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推进了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特质,体现为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政治立场、秉承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立场、延续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的路线方针等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了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经典措施,系统提出并深化了“第二个结合”,通过进一步推进法治化治理模式和统筹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摘要〕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规律性认识。“彼此契合”是两者相结合的前提,其内在理论内涵包含五个方面,即“相似”“相通”“相融”“相合”和“相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的运行机理通过“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表”与“里”的辩证统一共同推动了二者的协调共生和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的价值旨归在于其既同“第二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发扬斗争精神、在哪些方面发扬斗争精神、如何发扬斗争精神等作出了深刻阐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需要从逻辑理路、关键维度、实践要求等方面结合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历史和现实相融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坚持斗争原则、提高斗争本领、讲求斗争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从生成逻辑看,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吸收、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的汲取、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从理论品格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坚定的人民立场、自信的开放姿态、严密的系统思维等鲜明特质。从时代价值看,习
〔摘要〕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力量,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全面系统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积淀三个方面认知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理论渊源;二要综合原则遵循、价值旨归、核心内容、思维方法、演进动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三要夯实斗争基础、站稳斗争立场、坚定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
〔摘要〕 自我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以来,党领导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经历了初步探索、持续推进和改革创新三个阶段。进入新时代,党领导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面临敌对势力加大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力度、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参与有待优化、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复杂性和突发性日益增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主体的考验更加严峻等现实挑战。鉴于此,应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权责分工、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制度保障、提升
〔摘要〕 全面抗战时期,党根据抗日战争的形势发展,采取了多项组织建设措施,包括大量发展党员,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巩固党组织,整顿党员队伍;坚持正确政策,推动干部队伍建设;多种形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等,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在今后的组织建设中应注意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新时代发展党员要更加注重质量,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三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能力。 〔关键词〕
〔摘要〕 农民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主体力量,这种主体力量的发挥必须以农民主体性建设为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通过塑造农民的革命主体意识,以阶级话语构建农民身份认同;发展农民组织,以基层民主有效扩大了农民的政治参与;发展农民武装力量,以农民武装斗争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推动农村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关系,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解放了农民等举措,
〔摘要〕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世界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经验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协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坚持党对农村工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粮食安全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以下根本遵循: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树立大食物观,开发食物资源;坚持统筹兼顾,用好两个市场;坚持深化改革,保障有效供给;坚持藏粮于地,
〔摘要〕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文化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二者具有高度耦合性。文化产业能够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培育乡村发展动能、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以及展示乡村良好形象赋能乡村振兴。当前,乡村存在的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保守、资源条件有限、项目规划模糊、政策支持乏力等问题,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现实挑战。为此,可以通过增强文化产业意识、构建多方联动格局、培育多种文
〔摘要〕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推动农业绿色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与管理优势。从理论层面来讲,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优化配置效应、挤出效应和声誉效应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从实践层面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还面临着绿色发展意识不强、服务标准不规范、政策支持不到位和服务链条不完善
〔摘要〕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的理论基础。基层立法联系点对法律草案和公众意见的下达上传契合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公众立法参与广泛性、过程性、真实性的要求,在实践中形成了践行群众路线、创新工作联系、立足地方特色的经验,对促进公众立法参与具有重要启示:应综合运用各种征求意见形式促进公众立法参与,积极发挥下级人大促进公众立法参与的能动作用,根据法律草案内容划分征求意见的重点地区和人群。 〔关
〔摘要〕 自动化行政是实现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必经环节,彰显出技术治理的显著优势。但在算法决策固有弊端的作用下,自动化行政面临造成公法和私法责任混淆、侵犯公民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多种法律风险。造成这些法律风险的原因在于“权力—权利”格局的失衡,亦即法律治理对“权力—权利”平衡格局的保障不足。为此,应通过细化行政主体责任承担制度、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完善行政相对人程序参与制度等举措对自动
〔摘要〕 保障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是尊重与保障人权、保护刑事被害人个人利益以及防范诉讼风险的必然要求。《法律援助法》的颁布给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法律援助条例》相比在诸多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目前我国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保障仍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立法对其不够关注、学界对其研究欠缺、实践中获得法律援助的刑事被害人数量较少。为此,应通过推进科学立法、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加强刑事被害人法律
〔摘要〕 消费纠纷仲裁是法定的消费纠纷解决途径之一,兼具专门性、灵活性、自愿性、终局性等综合优势。但是我国消费纠纷仲裁的社会认同与理论支撑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与其综合优势不相匹配,呈现出法律基础先天不足与仲裁实践后天欠缺交织的“发育不良”状态。这种现状是推广不力、公正性欠缺、合意达成困难、成本效益不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应通过加强推广、强化公正性、促进合意达成、降低成本等路径推进消费纠纷仲裁的适用。
〔摘要〕 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而纪律与监督则是贯穿这一基础性工作始终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从理论逻辑来看,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特质、领导原则和执政根基说明了党为什么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纪律与监督的主要原因;从历史演进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如何通过纪律与监督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正规化、规模化、制度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从现实发展来看,在
〔摘要〕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举、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之需,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思维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维、程序性思维、平等性思维、权义性思维、权责性思维五个方面,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法律至上、坚守程序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明确权利义务、遵循权责统一。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需要从法律学习、法治培训、法治考核、普
〔摘要〕 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自我革命的重要主体。党员干部勇于自我革命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勇于自我革命是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励党员干部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并且可以激发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勇于自我革命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坚持党管干部,充分
〔摘要〕 新时代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积极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要求。在理论维度,应把握信仰教育与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坚持信仰教育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加强信仰教育与学生实际的人文关怀,以增强信仰教育的理性认同。在实践维度,应构建信仰教育主体的协同局面,完善信仰教育工作网络;综合运用各种信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拓
〔摘要〕 党的二十大精神包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自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学界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其中,在关于融入的价值旨趣、原则遵循、主要内容、实践路径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耙梳我们不难发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重难点的区分、融入效果评价机制的探索、融入内容的体系化阐释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