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烟》在郁达夫的众多小说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即对当时人的生存意义及价值的解构,揭露当时人的真实现实与精神状况以及唤起国民群体的危机意识,通过这种努力让更多的人觉醒,投身到伟大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解放斗争当中。 【关键词】人;存在价值;意义;解构;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3-00
【摘要】《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经典作品,小说中的詹姆斯作为一名典型的美籍华裔,面临着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试图融入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摆脱“华裔”身份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社会环境,可以看出,20世纪美籍华裔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缺失文化身份认同,只有正确认识自身文化与外在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借助文化身份认同理论,探讨美籍华裔如何正确在“大熔炉”的社会文
【摘要】华盛顿·欧文是美国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浪漫主义作家,其《瑞普·凡·温克尔》是一篇上乘的绿色经典之作。瑞普·凡·温克尔的归山之隐,与自然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展现了自然、自由的人生境界。有鉴于此,本文从生态文学视域出发,探析该小说所反映的生态情怀以及精神哲学。最后立足于生态思想内核,期借文学的潜移默化之功用,重新对当代社会生存空间及人类生活方式展开思考。 【关键词】《瑞普·凡·温克尔》;绿色经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以独特多样的艺术形式、对美国南方事实的深刻剖析著称。多年间,国内学者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研究热度不减,涵盖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精神分析等多个角度。本文试图在德勒兹的理论视域下分析小说中艾米丽悲剧背后蕴藏的颠覆性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深刻内涵,认为小说演绎了交织的克分子线、分子线和逃逸线。福克纳借南方贵族艾米丽的悲剧经历来实现人物与自身的解辖域化,在尝试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喜爱,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从小孤苦无依,到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夏洛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善良、果敢刚毅、追求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在文学领域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里阐述伟大诗人柯勒律治的重要理念——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双性同体概念表示一个人的内心,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人格特征,这两种特征并非互相矛盾,而是和谐共生。《简
【摘要】《你好,安娜》是蒋韵近年写作的小说。小说中安娜的死亡悲剧体现了一种“无罪之罪”的尴尬,这个尴尬使每个与之相关的人都背负着罪责,忏悔与救赎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形态。作家运用心理叙事手法来观照个体生命的存在,通过对个体心灵的剖析来象征“一代人”的精神状态,以此展开对历史的追问与对人性的思索。 【关键词】“无罪之罪”;心理叙事;忏悔;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
【摘要】《高楼》《末日重现》分别是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和梅根·亨特的代表作。两本小说讲述了在气候危机下家人之间爱与支持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气候生态问题的内部视角——由家庭入手,思考气候危机如何逐步改变和重塑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借鉴心理学中的家庭抗逆力理论等概念,探讨家庭作为人类基本生存单位在面对气候灾难时的反应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如保护和情感支持,传递生态环保理念,培养子女独立
【摘要】《康复的家庭》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随笔集。该书讲述残疾儿大江光为中心的日常生活,既表现了家庭成员对残疾儿的接受过程,同时也探讨残疾儿对社会的接受。家庭成员们在相处过程中渐渐“康复”,互相接受,互相救赎,与“残疾儿”达成和谐共生。 【关键词】《康复的家庭》;“残疾儿”书写;接受;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何夕的中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因素:神话传说与中国传统古诗文的化用,为其作品增添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语码;人物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品格,又使小说的情感抒发与中国言志传情的文化传统找到了契合点;而作品中体现的儒道两家的传统哲学,更是在思想层面上沟通了现代与传统。总体来看,何夕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有利于本国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促进科幻本土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世界科幻文学中体现了本民族特有的文
【摘要】杜甫是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诗歌集前人之大成,兼收并蓄又融会贯通,铸成了诗歌艺术上的“集大成”的特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异常深远。本文以杜甫诗歌文本为研究对象,合前人研究成果,探索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的形成及表现,分析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形成的原因,并探究杜甫诗歌“集大成”特点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诗歌;集大成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玉蕊花是唐代名花,曾生长于唐代长安和润州两地,后因多次战乱消失于唐末。在长安,玉蕊花盛极之时有仙人下凡折花的传说,引发了咏花诗的创作热潮。在润州,李德裕以一首玉蕊唱和诗使润州玉蕊花闻名于世,后遂使玉蕊亭因之暴得大名,并成为后世文人歌咏的对象。对比两次创作热潮,可发现玉蕊花的文学创作经历了创作中心由长安到润州的变更,与此同时,玉蕊花的文学意象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创作主题由玉蕊花变为玉蕊
【摘要】邵雍的理学思想脱胎于“先天八卦”,其学术成就主要集中于术数学,学术代表作《皇极经世书》融合了其易学成就,蔚为大观。诗歌创作上,邵雍以其特有的“击壤体”为世人所知,并录于《伊川击壤集》。邵雍理学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倾向于传播易学思想的说理诗、讨论性灵之辨的性理诗以及包含了学术自述的易理诗。邵雍作品中蕴含的创作理念对于宋代理学诗创作影响颇为深远。 【关键词】术数;《皇极经世书》;击壤体
【摘要】生态美感的质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生成、发展、完成和超越。四个阶段的经历主要受到审美主体思维模式的影响,四个阶段对应的思维模式分别是主客二分、天人合一、整生和宇观。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于生态美感质的表现有着内在的影响,因此对于生态美感质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审美主体思维模式的研究。不论是哪种思维模式都要依靠审美主体,所以生态美感是审美主体的选择,是人的思维。 【关键词】生态美感;质;思维模式
【摘要】道家黄老学说以老子《道德经》一书为主体。老子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源于归藏抑或坤乾。老子与黄帝和归藏易,三者之间有着诸多联系。归藏以坤卦为始,老子尚柔,而黄帝之土德与地母神崇拜有关。所以女性中心是其三者共通特征,由此而生发中国文学史上两大文学渊源之一的《楚辞》。《楚辞》作者多以女性自比或文本主角为女性,本文试图探讨论证上述诸元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黄老;老子;归藏;楚辞;黄帝;西王母 【
【摘要】本文对英国著名小说家、社会学家、政治家赫·乔·威尔斯的思想体系,从科技、生态、伦理、教育和未来五个层面进行多维解读,全方位理解威尔斯以科技为核心,以教育为路径,坚守伦理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未来美好世界的前瞻性思维,对现代世界文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赫·乔·威尔斯;科技;生态;伦理;教育;未来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合同文字记》是《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一卷,《宝文堂书目》及《述古堂书目》均有著录。明代凌濛初《拍案惊奇》卷三十三有《张员外义抚螟蛉子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其故事情节与元无名氏杂剧《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极其相似。《合同文字记》与《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均以合同文字为载体与线索,讲述刘氏家庭内部复杂的财产争斗:《合同文字记》为继子与侄子争家产,《包龙图智赚合同文》为继女婿与侄子争家产。总的来说,二
【摘要】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正义思想中既体现了资本逻辑,又体现了权力逻辑。在索亚的空间思想中资本逻辑和权力逻辑两者之间产生复利效应并共同塑造社会进程。索亚注重地理空间在社会中产生的不平等现象,并称之为“空间非正义”。因此本文以索亚的空间正义理论为线索,以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的关系为深层关注,对空间非正义的形成原因与解决方式进行思考,以期对我国空间哲学的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爱德华·索亚;马克
【摘要】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以辩证法为其思考方式,在肯定劳动活动对人与人类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交织、相互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说明。面对当代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时代性解读,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找出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与社会矛盾。 【关键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
【摘要】黄宗羲通过对君主起源、职能、君臣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建构起了其独特的君主论。君主源于“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但是在人各自私利的情况下又有人出而治天下,这其中涉及人性的探讨潜在的贯通在黄宗羲君主论建构里。黄宗羲的君主论既是对君主专制的一种理想型的纠偏,亦是黄宗羲基于两朝经历的一种突破性的政治畅想,而其对于人性的形而上的思考亦能反映理学
【摘要】尼采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他的相关哲学思想被诸多学者苦苦探索,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目前对于尼采的研究也早已涉及诸多领域,如权力意志、超人哲学等等……那么梳理近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就有利于明晰尼采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从而促使尼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孟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极其丰富,以孔子的思想为基础,孟子同样认为人性是相同的,四端之心便是善性的萌芽,是内在于人的潜能,也是人能够具备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或者说人正是因为有“四端之心”才能够成为君子,接着将这“四端之心”扩而充之才可成为圣人,其实现路径便是“养气”。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四端之心;浩然之气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关于联结词“如果……那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麦加拉学派。第奥多鲁对于模态算子的定义中就涉及了时间的观念,而菲罗的模态理论只提及了主体的适应性,他们对模态概念的分歧也体现在了蕴涵理论之中。第奥多鲁蕴涵关注内容的真实性,菲罗蕴涵关注形式的有效性。麦加拉学派蕴涵理论的提出对于斯多葛学派系统提出蕴涵理论有着直接影响。菲罗蕴涵与现代实质蕴涵完全一致,由此引发了实质蕴涵怪论。 【关键词】蕴涵理论;
【摘要】16、17世纪以来,主体性思想逐渐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社会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在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暴露其根源性的弊端,哲学研究中对主体性的关注由此逐渐向主体间性偏移。在这一转向中,哈贝马斯作为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胡塞尔现象学之基础上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搭建起他的整个交往行为理论。他对主体性思想的批判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乃至整个马克
【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生存论的探讨,用此在来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并且指出,“此在”的两种存在状态:即它的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但在日常生活中的此在因为怕和畏使得其脱离了本真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纷繁左右,遗忘了“此在”的身份,走向了“沉沦”与“被抛”的境况中,此在无可避免地陷入常人的非本真存在之中,渐渐异化为常人。在常人状态下,“此在”被磨平了各具特色的棱角,逐渐被同
【摘要】马林诺夫斯基通过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长期田野调查,开创了科学民族志研究方法,使人类学研究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本文梳理了科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确立的基础,其方法的具体内容与创新,以及马林诺夫斯基身后对其民族志研究的批判,指出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田野实践提出的,相较前人有若干突破,才能开创科学民族志研究的新范式,同时尝试讨论其在身后遭受的批判。 【关键词】马林诺夫
【摘要】作为苏州派的代表性作品,朱素臣的《十五贯》用昆曲演唱的经典唱腔、曲词宾白的融合对后世戏曲舞台改编演出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朱素臣的传奇《十五贯》到20世纪的改编版昆曲《十五贯》再到现在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其传播接受主要分为演出传播接受和文本传播接受,而演出传播接受又以全本戏、折子戏、串本戏和昆曲演唱及国外演出为主,文本传播接受则以抄刻的全本、选本和改编的漫画、影视剧以及转译成外语为主,《十五
【摘要】影片《恐怖游轮》中女主杰西单方面撕毁了与死神的约定,未履行承诺,被死神惩罚陷入想拯救儿子却无力回天的轮回中。她与西西弗斯一样,在无用且无望的辛劳中轮回。然而,这种看似无意义的劳动实则也揭示了另一个道理:攀登山顶的拼搏本身能够丰富一个人的心灵,人只要努力,就应该是幸福的。 【关键词】《恐怖游轮》;西西弗斯精神;西西弗斯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摘要】文艺是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用艺术的形式,全面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历程,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和革命事件进行整体建构,体现了五个认同理念。其中包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意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支柱;对中
【摘要】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人世间》与《亲爱的小孩》两部热播剧的关键情节。从结婚是对爱情的坚守,配偶、父母与子女是家庭关系的纽带,离婚是对爱情的背叛等方面,运用“法”与“情”的交相辉映进行分析。这样更能有助于学生理解爱情后遗症中关于婚姻的界定,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关键词】爱情;婚姻;家庭;《人世间》;《亲爱的小孩》 【中图分类号】J905 【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关注女性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作用,强调翻译应避免或改善性别歧视。通过对电影《芭比》中文字幕翻译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电影中文字幕中存在传递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意识不足的呈现。字幕翻译误将女性角色的话语淡化或歪曲,影响了观众对电影角色和电影内涵的理解。因此,字幕翻译应注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应用,通过平衡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提高字幕翻译的性别平等意识、促进性别平等。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
【摘要】本文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熊式一自译《天桥》的过程,研究其蕴含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熊式一之所以翻译由自己创作的《天桥》,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背景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译作多处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充分证明译作符合可接受性原则。熊式一运用增译、改译、变换句式、明确具体信息等方法,使译作比原作更加完美。 【关键词】熊式一;《天桥》;自译;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摘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外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本文通过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进行研究,梳理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视角提出河南非遗文化传播应从明确传播目标、注重受众体验、丰富传播媒介和样态方面入手,以期促进传播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摘要】《青铜葵花》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有别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儿童文学翻译有其特殊的要求,强调译者应尽量“隐身”,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对陌生化程度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本文以《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个案,梳理剖析其中陌生化翻译的问题,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翻译策略的运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陌生化翻译策略;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翻译 【中
【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了性别视角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具有女性意识的译者主体性,将性别固见、性别歧视以翻译重写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女性在生活、文学创作、翻译文本中的地位。为探究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性别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两位不同性别译者的《简·爱》中译本后发现,女性译者相较于男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容易关注到女性角色,并且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更倾向于使用中性或褒义的词语去
【摘要】农耕文化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结晶,它亘古长青,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记录着农耕文化的演变,其中,耒部字涉及农具或者跟土地直接相关的事物名称,包含了对于农耕文化重要元素的描述与表达。本文从传统的农耕方式和农耕民俗入手,以耒部字为依据,探求农耕文化与汉字形体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耒部字;农耕方式;农耕民俗 【中图分类号】H121
【摘要】中古文献常见“停烛”一词,“停”为何义至今难确,有“两两对称”“留存不灭”“停放”“点燃”“调整”等说,其中“点燃”说近年来渐成主流。本文综合婚俗、核心义以及文献书证进行分析,认为“停烛”即“留烛”,“停”应释为“留存不灭”,而非“照耀”或“点燃”。 【关键词】停烛;留烛;俗语词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在人际交往中,称呼语承担着重要作用,它是传递给听话人的第一信息,是人与人交往的开端。本文从人际语用学视角出发对“姐妹”这一称呼语的使用人群、流行原因和语用效果进行分析。“姐妹”有效补充了女性之间的称呼语,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称谓语;姐妹;人际语用学;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随着近现代以来报纸杂志的发展,楹联广告的创作和传播随之步入新的阶段。行业联的功能得到了拓展,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被赋予了话题功能,不再是特定创作者私下的专属创作,而是变成一种命题之下骋才使能的公开竞技;二是,获得了品牌塑造和品牌传播的能力;三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意蕴,担负起鼓舞军民、教化人心的功能。现代行业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传播媒介与文化场域的变化,实现了文体功能的演进。
【摘要】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文化系统的人,语言活动有不同的特色。俄汉语中存在不少象征意义相似的动物,但由于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影响,动物的形象在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成语、俗语、谚语等为例,对比汉俄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希望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中俄文化;象征意义;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5
【摘要】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神话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不同的神话传承也深刻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以中西创世神话为例,多角度综合对比两者的内容和特点,从创世神话的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揭示造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对开拓“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神话;创世;中西文化差异;人神关系
【摘要】谚语不同于名言,它产生于民间,是长久以来普通百姓基于生活经验积累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本研究从有关身体词汇“心”的谚语入手,分别从《ことわざ辞典》《谚语10000条》中收集中日两国与其相关的谚语,对相关谚语进行分类整理,进而理解中日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心;身体词汇;谚语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