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涉毒类社区矫正对象是社区矫正对象中的特殊群体,具有身患疾病多、毒瘾戒断难、再犯风险高、社会排斥大等特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我国现行社区矫正法律规范并未专门规定涉毒类社区矫正对象及特别的矫正措施,社区矫正制度与不同戒毒模式之间存在适用界限,加之现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及戒毒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实践中矫正此类群体工作难度大,增加了监管压力与社会风险。立法机关适时完善法律规范,增加针对涉毒类社
摘 要:为揭示环境意识何以在行为表现上与意识理念本身存在较大差异,从公私角度探讨我国公民的个人基本特征、社会政治态度对环境意识的影响,同时考察个人月收入水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公民关于自我生活状态评价和关于政府治理状况评价趋向相同时的两种状态,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作用相反;在不同收入水平下,自我生活状态对环境意识的影响程度不同;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其环境意识的影响是
摘 要: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主旋律。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之后,学界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认为现代化或现代性是“一元”的霸权主义偏见,逐渐被日益多元化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现实格局所否定。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时也涉及现代性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西方现代化的优势,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风格,与艾森
摘 要: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金融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供了可能。基于2012—2020年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效应及机制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长期驱动作用;结构效应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是主要驱动力;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在大规模企业、高信息披露质量企业、制造业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驱动作用更
摘 要:以2012—2020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样本,考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抑制企业创新,并且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低的企业和市场化进程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导致企业金融化动机增强,而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表现出更强的投机套利动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存在金融化和融资约束两条渠道抑制企业创新,一方面通过促进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
摘 要:证券市场准入的公平、参与证券交易的公平以及分享证券市场福利的公平是保障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根基,因此欺诈发行证券罪的保护法益应当是证券市场的公平性。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对投资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具有更高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无须证券发行审核程序提供特殊保护,且投资者利益并不必然因“欺诈发行”受损,也难以证明犯罪行为与投资者利益受损这一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投资者利益不是欺诈发行证券罪的保护法益。“
摘 要:使用盗窃作为盗窃罪的表现形态,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当全面承认其可罚性。使用盗窃的本质在于对财产使用权的侵犯,伴随财产价值由财产所有权向使用权的转移,认可对其保护是法益开放性的要求。作为不可罚依据的排除意思,在我国刑法语境中既缺少存在的必要性,又可能导致盗窃罪保护范围的不当限缩,不应当作为盗窃罪的主观超过要素存在。使用盗窃可罚性的基础在于该当盗窃罪构成要件。财物的事后返还作为使用盗窃的犯
摘 要:《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采用列举式与概括式相结合的方式,明确知识产权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对知识产权收益的源头——知识产权——这一财产归属未作规定。知识产权在夫妻共同财产中的缺位导致司法实践面临抵牾与困境。知识产权应当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证成需立足于夫妻身份关系,充分考虑知识产权是财产权的本质属性与婚后所得财产共同制理念。现实纾解之法是通过司法解释将“
摘 要:“双减”是我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受到缺乏有效共识、利己决策机制、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与教育评价维度固化等因素的影响,“双减”实施过程涉及多方博弈,产生的博弈困境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减负逐渐陷入了“囚徒困境”。政府需从改变博弈规则、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学校需引导个体建立新的理性,或能走出减负的“囚徒困境”。 关键词:学生减负;中小学生;“双减”时代;“囚徒
摘 要:“双减”政策的推进赋予课后服务新内涵,建构生态化课后服务课程成为完善高质量学校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但当前课后服务课程显现出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编排整体性不够、课程反馈动态性不畅等问题。学校建构生态化课后服务课程应在课程目标上坚持五育融合观、明晰课后服务课程育人功效、融合校内外资源设计课程内容、创建课后服务课程统整模式、强化全过程监督机制、立足课后服务课程多维评价等,从目的性、整体性和动态
摘 要:从学理上讲,遵循中国传统哲学“更新再始”之思维逻辑所提出的“新子学”,应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呼应时代精神的思想目标,这构成其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类似唐代古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文化运动的类本质,同时成为“新子学”何以可能的普遍必然性之所在。考察唐代古文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所以兴起的直接原因都是“世之弊”,但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思想目标则都是对“天下一体”“天下为公”的自觉和追寻,都是顺
摘 要: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