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单一的数量维度,中国的耕地保护正在发生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制度转型,目的在于巩固提升耕地综合产能、推动农业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的激励相容,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构建,也需要微观层面的工具匹配。现行政策存在保护思路上的割裂性与片面性、保护目标上的近视性与短期性、保护手段上的同质性与偏向性问题。强化数量、质量、生态目标维度的兼容性, 以提升产能潜力及稳定性满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大战略发展区域,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全国四成以上,同时也是我国水泥、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业聚集区。庞大的人口经济规模和高耗能产业聚集使得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规模巨大,在“双碳”目标下,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碳排放约束趋紧,势必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发挥绿色技术创新在协同推进降碳和增长中的作用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长江经济带102个城市200
摘要: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及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和分析,发现了资本及资本主义的建构密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物化的颠倒乱象。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从厘清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物的关系如何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遮蔽开始,揭示了资本逻辑呈现出来的自由与平等假象,进而提出了资本主义拜物教的超越路径及其目标指向:拜物教的终结既包括其现实基础的瓦解,也包括其观念形式的消亡,这一历史过程与共同富裕理想
摘要: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富含人本意蕴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追求人本实现的实践命题。共同富裕以人为基点,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劳动实践共同构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价值方向和根本路径三层实现要素。共同富裕以人本为主线,重视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全面性,正视人的差异性,聚焦人的共同性,诠释共同富裕的人本意蕴和价值遵循。共同富裕以实现人本为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结合”涵义的历史演变,可以观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发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结合”,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的“第二次结合”,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两个结合”,“结合”概念的内涵几经变迁、不断拓展。“结合”涵义的历史演变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既坚持
摘要:“普世价值论”不仅是西方推销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工具,更是西方文明偏见和文明优越感的集中反映,只有从文明论高度进行批判才能达到对“普世价值论”的消解与超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明多样论应对“普世价值论”的泛价值主义观点,以文明转型论突破“普世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生关系,以文化自信论消除“普世价值论”的滋长土壤,达到了批判“普世价值论”的文明论高度,是新时代批判和引领社会思潮新的、更高的思想
摘要:作为一种具备强有力保障机制的中国式治理策略和方法论工具,政策试点的身影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程中屡见不鲜,其优势作用也得以充分彰显。具体体现在助力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及有效降低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探索风险等方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政策试点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务必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
摘要:干部交流是中国特色干部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开拓干部视野、提升干部能力,进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有裨益。但是,频繁的交流会打破政治系统的平衡,从而引发规则体系悬浮化、政治风气浮躁化、公共政策不确定性、组织功能低效化等诸多负面效应。从政治生态学的理论视角来看,干部交流频繁化的治理必须秉持系统化和生态化的思维,提升干部交流外部制度的协同性,增强干部交流内部制度的自洽性,以科学预案保障干部交
摘要:社会自我批判是一种普遍的现代性社会现象。现代性社会具有社会个人化、社会国家化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倾向,其基本主题是现实个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正是围绕着这一关系问题,社会自我批判得以深入展开,其大致有以下三条具体进路:其一,建基于原子个人及其个人理性的个人主义进路;其二,建基于民族国家及其国家理性的国家主义进路;其三,建基于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人及其公共理性的社会主义进路。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通过对《系辞传》中“神”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神”乃一体时空观之概念表达,该时空观具有动态平衡性、演化生成性、具身可感性和本源宗教性以及这些特性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一体时空观在上古巫术文化时代就已经萌发且逐渐成型,并一路延续到礼乐文化中。在巫术文化中,一体时空观分别体现在两类通神活动即乐舞通神和卜筮通神中。如果说乐舞通神是从时间意识上感受到自己和宇宙生命运动同一律动的话,那么卜筮通神就是从空间
摘要:《吕氏春秋》所论“求诸己”及其旁涉词语的篇章颇多,用文本互涉的方式来考察这一文辞,可发现其思想来源具有多元化与多层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论语》《孟子》《荀子》的议题互涉,“求诸己”蕴涵儒家道德修养论;二是与《老子》《庄子》的义理相关联,体现道家无为论;三是与《韩非子》 《管子》的政治观念相呼应,呈现法家君道论色彩;四是与《司马法》《尉缭子》《孙子》的理趣相关涉,摄入兵家战争论
摘要:晚清民初时期,德国旅华书写中的中国地图在传播中国地理知识之外,还积极参与了现代德国人的自我形塑过程: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中国地图在德国的绘制热潮;视觉理性与绘图技术的发展使得德国人对中国地理形象的描述更为精确,却也折射出了德国人试图掌控他者的欲求;借助地理年刊等大众媒介,德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趋于客观真实,与此同时也逐步走向了对于国族自我的想象,实现了情感共同体的建构。从政治文化背景、视觉测
摘要:民间叙事是南方民族史诗叙事的本质特征,又是南方民族史诗外部接受、传承、传播与创新的动力机制。基于民间立场,南方民族史诗的民间叙事特征为超长时空中的集体创编、活态的审美特性、程式化的叙事法则与仪式性的表演语境。南方民族史诗的民间叙事通过神圣时空中的仪式表演显现自身,使叙事指向实践的伦理观,表现为创造世界的实践理性、维护生态的共生思想、恪守善性和谐的道德品质、崇尚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共同发
摘要:历史上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经历了川滇藏三区域各自的整合,形成了“川滇藏框架”,随后又进一步打破这一框架,走向更深度的融合。处于框架中心的藏彝走廊地区,民族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先由部落时期相对平和的状态过渡到川滇藏框架时期相对紧张的状态,再走向缓和、团结、交融。在川滇藏框架瓦解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西南茶马古道川藏线、滇藏线上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宋代民族战争的消弭、明
摘要: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和家庭教育,近代学人在家庭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原则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引领性,但由于“原则”清末时才出现在我国教育话语体系中,所以近代学人在家庭教育相关研究中对“原则”的认识经历了渐次深化而逐步达到统一的过程。基于对近代学人有关教育论著的考察,在家庭教育中“原则”词语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有原则实意而无“原则”实名、有“原则”实名不合
摘要:明确数据产权体系构建的制度基础与配置原则的理论方向,是有序推进数据开发应用、妥善处理各个数据主体利益关系以及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生产效能的关键。西方法哲学对产权有过诸多精妙的论证,但均带有明显个体主义的理论胎记,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代中国数据产权的体系建构与配置原则。相形之下,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立场揭示出法关系的生产关系本质,这一总命题将法权、财产权等权利概念融贯一体,形成囊括多重权利
摘要:文化与法治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支撑爱国主义教育行稳致远。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中华儿女赓续传承“文以化人”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播植化育史;百余年的中共党史、七十余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主动推进“法以律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探索的守正创新史。“文以化人”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与“法以律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探索价值旨归的一致、主体力量的协同、内容体系的互渗,有效支撑、强力
摘要:休息权内涵的新阐释应以休息的内涵和休息行为的正当性为切入点。休息权基础要素研究分为“休息”要素和“权利”要素。对休息要素的研究应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从“劳动者是否加班”和“劳动者是否自愿”两方面阐释“休息”要素,并探究新就业形态下劳动的异化本质。对权利要素的研究应关注休息首先成为一项道德权利、进而成为一项法定权利的过程。新就业形态下休息权实现的救济途径应从休息权的基本权利性质出发,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之一,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需要从理论层面澄明塑造的理论范式、理论偏差与理论进路。从理论范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塑造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之维, 坚持“两个结合”的创新之路,追求“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逻辑之果。从理论偏差来看, 必须澄明与扬弃“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个人主义的张扬”与“集体主义的缺失”,“文化保守主义”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基于内外动因、理论机制和生态愿景三个维度,可以明晰新质生产力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的数实融合发展路径。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其表现为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内外动因层面,文化产业数实融合发展的内部动因来自于缓解鲍莫尔成本病、模块化分工与生态化诉求,外部动因则得益于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