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凯特·肖邦创作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讲述了患有心脏病的马拉德夫人在听闻丈夫去世消息后一小时内发生的故事,重点突出了马拉德夫人从公共空间接收丈夫死亡信息到独自一人呆在卧室里时思考自己人生的心理变化。与凯特·肖邦同一时期的女性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其长篇散文《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强调个人空间对女性小说家走出男性传统藩篱、重构女性自我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在公
【摘要】《左传》是我国一部宏大的历史著作,除了具有史学性质外,还具有极强的文学性。本文对《左传》中的女性叙事艺术进行分析,探寻春秋时期父权社会下女性的命运、女性观,探讨《左传》女性叙事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左传》;女性叙事;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007-03
【摘要】本文以文化地理学为研究视角,着重从小镇上的自然景观、家庭景观和社区景观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认为怀尔德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田园诗式小镇的景观书写带有独特的隐喻性意义,肯定了日常生活的永恒价值。怀尔德对小镇的景观书写,旨在唤起世人对有机共同体生活的怀念与重新回归心灵家园的渴望,体现其和谐共存的人文关怀思想,从而实现戏剧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我们的小镇》;景观;隐喻性 【中
【摘要】屈原是楚辞体体制的开创者,原始氏族社会的自然崇拜以及长期的楚地生活使他的作品涉及大量的自然折射与文化传承,同时也使《楚辞》中的自然景观与楚地的民俗风情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翻阅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只有较少学者在民俗学视阈下对其进行解读,且大多致力于某一篇或某一种民俗事项的研究。以“荷”意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民俗学角度探寻《楚辞》中香草意象对楚人服饰、建筑等物质生活以及婚恋习俗和巫祭活动等精神生活
【摘要】《荒原狼》从认识和分析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德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出发,到找到自我救赎的方法为止。黑塞用严厉的笔触将当代人的生活形态揭露出来,同时深刻分析内藏“荒原狼”的人的真实想法,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是,这部作品的意义不只在于批判,更在于探索和建构。黑塞本人的创作目的,实际上是通过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矛盾的分析,探索如何进行自我救赎,最终指向的是疗愈而非破坏。 【关键词】《
【摘要】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哥特色彩,她的小说《善良的乡下人》描述了哲学女博士哈尔加因残疾而引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困境。本文通过观察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善良的乡下人》一文中对“二重身”写作模式进行的特殊变形,分析现代个体身份认同的危机。弗兰纳里·奥康纳对以哈尔加和曼利·波恩特为中心的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替身关系做出了颠覆与还原的三次变动,勾勒出一幅框架式嵌套的“二重身”模
【摘要】鲁道夫·阿纳亚是当代著名的墨西哥裔美国作家,其处女作《祝福我,乌蒂玛》被公认为奇卡诺文学的经典。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安东尼奥·马雷斯的成长经历,并以全景式的角度反映20世纪40年代奇卡诺社区经历的巨大变化。本文将从鲁枢元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剖析作品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以及作家对和谐生态环境的向往,深挖其文化所蕴藏的生态智慧,以期为通达普遍环境公正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祝福
【摘要】虽然学界通常认为美国于19世纪末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但帝国主义思想早在这个年轻国家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而昭昭天命论正是美国帝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回顾历史,《白鲸》毫无疑问可以看作是美国帝国主义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写和预言。麦尔维尔在对裴廓德号船长亚哈展现出来的疯狂复仇决心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的刻画中以及对19世纪美国捕鲸业波澜壮阔的描绘中,可以说充满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而将《白鲸》放
【摘要】作为克莱斯特中篇小说的代表作,《马贩子米歇尔·戈哈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该小说受启蒙运动影响颇深,带有克莱斯特写作一贯具有的现代性,却在故事中安排了吉普赛妇人及预言纸条的情节,并以之作为小说后半部分的线索。本文通过分析吉普赛妇人及其预言的作用,探究此线索虽推动情节发展却并未改变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克莱斯特采取古希腊戏剧中“机械降神”的手段叙事以弥补小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借“虚构的
【摘要】《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独特视角深入观察北京并抒发个人体悟的散文随笔集,为当代文学史上的北京形象书写增添了新的内涵。本文深入解读文本中的“北京”形象,通过文本分析,揭示了史铁生笔下的北京形象是一个充满记忆与情感、历史与文化、人物与审美的复合体。这一形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地域色彩,提供了理解北京的新视角。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揭示其文学魅力,同时推动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交融发展。
【摘要】佛禅对于苏轼的人生与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佛禅诗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苏轼两时期创作的佛禅诗进行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比较苏轼在黄州与惠儋期间佛禅诗创作意象及思想内涵的主要特点,发现苏轼在黄州与惠儋时期的佛禅诗整体呈现出借佛禅表意抒怀、儒释道三教融合等特点;而纵观黄州到惠儋两个时期,苏轼对佛禅的学习与理解呈现出了从融合到融通的状态。 【关键词】苏轼;佛禅;诗歌创作 【中图分
【摘要】“花卉”一词本原指生物领域中的草本植物,但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于文学领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可见端倪。先秦时期《诗经》《楚辞》多以花寓意象征着文人的美好寄托;唐宋以来,花卉已成为诗词中具有美学色彩的象征客体;近代时期,在生态批判视域中,借助花卉,弥合工业化伤痕、寄寓对自然的返璞归真。花卉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的意象,彰显着文学的深层意蕴,折射出独特的中式美学,黏合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批
【摘要】北宋的晏几道与清初的纳兰性德宛如两位跨越时空的知己,无论是家庭出身还是词作都有一定的可比性。二人词中意象丰富非凡,其中“酒”意象在二人词中更是占据着较大的篇幅比。因此对二人带有“酒”意象的词从情感和内容方面入手作对比,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两位词人的完整形象,体会到两位词人更为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 【关键词】晏几道;纳兰性德;酒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要】当于无名氏创作生涯的同阶段中生成的《一百万年以前》与《塔里的女人》,被并置于“书写创伤即治疗”式创作意涵下进行反向审视、研读时,此两部小说之于无名氏文学世界建构的别样意义才得以初步浮现。具体而言,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意涵确实存在于此两部作品中,其间被建构的时空也才确实能引发具有题材性意义以外的意义,一种能够激励抗战最艰难的阶段中,深受创伤感引发的幻灭感等影响下的中国人,继续支持救亡的“精神
【摘要】顾太清是清代著名的满族女词人,有《天游阁集》《东海渔歌》《红楼梦影》等作品传世,她凭借非凡的才情,被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八旗文坛中对她的评价是“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其赞美之意溢于言表。尽管顾太清出身于满族贵族,但因自幼的成长环境和婚后生活,道家文化在顾太清词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从太清词题材的选择,还是她淡雅而又空灵的词风方面,都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对她创作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摘要】韩愈作为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在古体散文上的贡献尤为突出,更是在古文运动中起到了代表作用,他的散文创作为我国的古体散文发展留下了色彩浓厚的一笔。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古往今来都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探讨了近五年(2018—2023)来关于韩愈散文研究的成果,以及对韩愈散文研究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比较研究;儒道内涵;思想的承前启后;艺术特色 【
【摘要】彭家煌的小说极大地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彭家煌小说创作的一部分灵感来源于他的故乡——湖南。湖南不仅是彭家煌作品取材的地点,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纵观他的作品,不仅有对农民愚昧思想的批判,还有对乡村图景的描绘。湖南的文化、民俗与语言都为彭家煌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 【关键词】方言俚语;宗法制;封建陋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姜夔与吴文英乃南宋词坛上熠熠生辉的两大明珠。姜夔词风清空古雅,吴文英词风质实晦涩,其二人经历与性格各不相同,使得其所作情词在所选意象、表现手法、情感寄托等方面也各有异同。通过对姜夔与吴文英情词比较研究,梳理词人的心路历程,有助于丰富对词人情感经历的认识,加深对其词风及行文思路的理解。 【关键词】姜夔;吴文英;情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脂评本和程高本是《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程高本无视曹雪芹本意与伏笔,扭曲人物形象,捏造“兰桂齐芳”结局,每呈续貂之相。本文以典型形象王熙凤为研究点,串联人物关系,对比脂、程本的文本内容,从性格、情感、智商、结局等方面入手,探究曹雪芹与高鹗笔下王熙凤形象的差异,意在厘清两种《红楼梦》,破除全本执迷,回归曹红真相。 【关键词】《红楼梦》;王熙凤;脂本;程本 【中图分类号】I206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核心哲学观点是用劳动实践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力批判,阐释了新的世界观和科学实践观,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性与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实践性成果。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这一提纲
【摘要】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奴儿干敕建了永宁寺,并先后刻写了《永宁寺记》与《重建永宁寺记》。这些碑文反映了当时明朝对东北边疆的经略政策:政治上“因俗而治、以夷治夷”、经济上“广设驿站,鼓励朝贡”、文化上“怀之以德,以夏变夷”。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统辖和管理,也对维护明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明朝;东北地区;永宁寺碑文;经略政策 【中图分类号】K248
【摘要】清水江文书是明末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苗侗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见证,从中可以发现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清水江文书作为特定地域、特定族群的产物,无论是文书内容,还是文书书写程式与习惯,皆能反映出苗侗民众的诸多观念。通过相关文书的解读与分析,发现文书中蕴含着苗侗民众崇尚务实、讲究诚信与希冀富贵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苗侗民众;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K248 【
【摘要】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较早建构了系统的生死观的一个哲学家。他的生死观主要在《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中记载,张载的生死观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的生死观主要以气为基点,对儒释道三家生死的观点进行批判继承作为他生死观提出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生死观的内涵,将生死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把儒家对生死的看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张载;生死观;存顺没宁
【摘要】《大公报》是中国迄今为止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办,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郅隆是《大公报》的第二任主要负责人。在王郅隆接管时期,《大公报》的金融广告特别是银行广告异军突起,究其原因,与当时天津银行业的发展、王郅隆的助力及政府当局的支持不无关系。银行广告的宣传促进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得近代储蓄思想深入人心。 【关键词】《大公报》;王郅
【摘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具有科学性的道德观。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且对我国道德体系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要内容;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摘要】王夫之的《庄子解》与郭象的《庄子注》是两部重要的解庄著作。然学界目前关于《庄子解》与《庄子注》的研究多集中在二书的思想层面,对其字词注释上的研究则有待深入。本文将王、郭两注对《庄子》文本的字词注解进行对比,发掘其相异之处,研究其中相同字词的不同注释,并分析各注的合理性。 【关键词】《庄子解》;《庄子注》;字词;注释;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电影中的家庭叙事是以家庭为主要故事空间和情感枢纽,讲述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与命运遭遇,进而折射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叙事类型。在早期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中,家国同构向家国互构转变,强调了家庭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从“十七年”时期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中发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在家女性”成为无产阶级抗战的新主体。新世纪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表现了抗战时期逃难路上家庭流散与重组的生存境况
【摘要】瑟琳·席安玛是法国著名女性电影导演、编剧,虽然作品不多,但从编剧到电影制作都具有其鲜明的作者风格。女性的个体认知问题、青少年成长、同性题材是她一直所关注的。创作者的电影观念决定具体的技法与选取的角度,乃至最终的电影调性与风格。席安玛拥有自己独特的电影法则,从拍摄场景到道具使用、配乐的选取,都有意识地遵循这些原则。她的电影是主观精神与理性克制的极致拉扯,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影片跳出具体的现实与惯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内地近十年的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空间建构的角度分析近十年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多部电影,从而探究其空间建构特点和空间叙事模型。分析发现,该类电影中,中国空间与外部世界空间存在功能性分割,影片中空间元素排列具有从混乱无序转向和谐有序的特点。通过中国空间与外部世界空间的对话,一个更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由此构建而成。 【
【摘要】《爱德华大夫》是希区柯克的代表作之一,它在影史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影片以男主角的心理治疗为主线,女主角对他的关心与爱为动力,环环相扣,讲述了一个通过精神分析来治疗心理疾病的故事。其中所展现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心理治疗方法,对心理研究和艺术研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呈现给世人的是艺术、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三者的融合。直观地认识到精神分析理论的魅力,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结合影片对心理疗愈相关领
【摘要】巴渝民歌是巴渝地区文化符号之一,是巴渝地区人民的精神象征。本文从巴渝民歌形式、语言、竹枝词、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出发,对近十年巴渝民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归纳了近十年巴渝民歌研究存在的研究内容不平衡、内容较为浅显以及研究方法与视角单一等问题,提出对巴渝民歌内容研究以及保护与传承研究的新展望。 【关键词】巴渝;民歌;竹枝词;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 【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知名小说家海明威的名作,本文选择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吴劳译本(以下简称“吴译”)与张爱玲译本(以下简称“张译”)中一些较有典型性的例句,并根据目的论三原则,对吴译本与张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使读者认识到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译者与读者在翻译中的关系产生新的认识。 【关键词】老人与海;翻译目的论;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 【文
【摘要】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有着鲜明的特色,诗歌翻译有利于促进诗歌的传播与发展。本文从反映意义的角度,对王佐良诗歌翻译中诗歌内容、形象、韵律、文化的反映意义进行探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王佐良;反映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109-03 【DOI】10.20024/j.cn
【摘要】简·奥斯汀的巨著《傲慢与偏见》不仅是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享誉全球,自传入中国以来,广受国人喜爱并产生巨大反响,各种译本也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在其英译本中,王科一、孙致礼、张玲和张扬的译作备受瞩目。翻译文学作品离不开翻译研究,同样翻译研究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领域中的经典理论之一,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全新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基于此,本文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孙
【摘要】成语生动且具体,在汉语各种文本中都多有出现,但是由于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成语一直是翻译实践的难点,也是翻译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和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讨论白亚仁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成语翻译的合理度,得出结论:对具有特殊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内容,译者选择贴近原文的意象和语言形式求真;而对具有较高文化特色的内容,则添加解释性话语或者转用英语语言
【摘要】陵城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其方言中保留着许多传统农业词汇,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农业地理类词汇,包括农地、农时、农谚类;二是农业生产类词汇,包括农事类和农具类。方言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这些方言词汇,人们可以了解其蕴含的传统农业文化内涵,感受当地劳动人民勤劳敬业、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以及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关键词】陵城区;方言词汇;传统农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H1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发行于1996年,相比于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共新增双音节词语7000多条。这些新增双音节词语有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两种造词理据,其中显性理据包括词义是语素义的泛化和组合两种,隐性理据又包含语音理据、词源理据、文字理据、修辞理据四个方面。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双音节词;词语理据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客家小吃名称运用修辞格展现了客家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剖析出客家小吃名称运用修辞格具有化抽象为具象、反映客家人的语言迷信观念、展示客家文化性格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客家小吃名称;修辞格;运用艺术 【中图分类号】H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125-03 【DOI
【摘要】对于汉英民族而言,“杀/kill”是一个普遍古老的用词,但通过与社会的互动,人们的认知不断深入,“杀/kill”的词义不再拘于本义。本文基于认知隐喻跨域投射理论对比分析了“杀/kill”认知隐喻的异同。比较结果发现:汉英“杀”都可以投射至结果域、数量域、程度域和感知域;“杀”还可以投射至战争域、心理域、空间域等目标域,而“kill”在这些投射领域出现了空白,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思
【摘要】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被”字后接成分明显超出及物动词范畴的新“被”字构式。本文讨论了它的深层结构及其特点、从深层结构到表层构式的生成过程,以及生成该构式后“被”字的特殊作用。本文认为,其深层结构是“NP1+被+NP2+VP1+VP2”这一“被”字后多VP并列结构,生成表层构式是通过先后删略NP2和VP1甚至NP1实现,删略后“被”字承担反事实标记功能,“事实”是[+主动性]层面的事实而非对事件
【摘要】人工智能语言存在表达生硬、分析固化及话轮转换滞后等问题,原因在于其自然语言处理机制对自然语言理解不足,过度依赖书面语料进行分析。在不改变语料类型的前提下,关键在于理解并优化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转换。本文结合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理论,探讨了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分析了人工智能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差异,并给出相应建议,即人工智能应重视语境分析与应用,基于数据库解析的“最优解”未必适应灵活的话语空间,同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