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27群166只,群体密度为0. 10群/km2,种群密度为0. 62只/km2,最小群仅2只,最大群为16只,猴群平均为(6±4)只,成年个体总体雌雄性比约为2∶1。黑叶猴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梅江—水翠河—铁厂河片区(22群154只),97. 00%的群体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其中所调查猴群中86. 75%分布在距河流轴线缓冲距1 km的区域内。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后续黑叶猴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2019 年10 月—2021 年5 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云岭山脉南部地区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分布和活动节律进行研究。布设相机125台,共收集61个分布位点和283张独立有效照片。结果表明:花面狸在云岭山脉南部地区分布广泛,可利用多种类型生境,但在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活动频率较高;花面狸在海拔2 700~3 700 m活动频率最高,不同季节的活动频率在海拔间存在显著差异(p<0. 05);花面狸是夜行性动物,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活动高峰为20:00—22:00和04:00—06:00;季节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差异,冬季和其他季节之间、春季和秋季之间活动节律均有显著差异(p<0. 05)。
2022年2—3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原麝(Moschusmoschiferus)野外调查和粪便样本采集,共收集疑似原麝新鲜粪便样本36份,经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原麝粪便样本33份,同时采集14种原麝可采食的植物样本。通过食性分析,测定可采食植物的宏营养和微营养含量,定量食物可获得性和可食植物的营养含量,以探究原麝冬季食性及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食物组成比例和食物可获得性存在差异,地衣是原麝冬季大宗食物(50. 65%),环境中食物可获得性不是决定食物组成比例的主要因素;原麝冬季首先从环境中摄取碳水化合物和Na含量高的草本类植物,其次有选择地采食能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较高的灌木类(含低矮乔木)植物,以达到自身营养物质的均衡和满足特定的营养需求。通过转化的冗余分析(tb-RDA)发现,冬季生境中原麝采食的灌木类(含低矮乔木)与草本类植物的营养供应具有显著差异,且生境植物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SC)和总能(GE)显著影响原麝冬季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生境中原麝采食植物的可获得性及营养和能量分配对原麝采食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圈养环境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昼间行为规律,为饲养管理措施的完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提供依据。202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杭州动物园9只川金丝猴昼间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9:00—11:00和15:00—16:00是圈养川金丝猴的摄食高峰期;昼间活动中,休息占据了大部分时间(40. 81%),其后依次是摄食(20. 49%)、移动(17. 09%)、理毛(11. 04%)、拥坐(5. 60%)、玩耍(3. 41%)和其他行为(1. 56%);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存在季节性差异,摄食、相互理毛和拥坐行为占比在夏季最低,休息行为在夏季最高,冬季相互理毛和拥坐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 05);不同年龄-性别组的时间分配也存在差异,青少年猴表现出更多的摄食和玩耍行为、更少的休息行为,成年雄性表现出更多的移动行为、更少的自我梳理行为,成年雌性具有更多的自我梳理和相互理毛行为(p<0. 05);在参观面为玻璃隔断的情况下,外界干扰(游客)对其行为影响不显著(p>0. 05)。
哺乳动物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能够反映其生活状态和栖息地状况,是环境监测中重要的生物化学指示物。对北京南海子和浙江临安两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被毛中的10种重金属和34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以期探讨麋鹿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在栖息环境监测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除Re元素外,其余43种元素在麋鹿被毛中均被检出,统计分析表明Li、Be、Sc、V、Co、Ga、Rb、Ir、Mo、Cd、Cs、Ba、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Tl、Bi、Th、U、Nb、Ta、Zr和Hf 34种元素为麋鹿被毛的特征元素;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相比,浙江临安麋鹿种群被毛中的微量元素Sr、In、Sb、W、Bi、U和重金属元素Zn、Cu、Cr、Pb、Cd含量更少,其余32种元素含量均高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表明,麋鹿被毛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地域差异性,仅Cr(p=0. 064)、Ni(p=0. 769)、Mo(p=0. 129)、Tl(p=0. 065)、Zr(p=0. 138)和Hf(p=0. 057)6种元素差异不显著,其余37种元素差异均显著;北京南海子和浙江临安麋鹿种群的栖息环境和食物均未受到Zn、Cu、Cr、Pb、Cd、V、Co、Ni、Sb和Tl 10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威胁。研究表明,麋鹿被毛可作为栖息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非损伤监测指示材料。
为提供鼠耳蝠属(Myotis)蝙蝠类遗传及进化分子水平的证据,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狭耳鼠耳蝠(M. blythi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狭耳鼠耳蝠线粒体基因组总长为16 752 bp,总碱基组成为33. 8%A、30. 4%T、22. 7%C和13. 1%G;线粒体基因组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12S和16S)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控制区基因长度为948 bp,比大鼠耳蝠(M. myotis)等姊妹物种短很多;与从NCBI下载的其他鼠耳蝠属蝙蝠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比较,狭耳鼠耳蝠与大鼠耳蝠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丰富了鼠耳蝠属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明确了新疆狭耳鼠耳蝠在鼠耳蝠属内的系统进化地位和亲缘关系,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系统分子进化和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为研究梅花鹿(Cervus nippon)DLX5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探究其与梅花鹿茸角骨化机制间的关系,采用RT-PCR技术对梅花鹿DLX5 基因进行克隆,获得包含全部编码区的cDNA序列,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KEGG富集分析其信号通路,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鹿茸生长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梅花鹿DLX5 基因编码区长为870 bp,共编码289个氨基酸。DLX5蛋白为可溶性的不稳定蛋白,有2个保守结构域,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梅花鹿DLX5蛋白与许多不同物种来源的DLX5蛋白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相似度,比较保守。DLX5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占比最大(78. 89%),其后依次是α-螺旋、延伸链,占比分别为16. 96%和4. 15%。DLX5 基因主要的作用通路为TGFβ 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DLX5 基因在鹿茸生长后期(三杈茸)表达量显著增高,这种上调表达暗示了其在鹿茸骨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说明其可能是鹿茸骨化相关候选基因。
为探究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冬季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功能,采用PacBio平台的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ingle molecule realtimesequencing,SMRT)对塔里木河上游湿地自然保护区采集并筛选的25份塔里木马鹿粪便样本的16S rRNA 基因全长进行测序,共获得298 578个clean reads,cleanreads聚类获得28 026个OTU,包括25门684属。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塔里木马鹿冬季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为(7. 764±0. 044),Simpson指数为(0. 015±0. 001),Chao1指数为(12 242. 668±695. 106),ACE指数为(9 366. 423±407. 612)。塔里木马鹿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0. 5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6. 02%)、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 61%)、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1. 57%)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 46%)。相对丰富度在前10的菌属为Papillibacter(5. 48%)、拟杆菌属(Bacteroides,5. 12%)、Muribaculum(4. 69%)、Phocaeicola(4. 49%)、Lawsonibacter(4. 31%)、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4. 09%)、Intestinimonas(3. 06%)、普氏菌属(Pre?votella,2. 87%)、克里斯滕森菌属 (Christensenella,2. 71%)和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2. 54%)。PICRUSt 16S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肠道菌群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48. 58%)、遗传信息处理(19. 04%)和环境信息处理(12. 08%);其中新陈代谢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代谢(9. 47%)、氨基酸代谢(9. 93%)为主,并且环境信息处理的膜转运(9. 96%)基因相对丰富度最高。研究揭示了野生塔里木马鹿冬季肠道菌群特征和功能,为塔里木马鹿野生种群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为探究稀土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采食量、血液指标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选取12只年龄相同、体况良好的育成期林麝,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3♀,3 ),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试验组饲喂常规日粮和稀土添加剂(150 mg/kg精补料),预饲期15 d,正试期25 d。结果表明:(1)添加稀土对林麝基础饲粮的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 05),但试验组树叶采食量和总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2)添加稀土对林麝的体质量和体增质量没有显著影响(p>0. 05)。(3)添加稀土后林麝血清尿素(UREA)和总胆固醇(TCH)含量较对照组低(p<0. 05),其他血液指标差异不显著(p>0. 05)。(4)试验组和对照组粪便微生物的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基于ANOSIM分析的Beta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p>0. 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添加稀土提高了林麝采食量,降低了血清UREA和TCH含量,对林麝体质量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虽然已经在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采用PVA分析影响濒危物种种群长期维持的内外因子。经过数十年的保护,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的数量已经从7只增长到约4 400只,若干再引入计划也分别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相继实施。过去的研究表明,种群统计随机性、灾害和种群性比等因素是影响朱鹮野生种群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对影响朱鹮再引入种群长期稳定维持的因素却知之甚少,这严重阻碍了在释放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优先保护计划。本研究在野外收集了2014—2023年铜川朱鹮再引入种群的生活史监测数据,利用基于个体的Vortex模型(Version 10. 0),将朱鹮移动的适应模式与环境容纳量、死亡率、扩散、性比和灾害频率相结合,预测该种群的未来生存能力。结果发现,铜川朱鹮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存活概率为99. 10%,种群规模估计值为508只,种群遗传多样性估计值为0. 930 4。敏感性分析表明,种群大小和灭绝概率主要取决于环境容纳量、幼鸟死亡率和扩散存活率。因此,后续的保护措施应优先考虑如何提高与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环境容纳量、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扩散存活率。
2022年3—6月,于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小斑啄木鸟(Dryobates minor)取食偏好的调查。采用样方结合样线与无线电追踪技术追踪小斑啄木鸟,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型”方法的Bailey’s方法分析小斑啄木鸟取食树木与取食生境的偏好,采用主成分分析归纳影响选择取食地的主要因子,利用Fisher’s精确检验、非参数检验和相关性检验探究性别在取食行为中及主要因子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小斑啄木鸟偏好在活立木上,用轻啄的方式,在冠层处、侧枝上短时取食;株密度、取食树高度、坡度、优势种、最近人为干扰距离与样方内树的均高是影响小斑啄木鸟选择取食树木与取食生境的主要因子;小斑啄木鸟偏好在株密度适中、取食树的高度约15 m、平坡处、以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或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优势种、靠近人为干扰和样方内树均高约13 m的生境内取食;与雌性相比,雄性还偏好在株密度较低、株高在3~5 m的树木上取食。
种内巢寄生是鸟类的条件性繁殖策略,具有特定的进化历史和地域特征。白骨顶(Fulica atra)作为古北界广泛分布的湿地水禽,其种内巢寄生和反寄生行为策略对于巢寄生理论假说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型卵和真卵放置试验,探究白骨顶对不同类型寄生卵的识别能力,并分析其繁殖期不同阶段的寄生防御策略。结果表明:白骨顶具有较高的种内巢寄生频率,拒卵行为包括埋卵、将寄生卵排出巢外等,对模型卵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尤其是深色模型卵未出现错误拒卵,而对于真卵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模型卵和真卵的拒卵成功率差异显著(χ2=4. 304,p=0. 038)。不同繁殖阶段白骨顶的拒卵反应差别很大,在产卵期拒卵强度高于孵卵后,两个阶段的拒卵成功率差异极显著(χ2=9. 580,p=0. 002)。白骨顶通过寄生卵识别和拒卵行为,减少种内巢寄生的影响,同时又权衡拒卵防御成本,在不同繁殖阶段采取有利于自身适合度的行为适应策略。
结合传统及改进工艺,采用剥皮、去除内脏、剔肉、拆解、消化、脱脂、漂白、装架、保存等工序制作成年雄性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整体骨骼标本。制作时,选用市售84消毒液水溶液进行软组织消化,并在剔肉时保留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轴关节处的肌腱组织,在装架完毕后小心剔除,以确保大面积关节接触面或细碎籽骨的精确组装。制作的骨骼标本形态完整、外观莹白,易于长期保存,适宜推广应用。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对标本进行系统的形态学观察和描述,发现大红鹳不仅具备鸟类骨骼轻便和坚固的共性,其下颌骨、颈椎及下肢骨也具备适应饮食和涉水生活习性的特性,收集的相关骨骼参数为未来鸟类的骨骼系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利用13个微卫星位点对4个地理种群的辽宁爪鲵(Onychodactylus zhaoermii)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空间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3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69个等位基因,各种群的差异等位基因数(Na)为1. 538~4. 462,遗传多样性较低。除本溪县新开村种群(PopⅣ)外,岫岩县华山村(PopⅠ)种群、辽阳县鸡爪村(PopⅡ)种群、辽阳县韩家村(PopⅢ)种群间无显著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在以水系划分种群时,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在采样位点直线距离小于500 m时,辽宁爪鲵个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4个种群之间存在3个屏障,结合地理因素,PopⅣ与其他3个种群之间形成了显著的地理阻隔,建议将各地理种群确立为一个管理单元,加强栖息地保护,减少生境片段化对辽宁爪鲵野生资源的影响。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为其营造适宜生存的栖息地,对于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给东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中鸟类栖息地的修复、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以黑龙江省佳木斯柳树岛为研究对象,通过解析柳树岛景观类型,调查鸟类资源,分析不同景观斑块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提出基于鸟类栖息地营建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对鸟类栖息地进行分区保护、退化生境修复、生态廊道构建、自然岸线及水环境恢复、营建适宜生存的植被群落和后期监测管理等。
近年来,人象关系问题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人与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和谐共生也关系到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首先,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构建了人与亚洲象的共同体理论分析框架,即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其次,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实地调研工作分析了当前人与亚洲象利益共同体共生现状,发现目前利益共同体之间存在冲突与和谐并存的基本特征,并对特征的表现形式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管理部门、村寨农户和社会公众等行动共同体的角度提出促进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的路径建议,为缓解人象冲突,实现二者和谐共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利用地名的证据作用,应用空间计量与数理统计方法,描述了野生虎的历史分布,分析了虎地名的构词方式与表征地物,探讨了人虎关系的历史演变,关注了虎的生存状态、虎患及人类响应。地名证据发现:(1)历史上野生虎主要集中于湘东南、黔中、鄂西与辽中南地区的深山沟谷与密林中,其次是省界交汇地区;(2)主要栖居于低海拔、低起伏度与坡度平缓的林谷中,森林破坏与农田扩增导致虎生境的碎片化与领地的锐减;(3)生境破坏与习性改变引发虎群、虎与其他动物、虎与人因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而激烈竞争,虎生存状态趋向恶化;(4)隋唐时期之前,虎地名村落的数量较为稳定,随后不断增加,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意味着人虎冲突程度越发激烈,虎患是天灾与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5)明清以来,先进的猎杀技术促使人类在人虎冲突中越发激进,官方有组织的反击行动越发频繁,直接将野生虎推向灭绝的边缘。
人兽冲突风险图揭示了风险的空间格局,有助于确定减轻野生动物肇事风险的优先区域。以三江源国家公园所涉4县为研究区域,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构建人兽冲突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研究区的人兽冲突空间风险和总体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兽冲突风险影响因素包括兽类密度、肇事次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人口密度、野生猎物密度、距河流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和牲畜密度。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风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风险评价结果总体上中部高于东部和南部,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园区治多县、曲麻莱县的乡镇,较高风险以上区域占比达97. 07%,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风险总体较高。研究结果为确定人兽冲突风险影响因素和精准防控野生动物肇事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小灵猫;肘关节脱位;创伤;救护 中图分类号:S858.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10 - 1490(2024)- 01 - 0157 - 05 DOI:10.12375/ysdwxb.20240119 江西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收容救护1只受伤的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通过一般检查、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小灵猫右前肢肘关节外侧脱位合并掌部创伤。采用无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 971,测试数据AUC 值为0. 970;2022 年训练数据AUC 值为0. 974,测试数据AUC 值为0. 972,结果均大于0. 900,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均达到优秀水平。(2)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2021年主要为归一化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和土壤亮度,2022年主要为土壤湿度、海拔和土壤亮度。(3)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面积有差异,2021年为1 679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75、1 60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 48%),2022年适宜面积较大,为8 473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56、8 41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 44%)。辉河保护区内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面积有限,且不连续、连通度较低,人类活动对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的利用存在干扰,建议保护区在白枕鹤繁殖期限制区内人类活动,减少对白枕鹤的影响。
为探讨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雏鸟的生长发育特征,对上海动物园0~7月龄斑嘴环企鹅雏鸟的体质量、体长、喙峰长、脚长和翅长进行测定,并利用Logistic和Gompertz两种非线性数学模型对各项体尺指标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和Gompertz两种模型的拟合度均较高,拟合系数(r2)均达0. 970以上。斑嘴环企鹅的体质量、体长、喙峰长和脚长的生长过程用Logistic模型的拟合效果更佳(r2>0. 980),而翅长的生长过程用Gompertz模型效果更佳。斑嘴环企鹅各项体尺指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 01),建议将体质量和体长作为监测斑嘴环企鹅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修复价值 中图分类号:D922. 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10 - 1490(2024)- 01 - 0175 - 07 DOI:10.12375/ysdwxb.20240122 非法侵害野生动物资源不仅会造成野生动物资源自身的损害,还会引起野生动物生态功能退化等生态损害。司法实践中,野生动物相关生态环境损害往往不能得到全面救济。明
作为宿主的“第二套基因组”,消化道微生物与宿主的营养吸收和免疫抵御等功能紧密相关。与陆生哺乳动物相比,海洋哺乳动物鲸类的消化道微生物是目前国内外关注较少的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表明,鲸类消化道微生物极易受到食物和栖息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研究手段以基于粪便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为主。本文对鲸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手段、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调控策略等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微单倍型;遗传标记;发展演变;动物学应用潜力 中图分类号:Q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10 - 1490(2024)- 01 - 0193 - 11 DOI:10.12375/ysdwxb.20240124 新型遗传标记微单倍型,凭借高稳定性、无“stutter”峰干扰、高多态性、短扩增片段和SNP位点需求量少等显著优势逐渐受到法医物证学、种群遗传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并
2023年5月15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一处农田(28°47'13″ N,119°25'56″ E)采集到1 只巢鼠属(Micromys)标本。该标本为成体,体质量6. 43 g;耳覆盖暗红色短毛,体背灰暗色,腹部色稍淡;尾长(66. 27 mm)明显大于头体长(51. 83 mm),比值约为1. 3;尾细,上下近乎同色,特征与红耳巢鼠(Micromys erythro?tis)相符合。基于细胞色素b 基因(Cyt b)序列(972 bp)构建最大似然树,显示该标本与从GenBank下载的红耳巢鼠同源序列构成单系群(支持率为100%)。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该标本为红耳巢鼠,是浙江省新纪录种。
2022年5月6日,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于35. 354 555° N,106. 314 308° E,海拔2 002. 4 m处的溪流边拍摄到一种小型猛禽,头顶具有一显著长而竖立的蓝黑色冠羽;头部、颈部和背部尾上的覆羽和尾羽均呈黑褐色,并具有蓝色金属光泽;翅膀和肩部具有白斑,喉部和颈部为黑色,上胸具有一宽阔白斑,下胸和腹侧具有宽的白色和栗色横斑(图1A)。经查阅《中国鸟类
2023年3月29日6时许,扎龙保护区科研宣教中心与管护中心工作人员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草甸与农田生境交接处(47°1'43. 82″ N,124°23'32. 70″ E)记录到1只加拿大雁(Branta canadensis)与9只豆雁(Anser fabalis)混群。该个体头颈黑色明显,喙短,咽喉具明显白色横斑,且延近枕部,颈基部无白色颈环,颈部较长,体表灰色,前胸颜色较浅,
2023年3月28日在雄安新区小白洋淀淀区(38. 840 °N,115. 966 °E;海拔7 m)调查时记录到1只羽色畸变(colour aberration)的白骨顶(Fulica atra)个体,该个体与正常白骨顶混群,体型相似,头部亦具白色额甲,但颈部以下及背部大部分羽毛变白,呈黑白斑状分布,鉴定为白骨顶白变(leucism)个体(图1)。该白变个体与其他正常羽色个体混群活动,在调查船靠
2022 年7—9 月,在江苏省宁镇山脉的南京汤山(32°3'59″ N,119°1'2″ E;海拔179 m)和句容市宝华山(32°7'40″ N,119°5'33″ E;海拔288 m)共采集到蛇类标本5号。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认标本均为水游蛇科(Natricidae)东亚腹链蛇属(Hebius)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Boie,1826)],为江苏省蛇类分布新纪录,也是本种在长江以南地区的首次发现。
2017年5月—2021年10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进行动物学野外实习和项目调研过程中,多次发现并采集到一种中小型蛇类。依据2017、2018年采集固定的2号标本及2020年采集到的母蛇,鉴定为红沙蚺(Eryx miliaris)。2020年采集到的母蛇产子16条。本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发现红沙蚺及其繁殖数量为其分布和繁殖数量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学标本室(R-2017-1,R-2018-1)。
2023年5月15日22时20分,在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24'51. 12″ N,117°12'33. 87″ E;海拔20. 37 m)湖边与山体间常绿阔叶林下的道路旁发现一蛇类个体,经形态学比较,鉴定为台湾小头蛇(Oligodonformosanus)雌性亚成体[1−3]。标本现保存于南京朴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标本室(图1,标本号:PHSQU0035)。该个体头体长471 mm,尾
2023年4月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26°25'52" N,119°1'52" E;海拔1 026 m)采集到蛇类幼体1号(标本号HSR23021,现保存于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形态比对和线粒体COI 基因序列重建分子系统关系,确认其为闪皮蛇科(Xenodermidae)脊蛇属(Achalinus)的黄家岭脊蛇(A. huangjietangi)。黄家岭脊蛇首次发现于安徽省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