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湖畔 璀璨灯火装点了 幽暗的水面 变幻着五彩斑斓 仿佛时空中 开了一扇门 通向茫茫远方 我从东方来 带着一身的迷茫 想在千年的古城里 找寻那个答案 除了这扇门 什么也寻不见 高考的最后一场 二十秒结束铃声 如同过去的日子 那样悠长 十二年寒窗 在这一刻 写尽春去秋来 落笔成霜 收起喜欢的文具 把过去全装进回忆 那些尘封的喜欢 已经开始了微笑 这
火车,驶过春天 像水滴般娇艳的紫荆花 满头蓬松的海棠花 还有红花、黄花等各种檵木 万物乘上驶往春天的火车 皆有一技之长 轮到我,竟无票可售 嗯——还得继续修炼 埋首人间,洗去凡尘 仰望星空 仰望苍穹 再无繁星满天 再无辽阔的空 映衬我卑微的愁 再无哪颗星子坠落 撞击我博大的慈悲 游白壁村 没什么能像狗尾巴草那样 从自身的简洁里掏取游戏 也没什么理由可以拦阻它们
弯月 我记得,那年老家的秋收 金黄色的外衣一天就被褪去 小村的胸膛,肌肉感明显 从清晨到月上屋顶 一群群飞鸟结伴而来 为丰收而歌 我躺在空旷的稻田上,好大一张床 手上脚上头上都沾满了稻粒 饱满得就像母亲一年的期盼 母亲那一年正好花甲 头发不白,眼也不花 晚风中,她坐在我身旁 豆大的汗珠滴落在镰刀上 她轻轻擦拭着,默不作声 那晚的那轮弯月 我看起来是圆的 父亲的笔记
一群灰头土脸的麻雀 正绕着一座夕照村庄低飞 它们露出如见亲人的笑容 等待高空中的雄鹰弟弟归来 麻雀说,我在树枝竹梢安家 只为观察蝗虫和敌人偷袭 雄鹰说,我身负鸿鹄之志远飞 只为趁年轻看看远方的天空多蓝 麻雀说,我盯着眼前稻田草丛灌丛 只为更容易吃到谷粒、草籽和果实 雄鹰说,我翱翔蓝天白云上 俯冲扑食时更需要目光如炬 麻雀说,我从没飞离村庄多远 只为守护庄稼和等待归家的乡亲
[摘 要] 南宋吕祖谦所编纂的《皇朝文鉴》收录了北宋文学家陈师道的不少散文作品,当代学者齐治平先生在对该书点校时将原书名改为《宋文鉴》,并对其中收录的陈师道作品做了校勘,但主要是参考了《皇朝文鉴》流传至今的宋明版本,对于陈师道文集参考不多,所以在校勘方面有不少遗漏。点校者存在因文字形似而致误、因不明古代地理水文或不熟悉典籍内容等而导致误标误断等方面的情况,参考陈师道文集的南宋版本,再加上其他文献
[摘 要] 陶渊明与谢灵运均是晋宋之交的诗人,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代论诗,也多次将“陶谢”二人并称。然而“陶谢”这一并称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在唐代才确立下来。以《诗品》与《沧浪诗话》为中心,分析钟嵘和严羽对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对比探究,由此展现钟嵘和严羽的诗歌理念以及时代变革对“陶谢”诗歌接受的影响。 [关 键 词] 陶渊明;谢灵运;《诗品》;《沧浪诗话》 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陶渊
[摘 要] 《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一生中的重要作品,在这二十首酒后之诗中,作者通过大量“酒”意象的设置,展现了其遗世独立的人格追求、安贫乐道的生活姿态以及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等深刻意蕴。《饮酒二十首》是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重要作品。 [关 键 词]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酒;意象;意蕴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酒”与文学关联密切,早在《诗经》《楚辞》《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中就有酒
[摘 要] 作为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对西汉及后世王朝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为儒家占据主流思想地位做出了贡献。从《史记》来看,其中有关董仲舒的记载并不多,司马迁仅在《儒林列传》中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董仲舒的生平。而到了东汉时期,班固不仅在《汉书》中为董仲舒单独立传,而且详细记录了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问。从两部史书
[摘 要] 基于对王弼“有”“无”观点的解读,分析王弼有关“无”“道”“自然”的同一性的基本观点和思想精华,与同时代郭象、嵇康的观点做对比,进而提炼出王弼自然必然性、人性必然性、万物完满于复归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并由此讨论王弼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的启发和方法论指导。简述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流行观点,最终得出人类自身长远利益的终极关怀是保护生态自然的基本视域和价值指归。 [关 键 词] 王弼
[摘 要] 李白的《蜀道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蜀道险峻的自然景观和艰难的旅途,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沧桑的思考。《蜀道难》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更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从《蜀道难》的背景分析入手,探讨诗歌的主题与情感描写,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想象艺术以及诗歌语言运用与节奏感受,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创作意图,探究他在诗歌中所展现的想象
[摘 要]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古今中外不乏对“孤独”情感的描写与表达,而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晚生的文学体裁而言,用诗歌表达“孤独”是中外早期文人墨客的重要手段。其中,唐代诗人柳宗元与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有许多都以孤独为创作基调与主题,但同时他们的作品在表达孤独时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文化背景。以柳宗元的《江雪》和华兹华斯的《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为例,通过分析两位诗人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
[摘 要] 古诗词作为文字的凝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元素,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因此意象之美便是诗词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的种类繁多,在诗词中的运用也灵活多样。以自然意象中的“蝉”为例,对该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进行简要赏析,并挖掘背后的审美内涵,以此揭示意象之美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存在。 [关 键 词] 古诗词;意象;蝉;审美 一、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摘 要] 苏轼对《周易》的研治贯穿他的一生,幼时研读《周易》,中年被贬黄州时开始撰著《东坡易传》,晚年被贬海南时又继续对《东坡易传》等学术著作进行修订,最终定稿。《东坡易传》集中体现了苏轼的易学思想,在“人”学方面,他主要探讨了人性论,提出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在反驳了前人关于人性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阐释“性”与“情”“道”“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 键 词] 《
[摘 要] 早在20世纪,传记类文字以其对人、事的生动记录就已经成为各方学者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史料。其中,祭文又因其蕴含作者对传主的强烈情感而使我们能还原出有别于其他传记类文字的人或事。传记对于现代学者复现、完善相关人物事件有着极大的作用。如果说史传类文字是将古人古事讲给现代人听,那么带有极强抒情性质的祭文则是将情感注入这些人物、事件之中,把一个孤立的形象还原成一个生动的人,把一段生硬的文字编写
[摘 要] 辜鸿铭作为学贯中西的思想家,以精神的器具为标准,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深入思考,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这两种文化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虽然在具体层面存在差异,但最终还是会走向融合。而在辜鸿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论述中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平等的文化交流心态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思想精华。 [关 键 词] 辜鸿铭;中西文化;文化自信 清末民初,有这样一位思想家、
[摘 要] 作为五四新文化浪潮的领军人物,鲁迅始终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焦点。夏志清先生和李欧梵先生同作为美国汉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二人因解读角度、政治立场等因素,对鲁迅作品内涵之解读存在差异性。以两部海外研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和《铁屋中的呐喊》为视角,分析比较夏志清和李欧梵关于鲁迅作品文本的差异化解读。 [关 键 词] 鲁迅;夏志清;李欧梵;作品解读 对鲁迅作品思想的分析与
[摘 要] 当代陕西作家高建群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女性人物“出走”的叙事,其中,一类是为了追求内心自足而归隐,或主动皈依佛门的“出走”;一类是为了追求自由或某种信念,超脱生死、潇洒生活的“出走”。这种女性“出走”叙事是高建群在民族和国家视域下对女性命运的观照与书写,是文学史上有独特意义的叙事方式。 [关 键 词] 高建群;女性书写;民族国家;“出走”叙事 女性“出走”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母题
[摘 要] 分析陈忠实的文学创作,深入探究其作品中对乡土情感与文化认同的细腻描绘,从而揭示作家如何借助文学表达对故乡及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通过分析《白鹿原》等文学作品,深入研究陈忠实如何刻画富有地域特点的角色与故事情节,揭示其对乡土文化的深邃洞察与独特见解。这不仅深化了对陈忠实作品的认识,而且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中文化认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关 键 词] 陈忠实;乡土情怀;文化认
[摘 要] “苦难”是曹文轩写作的主题之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苦难的影子。以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为例,从自然环境的恶劣、生产方式的落后、物质的匮乏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四个方面来探讨曹文轩小说中苦难书写的根源。小说在苦难的描写中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通过对生活的苦难和精神上的苦难的描写鼓励人们正视苦难、接受苦难。 [关 键 词] 曹文轩;苦难书写;根源 文学作品是
[摘 要] 市河宽斋作为日本江户后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职业诗人,在体悟到徂徕先生及其追随者模拟唐诗为诗坛带来的弊病后转而学习宋诗。市河宽斋现存三分之二的近体诗有明显模仿宋诗的痕迹。市河宽斋着力“仿宋”,在物象选用上格外明显:所选取物象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大量人文化物象纳入诗作、描绘物象时多用拟人手法,且以物为人,赋予自然物象世态人情,并注意到物象在诗中的说理功能。这些物象选取的特点不仅是其矫正日本
[摘 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由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即安娜和苔丝的性格和命运,分析其生命历程及成长轨迹,剖析残酷社会及悲惨命运,告诫当代女性不要重蹈覆辙,争做自己的主人,成为新时代的新女性。 [关 键 词] 《安娜·卡列尼娜》;《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性 一、前言 《安娜
又是一年春来临。春江水暖、凛冬散尽,春天是温暖的季节;草长莺飞、柳暗花明,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桃之夭夭、万紫千红,春天是美丽的季节。歌咏春天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当春风拂面、春雨如酥、春山如黛,大自然用各种方式撩拨诗人的情思时,诗歌就苏醒和茂盛了起来,汇成心灵的万壑千声,冲击着现实世界的巉岩峭壁,发出清越的回响。我想,每一个诗人的笔下都曾绽放过春天的花朵。 王立世也不例外。他歌咏春天的诗篇有37首之多
从花街进入北京,从北京走向世界,徐则臣以“北京书写”为圆心展开了他的文学志业,但其小说并不限于对“京漂”族生存的探讨。徐则臣的写作尝试以北京作为叙事的动力,“北京”成为“花街”出发的终点,也是“到世界去”的起点。在徐则臣的作品中,读者除了能够捕捉到“无法对自己的处境做出清晰的判断”的人物,还能触及他努力建构“一代人的心灵史”的文学愿景。 一、原乡“花街”与他乡“北京” (一)先说“花街” 在
[摘 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以历史真实作为艺术创作的底色,在整体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展开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以历史真实作为艺术真实的客观标准,客观呈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人物与时代的真实关系。同时,余华进一步追求艺术真实的营构,通过荒诞的情节设计和夸张的人物塑造以及狂欢化的语言表达,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中找到平衡。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真实论;
[摘 要] 当前,很多人对《故都的秋》中的悲凉美学缺乏认知体验,同时易将以悲为美与悲秋相等同,错失了对郁达夫独特审美的探索。基于此,补白中国的悲秋传统,爬梳以悲为美的历史文化渊源;补白日本的物哀文化,探寻以悲为美的文化内涵;补白作者的文人情调,聚焦以悲为美的创作观念,以期完整把握《故都的秋》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 键 词] 《故都的秋》;补白;悲凉美学 “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
[摘 要]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当代文学价值观特点逐渐向多元与主导的统一性、个体与整体的统筹性等方向转变。这些当代文学价值观念嬗变的趋势和特点,使文学价值观念嬗变中的价值呈现相对主义倾向,其中包括审美主义倾向、功利主义倾向、个人主义倾向,导致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判的良性发展受到影响。基于此,从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两方面思考当代文学价值观念嬗变理论,为构建当代文学新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关 键
[摘 要] 维克多·雨果被誉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其人道主义已然成为雨果笔下的浪漫因子,他用“美丑对照”的诗学观念,来描摹人道主义的理想蓝图,最终追寻那“爱的艺术”,反思爱的方式和人爱的本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说是其人道主义践行失败的代表,而《悲惨世界》则成功践行,这两部作品中的爱都受到宗教的影响。从这一败一成的两部文学作品出发,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各种爱,来反思宗教对“爱”的影响,探
[摘 要] 东野圭吾是日本的推理小说家,《解忧杂货店》是一部具有悬疑色彩的小说,小说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最后人物走出困惑,得到救赎。以小说主题为研究内容,主要探讨了小说中人物精神迷茫的原因,分析了解忧杂货店解忧和救赎的途径。借助《解忧杂货店》深入思考并探索人性救赎的意义和实现方法,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境。 [关 键 词] 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精神迷茫;
[摘 要] 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差异,翻译具有翻“意”和翻“异”的双重使命,并且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聚焦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翻“意”与翻“异”两大核心使命,探讨翻“意”与翻“异”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角色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双重使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
[摘 要] 自20世纪70年代起,翻译领域迎来了“文化转向”,这一趋势使译者不再局限于语言形式的转换,而是更加深入地去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语境。与此同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为这一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不仅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强调了译者作为文化诠释者的角色。以阐释学为理论视角,选取《三人同舟》的两个译版进行对比分
[摘 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话语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英文语篇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在文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话语分析理论作为语言学与教育学交叉融合的产物,其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为阅读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通过对话语分析法的应用,读者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文章方向,了解文章内涵。概述了话语分析法,分析了《简
[摘 要] 聚焦于神话母题在世代传承中的演变,以盘古开天辟地这一古老神话为例展开研究。深入探讨神话的起源、核心内容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展现神话如何与古代文献、民间信仰和艺术表现交织在一起。探讨现代社会对神话的重新解读和利用,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规律与影响因素。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的细致分析,揭示神话作为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展现的活力与适应性,强调神话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如促进民族认同、文化交流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