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异类婚恋故事一直是东西方爱情文学中的一类特殊题材,无论是东方的白娘子、妲己、鱼妻,还是西方的小美人鱼、青蛙王子,歌颂纯爱的故事表象下,深层内核均是对人性的深刻探讨。2023年上映的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电影让观众首次在影视领域将视线放在了亡国角色人性与兽性的拉扯上,也为异类婚恋题材中的角色性格赋予了更为饱满的精神内核,一改往日影视文学作品中妖怪乱世作恶的扁平化负面形象。在文学领域,网络小说的
【摘要】捕鸟人是《银河铁道之夜》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是银河中的原住民,是一个以捕捉大雁、白鹭等鸟类为生的小商贩。关于捕鸟人的形象的研究,一直以来褒贬不一,但是都必须从其职业——捕鸟说起。作者宫泽贤治一生信仰佛教日莲宗,而佛教严禁杀生,因而一些学者认为捕鸟人的杀生行为触犯了“杀生戒”,难以得到救赎,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但本文沿袭了另一种观点,认为捕鸟人的杀生是宫泽贤治所认可的为了生存而适当地杀生,与权
【摘要】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1811—1863)创作的《名利场》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文学界研究的重要作品。其塑造的女性人物贝基·夏普颠覆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的女性形象,一直饱受争议。文学评论家大多从女性主义、人物形象分析等角度展开讨论。本文着重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角度出发,分析贝基最终命运的必然性。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贝基双性气质的探讨,给予现代女性和整个社会以思考。不光要女性实
【摘要】在小说《洛德尔》中,玛丽·雪莱对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美国以及意大利等国家进行建构。其中的英国以伦敦为主体空间,包含了中心场域和私人化的边缘场域;意大利是作为以英国为主体的西方父权社会的辅助性空间;而美国则被叙述成英国男性主体实践的殖民空间。《洛德尔》的国家形象建构侧面勾勒出了19世纪英国人视野里以大英帝国为中心的分裂的西方。 【关键词】《洛德尔》;国家;空间;场域;建构 【中图
【摘要】本文运用自体心理学理论,分析了辛格的生命历程。缺爱的成长环境,孕育了辛格脆弱的自体;和灵魂伴侣安东尼帕罗斯的结识,形成稳定的孪生自体客体关系;安东尼帕洛罗斯去世后,辛格崩溃焦虑,以自杀的方式寻求孪生关系的永恒。通过文本分析,本文意在彰显爱与情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借鉴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利用自体心理学理论进行理性思辨,本文获得了科学深刻的认识,对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
【摘要】本文透过后殖民文学批评的视角,对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进行深度解读,全面解析小说中五类角色之间的复杂纠葛,即倍受歧视的“泥巴种”,不再是独石一块的纯血巫师一族,悲惨的巨人们,被无视的一群小精灵和代表着未来的混血巫师。最后得出结论,即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混杂体”(hybrid),这个混杂体是有多种力量共同构成的,而所谓的纯血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偏执。 【关键词】后殖
【摘要】阿来小说中的嗅觉书写是其写作的独特文学景观。嗅觉作为一种感官体验,承载着独特的个体经验,建构出了特定的记忆空间。嗅觉记忆根植于人的潜意识之下,其背后彰显了个体的潜在意识与感性力量。本文以阿来作品中的嗅觉书写作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寻阿来小说中嗅觉书写背后指向的个体意识内容。 【关键词】阿来;嗅觉书写;现代忧思;生态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要】《夜雨寄北》是李商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短短二十八个字,言浅意深,跌宕有致。在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中,时间的回环跳跃和空间的往复对照等时空意识体现着诗人对妻子无尽的思念之情;意境、情境的朦胧美以及隐喻性等美学建构彰显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正是诗歌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完美结合才更具有教育价值。从这三个层面对《夜雨寄北》进行再探讨,有助于感知诗蕴、悟诗意、传诗情。 【关键词】《夜雨寄北》;时空意识;
【摘要】寻根主题作为主线贯穿于阿来的山珍三部《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中,通过环境、自我身份、民俗寻根建构起主角们寂寞的成长之旅,但又因人物所处环境、时代,以及主角们的个性和人生遭遇,让他们成长之旅显得复杂,文化寻根呈现出由传统到现代,由内而外,由民俗到百科的特点。 【关键词】成长主题;文化寻根;身份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伊格尔顿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观有一个不断转变发展的过程,具体呈现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的读法》两部著作中。前书主要想表达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理论观点,后书主要展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变化,体现了伊格尔顿在批评观上从“政治批评”到“形式-政治”批评的转变。 【关键词】伊格尔顿;批评观;政治批评;形式-政治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05
【摘要】在苏洵生前,他的文章就已经受到当时士大夫的推重,自明代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以来,苏氏文名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因为理学的桎梏,自宋至清的批评家往往盛赞其高超的文学技巧和卓越的艺术造诣,鲜少有人能够突破理学的藩篱,深刻地认识其思想价值。拙文是希望能够以现代人开放包容的眼光重新审视苏洵文章的思想内涵,力求对其给予较为客观、公正的评断。 【关键词】苏洵;经论;政论;史论 【中图分类号】I
【摘要】李渔的小说中涉及多种题材,而关于才子和佳人的爱情故事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他笔下的才子佳人小说受其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在内容和结构上能看出明显的继承关系,又因为他求新求奇,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李渔;才子佳人小说;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4-0
【摘要】经济生活是文学大厦的根基。《三家巷》和《烟霞里》均聚焦于岭南都市广州,日常生活经验建构了彼时岭南故事中最扎实的文本内涵,但对于其中的经济元素,它们所奉行的立场及叙事策略并不一致,这使不同文本所各自表征的岭南经验既呈现出某些共性,又参差互补。经由经济视域考察文学文本,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实用且较独特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经济叙事;《三家巷》;《烟霞里》;岭南文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植物在西方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一直是诗歌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澳大利亚诗人尼尔森的诗歌中也蕴含了大量与植物相关的文化意象。植物文化意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诗人如何利用植物的形象去传达丰富而多层次的文化含义。本文旨在探讨尼尔森诗歌中与“树”相关的文化意象及其文化意蕴,从而进一步了解其诗歌的文学赏析价值。 【关键词】尼尔森;诗歌;文化意象;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611
【摘要】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一些早期著作中就有所体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比较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批判继承,形成了关于生态理论问题的一系列思考,即:生态的本质;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生态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中的生态思想具有重要价值,为中国
【摘要】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在西汉初期,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统治者迫切需要稳定朝政,贾谊适时地提出了一套治国理政的思想。贾谊的政治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融汇了道、法、墨、阴阳等各派思想,具有“颇通诸家之书”的特征。通过深入分析汉初社会的现状,形成了其独特的“礼法”观,强调礼法并用、以礼为主。贾谊强调仁爱治国,提倡统治者施行仁政,在重视礼与法的同时把仁义精神贯彻其中。贾谊的政治思想
【摘要】《给父亲的信》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被公认为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材料。本文基于对这两个重要文本的解读,分析了马克思从最开始的法学研究转向哲学的过程,以及马克思转向青年黑格派的缘由;从马克思转向青年黑格尔派之后对希腊哲学发展的理解,和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中,来探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给父亲的信》;《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原子偏斜;自我
【摘要】明清时期的北京除了作为京师之外,还兼具了经济枢纽、文化古都等诸多职能,这些职能也是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才逐渐形成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北京有不同的称谓,与之相对应,因为时段的不同,北京城的范围也有所不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为北京近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城市范围和城市功能定位。如北京城在明清时期进行了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北京城政治职能和经济功能,丰富北京城内
【摘要】“横渠四句”是北宋理学代表人物、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名言,震铄古今,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其中“为天地立心”彰显了主体意识的自觉,“为生民立命”体现了个人于群体之中,以群体为责的群体意识担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确了个人于今世可为往者先贤、万世后代所行之事,彰显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其中四“为”又彰显了张载所提倡的“大心”境界,蕴含着张载对理想人格的畅想。“横渠四句”穿梭古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显著。这些文章大多是从分析异化劳动的核心概念、主要内容、当代价值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出发去探讨的,当今学界异化劳动研究需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加强异化劳动理论当代价值的研究;二是要加强异化劳动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三是要加强异化劳动与其他理论的对比性研究。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文本挖掘 【中图分类号】A811
【摘要】面对黑格尔所完成的主体性哲学,费尔巴哈提出了以感性对象性原则建立“类的共同体”的观念,旨在打破自我意识的辩证螺旋。在此启发下,马克思将感性对象性原则转化为“对象性活动”的实践,实现了对旧思辨哲学传统的彻底变革。这一变革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共同体;马克思;费尔巴哈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中国的女性节烈旌表传统由来已久,至清朝晚期发展到顶峰。徽州文书《清光绪黟县汪姓益隆店业讼案文抄》中余氏亡故25年后未获旌表以及旌表制度以“追旌”“补旌”的形式出现,是晚清请旌竞争激烈的结果,反映出清朝中央政府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下希望进一步借助这一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目的。同时,地方乡绅也参与其中,与国家政策高度配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然而,在此价值体系之下,女性群体则深受其
【摘要】拉场戏《梁赛金擀面》与吕剧《龙凤面》两部戏的主体内容大致相同,均改编于1956年,讲述梁子玉和梁赛金兄妹因后母狠毒对待,被迫逃出梁家庄,后遇猛虎走散,数年之后相认,是一个内容悲惨、结局团圆的戏曲故事。两部戏的文化意象运用各有千秋;剧作结构灵活多变、构思巧妙;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思想内容具有一定深度。两部戏均移植改编于山东地方戏,但在表现方式上大有不同,本文从二者的文化意象、叙事结构、情节侧重
【摘要】迈克尔·哈内克的影片《趣味游戏》中借助“隐性艺术家”之手设置了“两种入侵”:第一种入侵存在于电影剧作层面,彼得和保罗扮演“魔鬼艺术家”,在影片中引发危机,制造混乱;第二种入侵则是侵入观众的心理安全地带,挑战观众的观影快感,两种入侵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内在张力。透过“隐性艺术家”的行为,可以发现哈内克对暴力影像的批判,他希望观众在影片中挣扎,以此反思自己对暴力无意识的消费。 【关键词】迈克
【摘要】2023年7月21日上映的电影《芭比》刮起了一阵粉色风潮,截至目前豆瓣的评分已达到8.2的高分。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以女性主义题材为核心的喜剧奇幻片,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热点讨论。以这部影片叙事为出发点,本文将通过运用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从人物、场景和情节入手,对电影《芭比》中出现的符号进行探析,分析电影中不同符号作为“能指”是如何展现其“所指”的内涵,挖掘出符号背后所隐
【摘要】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形势的变化,中国科幻文学与影视主题模式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并自觉进行着中国本土话语的建构。科幻文学与影视的结合也展现出中国精良的视听制作与“中国品格”传达。但新世纪中国科幻事业发展仍需克服模式化束缚等问题,促进优秀科幻IP创作体系化、规模化。 【关键词】中国科幻;文学;影视;双场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摘要】《沼泽深处的女孩》改编自美国生物学家迪莉娅·欧文斯的长篇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影片看似是一部悬疑、犯罪与爱情元素交织的类型片,实则是对于人类对自然与男性对女性蹂躏和压迫的声讨。女性不断地被剥削,自然不断地被开垦,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化批评中的不断发展警醒着我们对于女性与自然困境的思考与审视,该片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为我们介绍了女性与自然同处在父权制与人类中心主义社会下所受到的压迫与蹂躏。本文
【摘要】《椒麻堂会》是邱炯炯执导的第一部剧情片,该影片呈现了电影与戏曲结合的另一种可能。身在川剧世家的他,自幼便受到戏曲的影响与滋养,他将本部影片称为“戏剧人的电影”。本文通过分析《椒麻堂会》中的舞台与人物、画面与音乐、叙事与编排三个层面,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戏曲美学。 【关键词】《椒麻堂会》;戏曲美学;川剧;邱炯炯;间离效果 【中图分类号】J90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结合翻译伦理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分析了译者的翻译伦理诉求,不同层次的翻译伦理诉求对译者而言就会有不同的要求和义务,译者如何做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满足相应的要求,尽到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以及不同的伦理诉求和译者最终的做法对译作的传播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的影响。最后就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如何规范自己提出一点见解。 【关键词】译者;翻译伦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H059 【
【摘要】中国典籍外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庄子》作为中国重要的古代典籍,由中国译者翻译的译本在海外极少得到有效传播。林语堂译本却能在一众译本中脱颖而出,在海外市场收获良好反响,这与译者特殊的文化身份和翻译策略选择是分不开的。本文从后殖民视域出发,从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两方面分析林语堂译本成功的原因。林语堂迎合当时西方社会的文化需求,选择翻译富含自由闲适哲学的《庄子》;翻译过程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其中,影视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走出国门,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交流传播的媒介,在促进方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长空之王》的字幕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最佳关联性对于影视字幕翻译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力。 【关键词】关联理论;《长空之
【摘要】文学以美为根基,又以美为形体,可以说,文学原本就属于美学范畴。在散文创作中,更是在意美,强调美。散文之美不仅体现在精神气象上的主旨之美,更是表现在艺术追求上的别具匠心之美。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翻译理论出发,从“召唤结构”“期待视野”“读者中心论”三个角度分析张培基先生和齐邦媛、殷张兰熙老师的两个译本,比较名家的不同翻译风格。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冬日·童年·骆驼队》 【中图分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交通飞速发展的全球大背景下,跨国旅游已愈发普遍。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蒸蒸日上,十分注重宣传,吸引了许多国外游客前往中国旅游,他们对景区文化的理解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英文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各个旅游景点应当重视景区英文标识语的设置。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苏州耦园英文标识语,分析苏州耦园英文标识语现状,介绍生态翻译学基本理论,剖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摘要】本文针对学术界关于空部首的不同看法,尝试从形义关系角度出发去探求《说文》空部首形成的原因。部分空部首因自身是独体字只能单立一部;还有一些虽然作为其他字的参构部件但并不足以使这个空部首取消,字义之间不存在共同表意偏旁系联归于空部首的可能;还有一部分则是本有属字而属字却另有属字导致成为空部首。笼统认为空部首的存在是许慎部首系统的漏洞,是有失公允的。 【关键词】“空部首”;归部;独体字;从属字
【摘要】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汉语的指示代词“这/那”已经语法化,产生了冠词的性质。本文以当代小说《活着》为例,对比分析汉语中“这/那”的用例与其英译形式的差别,以英语中的冠词使用为参照标准,探究“这/那”的冠词化倾向。最终的统计数据显示,指示代词“这/那”有冠词化倾向,但目前用例占比不够多,未形成严格的使用规范,还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 【关键词】这/那;冠词;语法化;《活着》 【中图分类号】H1
【摘要】现当代河南籍作家通过对中原方言俗语的灵活使用来展现河南乡土世界。我们借助《汉语方言大词典》和《河南省志·方言志》等辞书,选取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具有河南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四类,展开逐一深入探究。希望我们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探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河南方言的使用情况,体会其使用的效果及表现力;另一方面现当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大量关于河南方言词汇的例证,通过对其的深入分析,
【摘要】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儿化相关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儿化的“儿”是否为语素,学界看法不一,节点在于儿化无独立音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分析问题。本文从共时角度,讨论儿化的“儿”具体使用情况,严格按照语素“音义结合”的基本定义,从意义及使用情况入手探究“儿”的具体性质。经过分析,儿化的“儿”虽有构词与构形两类作用,但是否断定为语素尚需具体处理:儿化不改变词义,则“儿”不是语素。儿化改变词义,则“
【摘要】“V死”在当代口语与网络语言中,可作为一个插入成分,单独用在句首、句中和句末,位置比较灵活自由,在语用上起到话语标记的功能。首先,话语标记“V死”在小句句首、句中、句末皆可出现;其次,动词“死”已经在这个结构中发展出极性义,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性情感;最后,“笑死”作为现代网络用语中典型的话语标记,具有形式意义不对称性,其歧义现象作为一种特殊性的“V死”结构,体现了会话原则对该结构的影响。
【摘要】本文结合关羽、吕布形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代因素、宗教思想、文学衍生,分别分析关羽、吕布在中日两国的英雄形象,呈现出两两对比的效果,以此探究中日英雄观的异同。 【关键词】三国;英雄观;关羽;吕布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14-0126-05 【DOI】10.20024/j.cnki.CN42
【摘要】海南岛是我国最南端的茶叶产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与岛内复杂的环形层状地貌使其拥有了其他产茶区所难以比拟的自然禀赋。作为我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海南黎族茶药之俗与汉人移民的饮茶文化在长期的交融与碰撞后,衍生了别具一格的海南茶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与演替,内涵也随之丰富。今日,海南茶产业方兴未艾,文化内涵历久弥新,回顾海南茶叶的千年发展史,提炼其独特精神文化内核,可以为海南茶产业
【摘要】汉字“老”本义指“上了年纪的人”,后来由于语用的需要,“老”引申出“时间长”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出“时间持续的长短”“事物的陈旧”“经常”“经历多而熟练”“程度深”等一系列义项。“老”的多种义项决定了“老”的多种功能。从词性上看,“老”有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多种词性;从感情色彩上看,“老”一般附加表示“礼貌、亲切、尊敬”的感情色彩。“老”与其他语法单位组合起来频繁使用,久而久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