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标志文人五言诗成熟的里程碑,诗歌内容多表现羁旅途中客游他乡的感慨、文人的彷徨失意、游子思妇之间的离愁别绪和相思之苦等情感,尤其善于利用时间的流动变化和空间的转换转移来推进诗歌内容,深化诗歌感情,对于时空的描写是其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出发,审视《古诗十九首》中的时间书写和空间书写,挖掘隐藏在时空之下的生命意识和悲剧意识,探寻诗人创作时的内心
【摘要】小说题目如果是某种自然物象,其象征色彩是显然的。白色百合花有着百年好合的花语,代表着对纯洁感情的向往,对美好家庭的祝福。作者茹志鹃在1958年写1946年战争背景下的美好人性与情怀,并以“百合花”为题,一定寄寓了自己的深刻情思,暗示小说的主题。本文从《百合花》文本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知人论世,探析文题“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及丰富内涵。 【关键词】《百合花》;茹志鹃;象征 【中图
【摘要】《美丽新世界》构筑了阿道司·赫胥黎对理想社会的批判性思考,成为他创作中的一部反乌托邦之作,描绘了一幅科技主义和极权统治结合的社会的讽刺画。本文阐述作品中极权统治下文化产业对人类思维的侵蚀和控制,从社会现象的物化和思维过程的物化两方面剖析,进而反思当今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现代科技、如何坚守人的自由意志以及如何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美丽新世界》;科技;文化产业;物化 【中
【摘要】《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品,也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扛鼎之作。整部小说都笼罩着浓浓的悲剧色彩,本文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为视角对这部小说中所抒发的悲剧色彩进行分析,主要从人物身上的悲剧命运和情节上所体现的悲观主义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布登勃洛克一家》故事悲剧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摘要】美国女剧作家温迪·瓦瑟斯坦代表作《海蒂编年史》以幽默诙谐且寓意深刻的话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中老年女性形象,她们在面临情感和事业困境时的艰难选择,书写了她们在实现女性身份认同道路上遭遇的女性衰老困境,展现出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影响下女性对于身份认同的诉求。本文通过论证《海蒂编年史》中体现的女性衰老困境,并通过主人公们走出困境的方式,重新实现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进而更好地提高女性尤其是中
【摘要】纳博科夫的小说有某些见习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遥不可及、渺不可见、远离浊世的理想之地,这种意象创造出至美视景。《云、城堡、湖》中,美得令人难以企及的田园风光,把抑郁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衬托得更加悲惨、令人动容。他为了逃脱周围带给他的精神压力,终于不顾一切投入了令他心旷神怡的大自然的怀抱。本文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通过诠释小说中的对立意象、探究含混、悖论、反讽等手法的运用来分
【摘要】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小说《愤怒的葡萄》中借助多方位、多元化的空间叙述技巧,着力展现物质空间、权力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建构过程。作者通过多维度的空间叙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底层人民对家园和身份的追寻,揭示出底层人民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诠释了对重构底层人民生存空间的伦理诉求以及他们建构平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 【关键词】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主题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
【摘要】本文通过存在主义的透镜剖析了约翰·威廉姆斯的小说《斯通纳》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困境及其做出的重大选择。本文首先概述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于人生意义、自由与责任的核心理念,并将这些理念作为解读文本的理论框架。接着,通过分析斯通纳在职业、家庭和社会中的孤立无援状态,揭示了他所面临的存在性孤独和荒诞感。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斯通纳如何在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中做出自由选择,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这些选
【摘要】《宠儿》这部作品中的伦理问题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小说中塞丝的杀子行为更是引起了道德伦理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塞丝杀子的伦理选择看似违反伦理道德和禁忌,但也反映了她当时所处的伦理环境。身处艰难的伦理环境中,面临着困难的伦理选择,塞丝寻找着自身的伦理救赎之路。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视角对《宠儿》展开论述,从小说中的伦理环境、主人公所做出的伦理选择和伦理救赎解读《宠儿》。 【关键词
【摘要】《世界的词语是森林》是一部体现厄休拉·勒圭恩创作风格的佳作。多维立体的叙述视角模式将反殖民主义的伦理主题有机融合在星际接触的科幻题材当中。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和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的综合运用奠定了潜在伦理基调;话语形式的差异与混杂推动了人物之间的伦理分化;而对人物视角的叙述干预则突出了核心故事事件的伦理意义。分析作品的叙述视角模式及其伦理意义,能够管窥作家备受称道的创作风格,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挖
【摘要】“海上诗群”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时代氛围中,其主要成员大都有着良好的学院背景,他们与同代诗人共享着丰富多元的思想资源,从中外经典诗歌中汲取营养,因相同的文学审美而聚合,并在此基础上保留了各个诗人的自身风格。作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重要主体,一方面,“海上诗群”不可避免沾染时代气息,与其他流派呈现出类似的倾向性;另一方面,由于“海上诗群”以上海为中心,诗人们在创作中不忘对城市之复杂面貌
【摘要】林逋的文学成就可以追溯到他独特的个性——特立独行的隐逸行为和冲淡平和的人格。其作品准确地表达出他的精神世界,其描绘了西湖孤山的日常生活,真实地展现了他隐居的心态和情感,反映了他在生活中的自由自在和闲适。这些都显示出他在文学领域的特殊审美,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他喜欢隐居自然,点缀自然,融入自然。笔下的诗作充满着山野气息和对自然美的爱。向内追求超脱悠然的空灵心境,向外追求与山水自
【摘要】小品文作为晚明文坛上的突出代表,不仅代表了晚明文学的时代特色,也体现了晚明社会思潮影响下文人审美情趣的追求。从晚明小品文的创作可以看出文人的双重审美取向,在李贽、王阳明等人的影响下,晚明文人慢慢走出“异端”思想的影响,对于社会现实重新审视,开始转向俗文学的创作。另一方面,晚明文人在小品文的创作中更多地表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用诗意的眼光展现雅致的生活情趣。 【关键词】小品文;文学思潮;文人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据可考的女诗人,许穆夫人凭借着赳赳赴难的救国事件在《左传》女性人物中脱颖而出。许穆夫人所表现出的优秀人格特征即:计之深远的卓识才略、护国佑民的爱国情怀、以义犯禁的坚毅勇气,与当时的士人风尚息息相关。深入挖掘士人风尚对许穆夫人的性格影响,对后人传承高尚品格精神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士人风尚;许穆夫人;卓识才略;爱国情怀;坚毅勇气 【中图分类号】I206
【摘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对增强我国民族文化自信和展现民族文化软实力举足轻重,对促进以韩素音为代表的跨文化交流者认同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韩素音自传作品细腻展现了一名混血儿动态建构自我文化身份的历程,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提供有益启示。本文拟以文化认同为视角,以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为支撑,通过探寻韩素音中华文化认同的情感逻辑,发掘以韩素音为代表的华侨华人由于身份、文化、立场的不确定性造成
【摘要】本次研究是针对后羿与赫拉克勒斯两位东西方典型历史人物的神话化进行跨文化比较,主要通过文献查找、典籍研究的方法对两个人物的神话化过程进行溯源并对其神话化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对两者之间从神话记忆到历史记忆的比较研究,发现了神话与历史的内在融合,本次研究也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了东西方各自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文化内涵的异同。 【关键词】后羿;赫拉克勒斯;历史与神话;异同 【中图分类号
【摘要】二元观念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中,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即人与神的冲突、人与物的冲突、人与自我的冲突。普罗米修斯与美狄亚这两个文学原型形象,作为“灵”的普罗米修斯和作为“肉”的美狄亚,他们在二元观念为特色的西方文学里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内涵。他们有时彼此互相埋怨、敌视、对立,有时“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有时又成一对“冤家路窄”的恋人,慢慢走上了“灵”与“肉”的结合。但这也不是他们的最后归宿,因为文
【摘要】道咸时期,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接连爆发,清政府摇摇欲坠,整个社会更是千疮百孔。在这样的危难时刻,诗人们没有选择消极避世,而是不被传统田园诗的风格所囿。他们在田园诗里大放异彩,控诉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指摘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也歌颂爱国志士的勇敢无畏。本文旨在探讨这个时期田园诗中的入世精神的体现以及其保家卫国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道咸时期;田园诗;入世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学者们往往将荣格提出的“共时性”现象与《周易》中“感应”的思想进行比较与研究。而“共时性”与“感应”之间的关系绝非表面的一个简单对比。荣格从自己的个案、体会以及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阐释了“共时性”这种有意义的巧合现象背后,其实是有深层的哲学背景,而这与《周易》哲学的感应思想以及其背后的心性论与本体论不谋而合。对“共时性”与“感应”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应该流于表面,而其背后涉及的《周易》哲学深
【摘要】“偻句”的本义与构词方式一直具有争议。“偻句”一词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杜预注“偻句”为地名,但有些学者认为“偻句”本义为宝龟,经本文考证“偻句”的本义为宝龟更为合适。“偻句”向来被人看作双音单纯词,也就是联绵词。但是,通过对训诂材料的考察,从词源角度来分析,“偻句”并不是双音单纯词,而是联合型合成词。 【关键词】偻句;本义;联绵词;合成词 【中图分类号】H141
【摘要】朱熹凭一己之力将南宋初程颢主张的以静为宗的道南学派,转为程颐以敬为宗的理性主义。伊川有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①(《朱子语类》卷十二)朱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主敬穷理”的思想,且对“敬”字评价颇高,其云“盖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 ②(《答程正思》,《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又曰:“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1](《朱子语类》卷十二)可以说,“敬”字贯穿了朱子整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年月日,这为后世研究武王伐纣的公历年月日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然而,《史记》记载的武王伐纣的年月日,相互之间却存在歧异。究其原因,当是司马迁在记载武王伐纣的年月日时依据了不同的历法建正,导致记载不一致。本文结合其他文献的记载,并依据相同的历法建正,对其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武王伐纣的年月日当是如下:观兵盟津当是周武王十年,牧野之战当是周武王十二年;若依据的历法建
【摘要】马尔库塞批判了技术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统治手段对人的压制,他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进行了继承,并且将人本主义融合到技术哲学中,形成了对技术哲学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对技术本质进行了研究,并对当时社会技术统治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技术已经使当时的社会成为病态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对解决技术问题的途径探寻是十分必要的,他诉诸艺术的美学救赎之路,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论战性檄文《神圣家族》中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观念、思辨唯心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抽象的唯心史观中批判的发展脉络,借以明晰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过程中的思想变迁,探寻唯物主义与群众史观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据此得到社会主义建设相关认知的启示。 【关键词】神圣家族;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关于“人”的问题在哲学界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并从自然、实践、社会和历史四个方面对“现实的个人”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提出“现实的个人”既是从事实践的主体,又是一个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发展起来的生命体。“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现实的个
【摘要】关于司马迁的生卒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应于汉景帝中元五年至汉武帝末年。汉朝正值繁荣鼎盛之时,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时代的变革与强盛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了重要条件,也造就了司马迁的卓越成就。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创作宗旨,秉持着唯物主义精神,心系民生,发前人之未发,呕尽毕生心血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这部书中所蕴含的进步
【摘要】《洛阳伽蓝记》是东魏杨衒之撰写的散文体地理志著作。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重游洛阳,追忆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伽蓝(梵语,指佛寺)的兴隆景象,成此书。全书共分为5卷,以洛阳佛寺在洛阳城中区域分卷记之,记载了八十余所寺庙的方位、兴废,也记叙了宫廷变乱、诸王废立等孝文帝以后的一些史事。该书内容包罗宏富,取材真实,其中许多资料可补《魏书》《北史》之缺失。《洛阳伽蓝记》是研究洛阳城及佛寺的重要史
【摘要】在题咏研究中,经典意象会构成一种文化想象,《楝亭图》便是一例。《楝亭图》是曹雪芹祖父曹寅为追思父亲专门请多名画家所绘的同题作品。画卷反映了曹寅对其父的忆想,题咏则是对孝思的提倡。曹寅的孝道精神在题咏中得以传播和发扬,通过书写题咏,也使士人不断认同着中华孝道文化。 【关键词】曹寅;《楝亭图》;题咏;孝文化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左翼电影上接左翼文学,下启国防电影,是揭示我国文艺与社会运动之间关系的重要文本。在左翼电影中包含有大量探讨女性生存困境以及女性解放议题的电影。因此,左翼电影中的女性叙事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介质,是我们进入那段历史,揭示个体生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革命、解放议题的重要路径,从而表明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不稳定性所具有强烈的颠覆力量,成为女性革命以及性别解放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左翼电影;女性叙事;女
【摘要】姜文作为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其作品《一步之遥》一经上映便引发巨大争议。与当今主流影视作品大多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不同,在影片中姜文另辟蹊径地应用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进行创作,且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其对人生、社会的思考。陌生化效果将观众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进而使观众透过现象看待事物的本质。姜文将陌生化效果应用在文本、人物形象及视听语言三方面,这种相对独特的陌生化效果的应用致
【摘要】在第十四届“荷花奖”的舞台上,民间舞作品《江南》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该作品以江南地区为背景,通过舞蹈的形式与内容展现了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本文通过对其三部分进行展开,探寻舞蹈作品《江南》的动作韵律,在继承与发展中不仅体现出舞蹈意境的营造,也将诗画江南的审美品格,在拓展江南舞蹈审美维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出浙江文
【摘要】“五不翻”理论是唐代高僧玄奘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主要阐述了五种适合音译的情况,有利于保持佛经原有的韵味,最大限度地保障佛经的本意不被曲解。直至今日,“五不翻”理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五不翻”理论出发,对《美食译苑》中的菜名翻译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理论,并为中国菜名翻译实践所借鉴,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理论;中国菜名 【中图分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拥有多语种多版本的译本。对《红楼梦》各译本的翻译研究有助于深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研究中,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中名目繁多的珍馐餐食均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缩影。因此,本文选取最具权威性的两部《红楼梦》英译本,根据以往研究对《红楼梦》饮食的总结,从中筛选出143种食物指称,并借助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汉英平行语料库,查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沟通媒介,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但翻译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所面对的困难又是层层叠加。不同译者针对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模式,有时甚至需要挑战作者原文表达含义去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以叛逆者的形式出现。本文首先对翻译即叛逆者(Traduttore,traditore)这个概念进行解读,进而揭示翻译与叛逆者的关系。从跨文化的角度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语境差异三个角度和翻
【摘要】利川市为湖北省县级市,本文主要以利川方言代词作为调查对象,对利川方言的代词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利川方言;代词;语法功能;语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
【摘要】新兴称呼语“N们”可用于陌生人之间,其中“N”由亲密关系间称呼语构成,例如“宝”“家人”“姐妹”等。本文注意到交际双方陌生化的身份特点,从真值意义与非真值意义层面对“N们”进行分析,论证了“N们”用法的合理性及其原因所在。此外,“N们”用法也有其限度,一方面“N”应具有“+年轻化”“+口语体”的特点;另一方面“们”具有拉开交际双方社会距离的作用且不能被省略。 【关键词】“N们”;真值意义
【摘要】“沸水”类词汇作为一般词汇广泛分布于各大方言区中,并且同其他词汇一样,在各方言区都展现出典型的“同物异名”现象,但不同名称的方言地理分布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选取典型的“沸水”类词汇作为分析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共时地理分布差异,追溯这些“沸水”类词汇的历史演变特征,描写其语义和构词特征,并解释形成共时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沸水”类词;地理分布;语义特征;构词特征;差异;成因
【摘要】福州话隶属于闽东方言片的侯官小片。福州话中存在大量的分音词,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分音词在语法和语义层面上的特征,为汉语方言及汉语史的研究提供材料依据。 【关键词】分音词;语法特征;语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123-04 【DOI】10.20024/j.cnki
【摘要】清代以来贵州各地区茶叶种植不仅范围广、产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茶在贵州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以茶饮食的方式满足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外,还通过茶诗词、采茶歌、民间故事等文化形式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娱乐场所茶馆的出现更加延伸了茶的内涵,茶作为社交媒介扮演了特殊的社会功能。通过梳理清代至民国时期贵州的茶事艺文,剖析茶文化中包含的社会因素,以进一步探究茶对贵州地区民众生活
【摘要】污名化就是通过污名化标记这一符号对污名化对象构建一种认知上的遮蔽,概括特质、贴标签、建立刻板印象等都是污名化的手段,它使个体或群体背上了莫须有的被贬抑的属性和特质。目前与“污名化”相关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政治话语等研究方向,较少从污名化的语言载体本身出发去对污名化语言的产生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对目前社会中经常使用出现的经过语言变异的污名化语言进行分类,并运用认知语言
【摘要】本文从语体语法中的体原子角度对六类电影名称的韵律结构和语法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电影名称的两大结构与语体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平衡性、长短性的韵律结构分别具有正式体和口语体的特征,偏正式语法结构具有一定的正式度。此外,时空义素、古语词同样是影响电影名称语体特征的两个因素。同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电影名称的语体特征,能够发现电影题材与电影名称、语体相对应。一般来说,与观众心理距离、文化距离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