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火烽村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阙家镇,现存4处造像点,共8龛13身造像(含附龛),主要题材有净瓶观音、送子观音(含送子娘娘)、南海观音、文昌帝君等,开凿年代在清代中期偏晚,为研究南充地区晚期摩崖造像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火烽村;摩崖造像;观音;清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01 火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郑板桥《山顶妙香图》中的竹子图来对郑板桥竹子国画进行全面赏析。从其笔墨技法、构图形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多维度深入剖析,展现郑板桥竹子国画在艺术史上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魅力,揭示其作品中将竹子的自然之美与文化象征意义完美融合的艺术手法,以及其对后世绘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郑板桥;国画;《山顶妙香图》;艺术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
摘 要:潍坊地区多年来陆续发现十余件东周时期铭文戈,年代从春秋延续到战国时期。文章对其一一做了简要介绍,通过铭文形式及内容等分析当时的兵器刻铭格式、使用性质等。从戈铭看既有齐系兵器又涉及众多其他国别,对探讨当时的战争格局及军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潍坊;东周;铭文戈;军事制度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03 东周时期,礼乐崩
摘 要:镜子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而铜镜作为青铜工艺中的一朵繁花,更是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莒南县博物馆共收集古代铜镜近百面,多数保存较好。文章通过对馆藏13面铜镜进行赏析,感受千古铜镜的独有魅力。 关键词:莒南县博物馆;铜镜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04 镜子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而铜镜作为青铜工艺中的一朵繁花,更是有着
摘 要:鄂温克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艺术,丰富的材质、款式、图案和色彩,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崇尚、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完成了服饰文化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生动展现了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下生成的多样文化特征。 关键词:鄂温克族、传统经济、服饰、发展、交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05 江河是孕
摘 要:文章对吕好问夫妇墓志录文进行校释,考证南宋时期龙游吕氏家族世系及其重要人物生平,以补其正史列传之缺。 关键词:吕好问夫妇墓志;人物生平;吕氏家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06 吕好问夫妇墓志(图1、图2)于龙游县湖镇镇三叠岩出土后,一直藏于民间。2022年9月,经龙游县博物馆文物征集,吕好问墓志归于馆藏;然其夫人虞氏墓志
摘 要:安徽省枞阳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长江流经县域84千米。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时,这里是强渡长江的重要战场之一。文章以枞阳县陈列的渡江文物为中心,初步探讨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渡江精神。 关键词:枞阳;渡江文物;渡江精神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07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
摘 要:九日山摩崖石刻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遗产点。其作为古代官方举行“祈风仪式”的场所,充满了庄严与肃穆,九日山登游题诗石刻却为九日山添加了几分轻松愉快的文人意趣。文章以九日山现存15方登游题诗石刻为线索,探索登游题诗石刻的由来,挖掘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书法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九日山
摘 要:龙泉青瓷以其精美的外观、丰富的釉色、如玉的质感闻名于世。元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改道疏通,龙泉青瓷得以畅销南北,这些精美的瓷器也舶来济宁。文章以济宁市博物馆馆藏元代露胎贴花双龙纹龙泉盘为例,从背景、技艺、纹饰、美学、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以期让人们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件文物,为龙泉青瓷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济宁市博物馆;双龙纹;龙泉盘 DOI:10.20005/j.cnk
摘 要:宿迁拥有三个不同时期的运河主航道,其中京杭大运河宿迁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宿迁一张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其保护与研究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相关工作多围绕运河河道本体展开,对附属的水利设施等水工遗存的保护与研究严重不足。文章在考古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对京杭大运河宿迁段沿线水工遗存保护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宿迁;
摘 要:文章针对清代《祖宗像》上的霉变、残脱、掉色、断裂等病害,使用当代科学技术仪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古书画修复的传统技艺与科技视域下的文物保护手段,遵循文物修复的可区分性原则、最小干预性原则与可逆性原则,最大程度恢复其文物价值与审美价值。在本次清代《祖宗像》的修复中严格按照传统的古书画修复的实操流程,制定了洗、揭、补、托、全五大步骤的详细实操方法,同时对于古书画作品修复中的配纸、全色与接笔进行详
摘 要:壁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其展示与保护始终是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领域的核心议题。文章从馆藏壁画的展示与保护的现实需求出发,梳理当前馆藏壁画的展示与保护形式,分析其在展示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展陈方式局限限制观众体验、展览环境不足以支持壁画完整再现、数字化进程滞后影响保护效能等。针对问题,结合具体馆藏壁画展示与保护实际,文章提出优化展陈方式增强观众体验、完善展览环境支持场域再现、推
摘 要:遗址博物馆应时而生,充分承担起了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责。晋国博物馆是依托“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地而兴建的遗址博物馆,其填补了山西遗址博物馆的空白,承担起晋文化传承、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使命。 关键词:遗址;遗址博物馆;曲村—天马遗址;晋国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13 遗址博物馆既具有传统博物馆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功能,
摘 要: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广州市花都区近代传统建筑壁画的价值,并分析其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通过深入研究广州市花都区9个镇街106座近代传统建筑的986幅壁画,揭示其在艺术审美、文化传承、历史见证、旅游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凸显其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针对当前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和路径,以促进花都区传统建筑壁画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 关
摘 要:古建筑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怀仁市拥有丰富的古建筑文物资源,面对文旅融合的背景,如何有效保护与利用这些文物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功能延续、功能置换、功能叠加和空间更新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怀仁市古建筑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路径。通过对现有文物建筑的结构与功能整合、文化与经济双重价值实现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
摘 要:在文物保护中对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活化利用研究是河北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和河北历史学、文物学研究不断向前推进的一把钥匙。河北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但现阶段文物保护的需求与文物保护现状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大量文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亟需利用文物数字化的手段创造性地改善文物保护现状。这次研究对文物数字化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归纳出以下几条路径:加强河北省文
摘 要:社会工作在介入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文章以东莞石龙镇为例,分析当前石龙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运用参与式发展理论从唤起居民集体记忆、激发居民内生动力、丰富非遗文化空间等方面归纳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对社会工作介入非遗文化保护的可行性及条件进行反思,并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发挥资源链接者以及使能者的角色推动居民参与非遗保护,以此拓宽石龙非遗文化保护的新思路。 关
摘 要: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卓绝奋斗的历程。新时代更应该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让革命文物通过多种途径活起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18 2023年12月19日,
摘 要:智慧博物馆作为融合现代科技与文化传播的产物,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利用智能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参观体验。文章主要探讨了基于智能导览系统的博物馆智慧服务模式,先是分析了博物馆智慧服务中的观众需求,涵盖个性化需求、沉浸感体验、导览服务精准度和智能问答响应,随后详细阐述了智能导览系统在博物馆智慧服务中的应用,包括个性化导览服务、多元化互动体验、跨平台无缝连接
摘 要:2018年,国家实行机构改革,文化部和旅游部的行政职能被整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新的时代命题。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以及“博物馆+学校”合作模式的稳定运行,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变得越来越热门。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而博物馆作为学校外教育机构,其具有的教育职能、
摘 要:革命类纪念馆讲解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物展示与诠释方式,需要将文物价值、历史意义与艺术表现有机结合。文章从讲解语言艺术、声情并茂的表达技巧、历史场景再现等多维度,分析革命类纪念馆讲解艺术的构成要素及其教育功能。探讨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细节、人物故事、精神内涵如何通过讲解艺术得到充分展现,进而引发观众共鸣。在此基础上,提出革命类纪念馆讲解艺术的创新路径,为提升革命类纪念馆社会教育效能提供新思路。
摘 要:随着现代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发展,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山东栖霞牟氏庄园在研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分众化宣教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文章阐述了牟氏庄园作为典型文化遗产类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背景,梳理分众化宣教理论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牟氏庄园围绕国学讲堂、红色文化等主题开发的特色研学课程,系统论述牟氏庄园面向中小学生、亲子家庭、社会研学团队等细分群体,因材施教,分别采用互动式
摘 要: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历史底蕴,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所。从底层逻辑分析,乡村是乡村博物馆的基本依托,乡村博物馆是文旅融合的新阵地。丽水市莲都区乡村博物馆建设发展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态势。文章以此为基础,从多元主体推动、转变培育理念、可持续机制来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博物馆;文旅融合;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活化利
摘 要:文章介绍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城市文化传播者—从金沙出发”特色讲解项目的背景、实施情况、项目特色亮点、成效及启示。该项目以古蜀文明深厚的文化背景为依托,以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为载体,以城市轨道交通与民用航空搭建展示平台,讲解员们采用多元化、创新性的宣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推动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真正将文化、旅游、教育有机结合,把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这张重要的历史名片传递给公众,为成
摘 要:当前,南京红色研学活动呈现出举办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且针对性强、活动受众覆盖广等特征。文章聚焦南京红色研学活动,探讨提升南京红色研学活动具体措施,以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展现红色资源精神实质,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品牌红色研学活动。 关键词:南京;红色研学活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建议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25 红色文化具
摘 要:作为专题性人物纪念馆,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是全方位展现郑成功史迹和爱国精神的最佳载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有着一系列荣誉,但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固定的陈列布展,满足不同参观人群的需求,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纪念馆人应不断探索、实践,积极拓展渠道,创新发展。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
摘 要:通过运用市场营销产品策略理论、消费者心理行为学理论,采用田园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对博物馆文创发展的产品策略进行深度阐述,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要着眼观众需求,适销对路,指出依靠科技、新媒体传播、创意设计、无人售货商店是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文创商店;文创产品;新质生产力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
摘 要:文章以常德市丁玲纪念馆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框架,探讨新时代名人纪念馆通过多维开发模式实现文化价值重构的创新机制。研究揭示其以“文学基因活化—红色资源转化—人生叙事创新”为核心的三元驱动路径:通过构建沉浸式文学场域(年均举办文化活动83场次)、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开发思政课程15门)及推进文物资源艺术化开发(创作影视作品5部),突破传统纪念馆静态展陈的叙事局限。实践数据显示,常德市丁
摘 要:基于社会文化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博物馆逐渐被赋予了公众知识普及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社会教育职能。然而,博物馆与社会教育力量的协作面临挑战。文章从社会教育力量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博物馆与学校、社区文化团体、非营利组织等社会教育力量开展合作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校馆融合教育模式、社区共建文化模式和公益协作互惠模式三种创新协作模式,旨在为博物馆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有效协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推动博物馆教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山丹县博物馆的观众满意度,重点对观众类型、参观心理、参观兴趣、参观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线上电子问卷与线下纸质问卷的方式,收集广大观众的意见建议,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找准改进管理方法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着力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 关键词:博物馆;问卷调查;观众满意
摘 要:邓州建城历史悠久,持续发展至今,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现代城市传承着历史脉络,地上、地下保留着一定的古代城市遗存和遗痕,如城墙、城河、寺庙、塔阁、街巷、地名等,蕴含着城市的选址、规划、形态等历史文化信息,是探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和社会面貌的重要载体。为挖掘邓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深化城市考古研究,对邓州古城的古代城市遗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地调查,在研究中发现了古代城市遗痕的诸多特征和现实问题,
摘 要:文章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阐述了丝绸之路背景下外来植物药与中国传统纹饰的融合。自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中医药就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榴和葡萄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外来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更在纹样的艺术创作中留下深刻印记。石榴纹与葡萄纹的广泛应用,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的交融。 关键词:外来植物药;葡萄纹;石榴纹 DOI:10.20005/
摘 要:文章对山东昌乐岳家河墓地结构分区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年代判定,将岳家河墓地分为开辟—发展—衰落—复兴四个发展阶段。其次,通过综合考虑空白地带和墓葬聚集程度、墓葬形制和葬俗、墓向、随葬品情况、性别关系、墓位形态,将墓地分为北、中、南、西四大墓区。最后,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得出岳家河墓地为下层齐人墓地,于西周晚期始建于中区,随着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逐渐分化,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从常见的夫妻
摘 要:金界壕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仅是一道由土石构筑的防线,更是一部承载文化信息的史书。从建筑特色到文化价值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领略古人的智慧与勇气,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金界壕的历史演变及其建筑特色,分析了金界壕的文化价值,提出几条金界壕土遗址保护利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界壕;建筑特色;文化价值;历史遗产 DOI:
摘 要:牟氏庄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建筑群,其恢宏的体量、精湛的工艺,无不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内涵。文章聚焦牟氏庄园建筑的“五脊六兽”屋脊装饰,阐述了牟氏庄园“五脊六兽”的总体布局以及建筑的等级、朝向、功能的关系与营造法则,分析了脊兽的造型设计和独特风格,通过对吻兽与蹲兽的细部刻画分析,揭示了其在防水、稳固屋脊结构、防火避雷等方面的实用价值,以期综合展现“五脊六兽
摘 要:文章聚焦于清源文庙大成殿这一重要历史建筑,它以其独特的单檐歇山顶样式,展现了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精髓。文章剖析了单檐歇山顶这一建筑形式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展示了其在空间布局、结构比例、装饰细节上的匠心独运,体现了匠人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通过对清源文庙大成殿单檐歇山顶的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其在建筑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也展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认
摘 要:“保障滎河”匾收藏于黄河博物馆。因为对自然的敬畏,人们将历代治河名人幻化成河神来敬仰,该匾是清代时期人们对黄河安澜期盼的见证物之一。通过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作者对“保障滎河”匾的详细信息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清代;黄河;治水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0.038 “保障滎河”匾,长288厘米,宽105厘米,厚6厘米,木质(图
摘 要:文章聚焦于狐突庙的历史沿革,通过梳理其变迁,展现了古代建筑随时代演进的风貌。文章详细阐述了狐突庙的布局结构、装饰艺术及其独特之处,揭示了古代匠人精湛的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狐突作为忠烈之士的象征,其事迹与庙宇的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彰显了忠义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狐突庙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构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忠义文化在其中得以生动展现和持续传承。综合分析狐突庙的建筑形式与忠义精神的交融,反
摘 要:文章聚焦于解析龙山文化黑陶的制作技术和艺术特性,特别对日照市博物馆所藏蛋壳黑陶高柄杯的工艺进行了详细探讨。通过对其制作流程、技术细节及装饰特点的研究,揭示了龙山文化高度发达的陶艺技术和社会文化背景。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这些工艺技术对后世陶瓷和青铜器制作的潜在影响,以及黑陶的现代艺术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黑陶;山东日照;陶艺工艺 DOI:10.20005/j.cnki.
摘 要:现如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其保护和传承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山西省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文旅融合的方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主要手段。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全面深挖其内在的文化元素与符号,通过有效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
摘 要:在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城乡经济和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与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不少矛盾,农村的许多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如何重建农村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文章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为例,从甘南临潭县农村文化遗产的现状、重建农村文化遗产的原因以及如何重建农村文化遗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农村文化遗产的重建措施。 关键词:甘