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阐述的妇女解放理论是基于社会经济视角对妇女问题的探讨,启发了我们以更为宏大的历史与文化视角来看待妇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起源》中所提出的让妇女回归公共事业从而消除两性压迫的重要论断,指明了实现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坚定践行者,其推动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为世界各国树立了良好典范。重温以《起源》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从中探究实现妇女群体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是推动我国妇女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应有之义。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译入,学界开始运用近代科学知识来疏解传统经典,“以西学解《庄》首当其冲。尤其在严复翻译《天演论》后,进化论备受中国学界青睐。此后,诸多学者以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政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乃至医学、生态学等近代科学知识来阐释《庄子》解构《庄子》。这种解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增加了《庄子》的文化厚度,推动了庄子学的现代化进程和《庄子》的创造性转化。虽然这种初步的借鉴也有一些整脚之处,在疏解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穿凿附会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以近代科学解读《庄子》的价值。作为西学东渐时代潮流下的学术尝试,以近代科学解读《庄子》不仅激活了《庄子》的时代价值和古代经典的生命活力,而且推动了近现代中国学术的发展和创新。
摘要:党纪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其出场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是新时代党纪学习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智慧是新时代党纪学习教育的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纪律建设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党纪学习教育重要的历史依据。开展新时代党纪学习教育,必须讲求方法,遵循正确的原则:坚持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学习教育和执纪监督相统一、坚持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统一、坚持集体组织学习和党员自主学习相统一。
摘要: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为人在数字时代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提供进路。数智化社会的重要法理是中立性原则,中立性原则要求平等对待每一位公民。中立性原则包括网络中立与算法中立,并为公民分别赋予接入权利与算法权利。其中,网络中立逐渐趋于成熟,世界各国或地区通过立法确立网络中立,并形成以实质平等为核心,“公”与“私”两相平衡的可靠归因。而算法中立方兴未艾,为之建立以中立性原则为核心的法理架构迫在眉睫。应通过权责恒等的算法中立权利义务链条,公信、预防与清单的立体式机制,主体需求制度适配的差异场域等措施,形成算法中立的法理建构。
摘要:随着企业这一市场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学家将企业边界划分为规模边界与能力边界,两者分别受到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规范。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正在逐步改变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与行为。科技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交易费用上的改变。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边界展开分析,重点研究网络协同化对有形资产交易费用的影响机制,以及数据智能化对无形资产交易费用的作用过程,分析企业规模边界与能力边界的形成机理,并以此为依据探讨平台型企业与平台依附型企业的边界,以期对未来企业边界的形成机理及其演变给出经济学解释。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空间里的每个人都是透明的,如何引导网络与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人脸识别信息的合理利用,已是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人脸识别信息的保护需求既体现了网络时代公民捍卫基本权利的愿望,也是保障公民人权的应有之义。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对人脸识别信息的原则性规定无法满足其在动态处理过程中的保护需求,需借助场景化理论明晰人脸识别信息裁判规则,以求更好地保护信息主体的法律权益。将场景理论代入184份司法判决中分析发现,在限制应用式场景中存在知情同意规则被架空、合同类和人格权类案件中对处理行为遗漏评价等问题。应细化应用场景并构建动态知情同意规则,区别审查具体应用场景中处理行为的合法性依据,明确人格权场景下人脸识别信息的法律权属,建立以隐私权为核心的新型保护方式。
摘要:共享经济之协作消费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并以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共享为目的,在供需之间精准配对以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的消费模式。共享经济协作消费改变了经济交易方式,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实现了消费的集体化机制,倡导了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转变了消费观念,节约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社区建设,发展了零工经济,并希望实现更可持续、民主和包容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的协作消费发生在消费领域,是对闲散资源的再配置。共享经济的“产消者说”是对协作消费的过度解读,共享经济的协作消费本质是第二次消费和零工经济,属于第三产业。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演进为创新和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外部条件与内在动力。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和碎片化等特点,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方式。但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多主体协同机制尚未健全、算法推荐导致教育同质化、碎片化传播影响教育系统性和深度、教育效果实际转化受限、过度娱乐化倾向削弱教育严肃性等现实问题。应健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队伍,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能;优化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避免新媒体同质化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精准教育,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设互动性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活动;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兼顾“变”与“不变”。
摘要: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是当前城市治理发展的重要现实命题,然而在实践中各地的创新机制体现出高度同质性的“内卷化”困境。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制度实践中突破城市基层治理内卷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国家嵌入社会的具体路径。通过对P市4个社区进行的案例研究发现,受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本结构差异的影响,国家嵌入的形态可以被区分为项目式嵌入、吸纳式嵌入、补充式嵌入与动员式嵌入四种类型。在经济资源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制度嵌入水平相对较高,国家嵌入形式主要体现为依赖项目制运作与第三方专业力量;在社会资本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治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层党组织及其成员所掌握的社会网络分担,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政党嵌入对国家嵌入的补充和替代效应,有效破解城市基层治理内卷化,提高治理效能。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后,安置社区的治理成为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秩序生产的空间基础,分析现代治理理念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秩序再造逻辑,研究发现,在政府主导的现代化社区规划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完成了社会结构重组,现代治理架构对居民生活与社区事务进行了再组织,有机团结代替了原来的机械团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秩序整合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外力整合与风险消除逻辑,其制度建构的秩序逻辑与居民的生活逻辑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并呈现出现代治理制度的强嵌入与居民的弱认同、传统规范的碎片化与现代制度的弱整合特征。
摘要:反英雄人物通常融邪恶黑与正义红于一身,既背负性格缺陷所带来的困扰,又呈现出人性的善良与温情,徘徊于道德与生存边缘,却能让观众洞悉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电影《周处除三害》由香港导演黄精甫编剧执导,剧中陈桂林一角便是此类反英雄的典型代表。他非圣贤无瑕,亦非罪孽深重的猎魔者,其行为模式明显偏离传统英雄之道,也非绝对负面人物。从反英雄的道德棱镜出发,深度剖析这部电影中的多重镜像表达、理想人格重塑、动物符号解析、色彩元素创新及人性本质回归,旨在借助理论框架的支撑,全方位展现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价值取向的变迁,明确追寻公平正义的征途,激发观众对价值预设的情感共鸣。
摘要:20世纪初期,我国童话研究逐渐拉开序幕,这一进程不仅契合了文化体系向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脉搏,还确立了现当代中国童话研究的逻辑框架。彼时,童话活动已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的蓬勃发展态势,对童话的研究焦点主要体现在:其一,吸收和深化童话的核心概念,通过对童话类型的细致划分,以及对童话功能的客观剖析,进一步明确其内在价值;其二,积极译介国外经典童话作品及研究方法,运用比较研究的视角,洞察中外童话间的异同;其三,本土童话的搜集与创作亦备受重视,研究者从民俗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出发,对其现实功能展开理论探讨与审视,赋予了童话研究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深度。
摘要:公案小说的研究历程已跨越一个多世纪,鲁迅、孙楷第等先辈的研究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石。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在此领域内亦常被采用,以期拓宽视野。受限于文献的大量流失及翻译工作的滞后,以往的研究中不乏以偏概全之憾。20世纪50—80年代,公案小说研究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文献资料的整理上均取得显著成就。但遗憾的是对于其艺术方面的探讨尚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该领域的文献整理工作成果斐然,研究者结合文化语境对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有诸多新的发现,但在对待西方及中国现当代侦探小说的认知上,仍存在修正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民族特征以及古今演变规律的全面把握。
摘要:客籍学堂是科举制度废除前后各省官员奏请设置的专门招收客籍子弟的公立或者私立学堂,在客籍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前夕,国家严苛的客籍异地教育政策、传统的省域之分偏见以及地方学堂的教育保护政策将土籍和客籍关于教育的矛盾推向顶峰。客籍民众面对时代的压力不得不作出回应,试图通过独自创办学堂来改变客籍子弟在异地教育中的被动局面,客籍学堂应运而生。但是,客籍学堂诞生之后面临学堂经费来源不稳定、无法摆脱传统的省域之见、学堂内部风波不断等问题,致使客籍学堂停办后,客籍学生再次并入省内普通学校。客籍学堂的创办是近代客籍教育寻求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对维护教育资源平等,保障客籍生源教育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抗战时期,党的各类报刊中的标语口号作为战争语境下革命宣传的重要载体,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研究表明,该类标语口号通过政治动员、社会整合、文化传播与心理调适的实践路径,构建起以政治认同为核心,涵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复合型国家认同体系。其话语范式呈现出“革命诉求一集体记忆—价值规训”的符号编码特征,在解构殖民话语霸权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政治传播的具象化载体,标语口号通过能指与所指的意识形态缝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转化,为当代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历史范式参照。梳理抗战时期党报党刊中标语口号的文本内容,分析其话语表达范式,揭示其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符号在社会动员与国家建构中的特殊功能,这既有利于拓展抗战时期红色文化史料研究视角,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实践指导。
通常来说,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往往标志着思维方式的成熟和研究范式的完善。自2006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召开以来,虽然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大多数研究并没有站在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进行总体性思考。换言之,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大多缺乏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理论
千百年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士大夫。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历代文人诸如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陆游的“为国成轮台”,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等建功立业思想先后问世。事实上,光阴似箭,人生苦短。入世后,江湖路远,荆棘满地。因而也就有了与“治国平天下”的“入世”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与现实意义。当然,社会治理体制是一个统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要素的系统结构,其规约与形塑也必然是多方设计、多维推进、多元互动的系统过程。那么,如何基于系统性思维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变革,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系统间的共进与调谐?安徽师范大学金太军教授与南京师范大学张振波副教授合著力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与社会和谐稳定长效机制研究》一书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