,巧妙利用了众多修辞技巧来提高表达效果:押韵叠音的使用使其韵律更加和谐,富有音乐美;对偶回环等修辞格的使用使其形式更加整齐对称,富有均衡美;双关夸张的使用使其内容更加新奇有趣,富有变化美;比喻借代等修辞格的使用使其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联系美。和林格尔谚语是和林格尔人民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总结出的智慧结晶,从修辞审美视角对和林格尔谚语的言语艺术
【摘要】随着国内语气词研究逐渐细化、深化,语气词研究呈现出多元多角度的研究趋势。本文在收集近五年国内对于语气词研究的基础上,将语气词研究按主题分为10个大类,包括主观性、语法化、对比、句法、情态、语用、用法、系统、方言、来源十个方向,以进一步把握语气词研究重点,归纳研究成果,整理并总结研究方法,指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明晰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做出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语气词;综述;研究方法;现代汉语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服饰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汉语服饰词汇的构成与概貌。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语料来源,着重讨论现代汉语服饰词的分类、音节特征、词汇构成以及词义特点。通过对《词典》中所有现代汉语服饰词的进行全面的计量考察,研究发现了目前《词典》中关于服饰词的收录以及释义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将来《词典》的修订与完善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现代汉语;服饰词;词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