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评估濒危灵长类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现有分布区的夜宿地质量,并为亚洲疣猴栖息地植被的保护提供具体意见,于2010 年1 月—2022 年12月对云南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通过长期行为监测确定猴群夜宿地位置,利用样方调查法对夜宿地地形、乔木层植被特征和食物资源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印支灰叶猴夜宿地内乔木的胸径[(33
摘 要:以西双版纳勐养地区野象谷出现的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23年拍摄积累的影像资料,对亚洲象开展基于形态特征的个体识别,共识别出个体152头,并分析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研究发现:该地活动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02年的36头增长到2023年的112头,且主要增长来源于出生而非迁入,平均年出生率为8. 29%,平均种群年增长率为5. 78%。该种群大
摘 要: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是其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生存模式,研究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生态适应性,维护生态平衡,并有助于制定科学保护策略。因此,基于北斗卫星追踪项圈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全年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以及不同季节、性别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岩羊属于晨昏性动物(06:00—10:00、16:00—20:00
摘 要: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夜行穴居,野外观测率极低,其洞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介质。然而,中华穿山甲洞穴结构特征量化研究极少,洞穴分类标准(居住洞、觅食洞)的验证未见报道。为探究中华穿山甲居住洞、觅食洞的形态结构差异,选取中华穿山甲遗弃的居住洞(4个)和觅食洞(3个)进行模型铸造,通过3D扫描技术构建三维数字模型。结果表明:7个洞穴洞口朝向皆为西,洞道直径普遍大于洞口
摘 要:野生动物食性研究是掌握动物生境需求的核心内容,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传统繁殖地和盘锦栖息地海域采集其粪便,选用12S rR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粪便DNA扩增,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成。结果发现:在斑海豹粪便中共鉴定出鱼类16种,隶属5目8科13属。食物组成的相对丰度显示:梭鱼(Liza haematocheilus)为绝对优势
摘 要:近些年,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正向演替明显,大量梅花鹿(Cervus nippon)开始向保护区外围扩散和聚集,调查桃红岭梅花鹿潜在病原携带情况,有利于掌握其种群健康状况,进而制定精确的保护管理对策,因此在该保护区不同区域(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采集梅花鹿新鲜粪便样品,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其病原携带情况。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携带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
摘 要:为探究鹿源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致病及耐药机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从云南野生动物园病死梅花鹿(Cervus nippon)肺组织中分离鉴定出的1株彭氏变形杆菌F2d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F2d株基因组序列注释到毒力因子、耐药基因和代谢通路等数据库中。毒力因子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菌株含黏附、营养代谢、运动和免疫调节等类型毒力因子;耐药基因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F2d
摘 要:为探究食物主要营养成分对花鼠(Tamias sibiricus)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人工饲料饲喂花鼠,以野外自由取食为对照,通过粪便采样,以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花鼠肠道菌群组成。依据食物来源和饲料中脂肪、淀粉含量的不同,将被饲喂的花鼠分为野外组、脂肪组、淀粉组和饲料组。结果显示:不同饲喂条件下,花鼠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
摘 要:为了解蓝冠噪鹛(Pterorhinus courtoisi)的灭绝风险,预测未来种群变化趋势,采用Vortex 10. 5. 0模型对蓝冠噪鹛进行种群生存力分析,并模拟不同参数对蓝冠噪鹛种群数量的影响,探索制约蓝冠噪鹛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标准状态下(考虑近交、灾难因素),蓝冠噪鹛灭绝概率为73%,内禀增长率(R)为0. 148 0,周期增长率(λ
摘 要:云南德宏是犀鸟种群的集中分布区域。2020年12月—2021年11月,利用样线法分别对德宏境内的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和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进行野外分布位点调查,利用MaxEnt模型对3种犀鸟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冠斑犀鸟的最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盈江县西北
摘 要:为了掌握鄱阳湖周边农田生境中越冬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和鸿雁(Anser cygnoides)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五星垦殖场和康山垦殖场的200份白鹤、鸿雁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白鹤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鸿雁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白鹤
摘 要:评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及其与生境因子间的关系,可为制定栖息地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2022年4月,对滇池27个湖滨湿地开展水鸟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湿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进行评估,并通过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生境因子对栖息地重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滇池共有水鸟7 目14 科64 种56 640 只,重要性较高的湿地分别为东大河湿地(0. 68
摘 要:候鸟疫病监测是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为了科学评价中国候鸟疫病监测质量,以途经中国候鸟迁徙通道的3条重点区域疫病防控情况为基准,构建疫病监测防控质量评价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2年,中国候鸟疫病监测综合评价、监测投入和监测成效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2017年之前监测成效(T)小于0. 3,质量水平偏低,2017年之后质量水平达到一般标准(
摘 要: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Fejervaryacancrivora)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2020—2022年,在保护区不同片区潮沟内共设置34条样线,对海陆蛙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保护区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并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调查表明:海陆蛙主要分布在管理局、道学和三江片区,而塔市和博度片区海陆蛙分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个年度海陆蛙种群密度基本
摘 要:以青藏高原特有两栖动物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内热驯化处理(26 ℃,以16 ℃为对照;2周),探究长期热驯化对其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热驯化导致高山倭蛙骨骼肌中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升高(t=1. 4,df=10,p<0. 001),肝脏和骨骼肌中氧化型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比值显著上升,表明其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组
摘 要:为了解万山汞矿区弹琴蛙(Nidirana adenopleura)组织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关联,对万山汞矿区典型农田生境内弹琴蛙组织(肝脏、皮肤、股骨、肌肉和趾骨)中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镉(Cd)、铅(Pb)、砷(As)、硒(Se)和汞(Hg)这10种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富集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合非负矩阵分解分析法识别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贡献,并通过灰色关联
摘 要: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生存受到生境退化和丧失的严重威胁,深入探究其产卵时的生境选择偏好,对促进其种群数量的增长至关重要。2023年5月在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调查极北鲵及其卵袋的数量,同时测量产卵场19个生境因子,以期揭示影响其繁殖行为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共发现154条极北鲵和85条卵袋,极北鲵倾向于选择植
摘 要:山地型动物园因其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易于营造生境式的展示场馆,成为动物园的主要类型之一。基于地形要素特征,引入坡度和地形位置指数,从通行距离和权重系数两个方面改进传统场馆可达性模型,并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例,结合可达性系数分析、场馆热度分析,对山地型动物园场馆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改进模型计算的场馆可达性两极化显著,在识别高地势低可达和低地势高可达场馆方面更加符合实际,可以比较
摘 要:野生动物圈养繁育是目前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主流措施之一,但其对野外种群的实际保护影响却不甚明确。专家学者的态度观点有助于明晰圈养繁育的保护影响,而情感分析是判断个体态度观点的重要工具。因此,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对国际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影响的相关文献摘要进行情感分析,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范围为自数据库建库(1900年)至2022年10月20日,筛选主要研究内容为野生动
摘 要:智能审判系统的试点与运用是推进我国审判工作现代化发展的一大尝试,其不应仅发挥快速搜索法律规范的功效,也应通过类案整理、学说综述等方式生成责任认定体系,为案件关键性问题的审判提供参考建议。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案件的审判工作往往面临着是否需要判断以及如何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确知晓涉案动物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之难题。智能审判系统应从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案件的现实需求入手,厘
摘 要:首次在中国报道1例由长颈囊尾蚴(Cysticercus longicollis)引起的5岁雄性圈养环尾狐猴(Lemur catta)皮下囊尾蚴病,患病动物表现为明显的臀部囊肿,但无其他异常体征。该病例就诊于四川农业大学第二教学动物医院。在就诊期间,采用细针穿刺对囊肿内容物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囊肿内含有大量囊尾蚴,典型囊尾蚴呈椭圆形,具有长而可伸缩的颈部和单个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和1
摘 要:2022年7月和2023年10月,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采集到2号蜥蜴标本(1雌1雄),与丽纹攀蜥(Diploderma splendidum)的形态特征较相符。线粒体ND2 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丽纹攀蜥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 5%~0. 8%。结合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2 号标本为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
摘 要:为探讨长吻海蛇(Hydrophis platurus)的宏观及微观形态特征,运用经典分类及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相关标本的形态特征及鳞片微皮纹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标本深色的背面与浅色的腹面具有清晰的分界,吻部明显突出,背、腹部鳞片的形状和大小无明显分别;背部鳞片显微皮纹结构表现为多个耳状结构沿身体纵轴方向交错排列,整个视野呈现为波纹状,耳状结构之间为较深的沟槽,耳状结构侧面布满小孔。标本
摘 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是一种可应用于各种病原体检测、基因分型等领域的等温扩增技术。该技术所需设备简单且易于操作,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根据目前已经存在的判定LAMP结果的可视化方法,以可能对野生小反刍动物造成威胁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virus,PPRV)
摘 要:朱鹮(Nipponia nippon)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虽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加了朱鹮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但近交衰退、低繁殖力和雏鸟高致残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朱鹮种群的发展。朱鹮由于雌雄同型,难以从外观区分性别,因此性别鉴定将对其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朱鹮性别的分子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染色体连锁的染色体解旋酶DNA 结合蛋白CHD 基因及EcoRⅠ片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马鸡属(Crossoptilon),为易危(VU)物种[1],中国特有种[2],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目前,褐马鸡集中分布于我国河北省小五台山和附近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和房山区(东部种群)、山西吕梁山脉(中部种群)以及陕西省北部黄龙山林区(西部种群)[4−5]。经查
2023年10月23日,宜昌观鸟爱好者在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卷桥河湿地公园北侧水稻田埂上的钻叶紫菀丛中(30. 686 482 77°N,111. 260 970 57°E;海拔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与麻雀(Passer montanus)相似的鸟类(图1)。经鉴定该个体为雄性家麻雀(P. domesticus),宜昌观鸟中心组织人员对拍摄现场进行了核实,同生境内还记录到黄胸鹀(Emberiza
2023年5月1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茅家埠上香古道附近水域(30. 24° N,120. 13° E;海拔17 m)记录到1只成体白骨顶(Fulica atra)和4只雏鸟(图1),这是浙江省白骨顶的首次繁殖纪录。 白骨顶繁殖区位于茅家埠水域中心面积约100 m2 的小岛上,岛上植被茂密,有4 株高约10 m 的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1株南川柳(Salix ro
摘 要:古林箐裸趾虎(Cyrtodactylus gulinqingensis Liu,Li,Hou,Orlov,and Ananjeva,2021)和河口裸趾虎(C. hekouensis Zhang,Liu,Bernstein,Wang,and Yuan,2021)几乎同时被描述发表,且模式产地距离很近。这两个物种的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由于没有同源基因序列可以比较,它们到底是否为同一物种一直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