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震云小说《一日三秋》以河南延津民俗“喷空”和叙述者六叔的画作为原型,聚焦爱讲笑话的延津人最终将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个笑料的荒诞故事,艺术地概括了“人生如笑话,笑话即人生”的荒诞现实。小说以人与世界离异的哲思为起点,表现了人类生存的普遍荒诞;用“看/被看”视角,书写“荒诞与被荒诞”的人生现实;以笑话寓荒诞,以轻松对严肃,使小说具有一种“悲喜剧”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一日三秋》;荒诞;
【摘要】《绵蛮》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学者对其诗旨众说纷纭。经梳理,主要有以下九种说法:一微臣刺乱说;二比喻流民说;三礼贤下士说;四诸侯贡士说;五大夫求贤说;六怀才不遇说;七行役对唱说;八乐正赠行说;九平王东迁说。经分析,《绵蛮》应是地位低微之人劳役途中感叹道远体劳、得到或期盼得到高位者关怀和救助的行役之作。 【关键词】绵蛮;诗旨;行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摘要】《寒夜》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家庭矛盾展开,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的社会状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塑造了一位拥有较强独立意识、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形象“曾树生”,通过仔细分析,曾树生离开家庭出走兰州这一看似不负责任的行为却有其合理性,可以从自身因素、家庭影响、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出走;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雪山大地》是深具理想气质、充沛浩然之气的写作。作者沿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立足于文学的人文立场,延续着关怀生命的文学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关怀生命的文学立场相辅相成,其创作题旨呈现出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关注。本文基于对《雪山大地》著作内容的把握,阐述这部现实主义作品中独特的生命力特征和人文主义的生命立场。面向全文精神世界的描写,提出“历史视角”的合理运用、现实题材的精准把握、叙事结构
【摘要】本文依托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探究《哈利·波特》中赫敏的身份构建。以地理空间为界域,赫敏勇敢坚定,坚持真我的内核评价体系,以及打破固化等级制度的身份意识跃然纸上。从其心理空间可洞察出赫敏不以男性为承托的独立女性意识和自由的精神意志。在开放包容的第三空间内,作者解构了传统的女性形象,重塑了赫敏“双性同体”的新型女性身份。相比起完全“架空”的瑰丽想象,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更多了一层现实土壤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部作品,写于军阀混战之际,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旧思想交替更新,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北京,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社会底层人民苦不堪言,即使勤勤恳恳劳作也不能够拥有丰衣足食的生活。在这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将一个勤劳的底层人民逼迫为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老舍先生通过不断地观察,积累素材,从而创造出了“祥子”这样一个典型的形象。以往关于本书的
【摘要】陈应松作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小说创作秉承着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始终关注着城乡社会底层的现实生存。《太平狗》作为系列小说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将底层人民在城乡不同场域下的生存现状利用程大种与赶山狗太平的生存经历连接起来。小说超越了地理局限和主题局限,在跨场域之下,有意将城乡关系紧张化,揭示了底层人民跨场域的生存焦虑,以及苦难生存中的现实思考和精神救赎。 【关键词】《太平狗》;跨
【摘要】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突破了多年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以崭新的视角开始对人的本身进行探讨。他的小说充满了对生命力的探索与歌颂,在探索中更接近人的本身。本文将从“性”意识、主要人物性格、无差别叙述这三个维度对小说中生命力的表现进行探究。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性;人物性格;无差别叙述;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自诞生起便成了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明代许仲琳所著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切入点,从现实社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是现实社会因素对文学关系的影响,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思想潮流、社会文化四个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当时社会现实对于作家作品创作的影响。其次是文学推动现实文化产业发展,选取网络小说与国产动画电影作为现实文化产业的代表,探究在当代社会中文
【摘要】泰居·科尔是当代美国文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作为一位定居在纽约的尼日利亚裔作家,他的代表作《不设防的城市》(Open City,2011)以其独特的哲思散文式笔触开启了当下大众对于城市“情感”历史和自我存在的探索。科尔在小说中运用的象征手法不仅使主人公形象鲜活饱满,充分体现了人类矛盾的本质,同时,也巧妙地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传达出科尔身为一个世界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泰居
【摘要】唯美主义的理论渊源与两希文化密不可分。王尔德的《莎乐美》取材自圣经故事,但主角莎乐美对肉欲的狂热却体现出鲜明的古希腊“原欲”精神。两希文化的同步登场,使《莎乐美》对探究唯美主义的深邃内涵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在此基础上,王尔德又将唯美主义寄寓于莎乐美,让莎乐美兼备双重文化身份,使其世俗肉欲跃升至一个唯美主义者对纯粹美的渴求的美学高度,从而在价值观层面统一了具有内在对抗性的两希文化所分别代表的
【摘要】梁文灿《蝶恋花·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为追和拟仿北宋六一子《渔家傲》所作,词人以十二组联章词的形式,无关闺情,用自然生动的笔触详细描绘了从正月到腊月十二个月间不同月令节日的潍县民俗。其第八首“中秋词”写作风格清新明逸,偏重于对民俗之中的动态场景塑造,既有意突出了作者对物候、时代变迁的敏感与乡土眷恋,展现出清末潍县中秋节独有的风俗习尚,又寄托了其对人生的感悟与喟叹、对家国的热爱和胸臆难平,真可谓
【摘要】唐宋两代的诗歌历来就被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视。而在众多文学的研究方向中,薇形象的研究更是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仅以中国知网为主要的文学资料搜索来源,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就有417篇。本文以中国知网上的文学资料为主要搜索依据,在梳理《全唐诗》和《全宋诗》两本诗歌总集中薇形象的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唐宋诗中薇形象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薇形象的综合性研究,薇形象的个案研究,唐宋
【摘要】关于《聊斋志异》中“婴宁”形象与《庄子》中“撄宁”的关系在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争议,但种种迹象表明,蒲松龄笔下之“婴宁”确与庄子所论述之“撄宁”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婴宁”形象很可能便是蒲松龄基于自己对“撄宁”境界的理解感悟而创作演化出来的。从这一角度出发,再基于文本去重新解读《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形象,可以更深入地发掘出其文本内涵的另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庄子》;撄宁;《聊斋志异》
【摘要】湘西作家聂元松的散文创作立足于湘西这一片奇崛而神秘的土地,以湘西民俗为主要创作内容,用诗性的笔调对湘西古老民俗进行生动的还原,饱含深情对湘西民俗进行现代性的反思。聂元松散文的民俗书写不仅仅停留于湘西民俗的简单罗列,而是真正实现了民俗与文学的融合,使得散文具有了文化和审美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湘西文学;聂元松;《湘西叙事》;《湘西记忆》;民俗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9世纪俄国家喻户晓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在四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作品,塑造了时代的典型人物,从使作家声誉鹊起的短篇小说《猎人笔记》到享有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一系列经典人物跃然纸上。屠格涅夫以塑造少女形象著称,他笔下令人倾倒的俄罗斯少女形象,被人们称为
【摘要】美狄亚与霍小玉是中西文学史中两位为情复仇的女性。在面临“被抛弃”的悲惨境遇时,她们均毅然决然走上复仇之路,实现由弱到强、由依附到独立的个性转变。但由于中西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她们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的愤怒的强度不同、表达愤怒的方式不同。在审美营造上,一个走向激烈的崇高,一个则趋于平和的优美。 【关键词】美狄亚;霍小玉;复仇形象;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摘要】从《击木而歌》到《时间之间》,辽宁诗人李皓的诗歌创作无论是思想意蕴,还是写作技巧、意象的使用与重组等都发生了较为重大的改变。李皓打破了以往诗歌写作的范式,诗歌中注入了存在主义哲学思辨色彩,早年的直抒胸臆也逐渐转变为抒情主体客体化,诗歌更加注重词语的搭配,意象的使用和重组。多年来,李皓一如既往地践行着自己诗歌创作的初心与使命,其诗言之有物,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李皓诗歌在坚守中不断探索突围
【摘要】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的功能并非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娱乐等,还具有精神治疗的意义。因此,文学成为众多作家精神避难的手段,广泛表现在文学创作之中。诗人妥清德以诗歌的形式书写乡土——传统的黄泥堡草原,驾驭想象的翅膀挖掘故乡逐渐被淡忘的传统文化,疗愈故土巨变引发的精神创伤。同时,黄泥堡的传统文化在诗人自我疗愈的过程中得以保存,表达作者并试图引发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关键词】妥
【摘要】20世纪是俄罗斯符号学迅速发展的时代,索绪尔、罗兰·巴特、洛特曼、皮亚季戈尔斯基、乌斯宾斯基等对符号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和文学符号也逐渐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是诗歌繁荣绽放的年代,植物这类意象符号常出现于俄罗斯诗歌作品中。作家借用植物来刻画俄罗斯民族特点。本文从符号学理论视角探究俄
【摘要】《逸周书·文酌篇》“发滞以正民”一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应从丁宗洛解,“发”作“启用、启发”解,“滞”作“沉积之贤”解,“正”也不从王念孙作“匡”的讹误以及其他学者提出的“‘正’疑当作‘振’”的说法,“正”在本句中用作本字,“正民”可作“治理百姓”解。 【关键词】逸周书;滞;正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荀子是先秦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思想内涵丰富,其君道思想既有孔孟思想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荀子看来,君主有着欲强恶弱、欲安恶危、欲荣恶辱、就利避害的心性,应践行爱民而安、好士而荣的为君之道。荀子的君道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尊礼重法,礼法相融,是其一大特色。 【关键词】荀子;君;君道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女主执政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并非个别现象,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约有六百年的历史,仅在东汉短短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中就有六位太后临朝。其中邓太后是非常突出、与众不同的一位执政者。女性作为与男性相对而存在的一个群体,在主流文化领域和官方话语体系中实际所处的次要地位所在。因此,探讨女主政治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为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开拓一个新视角。 【
【摘要】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家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上,奥卡姆对此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终结了经院哲学与基督神学之间的争论,让科学、哲学从宗教中彻底分离出来,为近代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因此,研究奥卡姆的哲学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从奥卡姆哲学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奥卡姆的唯名论认识思想、奥卡姆剃刀思想和自由意志的思想内涵,对其哲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摘要】人们对幸福的憧憬和向往,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文将立足于古希腊幸福哲学,追溯古希腊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对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哲学进行浅析,理解其理论的内涵和独特意蕴,并指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幸福哲学;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
【摘要】圣人是中华民族所认同的为人的最高典范。“成圣”作为孟子重点研究的问题,他从性善出发,以人禽之辩为切入点,用具象化的方式用“心之善”言“性善”,奠定了孟子圣人观的人性论基础。孟子论述“仁且智”作为成圣条件,不仅如此,智不仅表示才智,还表示技巧,要“圣智并举”才能达到圣人之境界。最后孟子将圣人的概念从道德理想主义下落到道德实践主义,并通过养浩然之气的方式来实现。虽然实现进路有所不同,但不同进路
【摘要】在唐代,营州位于今辽宁朝阳,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位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中国古代的一大交通枢纽,也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中必经的中转站之一,在唐代民族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得以发挥的。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大量的丝绸经过营州到达渤海国,来自西亚的波斯、粟特人则常通过这条道路同汉族人进行经济往来,开展贸易;在宗教上,粟特人的宗教信仰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青年马克思追求自我意识自由和人类解放的思想雏形。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蕴含了大量的“自由观”思想。他以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依托,分析了两位哲学家思想的不同之处,为后期的自我意识自由和人类解放学说做了很好的铺垫。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梳理了青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自由的思想来源,以及对伊壁鸠鲁部分哲学观点的肯定和支持,
【摘要】甲椿位于徽州府婺源县北乡十八都,甲椿李氏出自“三田李氏”之一的严田李氏宗族。甲椿李氏因聚居于山岭重叠的婺北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婚姻圈。从时间上看,甲椿李氏自宋代开始选择婚配对象,直至清中叶达到顶峰,且选择对象由清华镇转向整个婺北地区。从空间上看,受地理、门第、旅外经商结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甲椿李氏与婺北诸多宗族结成姻亲关系,继而形成世婚,使彼此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和婚姻圈;并以本村为中
【摘要】“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核心话题。蒙古族民歌中大部分内容与生态文化有直接关系,对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对蒙古族民歌中生态意识及“四季”民歌的数字文化和方位文化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在“四季”民歌中的运用和表达,特别对蒙古族“四季”民歌中体现的生态文化、审美文化内涵以及民俗、信仰、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
【摘要】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将故事背景置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东北地区,讲述了周家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命运沉浮录。该剧在持续更迭的社会框架之下,对国民的社会记忆与文化记忆具象化,并在国史与家史并行的叙事里,书写了一部属于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从记忆的角度出发,分析电视剧《人世间》对社会记忆与文化记忆的重构,有助于探寻该剧书写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之方法。 【关键词】《人世间》;中国百姓
【摘要】将中国传统动画IP作为产品放在海外中国学视角下进行的辨析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受限于海外当地的客户群体、客户心理以及传播渠道,本质上是一种以国外市场为导向的定制化、模型化的营销及运营。本文以美国本土制片但蕴含丰富中国元素的动漫《功夫熊猫》为例,研究传播学建构理论下中国元素在美国动漫中的应用,中西元素融合所构建出的“一动一静”的张力,以小见大,进而探讨国际上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性和
【摘要】《原神》是上海米哈游自主研发的一款开放世界冒险RPG(Role Playing Game)游戏,2020年正式发行后,风靡全球,获得巨大讨论度和商业利润,成为近年来中国游戏国际化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原神》中存在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和表达,这集中体现在角色语音和专有名词上。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基本上采用释义法、归化法和省略法。总体而言,《原神》的英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中国文化
【摘要】作为英国文学的起点,古英语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翻译技巧在理解和研究英国文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古英语的字母发音,以及词汇、语句的特点展开深入浅出的探讨;并在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指导下,以《仲夏夜之》和《贝奥武甫》两本书的部分翻译为例,探讨了古英语的翻译技巧,以期为古英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古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摘要】依据邢福义提出的文化三层次,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棋鬼》的英译本传达原文中文化内涵的效果。通过研究原文文化的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所对应的译文,可知译者选取了恰当的英文词汇,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文化的内涵,表达了原作的情感。对于体现在中层文化与里层文化中的部分翻译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改进建议,以达到翻译批评与鉴赏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批评;《聊斋志异》;文化;蒲松龄;宋贤德
【摘要】中国古典散文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浩若烟海。《古文观止》作为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之一,其英译研究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理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国古典散文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以《古文观止》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散文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单一模态的分析方法,但在信息化时代,这种研究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语篇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声母为“j”的汉语词汇的比喻义进行梳理,并从语音、语法以及语义方面进行整理,并对相关现象分析解释,力求通过对声母为“j”的汉语词汇的整理,寻找汉语比喻义背后的规律,为比喻义派生机制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参考。 【关键词】比喻义;中观分析;描述性语义 【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
【摘要】本文以灵丘方言的语气词为研究对象,根据灵丘方言语气词表示的不同语义和功能,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并对这三类中常用的语气词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事态语气词有:㘓、呀;情态语气词有:咧1、哇、喂1、么1;疑问语气词有:咧2、喂2、么2。除此之外,还简要探讨了灵丘方言语气词的语用功能,分别为表义功能和完句功能。 【关键词】灵丘方言;语气词;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
【摘要】“X不死P”与“X死P”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常常用在口语当中,这是两种表达方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X不死P”与“X死P”的相同之处体现在褒贬义和构式方面;不同之处体现在语义、语法及情感表达方面。 【关键词】现代汉语;“X不死P”与“X死P”;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17
【摘要】本文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为理论框架,分析时代群像剧《风吹半夏》中的人物对话,重点探讨其中违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会话含义及其蕴含的委婉含蓄、情感功能、强调突出等语用效果,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帮助观众深入了解交际意图,也为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好地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指导言语交际行为,顺利实现交际目的提供参考。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风吹半夏》;会话含义 【中图分
【摘要】“A不了一点B”是现代汉语中相对固定的程度构式,然其在文本中并没有很高的使用频率,CCL与BBC语料库中相关语料合计仅36条。互联网时代下,构式中的变项能够适用新的词类,得到了发展与延伸。本文在CCL与BBC语料的基础上,抓取微博2023年下半年的300条相关词条,从构式语法出发,利用三个平面理论,分别从句法、语义与语用分析构式“A不了一点B”,并总结该构式的网络语体特征。 【关键词】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