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体型最大的猫科(Felidae)动物之一,是极具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现有研究表明,我国野生东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近交水平较高。尽管目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在逐步增长,但通过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会更利于其数量的恢复,通过野化放归进行遗传拯救是一种关键策略,但实施遗传拯救之前,必须确定圈养个体与现存野生个体间的遗传关
摘 要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 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 3 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 90%、9. 72%和39. 59%。年
摘 要 借助无人机边缘计算技术监测野生动物的运动状态和种群发展变化已成为科研工作者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传统跟踪算法算力高,机载边缘设备硬件资源算力不足,在户外复杂的自然环境下难以实现实时跟踪。为解决野外环境中无人机跟踪野生动物时遇到树木遮挡和背景干扰导致无法准确实时跟踪的问题,选取东北地区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狍(Capreolus pygargus mants
摘 要 为探索梅花鹿(Cervus nippon)最佳同期发情方案,在吉林省双阳鹿业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挑选163只健康、发情周期正常、繁殖机能良好的供试母鹿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国产阴道孕酮栓(CIDR),B组采用进口CIDR,C组采用二次前列腺素(PG),均辅以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法处理。另挑选100只供试母鹿随机均分为4组,采用筛选出的较优方案结合不同剂量PMSG法处理(Ⅰ组100 I
摘 要 通过对来自北京动物园10只圈养猕猴(Macaca mulatta)和来自河南济源五龙口风景区10只处于野外近人环境中的猕猴的粪便微生物进行鸟枪法测序,分析两种不同环境下猕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差异。结果表明:20份样品共检测出9个门、18个纲、22个目、31个科、46个属和226个种。通过分析发现,圈养和野外近人环境群体共享了绝大部分细菌(200种),但是近人环境群体相比于圈养群体,独有更多种
摘 要 为了探究未成年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选择性摄食的风味机制,根据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摄食行为特点、熟悉的食物香气和喜欢的食物味道,自主研制出一种未成年圈养大熊猫的专用风味剂。经专业人员的嗅感和口感品评,该风味剂可以改善未成年圈养大熊猫所食竹叶的主要气味和味道。2022年6月—2023年3月,用刺黑竹(Chimonobambusa purpurea)、斑苦竹(P
摘 要 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亚种分化存在异议。为了明确我国华南中麝鼩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其分类学提供进一步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了我国贵州华南中麝鼩20个样本的Cyt b 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的19个华南中麝鼩Cyt b 基因序列进行一并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发生树首先分成3个大的进化支,即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C. r. rapax)进化支、西南中麝鼩(C. v
摘 要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啮齿动物,终生生活在封闭的地下洞道中,对地下洞道严重缺氧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探究高原鼢鼠适应严重缺氧地下生境的策略,在高原鼢鼠的生境现场,测定高原鼢鼠洞道O2、CO2的体积分数和质量浓度,同时测定不同海拔与模拟地下洞道气体体积分数条件下高原鼢鼠的血液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大气相比,不同海拔高原鼢鼠洞道中O2体积
摘 要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
摘 要 麝鼠(Ondatra zibethicus)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香料动物和毛皮动物。在一些毛皮动物生产中常使用褪黑素(melatonin,MT)来获得更高的效益,但MT对麝鼠香腺发育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探究高浓度MT对麝鼠香腺中FGF20 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RT-qPCR技术检测高浓度MT处理组与对照组麝鼠香腺中FGF20 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FGF20 基因在对照组中的表达水
摘 要 为探明高原牧区不同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强度与害鼠对毒素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及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的灌胃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测定3种害鼠胃肠内容物及其上清液与D型肉毒毒素作用后的毒素残留量。结果表明:D 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
摘 要 2020年冬季—2022年冬季,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取食生境偏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取食微生境尺度中,黑啄木鸟取食树树种、取食树状态与对照样方具有显著差异(p<0. 05),偏好在冷杉(Abies fabri,47. 71%)和半枯立木(73. 86%)的树木主干(86. 93%)中上部(43. 14%
摘 要 2018年11—12月,采用定点观察法、扫描取样法对河南民权湿地公园越冬期不同水位下青头潜鸭(Aythya baeri)的日间行为活动节律及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位环境下,青头潜鸭越冬期7类行为时间分配之间存在差异。位于浅水位的青头潜鸭主要以静息和觅食行为为主,中水位区域主要以静息、运动和觅食行为为主,深水位区域则以运动、飞行和觅食行为为主。觅食与静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整
摘 要 2017—2021年,收集5家饲养单位12种圈养珍稀鹤类的284份样品进行血孢子虫病的流行调查。采用血孢子虫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套式PCR检测和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血孢子虫基因序列与已知长疟原虫(Plasmodium elongatum)DENVID02进化支匹配度达到100%;结合虫体形态学,确定该寄生虫所属类群为长疟原虫。长疟原虫在黑颈鹤(Grus nigricoll
摘 要 保护或创造破碎化生境中的景观连通性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流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战略,而生境廊道是恢复和保护景观连通性的常用策略。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结合该区域内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21个栖息地分布点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该区域叶城沙蜥的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并综合植被类型、地理因素、人为干扰等因素,利用Link
摘 要 为了解浙江省内不同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基于线粒体DNA COI序列对来自浙江省内野外和养殖场的8个黄缘闭壳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缘闭壳龟线粒体COI基因序列长度为1 040 bp,A=27. 4%、T=30. 5%、C=24. 6%、G=17. 5%,有较强的AT偏好性;共定义9 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
摘 要 野生动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生态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云南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肇事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作为我国缓解人兽冲突的重要公共产品,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农户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对保险补偿满意度是衡量保险实施效果的重要尺度。基于对前人有关研究的梳理,从个人特质
摘 要 完善的野生动物资源刑事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法律责任条款后,刑法与该法的衔接产生了问题,尤其是在规制非法向境外提供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和防范外来物种方面存在疏漏,已有罪名在适用过程中也存在调整范围重合、违法与犯罪边界模糊等问题。通过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对当前刑事立法及司法适用情况进行分析。在立法层面,激活附属刑法立法模式能从根源上解决刑法
摘 要 南京某动物园一只7个月雌性幼年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出现爬行困难,四肢肌肉萎缩无力且非对称性运动功能障碍,脚趾无疼痛反应等临床症状。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病毒检测和微量元素检测,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多发性神经炎。经过5个多月的甲钴胺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结合按摩,临床观察发现其后肢肌群增加,能够自主爬行。结果表明,甲钴胺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结合
摘 要 通过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组织病理学、毒素实验和细菌分离鉴定的方法确诊了1例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赤大袋鼠(Macropus rufus)梭菌性肠炎的自然病例。动物园1只成年赤大袋鼠突然精神沉郁、厌食,于20 h后死亡,尸体角弓反张,腹围膨大。尸体剖检和组织学检查表明:胃肠道、肝脏和肾脏出现具有梭菌性肠炎证病意义的病变。小白鼠毒素实验结果显
摘 要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宿地同步开展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调查,共统计到268只,其中84. 33%的朱鹮种群分布在罗山县。最大夜宿集群数量为46只,集群超过15只的1
摘 要 次级洞巢鸟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其繁殖期的亲鸟筑巢投入具有重要意义。2019—2022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利用人工巢箱,以大山雀(Parus minor)为研究对象,以巢材质量和毛发类巢材质量占比为指标,探究人工巢箱设置、巢材组成及繁殖时期与大山雀繁殖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山雀倾向选择小口径(2. 8 cm)巢箱(68. 35%),投入的巢材质量较高;巢口朝向对巢
摘 要 鹿科(Cervidae)动物是反刍动物的一大类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鹿科动物种质资源。与其他反刍动物相比,鹿科动物最独特的特点是拥有能够定期再生的器官性骨质角。不同品种的鹿角形态具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复杂的大型鹿角主要用于求偶期的争斗,开展鹿角功能与演化的研究对动物遗传学、行为学和生态学有极高价值。鹿角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调控,因每年定期再生与快速生长机制,使鹿角成为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再生的
中国境内目前分布有8种短翅蝗莺,均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蝗莺科(Locustellidae)蝗莺属(Lo⁃custella)[1],分别为棕褐短翅蝗莺(L. luteoventris)、巨嘴短翅蝗莺(L. major)、中华短翅蝗莺(L. tacsanowskia)、北短翅蝗莺(L. davidi)、斑胸短翅蝗莺(L. thoracica)、台湾短翅蝗莺(L. alishane
摘 要 2023年7月27日,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时,在针阔混交林旁的马路采集到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1号(标本号HNNU 230727;26°15'2″ N,110°15'29″ E;海拔532 m),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Cyt b)片段重建白环蛇属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该标本与花坪白环蛇(L. cathaya)模式标本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0. 1%。综
摘 要 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已知仅分布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2 年3 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天湖国家湿地公园(26°6'21″ N,110°54'14″ E;1 680 m)采集到小鲵标本,经鉴定为猫儿山小鲵,这是继2006年于猫儿山保护区首次发现后的第2处分布新纪录。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摘 要 2023 年5 月26 日,在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镇(26°19'40″ N,110°42'54″ E;海拔441 m)进行两栖动物调查时,采集到4号琴蛙属(Nidirana)物种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与桂北琴蛙(Nidirana guibei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构建的琴蛙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琴蛙标本与桂北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1. 00/99);
2016年4月4日,在广西桂林市猫儿山安堂平(25°54'42. 21″ N,110°27'54. 93″ E)采集并测量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4只标本(1♀:KIZ 027219;3 :KIZ 045761,KIZ 045711,KIZ 027220),标本浸泡于75%乙醇溶液中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物馆。该蛙体型中等(雄性体长26. 92~30. 60 mm,雌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