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主要讲述寒苦书生张生发迹之后抛弃没落贵族小姐崔莺莺的故事。当今许多人批评张生是位十足的负心汉,就连作者元稹也因《莺莺传》张生一角被质疑人品,但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张生抛弃崔莺莺,真的算是始乱终弃的行为吗?本文就作家元稹的生平经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回归文章本身来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引起对“张生”形象的重新审视。 【关键词】张生;元稹;《莺莺传》;
【摘要】《夜》作为沈从文此前没有发表却收录在《沈从文甲集》中的一篇小说,隐喻思想深刻。《夜》隐喻的是“生命意象”,从根本上说“夜”的意象描写就是湘西边民在艰难境遇生存的顽强生命力。本文立足于“夜”的描写这根主线,探讨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具有神话色彩的异域世界,在景物描写和故事叙述中隐喻的是人在复杂心境中对生命庄严之美和人性诚爱之美的歌颂。老者“无故事”的故事隐喻的是人生之痛,更是沈从文在自我灵
【摘要】《文城》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余华民间叙事的风格,并融入魔幻传奇色彩,讲述了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北方青年林祥福携女儿林百家南下寻找文城的故事。小说以苦难的外衣讲述了一个温情故事,通过一个全新的叙事展现对人性与情感的思考。当下文学研究领域里,采用比较法、启发法、文献分析法等文学研究方法,对《文城》进行分析阐释,讨论其中体现的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文城》;余华;人
【摘要】《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宗懔根据亲身见闻与前人记载所著的一部描写荆楚地区岁时节气不同风俗的民俗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不少关于节日庆典时对于神鬼的祭祀,反映出了当时楚地的风物人情,这些风俗有些与时局结合较为紧密,也可从中看出当时社会的变化。 【关键词】荆楚;信仰;仪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
【摘要】怀揣一颗童心,富有天地情怀,抱有敬畏意识的孙幼军本人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小猪唏哩呼噜》中,他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真实描摹了日常生活中的奇妙,塑造了善恶阵营的对垒和融合,展露出孩子们天真无邪世界的简单美好,成功营造了真善美的精神。本文通过解析长篇童话《小猪唏哩呼噜》中的“真善美”底色,对童话中隐藏的教育意义和审美感受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童话;真善美 【中图
【摘要】王蒙的《这边风景》是描写边疆各民族生活的经典之作,是当代文学一次跨文化写作的成功试验,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艺术性。小说成功地描绘了边疆的自然风光,全景再现了边疆兄弟民族的民俗风情,表达了各民族共同劳动、团结一心的主题。小说融入了维吾尔人“塔玛霞尔”式的生存哲学和维汉混合体式的表达方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美学风格。《这边风景》在双重文化视域的交替下,展现了新疆个性化的魅力,拓宽了西部文学的广度与深
【摘要】本文从后人类主义视域出发,对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男孩与女孩》中的动物书写进行再解读。小说中,门罗聚焦动物书写中的后人类理论视野,通过叙述者的认知嬗变历程,揭示动物受人类宰制的生存困境,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话语,为动物权利提供正当性辩护。该叙事从叙述者生成—动物的过程中看到了人与动物同行共生,构建人与动物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男孩与女孩》;动物书写;后人
【摘要】夏洛特·门德尔松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犹太裔女性作家之一,离散群体的创伤与身份问题一直是其小说关注的核心。《半个英国人》于2013年入选英国布克奖长名单,讲述了一名混血女孩在英国饱受歧视,痛苦成长的故事。门德尔松立足于“犹太裔英国人”的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英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家庭矛盾给少数族裔带来的创伤,同时展现了少数族裔群体在流散漂泊中的苦闷彷徨以及面对多元文化时身份无法得
【摘要】《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主要由对话组成,分析它们或可揭示香蕉鱼的隐喻与西摩的死亡之谜。饱受战争阴影折磨的西摩在爱人的逃避漠视、社会的双重敌意与“预言女巫”西比尔的最后一击之下,走向了死亡的悲剧。香蕉鱼的困境和西比尔的悲剧似乎都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留给世人的难题。此外,从对话艺术的角度上看,小说中作为内容载体的对话或可称为“冰山式对话”“诗式对话”和“欲擒故纵式对话”,具有
【摘要】蒲松龄在《罗刹海市》中对玉树的细节描写并非闲笔,而是与马骥作为个体人物的心理密切相关。晶莹的“玉树”是马骥容貌和才华的隐喻,而树中心暗淡的黄色则暗示着他的本心已不再简单纯粹。作为文本中具有自觉性的人物,马骥从“中国”到罗刹国到海市,到最后选择归乡的过程,也是他在价值失序的环境中改变自我,不断追寻价值的过程,而最后做出的归乡的选择则暗示着他对自己“莹澈”本心的追求,他希望回到“中国”这个“精
【摘要】“绮靡”是中国文论的重要关键词,从最早词根的“绮”“靡”到“精妙之言”,以及到后世严厉批评的“侈丽、浮艳”,“绮靡”经历了作为关键词的诞生期、生长期、成熟期、再生期的阶段。产生词义的重大转变与当时的文化思潮有着重大关联,理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导致作为“诗缘情”代表外显的“绮靡”又一次在文学批评之中活跃的同时,也致其遭受负面意蕴的赋予。 【关键词】关键词研究;绮靡;中国古代文论;文论范畴 【
【摘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探讨中国诗歌风格论的著作,在文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悲慨》一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叙述了自然、人生和社会三悲,背后蕴含了儒家和道家精神,体现了司空图内儒外道的本质,有其深刻的历史来源和社会来源。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司空图;悲慨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汤显祖,作为明朝卓越的戏曲家与文学家,在理学盛行的晚明时期,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提出了独特的“至情论”,为文学史和戏曲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拟从时代社会背景、师友影响、个人生平经历以及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四个视角,深入剖析汤显祖至情论的思想渊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其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至情论;社会;情感经历;李贽“童心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摘要】余华,中国当代作家,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死亡叙述》《活着》《兄弟》等。余华着重凸显人世间的故事以及对人性尖锐而冷酷的审视,在文学观点、叙事方式上对传统文学的形态结构造成了冲击与挑战。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作品形态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小说偏重对暴力、毁灭、死亡的书写,后期小说则以新视角回望社会现实与人文苦难。在这之中,《活着》与《第七天》实为其重点之作,
【摘要】云南军旅作家群是指以冯牧为核心,公刘、白桦、彭荆风等在解放大西南时期随军南下的一批部队文艺工作者。翻身解放、社会进步、民族平等成为这一代作家基本的思想背景。他们抒写边疆民族独特的文化、艰苦的斗争、翻身的喜悦,描绘祖国西南边陲的奇山异水、别样风情。法国学者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中提出形象学侧重于异文化领域里的国别与民族形象研究,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即
【摘要】曹植作为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其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曹植诗歌中的崇高美进行论述。本文主要依据郎吉弩斯和康德关于崇高美的思想理论来对曹植诗歌中的思想情感、辞章技巧以及艺术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诗歌中崇高美的发掘。在思想情感方面,通过对诗歌中所蕴含的豪迈激昂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来深入探寻曹植作品思想情感上的崇高美;在辞章技巧方面,通过对诗歌中的辞采和篇章
【摘要】梦文学是文学领域中神秘诡谲、内蕴颇丰的一部分,梦诗又是梦文学的重要构成,而目前对于梦诗的研究方兴未艾,有待深入。梦诗在形式上涵盖各种诗体,在内容上则涉及政治、宗教、社会生活及个人情感等方方面面,透过梦的视野可以拓展诗歌阐释的域界,加深对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认识和对自我心理的把握。“诗穷而后工”,南宋时期,宋诗发展迎来继元祐诗坛后的又一高峰,其中“梦”的意象频频出现,成为诗人言情述志、抒发感慨
【摘要】《宗经》作为《文心雕龙》继《原道》《征圣》后的第三章,其承接 “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的释文征圣思想,对“学圣人以为文”这一主旨进行展开论述。其呈现了其在《文心雕龙》创作过程中圣人崇拜的潜在思想逻辑。观察《宗经》所代表的圣人崇拜观念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展现情况,可自《原道》中“文”“道”之义见其呈现出儒家圣人崇拜思想之内部融合可能。而对于彼此攻讦的儒道圣人崇拜思想冲突,刘勰在《原道
【摘要】日本神话中的神明处于一个中间态,既不像中国神话中的神明那般超然世外,也不像希腊神话中的神明那般狂妄。正是这种特质,构造了日本神话中神与人之间略显平衡的关系。 【关键词】《古事记》;日本神话;神人关系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063-03 【DOI】10.20024/j.cnk
【摘要】孔子的师生观是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审美视域探析孔子的师生观,阐述了孔子师生观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美,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交往美,启发诱导、循循善诱的节奏美与和谐自由、轻松活跃的氛围美。 【关键词】审美视域;孔子;师生观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圣人是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目标与最终理想,对于圣人的理解,不同之人便有不同观点。童颜舒注解《禹贡》并非照本宣科,也非单纯的章句训诂、文本注疏之作,而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他认为圣人在顺天而为的基础上,做到了以仁育万物、德被四海,并且在尽人之性、物之性之下,帮助君主养贤治天下,从而使得国家的一统与和平。他心怀圣人,崇尚圣人,他追求圣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摘要】先秦儒家以“富民”为逻辑起点,以“均平”为实践追求,以“大同”为至高理想,形成了自己的富裕观,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经济发展、财富分配和理想社会的思考与追求。先秦儒家富裕观从治国为政的角度出发,构建出针对国家发展问题的治理理念和方法体系,为后世治国安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先秦儒家;富裕观;富民;均平;大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君主是中国古代国家的掌舵者,君主控制着一切,君主是国家的灵魂,不管是在政治上或是在思想上。君主的权力讲究“独”,天下独占、权势独操、势位独一、决事独断、地位独尊。只要君主处在君位,就拥有治理四方的权力,因而君主的权力并非建立在个人修养和道德之上,而是依仗君主的势。韩非作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在《韩非子》中揭示了诸多政治纷争,以及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趋利畏威的各种表现,君主要如何管理各
【摘要】渤海国是唐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羁縻府州。大武艺即位后开疆拓土,“斥大土宇”,一度与唐关系紧张,后来又幡然悔悟,与唐化干戈为玉帛。大钦茂作为大武艺的继承者,“偃武修文”,全面唐化,积极推行文治改革。从大武艺的“武功”到大钦茂的“文治”,渤海国积极全面“宪象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两代王的内外施政策略做比较,探讨二者之间施政方针的异同,进而更好地领会唐王朝在渤海国施政转变过
【摘要】郦道元《水经注》著录汉晋时期的金石碑刻众多,在卷二十七至卷二十九《沔水》中,收录了关于汉水流域汉晋时期的多处石刻文献,如司隶校尉犍为杨厥刻石、太尉李固墓碑、仙人唐公房碑等。这些石刻文献对研究汉晋时期的历史地理及地域文化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探析《水经注·沔水》所收录的汉水流域汉晋时期的多处石刻文献及其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价值,以求促进汉水流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郦道元;《水经注
【摘要】《说文浅说》是晚清学者郑知同探讨“六书”的专书,蕴含了郑氏丰富的“六书”思想,反映了其研究方法和治学理念,是最能反映郑氏“六书”理论的著作。该书是研究清代“六书”学体系和郑知同学术成就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史价值。 【关键词】清代;六书;《说文浅说》;郑知同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提出要通过扬弃异化劳动、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摘要】“反凝视”以凝视理论为基础,常以一种路径的姿态出现在电影批评中,通过女性客体视角,反向凝视男性对性别空间与性别历史的主导,以及重新凝视女性主体以探索构建女性话语空间的可能。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女性困境的表达、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话语空间的构建、自我身份认同四个方面,简要分析电影《芭比》中的“反凝视”策略,以及导演格蕾塔·葛韦格从“呢喃核”到主流商业片的女性意识表达流变。 【关
【摘要】明代文人在戏曲中寄寓现实批判与伦理教化,这类创作提出利用戏曲进行教化的理论,如高明《琵琶记》中“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及丘濬《五伦全备记》中“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等。而明代戏曲“教化论”的强调,是否降低了戏曲的艺术性与娱乐性?本文以《五伦全备记》为例,试论证戏曲“教化论”实际在于客观上提升了戏曲的文学地位。 【关键词】明代戏曲;《五伦全备记》;教化论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影致力于用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反映现代社会下女性的身份困境以及被迫牺牲的生存处境。2021年,电影《我的姐姐》以性别作为故事切入点,再次将“女性主义与两性问题”映入大众的视野,不仅是探讨姐姐的选择,更是折射了当今社会下女性的身份困境与个体价值的受限性。 【关键词】《我的姐姐》;女性主义;身份困境;突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梅自宋代以来备受欢迎,梅谱成为大众学习画梅的范本。明人刘世儒于《雪湖梅谱》自叙前代画梅高手各自皆有所擅,从是书梅花图示、收录的友人题诗、名家题跋、评林、五次刊刻版本,可一览其成就。从宋至明代梅谱众多,对于画谱类的研究众多,但单一针对《刘雪湖梅谱》进行解读的较少,且有些学者认为其价值不高。本文对《雪湖梅谱》相关版本及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综述,对其内容及价值进行客观的释读。 【关键词】刘世儒;
【摘要】在人类的众多感情中,“乡愁”作为人类思想中代表着归属感的独特存在,是每个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它寄托了人们对于自己成长环境所产生的重要情感,成为创作者在艺术表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析“乡愁”在电影中的意象和历史性表达,寻找中国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渊源和意识形态依托,为学界在分析中国电影方面提供新的美学思路和创作角度。 【关键词】中国电影;乡愁;诗意书写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视角出发,重点从内容、风格、语言三方面对比分析张谷若先生和孙法理先生的中译本,深入探讨翻译三原则在两个译本中的具体表现。以期通过对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认识,在今后的文学翻译实践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中译本;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摘要】会话含义理论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对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合作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对《绝望主妇》中的有代表性对话进行分析。通过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剧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带来的魅力,而且有助于观众感受语言的独特使用效果,帮助观众更准确地解读剧中主妇们绝望中的希望,也有助于读者在生活中进行更有效、更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
【摘要】余华小说《兄弟》斩获俄罗斯“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兄弟》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及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种类型。通过译例分析,分别考察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俄译策略,指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中国文学外译的重要影响,以期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兄弟》俄译;文化负载词;
【摘要】“氏”之本义应为“根柢”义,《说文解字》对“氏”字的解释迂曲不可解。“响若氏隤”的本字应该为“ ”,“坻”与“坁”、“阺”与“ ”、“泜”与“汦”三组字存在着讹混情况,在修订第二版《汉语大字典》时应加以区分。 【关键词】氏;氐;讹混;《汉语大字典》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
【摘要】本文以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从命名方式的角度分析近代、现代、当代上海老城厢地名的共时特征,归纳上海老城厢地名的历时演化规律,总结出上海老城厢地名演化的原因: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老城厢经济中心转移、城市化发展使城市范围扩大、城市空间社会功能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老城厢;地名;共时特征;历时演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梁启超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他发表的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达千万字,这些著作具有历史和文学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参与创建了多所知名大学和图书馆,主办了十多种报刊,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大大推进了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梁启超;文化;改革;创新;贡献 【中图分类号】B25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说文解字》144个“土”部字字义涉及与土地、土壤、农业等相关的事物和概念。因此,本文分析了与泥土、土壤相关的字,如“壤”“塙”“垆”等。这些字描绘了泥土的质地、颜色和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土壤肥力的重视和探索。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土”部字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对土地的认识和利用,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摘要】南阳方言中,存在一些特殊程度副词,如“情”“高低”“歪好”“光”“成” ①等,用法不仅与普通话不同,而且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的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这些词语在方言和普通话中具体用法的对比分析角度,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特殊程度副词;句法;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近年来,“文字讨好症”在网络上十分流行,备受年轻人的关注。很多人都“患”有“文字讨好症”。“文字讨好症”的出现与语言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字讨好症”也成为导致语言“通货膨胀”的必然原因。本文将从语言“通货膨胀”分析“文字讨好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通货膨胀”;“文字讨好症”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