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品》是南朝时期的钟嵘所写的一部诗歌批评理论专著,以“分品论诗”和“推源溯流”为两大特点,并以此展开对汉魏至齐梁一百二十多人的诗歌评价,蕴含了一套钟嵘用以廓清时弊,纠正齐梁时期五言诗歌创作风气的批评观念和美学理论。本文从《诗品》推源溯流的角度出发,试分析钟嵘是否对于曹操诗歌的源流做过论述,若有,钟嵘是如何论述的;若无,又为何不做源流追溯。 【关键词】钟嵘;《诗品》;曹操;推源溯流 【
【摘要】史铁生书写个人经历的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不仅蕴含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同时也极具生态审美意蕴。本文从自然、社会及精神三个维度的生态审美视角出发,依据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透视《我与地坛》中的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精神生态美三方面的生态审美表征,探寻其中隐含的人与自然交融的生态审美意蕴。 【关键词】《我与地坛》;生态审美;三维透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而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往往会被研究者忽略。一般而言,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并不是小说表现的主体,但母亲在男性心目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对男性视角中母亲形象的分析,可以发现新时代男性对母亲的普遍认知和态度。 【关键词】男性视角;余华;母亲形象;《在细雨中呼喊》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
【摘要】智利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小说《幽灵之家》刻画了丰富的拉丁美洲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现状,并融入了作者对女性群体的关怀。本文通过伊莎贝尔·阿连德的代表作《幽灵之家》,分析伊莎贝尔·阿连德作品中独特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伊莎贝尔·阿连德;《幽灵之家》;拉丁美洲 【中图分类号】I7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摘要】《奥勃洛摩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的代表作之一,是三部曲中最优秀的一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整个俄国社会的巨大反响,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是19世纪俄国文坛最后一位“多余人”形象,其所形成的奥勃洛摩夫性格更是懒惰停滞、因循守旧及耽于幻想的代名词。奥勃洛摩夫形象不仅代表了19世纪俄国贵族地主的衰败,也是俄国腐朽的农奴制开始走向灭亡的标志,同时,是俄国民族性格中的典型。
【摘要】日本新锐“社会派”推理作家叶真中显的小说《绝叫》描绘了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女主人公阳子在经历了弟弟小纯自杀、父亲借贷投资失败后抛弃家庭、与母亲分道扬镳、离婚、遭遇职场霸凌等一系列不幸并一步步堕入杀人犯罪深渊的人生轨迹。本文从作者对空间的设计和转换的描写角度出发,分别从自我欺骗的妥协者、绝望无助的挣扎者、自我认知的迷失者三个方面探讨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不同空间来完成对阳子的身份建
【摘要】舒巷城的小说《港岛大街的背后》讲述了主人公林江伦理身份变化的故事。林江从弃儿转变为养子的身份变化,表明其所遭遇的伦理变故是小说的关键,这也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困扰的原因。在林江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从一个顽童逐渐成为一个理想青年。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林江选择与自己达成和解,在其生母和养母之间作出了正确的情感选择。林江完成了对母亲爱的呼唤和超越,对养父林成富的多重情感也得以释怀,最终打破身份
【摘要】元杂剧《丽春堂》存有五个版本,现比较研究《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已集本、《酹江集》本三个版本。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舞台提示、念白、唱词三个方面。《元曲选》本与《酹江集》本文本重合度较高,能较为真实地还原王德信《丽春堂》原貌,《脉望馆钞校古今名家杂剧》则具有较高的校勘学价值。 【关键词】元杂剧;《丽春堂》;版本 【中图分类号】I237 【文献标识码
【摘要】汤素兰是湖南儿童文学的知名作家,在她的代表作《笨狼的故事》中透过“笨狼”这一儿童视角,将笔触落在生意盎然的自然书写与主人公周遭生存困境的呈现中,这不仅彰显出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诗意描绘与深层思考,还体现了她对当今儿童精神生态环境的直面刻画与理性关怀。目前学术界针对该作品的探究大部分以温情主题与童真稚趣为主,而较少地采用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析研读文本。因此本文拟从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
【摘要】初唐诗人刘希夷仅存的三十七首诗中,仅有三首未用典故,其余的三十四首诗每首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言典或事典,共计使用一百一十个典故,通过统计分析刘希夷诗歌中典故的运用,把握刘希夷直取前人诗文的几个字入诗、化用前人诗句、直用篇名或诗句入诗三种用语典的情况;正用事典和反用事典两种用事典的情况;刘希夷典故的运用促使诗歌具备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这四个盛唐之音的内涵。 【关键词】刘希夷;
【摘要】《祝福》《金锁记》塑造了深受封建社会戕害的典型女性形象——祥林嫂、曹七巧,她们不仅是时代的悲剧、封建制度的俘虏,还是无辜的女人。在命运的捉弄下,她们原本安稳的生活变得不堪。她们的悲惨命运源于封建制度的无情,而女性本身散发的母性光辉与“走投无路”式的反抗是与生俱来的。但《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极端心理和故事本身的曲折程度相较于《祝福》来说要更丰富。因此,作为意义承载体的关键性人物——祥林嫂和曹七
【摘要】在俄国白银时代作家费奥多尔·索洛古勃的作品中,隐喻是其表现死亡主题的主要修辞手法。索洛古勃是巧用隐喻的象征主义大师,其笔下的“幻想式”隐喻与“联想式”隐喻深刻反映了索洛古勃的死亡美学观念。在索洛古勃象征化的艺术加工下,世间万物都融合在死亡的统一体当中,而死亡本身就是索洛古勃为世间留下的最深刻的隐喻,即创造的奇迹、生死的统一与爱情的复活。 【关键词】隐喻;死亡;象征;索洛古勃 【中图分类
【摘要】北宋颍州汝阴人常秩科考不利,回乡隐居,不慕荣利,钻研经学,于《春秋》有深刻见解。欧阳修知颍州时,发现常秩潜心学问,孝悌有德,便向朝廷推荐,吕公著、王安石等人也做了推荐。常秩一再拒绝应召,由此名震朝野。身处宦途的欧阳修多次在诗歌、书简中表达对常秩隐居生活的向往,并期待早日归颍,与其比邻而居。后来常秩入朝为官,积极拥护宋神宗、王安石变法。从两宋史料笔记上看,常秩入朝为官,违背期约;迎合新党,背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用实证的方法考评词集版本与词曲文字,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品评词集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四库馆臣集汉学考证与宋学思辨之长的编纂艺术。在品评词人词作时,四库馆臣虽然受到历史与时代审美取向影响,秉持着“词以婉约为宗”这一乾隆时代正统的词学观念,但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词人所开拓的豪放词风仍持肯定的态度,这反映出四库馆臣“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的学术取向,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摘要】巴金前期的作品充满青春的活力,20世纪40年代之后风格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写作风格要比三十年代更深沉。巴金先生的《寒夜》《憩园》《第四病室》是其后期创作的成熟结晶,但较少研究者关注到影响其风格变化的多重因素,本文在阅读了相关文献之后对巴金后期作品的主题及作品风格转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巴金;作品风格;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曹丕与曹植处于相同的历史时期,又同为建安文坛的代表人物,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诗歌风格又有很多差异。本文试从题材和体裁上对曹丕和曹植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二者诗歌的整体风貌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
【摘要】戏剧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对立的关联。“边缘”与“中心”相比并非毫无关系,而是因“中心”人物话语的强势而受到了歧视和忽略,但因此另辟蹊径地获得了观察中心的独特视角,边缘性人物的独特视角,既远离核心话语,又在理性成熟秩序之外,更具自由与真实。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出现了约50个丑角形象,这些丑角中既有“天生的傻子”,也有“人工的小丑”,还包括“非职业的引人发笑者”,在戏剧与真实之外,皆以“外人
【摘要】“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它常被用来寄托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在古代诗词中,月亮也是经常被描绘的景象之一。本文以苏轼作品为例,探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月”意象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苏轼诗词中“月”的形象、寓意和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了“月”在苏轼作品中所承载的丰富情感。通过对苏轼作品的深入解读,展示了“月”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月;意象;苏轼 【
【摘要】黄庭坚的文艺作品常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尤其对于写作运用的方式,人物特色的描摹,叙事识物的手法,正是他的审美艺术观的写照。本文即从这些方面来讨论其写作思路,以期对黄庭坚的创作态度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关键词】黄庭坚;审美观念;艺术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60-04
【摘要】《阳复斋文集》是研究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教育思想转变和“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收统一之效”的英文切音的拼音改革法的重要著作。全书强调“经世致用”的治国思想,以“国学立德”为根本,注重“教育实用之效”,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困顿、教育后滞的境况。通过对江谦《阳复斋文集》的讨论,得以窥探清末社会文学家、教育家、实业家的救国思想,对于继承“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以及务实革新的工作精神有着重
【摘要】阿尔都塞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理论围绕着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中心力量的概念展开。本文结合马克思早期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和分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来源。该研究考察了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基础、质询在主体形成中的作用、通过意识形态再现社会关系以及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要性。阿尔都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融入结构主义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层面。深入剖
【摘要】洪熙元年(1425),继位还未满一年的大明仁宗皇帝朱高炽龙驭宾天。按照明初的宫人殉葬制度,在皇帝死后,无子女的嫔妃都要为他殉葬。郭贵妃作为明仁宗生前宠妃并抚育三子,竟然出现在殉葬行列。为此引发了后世文人学者的不断猜测。有人认为郭贵妃是深衔上恩,自愿殉葬。另有一些人认为郭贵妃是被迫殉葬。对于郭贵妃被迫殉葬,毒酒说更像是后人杜撰的野史,而结怨说更具可靠性。 【关键词】郭贵妃;明仁宗;宫人殉葬
【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他在摩尔根和马克思的国家思想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关于国家问题的新的理解。恩格斯认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社会发展到特定时期产生的。国家作为一个具有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社会组织,既有政治统治功能,又有社会管理功能。关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趋势,恩格斯认为,当阶级和私有制消失时,国家也将随之消亡。恩格斯的国家观不仅为列宁国
【摘要】在意大利纷乱的政治格局中,马基雅维利为佛罗伦萨当时的君主送上了《君主论》一书,在没能得到启用的六年后,他又撰写了《论李维罗马史》,两本书以君主制和共和制的相反立场著称,马基雅维利这两部书看似矛盾的思想,实则有共通之处。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论李维罗马史》;《君主论》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无意识作为与意识相对的另一个场所具有与意识完全不同的性质。无意识与意识的一个区别就是意识是时间性的,而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无意识的无时间性,但却并未加以说明。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语言学改造,并揭示出了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无意识的语言结构正是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弗洛伊德;拉康;无意识;时间 【中图分类号】B565
【摘要】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运用辩证思维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了生态危机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必然联系,并指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式,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随之而来,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就必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当今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生
【摘要】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道与法的产生、发展、功能、相互转换和作用机制的辩证关系,兼论道、法与德的辩证关系,以期管窥道、法及德的辩证关系及其在规范、教化人中的功能。法源于道,是道在社会系统中的映射。原始社会的习惯、宗教及国家社会层面的法和德,都源于自然的道。道是变化的,系统是发展的,从而产生环境与系统动态平衡的改变及新的道和法的产生。表现在社会系统上就是社会发展、变革和动荡,并进一步推动法的
【摘要】广西类属边疆地区,存在着许多石刻碑文,其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大多附有制约性和教育性。他们都以“德育”为基准,立碑树德,给予人们一种警醒,石碑的有效保存也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与借鉴。碑文的内容虽然未使人人都能读懂,但石刻的公共性质使得人人见之,历代朝廷在治理民生上将此作为宣传“德育”的重点媒介,发挥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教化风气等作用。 【关键词】广西;石刻碑文;德育;象征 【中图
【摘要】本文以电影《心迷宫》为例,采用多维度分析方法,探讨了父爱与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问题。《心迷宫》呈现了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模糊和复杂性,父爱在这一背景下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电影中,村长肖卫国在面对道德和法律困境时,其父爱伦理与法律、道德原则发生了冲突。因此本文通过对电影中父爱伦理与法律、道德冲突的情节进行分析,提出在道德和法律边界模糊的情况下,父爱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和决策。此外本文还提出
【摘要】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其楷书对后世学书影响较大,于晚清民国年间生活在上海的学者、书家中,尤以王同愈为甚。王同愈为当时有名书画家,尤擅楷书,受《醴泉铭》和时风的影响居多,后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严谨有度、洒脱飘逸的独特楷书风格。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图文互证法与对比分析法,结合王同愈书论与其楷书作品,总结出其对欧阳询楷书间架严谨的追求。这对全面了解王同愈其人其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为
【摘要】泰山皮影是山东地区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研究泰山皮影的历史演变、文化特征、文脉渊源、艺术呈现等重要方面的内容,将消弭的文化以传承,以更好地保护、推广、宣传这一珍贵的文化成果,为未来非遗艺术的跨领域传播和文化展示与发展提供指导和经验。 【关键词】泰山皮影;历史演变;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叙事不仅仅描述现实,还起着建构现实的作用。每当一种叙事版本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总是会被注入在新语境中传播更广泛的其他叙事元素或者注入个体叙事者或重述者的叙事元素。本文基于Baker的翻译叙事建构理论,比较分析许渊冲和宇文所安《木兰诗》两译本在叙事时空、叙事距离和体裁三方面对原诗的叙事建构。 【关键词】《木兰诗》;叙事建构;时空建构;叙事距离;体裁 【中图分类号】H315
【摘要】寻根文学作品《马桥词典》是我国当代作家韩少功的代表作,用115个马桥方言词条勾勒出我国湖湘地区乡村生活的全貌,英国汉学家蓝诗玲将其译介到英语世界,并受到广泛喜爱,无疑与蓝诗玲在翻译过程中因遵循某种翻译规范而选取的翻译策略息息相关。在整个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翻译规范制约着译者对于译本的呈现。本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分析探究汉学家蓝诗玲翻译《马桥词典》过程受到预备规范、初始规范、操作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进一步深化,散文翻译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越来越重要。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所作《中国现代散文选集(三)》可谓文学翻译的典范,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便利之窗。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旨在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佳作《别了,贺年片》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散文英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未来散文翻译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别了,
【摘要】《天堂蒜薹之歌》中修辞格的运用是莫言写作风格的代表性特征之一。本文以勒弗菲尔的改写理论为背景,研究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大因素对译者的操控,研究发现翻译家葛浩文在翻译《天堂蒜薹之歌》时受到三种因素的操控,从而对修辞格进行了适当的改写,揭示译者如何在原文和读者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之间进行取舍。对莫言小说修辞格英译的研究为当代中国文学外译过程中修辞格的翻译提供了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写理论;
【摘要】系词就是句子里连系本质关系的认定词。所谈先秦汉语,由逻辑同一律、四种特殊形式的系词性是-非对举式、双二元选余式对称式等理由而确定的系词“是”,有二十四例:一些属于只能为系词“是”,一些属于应该为系词“是”。可见,先秦汉语里,可信的系词“是”,数量其实不少。 【关键词】系词;是;先秦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在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泰语新词语的产生与传播也非常迅速。这些新词语反映了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趋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旨在探讨泰语新词语的界定、产生原因和途径、特征和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泰语新词语,为泰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泰语;新词语;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41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上海语言文字周报》和《咬文嚼字》于2022年12月26日发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XX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这些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流行趋势,流行语的使用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本文将从认知视角下的心理空间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旧词新意和一词多义”现象,分析和阐
【摘要】儿童科普类文创产品是指以科学知识为核心、以创意为驱动、以儿童为受众的文化产品,旨在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市场上现存的儿童类文创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研究深度较浅,挖掘内容不够新颖。本文以敦煌壁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敦煌壁画中的造型、色彩和图案纹样等艺术元素,分析了它们在儿童科普类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从而设计出不同年龄阶段的文创产品,满足儿童的需求,推动敦煌文化在儿童市场的传
【摘要】一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一点在藏族服饰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面对全球化的激烈冲击,既重视特色传承又不断推陈出新的藏族服饰文化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仍然占有西藏服饰至少一半市场,并以藏装写真的形式吸引了各地游客。坚持民族特色与追求文化创新相统一,重视与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是藏族服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宝贵经验。对于藏装写真产业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要理性看待,加强规范
【摘要】在语言世界中,“师母”与男老师的妻子之义名实相符,成为人所共知的显性社会称谓语。然“师母”的对立称谓语却空有语义单位而无语言符号与之对应,仍处于缺位状态。从潜显理论来看,文化思想因素是制约“师母”对立称谓语显性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拟从“师母”的内在结构和构词方式出发,分析其显性成分和隐性成分,总结其对立称谓语显性化的可能性。同时,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文化思想因素对男女社会地位、受教育权、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