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批评作为西方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批评流派,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本体研究,主张采用细读法,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它又有异于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中国古代诗词。因此,基于新批评理论出发解读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一诗,能够在一个新的视角下获得新的启发,产生新的理解,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蕴。 【关键词】新批评;范仲淹;《江上渔者》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品主题的表达是密不可分的,而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至为关键。在《老残游记》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老残形象自然是作者塑造的重点,也是最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本文主要归纳了“老残”形象的多重性并进行了成因分析,进而分析了“老残”形象所蕴含的文学与现实的双重意义,旨在反观当下文人的创作意识和大众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老残游记;人物形象;多面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
【摘要】江子的散文集《回乡记》建构了“赣江以西”这一文化地理空间。本文旨在探究作家在“赣江以西”中所关注的人事变迁与地域文化内涵。首先,“赣江以西”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作家的知识构成和情感态度。其次,现代化对“赣江以西”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再次,江子早期的诗歌创作经历、日常读诗的积累以及自我超越的意识丰富了“赣江以西”文化地理空间建构的内涵。江子通过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来展现“赣江以西”乡民的家族意
【摘要】“兄弟”作为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角色关系,支配着整个小说的布局谋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着眼,余华《兄弟》具体情节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在神话、传说、故事中较为普遍的“对抗—和好”的兄弟关系模式。这个“对抗—和好”的关系模式,直接构成了《兄弟》小说的叙述结构。小说全部的情节,也围绕着这个模式展开。 【关键词】《兄弟》;原型批评;对抗—和好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
【摘要】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誉为西方科幻小说的鼻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以贝蒂·弗里丹的女权主义理论为框架,分析小说中两位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探究作者玛丽·雪莱在小说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反叛精神、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这三大因素构成玛丽·雪莱女性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希望本文能够给学界进一步研究玛丽·雪莱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给麻风病人的吻》是莫里亚克小说创作成熟的表现。莫里亚克在《给麻风病人的吻》中主要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悲剧,在其婚姻悲剧后面隐藏着的是物化的社会,自我的丧失等丑恶现象。这些“恶”恰是莫里亚克生命美学的体现,生命因“恶”而萎缩,莫里亚克期望通过“恶”让世人认清现实,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呼唤个体生命本真的美。探析莫里亚克小说《给麻风病人的吻》的生命美学,有助于对莫里亚克思想的深入研究。
【摘要】旧历元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人教版本的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新入选了《林语堂散文》中的《庆祝旧历元旦》一文,林语堂通过语言与修辞艺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弱化的理智力三方面来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强大影响力,传达民风民俗的力量,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言与修辞;传统习俗的影响力;逐步弱化的理智力 【中
【摘要】“他人即地狱”是让·保罗·萨特剧作《禁闭》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也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剧作讲述了三个鬼魂在地狱中相互拿对方当镜子,反被对方的注视禁锢了自己的自由,从而相互折磨的故事。文章通过阐释人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形成的“自我地狱”和对他者的注视产生的“他者地狱”来揭示社会生活中人如何在与他人和自我交往中达成和谐关系。 【关键词】他者地狱;镜像自我;社会运转 【中图分类号】I
【摘要】川端康成的《古都》在四季的变化中充分展现了日本京都的美,无论是传统文化抑或是自然风物,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多数学者在对《古都》进行分析时,主要是从川端康成对日本文化回归的这一角度展开。当然,除了对日本传统美的分析外,还有部分学者也对古都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论述。但其多数分析仅仅只是将其中的自然风物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进行结合来简单叙述,而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人物的经历、故事情节等方面描绘
【摘要】消费时代,文化资本、商业逻辑和媒体力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表现为对文学生产和消费的再生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是文学界的大事件,但却引发了文化资本、图书出版、影视改编等多个产业的连锁反应,成为文学再生产的典型案例。这种再生产与社会心理、身份符号和媒体包装关系密切,为消费时代莫言文学再生产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关键词】莫言文学;社会心理;身份符号;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
【摘要】苏轼开启北宋豪放词风先河,将词学推向一种新的美学范式,词作中的声音景观也充分展示其才华。苏轼词的声音景观涵盖广泛,包罗万象,包括自然与人为声景,苏轼将时空、情感与声景结合,有感而发,体现作者的人格与情趣,表现强烈的个性特征。当声景在词作中与作者的心境变化相互碰撞之时,词中的情感被强化,苏轼词的意境得到扩大,意蕴内涵上升到新高度。因此,苏轼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价值,还涉及多样化的声音景
【摘要】赵翼与康德同为18世纪的领袖式学人,他们在文学才性论上的观点非常接近。赵翼的“才性论”首重天赋灵性,同时又将学力看作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康德的“天才论”强调天才具备先天禀赋,同时又需要借助后天习得。在赵翼与康德有关“天才”的论述中,他们既注意到“才”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主张文学史由天才创造;中西文化都有扬善的基因,两人又不约而同地强调才性之善;他们还秉承着先天才华与后天修养缺一不可的观点,
【摘要】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是一次党中央高度推进网络生态治理工作的行动,其目的在于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学迎来新兴发展,迎来了网络文学IP化热潮,网络小说的发展为传统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以互联网为栖息地的网络小说创作门槛低,写作套路化、模式化严重,抄袭侵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网络小说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低俗低劣的作品极大荼毒了受众群体的身心健康。
【摘要】家庭是一个小社会,由小见大折射诸多历史与社会现象。余华小说中亲子关系种类与特征繁多,作家围绕亲子关系探索伦理文化与人性、儿童的成长历程等问题,进而颠覆与重塑了家庭风貌,褒贬人性善恶,其作品彰显了深厚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余华;小说;亲子;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45-0
【摘要】中国古代涌现了许多与诸葛亮相关的诗词作品,其中陆游咏诸葛诗达20首之多。陆游与诸葛亮在身世、志向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一心为国,同样壮志难酬。陆游咏诸葛诗对诸葛亮的形象演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文学的教化和疗愈功能,展现了陆游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陆游;诸葛亮;人物形象;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苏轼一生创作诗歌2700多首,诗歌中既有经典的古诗意象,如明月、杨柳;也有饱含个人化情感的意象,如仇池石。“心灰”意象在苏轼诗歌中也是常见的一种叙述,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初入仕途之时,苏轼诗歌中的“心灰”意象带有明显的愤激意味;遭受贬谪之际,蕴含佛道意味的“心灰”意象喻示着他新的思索;经历宦海浮沉之后,苏轼诗歌中的“心灰”意象体现出真正的超脱。但无论苏轼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他对“心灰
【摘要】屠格涅夫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一位长于书写爱情的作家,爱情描写不仅在屠格涅夫小说的情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屠格涅夫的爱情小说同样表达了其独特的人生观与爱情观。在这些爱情小说中塑造了大量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她们丝毫不逊色于其中的男性形象,她们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勇敢、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生活。这些女性形象大多是性格各异,各具特色,并不理想完美,但她们在爱情中热情奔放,不受任何桎梏。
【摘要】艾朗诺《美的焦虑》一书从欧阳修在金石、诗话、花朵等方面的审美观念,士大夫在收藏活动的困惑,宋词的兴起等方面展现了北宋士大夫的审美变迁,这一变迁中的先行者们因异于传统的审美理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美的焦虑”。 【关键词】审美;宋词;美的焦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57-03
【摘要】王船山思想极其丰富,“贞”作为中国古代重要范畴之一,王船山对其进行了重新阐释。王船山从仁义礼智信中的信、天理和人欲、生死问题三个角度分别论述了“贞”的伦理意义。“贞”伦理意义的解读,既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王船山坚定个人信念选择的结果,对于当下的人生仍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贞;王船山;伦理 【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古本《竹书纪年》虽然早已亡佚,但是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仍然搜集到了一定数量的佚文,其中不乏一些关于西周王年的,价值非常高。笔者以古本《竹书纪年》佚文为主,并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记载以及考古学和现代天文学的成果,推定出了古本《竹书纪年》关于西周王年的一些重要信息,以求能为将来西周年代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古本《竹书纪年》;西周王年;在位年 【中图分类号】K221
【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哲学思维的领头者,他们生于相似的时期。虽然二者生前都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是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本文旨在从二者对于生死问题以及死亡价值、超越生死的认知方面比较二人的生死观。有助于深刻了解到中西方哲学家对于生死哲学的差异,同时,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共同价值路径,并为探索生死问题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B222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国家建设、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价值。要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必须实现对它的大众化推进。针对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经院化趋势、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特征、多元文化冲击、传播零散、传播途径不丰富等问题,需通过壮大人才队伍、传播方式多样化、语言简洁通俗、理论联系实际、
【摘要】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思考越发受到重视,甚至有学者将其抬高到与《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并列的高度。本文尝试从“确定性”和“知识”的分裂共存的视角入手,将以更为全面的方式对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思考给出一个相对融贯的观点,试图论证维特根斯坦并非进行一种以“知识辩护”为中心的确定性回答,而是着力于在区分“知识”和“确定性”的差异,并且缔造两者的分裂共存的情况下,维护一种“一元”和“多元”的
【摘要】本文以宋代两湖士人的社会空间变迁为主线,定居点为线索,讨论了宋代两湖地区士人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做了较多的湖北与湖南士人社会各方面的差异比较,得出了两宋时湖北湖南的士人在全国范围内是一种比较尴尬的依附地位:两地的科举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发达地区,成功的士人大多来自发达地区,或者迁居于发达地区。二者相比湖北对北方的社会依附性较强,自身的教育建设也较差;而湖南则是对南方的社会依附性较强,但是本土
【摘要】孟子在生之谓性的基础上以心言性,从人禽之别和君庶之别入手谈性善,明确了人有向善之倾向,皆有成就道德的先天禀赋。通过具体情境下的“思”达到明心见性,使心之善端得到显现。最后凭借“扩”“推”等工夫把显现之善端具体到当下的场景,从而达到理想人格的培育。 【关键词】孟子;性善;人禽之别;君庶之别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摘要】“李氏将兴”和“刘氏主吉”是隋末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两大政治谶言,隋灭之后,天下不归刘家就属李家似乎是当时民众的共识,二谶在海内鼎沸、群雄纷争之际,成为以李渊、李密、刘黑闼为首的割据政权舆论造势、笼络人心的有力工具。实际上,两大谶言诞生于汉晋之时,在流转的过程中几经衍变,至隋末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政治宣传上发挥巨大作用的二谶并非隋唐鼎革之际一时一刻的凭空捏造,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
【摘要】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历史阶段,篆隶真行草诸体均渐趋完善。“书圣”王羲之的出现更是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了崭新的一页,赋予了中国书法史新的生命力,使之更加夺目耀人。王羲之在继承钟繇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对楷、行、草三种书体进行了革新,变法古拙质朴为流变妍美,“侧笔取妍,中锋为干”完美诠释了“中和”之美,充分体现了魏晋风度和魏晋风骨,影响深远,千百年来王书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
【摘要】宗白华先生善于运用西方学术视角来解读中国艺术,如借鉴中西方比较诗学等研究方法,诠释中西音乐艺术中所包含的美学精神。他强调美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关注艺术形式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在他为美学领域贡献的诸多著作中,《美学散步》将艺术学和美学研究两个维度相结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典绘画、音乐和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典范著作。本文根据《美学散步》中对音乐艺术的诠释,选取中西美学在表现形式、意境塑造等方
【摘要】网络小说因其自身的题材新颖、剧情跌宕起伏而备受观众青睐,而这一点则恰恰契合了影视创作的需求,一时之间,网络小说影视化蔚然成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大IP男频小说《庆余年》的影视化,编剧在保留原著原有内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适当的创新,使《庆余年》获得成功。网络小说与影视“联姻”,其发展潜能是可观的,《庆余年》的出现也折射出现今网文影视化存在的一些问题,给网文影视化的后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
【摘要】少数民族电影为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之诗意性提供契机。物象作为少数民族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代表了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上的独特性。电影中的物象具备多重身份,是自然、社会和文化的交汇。作为自然中的存在者,物象能够说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与自然的特殊关系,而作为文化象征,物象则担负起情感价值,具备了打破文化偏见、达成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的功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物象;诗意性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进步迅速,已经成为人工翻译之外的又一选择。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通过示例和分析,对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运用及其对农业类文本的译文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有机器翻译不论是在词汇、句法还是翻译方法、策略的选择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农业类文本的翻译实操角度看,机器翻译虽然在速度和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在翻译质量、文化背景理解
【摘要】本文以英译过程中意境的再现为出发点,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唐一鹤以及庞德三人所译的《竹里馆》英译本,探析三人译作中对原诗文化意象、画意禅心以及情感抒发三个方面处理方法的差异,发现三人对《竹里馆》的翻译方法有所不同,其中许渊冲与唐一鹤侧重于忠实保留原诗的具体意象与深层情感,以求再现原诗深远的意境之美。而庞德则出于发展其“漩涡派”理论的考量,创造性地对原诗的个别意象与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为我所用的
【摘要】长时间以来,翻译研究一直致力于对原文的研究,而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对译者本身主观能动性的研究较少,因此导致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受重视。之后因文化转向的出现,人们对译者的关注不断增多,译者的地位得以提升,人们也开始不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本文基于阐释学的视角对《名利场》杨必中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讨论,以进一步丰富阐释学视角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关
【摘要】近年来,网络上出现大量的后缀式词语“X粉”,构成了一系列指称人的“粉”族词,“粉”呈现出类词缀化的一面。本文将从词汇意义的弱化、语法位置的固定和构词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分析“粉”在构词过程中的表现与成因。 【关键词】粉;“X粉”词族;类词缀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110-03
【摘要】镇雄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又因为镇雄县处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所以镇雄方言词汇与四川话、云南话和贵州话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与普通话之间也有同有异。本文从词义、词形和词缀三方面比较镇雄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区别,分析镇雄方言的地方特色,丰富云南方言词汇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镇雄方言;普通话;词汇;比较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宋代朱熹将《大学》《孟子》《中庸》《论语》合注并收为《四书章句》, 其中《大学》文章在表达说理时运用了多种辞格进行修饰,文篇语言优美,用词典雅,富有思想内涵。本文参照陈望道的修辞格分类方法,统计出《大学》中使用到的修辞格共有七种,此外还有辞格套用的情况。根据《大学》文本所涉及的辞格进行分析,对其特征、作用以及使用原因展开深入讨论,发现《大学》中的修辞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在说理的同时不使
【摘要】中华老字号的商标名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中华老字号商标名的韵律节奏、结构方式、构造理据,探讨中华老字号商标名的命名特征。 【关键词】韵律节奏;结构方式;构造理据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02-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
【摘要】自21世纪初至今,基于语义场理论的动词历时演变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知晓”义动词作为常用动词,相关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增多。基于共时角度,从语义场出发的研究大体可分为断代研究、专书研究和专题研究三类。专书研究中选取的语料不断丰富,从中古扩展到上古时期,其中的语义场划分也更加细致;断代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成果较少,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而基于历时角度进行历史演变研究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仍有待探究。 【
【摘要】情景喜剧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一直都是备受观众喜欢的电视节目。情景喜剧的幽默效果不仅来源于演员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更来自台词语言。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为理论依据,分析国产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是如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达成幽默效果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
【摘要】划分语体的语法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基本点。从篇章功能角度,探析操作语体与说明语体中存现句异同,考察语体特征对具体语法规律的影响发现:操作语体重视操作行为的语体特点使语篇中的存现句多为隐现句,处所空间指向不定指,动词未然,具有自主性,存现主体难以成为话题;说明语体重视阐述,语篇中的存现句多为存在句,处所空间指向定指,动词具有已然,不具有自主性,存现主体常为篇章子话题。 【关键词】语体;操作
【摘要】在阳谷方言中的动词系统中,泛义动词较为常见,如“干”“治”“弄”等。本文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治”和“弄”为代表,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其进行描写和比较,发现“治”和“弄”在句法上除了表示动态和重叠形式不同,其余都有相同的句法特征,在语义上极个别不同,感情色彩上大多表示中性。 【关键词】阳谷方言;治;弄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耗”的词义随着人们的使用、心理的联想以及语言内部的互动影响不断发展变化,由最初表示“一种稻子”演变为“损耗”“消息”“老鼠”等义项,成为一个多义词。在“耗”的词义演变过程中,既有词义引申,也有词性变化,“耗”词义演变的主要动因是隐喻和转喻。 【关键词】“耗”;词义演变;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