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讲述白鹿原上白、鹿两姓家族的矛盾纷争、命运变化,展示了关中平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小说描绘了关中地区特有的地理空间、风土人情,是关中文化书写的典型代表作品。作者凭借自身对关中文化的切身体验,通过对白鹿原上特色的地理空间的建构、对关中风俗艺术、方言的描写,挖掘了关中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也赋予了小说厚重的历史感和重要的文化意义。
【摘要】20世纪以来,在战争的持续冲击下,理性主义这一西方文明最引以为傲的精神支柱逐渐瓦解。这种思想领域的巨变促使文学与哲学开始转向对“非理性”的探索,在文学领域具体表现为向神话叙事回归的创作倾向。而《风之影》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逐渐向“神话”“神秘”叙事靠拢的作品。《风之影》是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主角达涅尔偶然在“遗忘书之墓”获得了《风之影》这本书,并且对作者胡利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走上了对胡利安的追寻之路,并发现了阿尔达亚家族的悲剧故事。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上来看,《风之影》中人物众多,不同的人物对应着不同的原型,而且还紧密对应着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每个人物身处的背景又与但丁所构建的“地狱一炼狱一天堂(救赎)”所对应。通过对于理性、欲望、信仰进行深刻地思考,为20世纪分崩离析的世界探索出了一条救赎之路。
【摘要】《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解码楚文化精神基因的关键密码。本文以《楚辞》为中心进行文本解读,结合楚地考古发现与民俗遗存,系统梳理出楚乐舞类型谱系及审美风格特点。通过考辨《九歌》《招魂》《大招》等篇章中的乐舞描述,提炼出“巫风为骨”“悲壮绮丽”“浪漫奇诡”三大楚乐舞审美风格特点,揭示楚人“无界”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为传统艺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理论性支撑。
【摘要】壮族《布洛陀经诗》反映了壮、汉、瑶等民族间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制度交融的历史,类似而有别的稻作农业促进了经济交往的开展,在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民族互惠”经济共同体基础上,文化交流与制度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认同,民族间的情感纽带不断增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蕴含着壮族先民"中华民族”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萌芽。这一萌芽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增进民族理解与团结,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着重要价值。
【摘要】癖好,指的是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甚至表现为对某种活动的强烈而持久的兴趣。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人物的癖好大致可分为“雅癖”和“丑癖”两类。主人公的癖好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隐喻。通过对癖好的描写,蒲松龄批判了贵族阶层的奢靡生活,也揭示了士人阶层的内心挣扎。最终通过自嘲与讽刺的方式,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摘要】明代吴讷编纂的文学总集《文章辨体》在文体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书主要分为序题和选文两个部分,其中吴讷在每类文体前撰写的序题形成一种特定的写作模式,涉及文体的源流、特色、选录标准等方面,对后世总集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序题能够集中反映出编纂者的思想观点,这对于我们研究吴讷学术思想乃至整个明代学术史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乾嘉时期的诗经学是清代诗经学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其时徽州学者的治学成就可以作为此阶段诗经学发展的一般代表,其学术风格扎实而重考据,后人一般称为徽派朴学。汪龙是该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精于文字考据之学,深通《毛诗》,著有《毛诗异义》《毛诗申成》诸书,其书刊布流传颇具周折,书中多运用训话、通假之法考证《诗经》中《传》《笺》异同之处,许多观点已成不刊之论。
【摘要】目前学界并不乏以《诗经》和《万叶集》为主题的研究,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本文通过对《诗经》与《万叶集》中经典的意象“花”进行归纳整理,发现中日诗歌在静态的“花”意象上存在共通之处,尽管诗歌中所涉花卉的种类不同,但其象征意义却高度契合;而在动态的“花”意象上则存在显著差异,如在“花开”这一动态意象上,《诗经》与《万叶集》便有很大不同,《诗经》以“花开”隐喻女子姣好的容颜与生育能力,而《万叶集》则通过萩花的开谢过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相思的苦楚。
【摘要】《安提戈涅》是西方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情节上,尽管《安提戈涅》是忒拜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但却是最早写就的。因此,后发生的事件以诅咒的形式先行发生,预言和命运交织,展现了索福克勒斯对于悲剧中人物复杂性的精准把控。在近代,黑格尔对安提戈涅的解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文本采纳了他的否定形式,但拒绝其对于意识最终将会分裂并和解的定论,由此,拉康在此基础上否定了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的对抗,并突出Até在剧中的作用,从而使得一种不对等性横亘在克瑞翁和安提戈涅之间,阐述了精神分析伦理学以及美的特征。
【摘要】“文学地标”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学与历史交织的见证。本文以近现代南京“文学地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时代变迁中的转型与新生。文章从“碰撞与嬉变”“文脉与乡愁”“断续与新生”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南京“文学地标”在类型与内涵上的革新,揭示其作为文学创作纽带与情感寄托的双重功能。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探讨传统地标在当代的活化路径,提出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近现代南京“文学地标”的现代性激活。
【摘要】建安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催生了大量战争诗。本文深入探讨建安时期战争诗的主题,主要有建功立业与悲悯生命两大类型。建功立业主题体现了文人渴望在乱世中施展抱负、成就功名的理想追求;悲悯生命主题则展现了他们对战争中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些主题背后,文人的家国意识与忧患意识凸显,他们心系国家安危,忧虑百姓命运。建安战争诗具有鲜明特点,一是纪实性地书写战乱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二是充满强烈的社会关怀,关注民生与社会秩序;三是注重对生命的思考,反思战争对生命的摧残。这些特点使建安战争诗成为研究当时社会、文人心态的重要窗口,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赛珍珠的文学小说《大地》与费孝通的社会学著作《禄村农田》,两部作品均围绕20世纪早期中国农村土地问题展开。赛珍珠以深刻的农民生活体验为基础,描绘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展现了土地作为生活根基的重要性。费孝通则从社会学角度,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揭示了土地制度与农民生活的复杂关系。两部作品虽然视角不同,对土地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思想倾向,但都从不同层面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对照,提供了20世纪早期中国农民生活的多维图景。
【摘要】孟子论“心”是指道德的本心,“四端之心”确立了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与道德活动得以展开的根据。但在其学说中,对于“气”这一概念的阐述较为简略,同时对心、气二者的关系也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于此,本文试在阐述孟子心、气的基本内容之上以探究心、气二者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何一至善的道德本心在主宰身时还会有不善之事存在,和昏暗的本心又如何能在气的遮蔽下自发产生道德动力向善的问题。
【摘要】我国的醋约起源于龙山文化时期,至今有大量醋类文献存世。醋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醯、酢、苦酒,名称的不同与当时的造醋技术与社会认识有联系。在造醋文献中,《齐民要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又能够开拓进取,是其中的集大成者。《齐民要术》之后,文献中所反映的造醋技术虽有进步,但较缓慢。同时,食醋文献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渐渐增多,特别是从宋朝开始,烹饪技术的提升使得人们对醋在饮食方面的开发花样频出,食醋文献迎来了更大一波增长。对造醋、食醋文献进行探究,或能对未来诸多新问题有所启发。
【摘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是叙述北宋都城开封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对于当下人们研究宋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东京主要街道的夜市场景和过节时夜市的繁华场面以及时人的娱乐生活的描写,令人心向往之。本文将基于此,试探北宋夜市形成的原因及夜市的发展状况。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经典文献,其中对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逻辑理路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逻辑理路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分工思想,正确认识分工的两面性,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充分发挥分工的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分工的领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摘要】女性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占据着重要地位。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未以专著形式专门探讨女性解放,但他们对女性议题的关切贯穿其思想始终。恩格斯的经典之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对马克思女性解放理论的精练总结,书中详尽剖析了女性在家庭结构中的地位、生活境遇、婚恋关系及通向解放的路径,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女性解放的核心立场,还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的视野与范畴,成为集中且系统地展现这一思想的文献。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不仅为我国女性解放理论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全球妇女解放运动点亮了灯塔,对促进全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价值。
【摘要】永历政权逃往缅甸后,吴三桂移镇滇中,经营云南。是时,云南政局不稳,人心观望,吴三桂平定前明余党及土司叛乱后,使云南地区逐步走上平稳的发展道路。云贵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吴三桂起初准许土司世袭,后平定水西、迤东后,顺势设置流官,成效初显。随着私欲膨胀,吴三桂开始对土司索取财物,征收重税,派遣作战等,以致“夷民苦累”。从短期看,扩充了自身的经济、军事实力;长远来看,激化了与少数民族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为三藩之乱埋下隐患,深刻影响着西南地区格局。
【摘要】睡虎地西汉简《质日》部分业已出版公布,该部分简文记载了西汉汉文帝时期基层小吏“越人”连续十四年的公私事务。简文中记录有“越人”父母和亲属“王姬”的具体丧葬日期以及“越人”归家治丧,下葬后不久又回官履职的事情。从中可以窥见汉初短丧制以及民间流行的葬期葬日习俗。
【摘要】1905年科举废除后,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趋势愈发明显。民国时期,随着经学的淡出,各个学科都开始了艰辛的学术转型,而作为其间一员的教育学,也经历了由引进方法及理论,到构建课程,直至进入高等教育完成“学科建制”的发展过程。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在学科转型中起着引领作用,现代教育家孙贵定有感于此,开始编写《教育学原理》一书,借助心理学等方法对平民教育、儿童教育等问题做出了精湛总结。
【摘要】秦汉时期夫妻关系并不稳固。秦汉时期女性弃夫有两种方式:一是秦汉女性求去,须得到男方的同意,夫妻双方离异时须在官府进行登记,且秦汉时期离异女性在司法、人身财产享有法律保障;二是秦汉女性私逃弃夫或亡后再嫁他人以造成既有婚姻的事实解体。秦汉女性弃夫动机有家庭关系不睦、女性或女方家长对其夫不满、避免连坐责任等。秦汉时期国家对女性弃夫私逃量刑依据有女性年龄、婚姻登记情况及是否再嫁他人,其再嫁之夫亦在处罚范围。秦汉时期国家打击女性弃夫行为,其目的包括稳定政治格局、实施风俗教化、稳定家庭内部结构、维护个体小农经济等。
【摘要】探究从小说到电影的文学改编,可以说是一个从文学语言的“诗”到视觉语言的“画”的过程。从《伏羲伏羲》到《菊豆》,既有尊重原著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也包含着导演的二度创作。本文就从时空环境、人物性格、艺术细节三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简要分析。
【摘要】语言学转向后,米歇尔提出的“图像转向”强调了图像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随着图像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对图像产生了恐惧与抵制。对此,贡布里希的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他关于图像的约定性、多义性,以及“图式-修正”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图像转向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他认为,图像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文化和社会约定的产物,这为解读图像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摘要】性别视角下,女性导演在作品中彰显出的女性身体活动具备特殊的观测角度。中韩两国具备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相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青年女性导演将自身的性别身体经验付诸电影的影像表达。在她们的作品中,“身体”成为带有东亚特征的有效叙事手段和表意主体。有别于前辈女性导演作品中的叙事视野、其他国家女性导演的成长背景,处在性别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下,中韩青年女性导演关于身体叙事、身体活动的影像建构出当下无法忽视的性别意识传播、视听表达手段和社会文化意义。
【摘要】汉代舞蹈风格整体呈现出稳健与粗扩、轻盈与婉约的对立统一的风格特征,是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和”的至高境界。汉舞的风格多种多样,虽然它也讲究轻柔飘逸之美,但是却始终统一在“朴拙厚重”的基调上,就算有跃离地面和折腰倾斜的舞姿,也映射出凝重的韵律,颇具“古拙”之风。“古拙”作为汉代舞蹈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在表演时主要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厚重的质感。这种风格不屑于一板一眼的还原,它的精髓是在艺术作品的整体面貌中呈现出来的随意潇洒,放荡不羁,洒脱肆意,不拘小节,朴实真诚,大气磅礴的气质。例如《盘鼓舞》中的躁地、倾斜、下沉的动态所透露出的力量感,粗线条的动作在行云流水的动作变化中形成的气势美,都彰显着“决泱汉风”的无限气概。
【摘要】以李渔小说代表作《十二楼》三个英译本(德庇时译本、茅国权译本、韩南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视角探讨三位译者的翻译行为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三位译者在面对同一文本时的翻译行为存在差异:德庇时倾向于采用符合英文叙事习惯的方式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但在思想传达与价值再现方面存在局限,表现出“务实”倾向;茅国权采用了“译述”策略,调整了原文结构并省略了晦涩内容,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同样表现出“务实”倾向;韩南忠实于原文文化内涵和叙事结构,力求准确传达思想与价值,体现了译者作为文化中介的角色意识,则表现出“求真”倾向。
【摘要】《史记》作为重要文史典籍,具有极高史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本文以维亚特金父子的《史记》俄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深度翻译视域下探讨其副文本。深度翻译旨在借助添加阐释性材料,呈现源语文本的文化背景。维亚特金父子译本的副文本丰富,以第一卷703条脚注为例,包含背景描述、意义阐释、分层递进、深层铺垫、复合型等多种类型脚注。这些脚注有效解决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难题,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策略,提升了译本学术价值,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摘要】本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九寨沟扎如沟生态旅游项目官网的英汉宣传话语进行对比,揭示语言在旅游传播中的塑造作用。汉语文本多用关系过程,突出景点内在特质与文化内涵,吸引文化爱好者;英语文本多用物质过程,展示景区动态美与实用价值,吸引自然探险者。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和国外的自然探险精神,展现了文化在旅游宣传中的深层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能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塑造国家优良形象和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影视作品的翻译质量是影响作品口碑和打开海外市场的关键因素。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生态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理论,为影视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对电影《山河故人》字幕翻译进行深入分析,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出发,探讨生态翻译学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和指导意义,分析译者是如何让海外观众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领略中国电影的东方魅力。
【摘要】大学校训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象征。本文选取中英两国各30所知名大学的校训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两国大学校训在语言及文化内涵上的特点,分析其差异存在的隐含原因,以期对中英两国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等有进一步的理解。
【摘要】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诸如“救火”“养病”“恢复疲劳”“打扫卫生”等违背人们对客观世界常规认识的超常搭配词组,之所以出现这些词组,主要是受制于动词语义表述的完整性和语言经济性原则,人们以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方式去生成此种违背人们对客观世界常规认识的语言表达形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词组的生成还会受到背景知识、语义特征、可接受度等因素的制约。
【摘要】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民族生存与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其研究虽已有丰富研究成果,但对齐鲁文化在此中的具体作用及当代价值挖掘尚显不足。通过分析齐鲁文化基因,揭示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并提出弘扬齐鲁文化精神、利用其资源促进教育与文化传承、推动其创新以助力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对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摘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字应用日趋广泛,但广告、电视、印刷等充斥着诸多恶俗的字体。书法字库乱象纷呈,严重影响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书法界理当积极应对,以匡时弊。本文着眼于近年来书法字库出现的各种乱象表现,从点画、结构规范等角度分析并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摘要】依据大徐本《说文解字》,许慎列出的俗字共15个。本文分析了15个俗字的类型,俗字类型体现其具有简易性、区别性和理据性的特点。随着历史的演变,《说文解字》俗字中有11例俗字代替正字成为正字,占比 70% 以上。许慎对俗字持有中立态度,在收录正字的同时收录了俗字;其对俗字具有筛选性,所收俗字的数量远低于当时俗字的数量;其所收俗字均是词义的本字。
【摘要】网络热词“偷感”描述的是一种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畏畏缩缩的心理状态,多用于中性词去形容人的神态、姿势、心理状态等。随着人们的使用和传播,也可以用来形容动物和事物。“偷感”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也可以受形容词或副词修饰以表程度。此外,其流行原因可从模因复制、社会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三个角度进行阐释。
【摘要】“服了PN了”是反预期标记,根据新信息较于说话人心理预期的高低表达“赞赏或敬佩”“不满或填怪”两种不同的语义类型,具有语篇衔接、信息凸显及话轮标记功能。就充当“服了PN了”的填项的可能性来说,存在如下等级: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指人/指物专有名词。
【摘要】伴随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出现,预训练活动中原作品著作权人权益保护问题不断引发关注和讨论。本文在肯定生成式大语言模型预训练活动重要性的同时,也讨论了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开发公司可能面临的合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平衡人工智能开发公司与著作权人的各自权益,本文对比了欧盟、美国、日本对于预训练活动所采取的不同规制方式,提出作者建议,应将预训练活动纳入著作权法定许可范畴,并增加训练过程的透明性,充许著作权人自愿退出。同时,应当建立合理的收益获取与分配机制,加强跨境许可协调,实现多方共赢,促进人工智能和传统知识制造产业的均衡发展。
【摘要】书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育、学术和文化传播的功能,加强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无疑是实施这一重要战略的应有之举。本文将借助数智技术对文旅融合、文创融合、数智赋能、院校融合推动传统书院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智能化管理以及创新性传播,从而焕发新的活力,更好地賡续中华文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模型环境下的中英文语言应用现状,从中英文的语言特性、数据压缩等方面展开了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中文以成语、俚语和俗语所蕴含的密集语义表达而闻名,而英文由于其历史渊源,包含大量法语和拉丁语词汇,致使其语言体系丰富且繁杂。本文从中英文这两种语言的发展历史出发,结合在大模型中数据压缩的属性状态,以及在DeepSeek-V3等模型中的应用表现等方面,探讨大模型环境下中英文处理效率的差异,剖析背后原因,同时探索提升语言应用效率的潜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