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往对《木兰诗》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修辞学、美学、主题、内容与形象解读。本文运用“可能世界”“图形—背景”“脚本”“隐喻”等认识诗学理论对《木兰诗》进行文学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从认知层面解读该作品,感受诗词之美。 【关键词】认知诗学;《木兰诗》;可能世界;图形—背景;脚本;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 【
【摘要】日本怪诞小说代表作家上田秋成以中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创作了《蛇性之淫》。本文将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来探讨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受容,以及日本文学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关键词】翻案文学;比较文学;受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007-03
【摘要】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一改传统“荒岛小说”荒岛变乐园的创作模式,将身份规训和社会现实投射于荒岛上,讲述了一群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在荒岛上互相残杀的故事,使荒岛从乐园变为屠宰场。荒岛是一个殖民地,孩子们在荒岛上建立殖民政权,先是拉尔夫手持海螺建立了一个相对文明的统治,后来杰克推翻了拉尔夫创立的秩序,建立了野蛮的统治。荒岛也是一个小型社会,两派的斗争代表着社会权力的争夺,海螺的易主象征着权
【摘要】《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同为明清时期的文学名著,其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三部作品涉及人物众多,内容庞杂,但在三部作品中同样出现了一种与主人公关系密切,身份特殊的人物类型——寡母。本文将分析三部作品中寡母形象的不同之处,从而分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最后探究寡母形象多而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寡母形象;《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自先秦时期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以女性主人公姓名作为题目的小说作品少之又少,而《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孝女形象尤为突出,作者蒲松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孝顺父母、危难救急、维持生计、贤良淑德的孝女形象,关注此类形象有助于深入体会蒲松龄对考取功名的期望、理解《聊斋志异》中“孝女”到“侠女”的形象承袭、探索明清社会重孝风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项核心理论,其中道歉言语行为是人们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言辞可能给他人带来伤害、困扰或不适时,表达悔过和愿意弥补的方式。本文以《绿山墙的安妮》中的道歉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人物的道歉方式及性格特点。在小说中,人物们恰当地运用了上述要素,展现了亚邦里村居民淳朴和善良的形象。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道歉策略;《绿山墙的安妮》 【中图分类
【摘要】《三体》系列小说的游戏空间呈现的是刘慈欣对元宇宙这一新兴文明生态的初步构想:首先,《三体》游戏通过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以区隔、营构元宇宙共同体的“数字拜物教”信仰;其次,开发者通过“唤问”权力使得元宇宙中镜像复制的主体走进了“自反性”陷阱;最后,在元宇宙去中心化机制的运作中,主体通过“数字劳动”实现自我个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更高维度延展,但“数字此在”状态仍使得主体面临再度异化的风险。本文通过
【摘要】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幸存者回忆录》中,故事脉络常围绕着文学伦理学中的伦理选择、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延伸。伦理选择通常是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背景下,最终艾米丽在伦理环境混乱的情况下寻得了一个自洽的伦理身份,这也体现了作者的伦理观。 【关键词】《幸存者回忆录》;伦理选择;伦理环境;伦理身份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小说全面地展示了美国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创伤的角度,探讨主人公创伤背后存在的种族、越战等社会问题,分析科尔曼的种族创伤与莱斯的战争创伤的社会归因,反思在扭曲的社会现实下人遭受创伤后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创伤;种族歧视;越南战争;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庾开府集笺注》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馆臣从庾信人品文品、作品传世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点评,言明了收录此书的原因。在《提要》中馆臣虽不认可庾信为人,但较为客观地拨正了前代对庾信及其文学作品一味否定的态度,正视了庾信骈文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为人们研究庾信和六朝骈文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庾开府集笺注》;庾信 【中图分类
【摘要】自《骆驼祥子》问世以来,诸多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其中的人物形象。虎妞作为《骆驼祥子》中的女主人公,其女性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关于虎妞的评价大致分为三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虎妞是一个丑陋的剥削者,她爱祥子、利用祥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毁了祥子;也有学者认为虎妞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受害者;第三种观点认为虎妞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忠诚又狡诈,具有双重性。学者们总说纷纭各有其合理之处。因此,本文试从女性视角解读
【摘要】从游观登览到框取命名再到选址安家,元结不断以其主体性为山水附加意义和理念,使山水走向人化。山石水涧本不一定与意义挂钩,而作家却依靠书写与命名的方式覆盖其原本的存在状态,使浯溪山水成为创作者主观意图生产的载体。在书写、命名之后元结在浯溪的营建修筑,再度表明了对此处风景的所有权。通过框取、附加、拥有这一系列过程,元结为自己寻觅到了可以安放自身的家园,而元友让的重归则使得家园的含义得以确证。浯溪
【摘要】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爱国主义情怀的佳作名篇,它们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心念社稷的忧患意识、心怀苍生的忧民情怀、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与热爱大美河山的炽热情怀共同构成了中华经典古诗文爱国情怀的基本内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关键词】古诗文;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文学创作论是《文心雕龙》最核心的部分,涵盖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一理论集中表现在《神思》篇中。在该篇中,刘勰指出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即“神”与“物”的融合统一,且“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主体进入到虚静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刘勰还对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语言呈现进行的探讨,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展现了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文心雕龙·神思》;虚静
【摘要】数十年前,舒婷就在自己的诗歌中多次表现出对女性爱情观的积极思考,明确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与平等,追求独立事业与圆满爱情的统一,呼唤女性生命本体的自由解放,彰显着新时期女性爱情观的转变及对健康爱情的追求,其诗歌创作《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等便是很好的例证。在几十年后的当今社会,女性在爱情中却仍然常常陷入困境,社会定位固化、自我价值实现受阻等问题持续对其产生困扰,在此情况下,舒婷在诗歌里所
【摘要】坂口安吾是二战后日本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提出的“堕落观”对战后的日本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堕落观”的形成与日本当时的社会特征关系密切,如天皇信仰的倒塌和传统道德观念的破灭等。《堕落论》和《续堕落论》所阐释的“堕落观”是一个以“人性”为核心的线性观点,其本质是人性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即“旧体制旧道德崩坏——堕落——新体制新道德诞生”的无限循环和螺旋式上升。
【摘要】按照《史记》的记载,晋文侯在位35年,即公元前780年至公元前746年,历来几乎无歧异。本文以古本《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的记载为主,以《史记》的记载为辅,并结合其他文献的记载,通过对相关的史事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晋文侯在位当是27年,即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746年。其中,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769年当是晋殇叔在位,公元前768年至公元前746年当是晋文侯在位,晋文侯元年至四年当是追
【摘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相辅相成的法律准则和道德教化。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天下安定便成为众多思想家的毕生追寻。而荀子,博取众家之言,成一家之书。他将天人观与人性恶作为理论基础,延伸到“隆礼”“重法”,主张“王道”与“霸道”相结合,力推礼主刑辅,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向世人展现他的政治思想。荀子的思想虽有局限性,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也为当代中国法治提供了启发。鉴前人之智慧,寻今朝之明途。探
【摘要】《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最早使用“本心”这个概念,论述了在“舍生取义”的选择面前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以“本心”为研究支点向外发散,探究“本心”对人的重要性,分析“失其本心”的原因,进而研究孟子的修心功夫: 不动心、涵养本心;尽其心、求放心。由此得出“本心”是孟子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不动心”“养心”“尽心”“求放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孟子心学;《鱼我所欲也》
【摘要】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儒家主张的差等之爱不同,他主张对天下人给予广泛而平等的爱。同时,墨子“兼爱”思想以治理天下为目的,探寻天下不平的根源,并指出损人利己、残贼相害是天下祸乱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兼爱”思想的内涵进行分析,从“爱”与“利”的角度去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意义,使“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仍能为人们所用,弘扬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中图分类
【摘要】婺学源远流长,学脉的传承为其主要方式。但是除却传统的师承授受外,宗族的流衍亦为金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助缘,磐安梓誉蔡氏即是一例。若我们不将“婺学”本身的概念限定为金华地区土生土长的思想体系,而是将其视作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那么包括磐安梓誉村蔡氏在内的宗族文化,自然可以归入“婺学”的传统之内而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而通过对《梓誉蔡氏宗谱》这一文本的考察,亦能对厘清一些理学史上的问题提供借鉴
【摘要】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通过论述天人关系,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天”只是影响而非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同时,荀子主张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并在“礼”“法”的制约下“制天命而用之”,要求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构建起生态伦理责任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朴素的发展观契合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实
【摘要】柏拉图美学思想超越了传统哲学范围,他将关于美的相关观念以及终极价值讨论归类在了生命与社会思考之中,着重体现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前瞻性与先进性,这一理论研究对于当代美学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启示。对柏拉图美学思想理论根源的“复魅”,对当代我国关于西方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西方优秀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以及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针对美的“复魅”过程。本文将从对柏拉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的传统戏剧类非遗更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藏。沪剧作为上海的本土地方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突飞猛进的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冲击,沪剧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困境。本文以沪剧为例,梳理其渊源、特点和保护现状,针对其发展困境探索有效保护沪剧的对策建议,为其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思路,实现传统戏剧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改编的影视剧重归银幕,并且能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用全新的方式阐释经典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本文研究“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现象,并进一步总结“红色经典”影视改编在主题、人物形象、视听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同时总结“红色经典”在新时期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红色经典”;影视;翻拍;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富春山居图》和《蒙娜丽莎》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14至16世纪艺术成就的巅峰。二者在艺术风格、主题和技巧有着显著的差异,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了对整体和谐与意境的追求,凸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比之下,《蒙娜丽莎》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示了艺术家对个体自我表达以及对情感深度的探索。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的艺术概念和美学视角的不同,还反
【摘要】本文以吉林民俗歌谣为研究对象,针对民俗歌谣的生发背景、表现形式、文化价值作出探讨,指出在生产劳动的孕育与宗教信仰的辐射下,以婚嫁歌、丧葬歌、建房歌、节日歌为代表的吉林民俗歌谣是吉林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索吉林民俗歌谣背后的文化价值,将吉林人民在特殊地域环境下所孕育出的价值观念揭示出来。这些歌谣承载着吉林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勤劳耕作、代代生息的旺盛的生命力,更是深入了解
【摘要】从绘画这个概念出现,笔画便一直占据主流。“指画”虽在各个时代都有出现,但都未有大规模的流行,高其佩之后,指画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得益于明清特殊的时代背景,“四王”等画家所推崇的正统画派成为主流,大多数文人画家开始寻求变数。由高其佩发扬起来的“指画”很快成为文人画家们所推崇的“反正统”的绘画方式。高其佩引领起的指画技法也被其侄孙高秉记录成册,称《指头画说》。通过这篇记述高其佩指画方方面面的
【摘要】意境不仅仅是中国诗学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诗学艺术经验的深刻概括,它体现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特质。同时,意境也是主观与客观融合后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象,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在绘画、舞蹈、建筑、书法等多种艺术形态中得以体现。为了进一步揭示意境的美学含义,现从意境理论切入,以中国舞蹈和绘画为例,通过对中国舞蹈的灵动飘逸和绘画的笔墨神韵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了这两种造型艺术在意境创造上的独特
【摘要】影视字幕翻译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影视剧的输出效果。本文在研究字幕翻译特点的基础上,选取《甄嬛传》日语字幕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目的论分析其翻译策略,以期对日语字幕的翻译起到参考作用。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认为目的论及其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对字幕翻译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视角,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具体目的是使译文符合剧情逻辑和目的语观众所在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实现。 【关
【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法著作,被誉为兵学经典,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灵活应变、因势利导、以少胜多等策略原则,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传统的英译研究多以文字模态为主,漫画版《孙子说》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孙子兵法》中的兵法原则和智慧,为中华典籍外译提供了新的版本。本文以漫画《孙子说》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模态视角,结合图文模态的互文性,与传统的单一文字模态译本进行对比,探讨
【摘要】翻译美学视角下英译工作可被界定为译者基于审美意识去认识和解释审美客体的美学特质,通过语言转换创造适配于目的语环境下的审美客体的过程。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深度对比和分析许渊冲、吴钧陶、蔡廷干、杨宪益四位译者对《清明》英译本美学价值的得失,尝试得出美学价值在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中再现程度较高的译本。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歌翻译;《清明》 【中图分类号】H315
【摘要】观念是人意识中文化的凝结,是语言世界图景研究的基本单位。观念词作为语言世界图景研究的重要手段,能够鲜明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语言意识和民族性格。“Мать/母亲”作为语言文化中重要的观念词,是语言世界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俄汉观念词“Мать/母亲”的探究能够深化人们对俄汉语言世界图景的认知与理解,对了解两国民族文化内涵、民族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世界图景;观念词Мать/母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传达是否准确非常重要。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其字幕翻译是影响人们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层面分析影片《五尺天涯》的字幕翻译,以期为今后字幕翻译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字幕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五尺天涯》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本文以英语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解读和应用为主题,首先分析了英语俚语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体现出了英语俚语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又介绍了正确解读英语俚语的方法,应用俚语的场合以及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俚语差异的策略,最后总结英语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俚语;文化差异;语言沟通;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3 【
【摘要】“V到都X”构式普遍存在于四川方言口语语境中,该构式在积极情绪语境中,对话语中的正面信息进行肯定,强化话语中“喜爱、兴奋、激动、愉悦”的积极情绪;在消极情绪语境中,对话语中的负面信息进行否定,强化话语中“不满、愤怒、厌恶、反感”的消极情绪。其原型情态语义具有[+夸张凸显说话人主观情感态度]的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其深层原因为: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心理顺序大致相同,构造出了“(连)V1到都
【摘要】调查可知,当前京津冀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着农民参与度及满意度不高、政府大力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农民的了解率及使用率较低的现实。而农民通过新媒体自行获得文化资源比例高,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60岁以下农民获取文化资源的首要渠道。因此,重视新媒体对于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完善农民意见表达与反馈机制、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农村
【摘要】册页是中国书画传统的装裱形式之一,其装裱特点便于人们对书画作品的取阅,增加了书画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册页装裱发展到了清代,工艺特点完全成熟,品式种类繁多,特别是清代宫廷对册页的装裱,总结历代的做法和款式,用料精美,做工精细,达到了中国册页装裱的艺术高峰。本文介绍了清代宫廷主要的装裱品式、用料特点和极具特色的册页包装盒,展示了清宫装裱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宫廷;册页;装裱;工艺
【摘要】“方”字是汉字遣词、造句、表义中的高频字根。由于时间久远和应用广泛,“方”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的互动关系出现了较大的背离,导致“方”字本义湮没、引申义取代本义成为字义认知的常态。但是“方”字的本义标定与渊源考据具有重大历史和学术功能,必须加以厘清和回归。本文认为“方”字本义应当回归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原义出发点,依据两个重要的判定原则,从“倂船”的本义起点去推演引申义的用法扩展路径及二者之间
【摘要】用构式语法的观念探讨汉语量词重叠的构式义。量词重叠核心构式义反映了人们的一般认知经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构式义是对基本范畴的扩展,构成了以量词重叠家族相似性为范式的“多”义范畴系统。“多”可以体现在时间和空间、动态和静态、事物和动作的不同层面。由此,可以量词重叠构式义范畴为基础构建量词重叠知识体系和框架。 【关键词】量词重叠;构式;核心构式义 【中图分类号】H146
【摘要】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海上邻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汉字是中日两国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了自公元前一世纪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列岛,再到七世纪的遣唐使来华,直至近代日本汉字对中国汉字的反哺,现代日本日语汉字体系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对汉字的影响。汉字伴随着中日交流的不断深化而发生着不同的演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汉字特别是日语汉字历史上的演变动态,探究不同时期下汉字演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